孫菊英
教師是人類精神的守望者,教師的一切學(xué)識都是以精神為基礎(chǔ),因此教師必須有自己的精神空間。
每個人的一生中難免有缺憾,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但我們可以改變看待這些事情的態(tài)度。
我曾經(jīng)看到過這樣一個小故事:有一天,作者在烈日炎炎下路過一個建筑工地,所有的工人都在汗流浹背地搬磚。他去問第一個工人,你在干什么呢?那個工人特別不耐煩地告訴他,你沒看見啊,我這不是在服苦役——搬磚嗎?
他同樣地又去問第二個工人。這個工人先把手里的磚塊碼齊,看了看說,我在砌墻啊!
后來他又去問第三個工人,那工人先把手里的磚放下,抬頭擦了把汗,很驕傲地說:你是在問我嗎?我正在建造一座高樓??!
同樣的一件事情,三個人讀出來的卻是三種人生態(tài)度:第一種人把所做的每一件事都看作是生活強加給他的一份苦役,當(dāng)然這也是確實存在的。但他的一生也就真的生活在苦役之中了。
第二種人,他知道要對得起這一份薪水,一個職務(wù)和職稱。但他的生活也僅囿于這一份薪水之中了。我想這也是我們絕大部分教師的生活寫照。
第三種人,他知道自己的每一步路都是有價值的,他的付出一定會得到最終的回報。因此,他生活在自己構(gòu)建的精神殿堂之中,可能終身樂此不疲。但這才是我們應(yīng)該追求的目標(biāo)。
其實每天開心也好,不開心也罷,日子都一樣如流水般從我們身邊流過,我們無力挽留。但我們可以用快樂的心情,微笑上路。如果我們以平和的心態(tài)對待教師這一職業(yè),對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難,那么我們的生活也會充滿溫暖的陽光。
好家長·幼教新天地2015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