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惠
摘 要:本文的研究對象是唐宋時期以八公山為題材的文學作品,在分析八公山文學的基礎上,著重分析其中的“仙道情結(jié)”和其體現(xiàn)的民族文化內(nèi)涵。論文分為兩個個部分,第一部分首先對“八公山文學”下定義;第二部分是采用歷時性的觀照方式,以及知人論世、以意逆志和意象分析的方法,對唐宋時期八公山文學的主要作品進行分析。
關鍵詞:唐宋 ?八公山文學 ?仙道情結(jié)
一、“八公山文學”的定義
八公山位于中國安徽省淮南市與壽縣古城交界處,是著名的歷史文化勝地,楚漢文化重鎮(zhèn),文化底蘊深厚、文學傳統(tǒng)悠久。劉安、淮南小山、謝朓、鮑照、李白、歐陽修、王安石、蘇軾等文人都在此留下了無數(shù)動人的篇章。本文指稱的八公山不是遵循現(xiàn)行的行政區(qū)域劃分,而是指歷史的、文化的八公山。因此所謂的“八公山文學”指的是自先秦以來和八公山及其周圍地區(qū)有緊密關系的作家、作品。
二、唐宋時期“八公山文學”具體作品分析
在中國歷史上,魏晉南北朝的多元文化相互激蕩,終于擴展出了生機勃勃、氣度恢弘、雄視六合的盛唐文化。唐代經(jīng)濟繁榮,國力強盛,同時統(tǒng)治者實行開放的文化政策,促進民族之間的融合,這為文學的發(fā)展注入了新的血液和廣博的氣象,加之統(tǒng)治者重視詩歌的創(chuàng)作,這些都為唐代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提供了有利的環(huán)境,形成了一種開放的、健康的文化心態(tài)。其中唐詩是唐代文學中最為成功的文學形式,唐詩的形式和風格豐富多彩,下文分析的兩篇作品都是歌行體。歌行體是初唐時期在繼承漢魏六朝樂府詩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一種詩歌形式,其特點是:在格律、音韻方面沖破了格律詩的束縛,篇幅可短可長,自由不拘束,宜于傾吐火山迸發(fā)式的激情,符合“詩仙”不拘一格的個性,最為李白所擅長。
在唐代文學史上,李白是濃墨重彩的一筆,他的身上具有三教合一的特征,但是道教思想仍是他的主流思想,《白毫子歌》就直接地表露出他生命中的道教色彩:
淮南小山白毫子,乃在淮南小山里。夜臥松下云,朝餐石中髓。小山連綿向江開,碧峰巉巖綠水回。余配白毫子,獨酌流霞杯。拂花弄琴坐青苔,綠蘿樹下春風來。南窗蕭颯松聲起,憑崖一聽清心耳??傻靡姡吹糜H。八公攜手五云去,空馀桂樹愁殺人。
白毫子是傳說中漢代時期的隱士,也是淮南小山的成員。此詩寫出了詩人對白毫子的羨慕和向往以及不能與他共游的遺憾。詩的前六句寫白毫子仙居于八公山的情狀:與自然親近,盡享青山綠水之美。詩人想象著自己加入了神仙的行列,像仙人白毫子一樣拂弄花朵閑坐于青苔,沐浴著和煦的春風,靠著山崖聽蕭颯的松風聲。最后四句表達詩人無法與八仙共游的惆悵和遺憾。本詩中有幾個具有道教代表意義的意象:月亮俗稱“太陰星君”,代表神仙的居所;“仙人”也是在李白詩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意象,仙人擁有健康的軀體、永恒的生命、超凡的能力,過著優(yōu)游自在的生活。此外,“八公”更體現(xiàn)了作者濃厚的仙道情結(jié)。在《白毫子歌》中,詩人將想象、夸張等手法綜合運用,從而造成神奇異采、瑰麗動人的意境。句式長短錯落,以七言為主,其中又穿插了三、五言的句子,集描寫、敘事、抒情為一體,充滿了神奇瑰麗的想象,行文流暢飄逸,表現(xiàn)了作者對仙人世界的向往。
李白深受道教思想的影響,有“詩仙”的美譽,其生逢崇尚道教的唐朝盛世,從小又受道家思想熏陶,他詩風飄逸瀟灑,字里行間充滿了瑰麗的辭藻和神奇秀麗的風景,以及神秘清幽、深邃高遠的意境。公元750年,李白在今安徽潛山、霍山一帶游歷,在途經(jīng)壽春郡(兼今淮南、壽縣)時創(chuàng)作了這首《白毫子歌》①。李白在詩中表現(xiàn)出對神仙世界的向往和執(zhí)著,他在山水之間流連,渴望著隨仙人而去、獲得肉體和精神的絕對自由。此外,唐代以八公山為題材的文學作品還有萬楚的《小山歌》:
人說淮南有小山,淮王昔日此登仙。城中雞犬皆飛去,山上壇場今宛然。
世人貴身不貴壽,共笑華陽洞天口。不知金石變長年,謾在人間戀攜手。
君能舉帆至淮南,家住盱眙余先諳。桐柏亂流平入海,茱萸一曲沸成潭。
憶記來時魂悄悄,想見仙山眾峰小。今日長歌思不堪,君行為報三青鳥。
閱讀本詩需要注意的是,作品中的“小山”指的是八公山,而非淮南王劉安的門客。作者寫詩為將要遠行的朋友送行,讓青鳥傳遞自己對朋友的祝福和思念?!扒帏B”這一意象具有濃厚的道教意義,是凡人和神仙之間一個重要的橋梁。本詩提到了“淮南王”、“登仙”和“雞犬升天”的典故,“貴壽”體現(xiàn)了道教追求生命永恒的理想。此外,作者對八公山景色的描繪營造出了清凈自在的境界,這些都是極具道教色彩的意象和特征。
宋:仙道情結(jié)和士大夫情懷的和合交融
北宋建立之后,統(tǒng)治者重文抑武,大量知識分子憑借文才才能進入政壇,成為能與統(tǒng)治者一起治天下的士大夫。古代社會對“士”的行為和道德有著明確的要求。孔子曾說:“士志于道”,這就規(guī)定了“士”是基本價值的維護者②2,范仲淹倡導的“以天下為己任”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風范在宋代成為“士”的新標準。②7宋代士大夫具有以下特點:1、強烈的憂患意識,對國計民生有著強烈的責任感和關懷;2、忠君愛國,他們將自身的利益與社稷、民族的利益緊密聯(lián)結(jié),以天下為己任;3、具有極高的文化修養(yǎng)。例如,“唐宋八大家”中北宋士人就占了六席,許多高官士大夫亦是文化巨匠。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以及深厚的文化修養(yǎng)使宋代文人士大夫?qū)Υ潞3粮?、人生困境的態(tài)度,要比前人更加豁達開朗,即“能處富貴,能安貧賤”。不論他們身在何處,遭遇到了怎樣的人生境遇,他們時刻對國家和百姓的安危和福祉銘記在心,對于個人的升沉榮辱倒是少有介意。
雖然北宋士大夫的主導思想是儒家學說,但是道家和道教對他們的影響也極為重要。北宋士大夫有很多在政治上頗有作為,但他們同時也有“入則仕,退則山水”、“淡泊名利”、“功成身退”的思想,北宋的黨爭十分激烈,許多士大夫在黨爭中慘遭打擊、連遭貶謫,道家道教思想在他們?nèi)松牡凸绕趯λ麄兊木衿鹆撕艽蟮闹巫饔茫o他們的心靈帶來慰藉。比如,彭汝礪的《過紫金山》:
薄晚遲留問舊山,塵埃敢意紫金丹。
云生石眼千年潤,風出云稍五月寒。
下蔡涂泥沾馬足,長淮風浪觸漁竿。
八公更有威靈在,簿領應須笑賤官。
彭汝礪(1041—1095)是典型的文人士大夫,他在英宗、神宗、哲宗三朝為官,與當時的文壇宗主王安石、蘇軾等名士多有文字來往。彭汝礪為人剛正明察,卻在激烈的黨爭中屢遭打擊,一生轉(zhuǎn)徙于安徽、湖南、湖北、江西數(shù)省之間。這種坎坷的仕途遭遇和四海為家的生活方式拓展了他的文學創(chuàng)作內(nèi)容。在《過紫金山》這首詩中,他首先描繪了八公山和淮河兩岸的自然山水風光,表現(xiàn)出自己曠達自適、從容不迫的心境和人生態(tài)度。彭汝礪經(jīng)歷三次外放,歷盡宦海沉浮,嘗盡人情冷暖,他的政治熱情逐漸消解,“八公更有威靈在,簿領應須笑賤官”一句體現(xiàn)了他對官場的厭棄和對自在生活的向往。彭汝礪在詩歌中描摹世間平凡的事物,如“馬足”、“魚竿”,頗具生活氣息。彭汝礪語言平實順暢,沒有過多的斧鑿痕跡,但在平實清新的語言中透露著蒼勁雄渾的境界和氣象。
蘇軾也有過造訪八公山的經(jīng)歷,《出潁口初見淮山,是日至壽州》寫的就是他途經(jīng)八公山和壽州的所見所感:
我行日夜向江海,楓葉蘆花秋興長。
長淮忽迷天遠近,青山久與船低昂。
壽州已見白石塔,短棹未轉(zhuǎn)黃茅岡。
波平風軟望不到,故人久立煙蒼茫。
這是一篇拗體律詩,蘇軾名作之一。公元1071年舊歷六月,蘇軾出任杭州通判,這首詩原是作者在上任途中所作。此詩意境淡遠,蒼茫一片,微含愁意。清人評其“有古趣兼有逸趣”。蘇軾晚年曾草書此詩,并題云:“予年三十六,赴杭倅,過壽作此詩,今五十九,南遷至虔,煙雨凄然,頗有當年氣象也”。“虔”是今江西贛州,蘇軾經(jīng)由此地過大庾嶺。蘇軾晚年時期因上書不被采納而反遭小人誣陷貶謫到海南,這首詩開篇便變現(xiàn)出了他沉重的心情:“我行日夜向江?!笔怯煞比A的汴京向遙遠的海邊進發(fā)的情狀,詩句中透露出無可奈何、期望遠離險惡的仕途之意?!皸魅~蘆花秋興長”寫的是秋天的景象,與詩人愁苦失意的心情相契合,“長淮忽迷天遠近,青山久與船低昂”一句表現(xiàn)作者感到山長水遠,前途迷茫,充分地暗示了他惆悵、迷茫、不安的心情?!皦壑菀岩姲资?,短棹未轉(zhuǎn)黃茅岡”是到了壽州的所見所感:白石塔依舊佇立,可是無常的人生卻不斷更迭。曾經(jīng)的青山綠水,轉(zhuǎn)眼已成了黃茅山岡,不禁讓人唏噓感嘆?!安ㄆ斤L軟望不到,故人久立煙蒼?!币痪浔憩F(xiàn)詩人看不到朋友和自己的前途的迷茫憂傷,這是此詩最為傷感之處。“蒼?!钡牟粌H是景色,更有浮生若夢、人生無常之感。這首詩文辭含蓄雋永、自然流暢,情景交融。
這首詩寫于蘇軾盛年之時,而今他已經(jīng)年邁,且剛剛遭到人生第三次貶謫,此情此景再現(xiàn),不知蘇軾當時會作何感慨!蘇軾在盡管面臨種種不幸,但從此詩的字里行間中能窺見其依舊保持著平和淡泊、隨遇而安、超脫曠達的情懷,雖然憂傷,但是卻沒有沉淪之感,這亦是北宋文人士大夫的氣魄和胸懷!
中國古代文學史上以八公山為題材的文學作品還有很多,這里就不一一列舉了??v觀這些作品,大都描繪了八公山的秀麗、神奇的景色,采用具有道教特征的意象,表達了對人生、社會的態(tài)度和看法。在這些文學作品中,濃厚的仙道情結(jié)凸顯了八公山文學在中國文學史以及道教文化史上的地位。
注釋
① 湯華泉.李白安徽詩文寫作時地新編[J].池州學院學報,2011(4).
② 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1.
參考文獻
[1] 謝路軍.中國道教文化[M].九州出版社,2008.5.
[2] 李長之.道教徒的詩人李白及其痛苦[M].商務印書社, 2011.9.
[3] 周慶光.神仙解讀[M].廣西民族出版社,1999.3.
[4] 劉小川.品中國文人[M].上海文藝出版社,2008.5.
[5] 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