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新
【關鍵詞】 語文;課堂教學;互動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22—0053—01
《語文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就是要改變學生傳統(tǒng)的學習方式。教師的課堂教學是和學生的一種互動過程。那么,如何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尋求一種既能體現(xiàn)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能發(fā)揮學生主體性的教學方式呢?
首先,教師要精心設計一種問題情境,使整個教學過程成為“學生自發(fā)生疑——主動質疑——研究解疑——全程參與——延伸學習”的過程,形成師生、生生的互動過程。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手段很多,如故事、對話、投影、多媒體教學等等,這要根據當時授課的時間和情境而定,還要根據課文內容而定。如:學生預習了《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后,老師可以“看了這篇文章你想說點什么呢”的問題來激發(fā)學生的思考,打開學生的話匣。也可以由魯迅的傳奇故事引入,激發(fā)學生的靈性。語文教師一定要真正把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把學生作為學習的主人,把學生推向語文教學的舞臺,從根本上使學生的語文水平得到提高,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
第二,教師以恰當?shù)脑u價行為,捕捉學生的閃光點,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也可以形成良好的生生、師生的“互動”過程。一句口頭表揚、一個熱情鼓勵的目光、一次表現(xiàn)機會的給予,都可以樹立起他們的自尊、自信,幫助他們驅逐心靈上的陰云,使整個教學過程沉浸于一種和諧、純潔、疏朗的氛圍中,從而展開思與想的碰撞,心與心的接納,幫助學生產生一種質疑、批判的膽量,異想天開的創(chuàng)意,標新立異的觀點。
第三,使自己的課堂教學常常迸發(fā)出靈感的火花,并珍惜靈感出現(xiàn)的良辰美景。語文教學過程就是師生情感交流和精神對話的過程,就是教師用靈感的火焰去照亮每一個渴求知識的心靈,用教師的靈感去激發(fā)學生的靈性,這是每一個語文教師在課堂上應該努力追求的境界。語文學習提倡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求異思維和發(fā)散思維。學習過程成為學生發(fā)展個性、表現(xiàn)個性、培養(yǎng)個性的過程。實踐證明,學生的參與面越廣,參與興趣越濃,學生的思維越活躍,就越容易完成教學任務。
第四,課堂教學應由“情”的點撥到“理”的啟迪,進一步激疑促思。當學生感受到課文的基調,沉浸在一定的教學氛圍之中時,教師應由“情”的點撥到“理”的啟迪,激疑促思。課文中有許多方面,乍一看平淡無奇,容易被學生忽視。其實,這些方面往往是作者的匠心所在,有著深刻的意蘊。教學過程是互動過程,為了使學生持久地處于積極的思維狀態(tài)中,教師多設計一些探討性的問題和課堂活動內容,增加師生對話頻率,達到交流思想、溝通感情,形成民主、合作的課堂氣氛,構成教與學兩個積極性。教師應“遵循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和語文學習規(guī)律,選擇教學策略”,“積極倡導民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根據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課堂教學可采用交流討論和活動與探究方式,這種方法的好處是滲透了學法指導,學生學得比較主動、輕松,師生距離近,氣氛活躍,充分發(fā)揮了參與式教學的特點。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互動”必須更深層次地體現(xiàn)為一種思維的“互動”,一種心靈火花的碰撞,這種“互動”不是表層的課堂氣氛的熱熱鬧鬧、學生發(fā)言的積極踴躍,而是教師用博古通今的知識,用飽含深意的人生哲理,用高尚偉岸的人格,用富有激情的語言……去撥動學生的心弦,滋潤他們的心田,促進他們思維火花的迸發(fā),在這樣的狀態(tài)下,即使老師講了大半節(jié)課乃至一整節(jié)課,學生并沒有發(fā)言,卻激活了他們的思維,使他們進入一種躍躍欲試的狀態(tài),讓其在十分愉悅的氛圍中,掌握了語文知識,整體感知了課文,升華了情感,這應該說是一種深層的“互動”。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規(guī)定:“努力開拓學生的視野,注重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發(fā)展健康個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边@充分體現(xiàn)了語文“人文性”的精神。當前的語文課堂教學,應重視師生及文本的互動交流,使教與學互動起來。因此,語文課堂教學應重視師生的交流,通過不同的互動方式,使教學達到教師、學生、文本三維互動,從而提高語文教學質量。在提高教學質量的過程中,塑造學生的健全人格,凈化心靈世界,發(fā)展創(chuàng)造思維,培養(yǎng)創(chuàng)造能力。
編輯:劉於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