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蕭寒、梁君健兩名資深紀錄片導演聯(lián)合執(zhí)導的首部紀錄珠峰攀登全程的極限紀實電影《喜馬拉雅天梯》由蕭寒、梁君健兩名資深紀錄片導演聯(lián)合執(zhí)導,由扎西旺家擔任攝影。瑰麗壯闊的風景、登山途中的驚險,無一不讓人心曠神怡、熱血沸騰。這樣一部電影是如何拍攝完成、又有哪些幕后故事?
超強制作團隊 打造不一樣的紀錄片
《喜馬拉雅天梯》講述了一群從喜瑪拉雅周邊大山中走出來的孩子,在西藏登山學校經(jīng)過數(shù)年的專業(yè)訓練后,又重返大山,征服珠穆朗瑪峰的故事。
該片以西藏登山學校的學生為主要拍攝對象,以他們所參與的今年5月一次登山向?qū)蝿諡橹黝},全程跟蹤拍攝完成。影片九成以上對白為藏語,壯美的自然風光、登山路上的危險也讓人驚嘆,對拍攝對象的個性化描述和入微的細節(jié)處理則展現(xiàn)出登山背后的艱辛與幸福。
本片由蕭寒、梁君健兩名資深紀錄片導演聯(lián)合執(zhí)導;憑賈樟柯導演的《天注定》獲得金馬獎的法國剪輯師馬修歷時一年完成剪輯;國際知名制作團隊Mr. Fantastic(神奇先生)擔綱音樂制作;藏族著名攝影師扎西旺家擔當攝影指導,強大的制作團隊確保了影片的質(zhì)量。
影片著重表現(xiàn)了登山向?qū)У墓ぷ?,而不同于其他紀錄片展現(xiàn)了很多的自然風光,導演蕭寒解釋剪輯師馬修在剪輯時,拋棄了很多壯美的風光畫面,而正是電影本身的質(zhì)感,電影本身的高冷打動了導演組,決定用一個比較克制的表達方式來展現(xiàn)電影,這也是紀實電影的魅力。出品人路偉說,我們花了那么多錢,拍了那么多好看的畫面,但是并沒有用,是因為我們知道哪些東西打動眼睛哪些東西打動心。
克服拍攝困難 實現(xiàn)多個第一次
作為首部紀錄珠峰攀登全程的超高清極限電影,該片的拍攝過程實現(xiàn)了多個紀錄片拍攝的第一次:第一次將攝影腳架帶上珠峰峰頂;第一次在珠峰海拔七千米以上高度進行特殊攝影;第一次將飛行器帶上海拔六千五百米的前進營地完成航拍攝影……為了在海拔6800米以上完成普通人無法完成的高海拔攝影,團隊甚至花三個月時間把兩名藏族向?qū)囵B(yǎng)成了攝影師,而就在他們在珠峰北麓完成拍攝的同時,珠峰登山史上最嚴重的山難正在尼泊爾境內(nèi)的南麓發(fā)生…… 拍攝過程中珠峰南坡雪崩,那個時候幾乎攝制組的所有人都收到了來自朋友的問候,雪崩導致了南坡的16位向?qū)г阡伮窌r發(fā)生意外,長眠在了那里。與此同時,北坡也經(jīng)歷了冰崩。盡管南坡發(fā)生災難,好在沒有影響北坡的登頂拍攝,攝制組還是克服困難堅持了下來。
天梯助王石、陳坤實現(xiàn)登峰夢想
制片人路偉談到電影時說,“每個電影都有它的世界觀、價值觀,《喜馬拉雅天梯》這部電影往大了說給我們傳達了夢想,而我從這個片子看到的是一個勵志的故事、自我成長的故事。這些登山向?qū)Р粌H完成了夢想,還幫助了其他登山者到達了山巔?!?/p>
《喜馬拉雅天梯》前期拍攝制作歷時四年,該片早在立項時就已獲得中國首屆國際紀錄片提案大會最具國際傳播力獎,并在法國陽光紀錄片大會亞洲展上以中國提案第一名的身份入圍國際提案單元,BBC,NHK等國際知名電視臺也已購買了本片,《喜馬拉雅天梯》的世界版在不久后也將面世。此外,曾在這些年輕 “天梯”們的幫助下實現(xiàn)個人極限夢想的王石、陳坤、等明星也親身向公眾大力推薦。
此外,除電影版,《喜馬拉雅天梯》還將制作成5集電視紀錄片,展現(xiàn)更多因時間限制在電影中難以展示的細節(jié)。下面是本刊與影片攝影師扎西旺家的對話。
《喜馬拉雅天梯》的拍攝是個苦差事,特別是在體力上,一般的攝影師可能都會望而卻步,為什么您要接拍這部作品?
扎西旺家:我早年在中央新聞電影制片廠做專題片,當攝影助理,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近30年了。《喜馬拉雅天梯》首先吸引我的是題材,最早的創(chuàng)意出自清華大學的雷建軍教授,大的電影脈絡(luò)就是登山學校畢業(yè)的孩子,從做協(xié)作開始,然后完成珠峰登頂?shù)钠?。當時我覺得雷建軍的概念很好,在此之前,不論是制片方還是觀眾,都習慣于記錄登山的過程,而忽略了不可或缺的向?qū)?,他們才是滿足登山愛好者攀登珠峰的幕后功臣。因此,當雷建軍將這部電影確定為聚焦珠峰腳下的這些孩子,怎樣從大山走出來,經(jīng)過訓練,成為專業(yè)的登山向?qū)r,我當即就答應了拍攝這部作品。
拍攝中最大的困難是什么,如何解決的?
扎西旺家:最大的困難還是在身體上。我們都知道,珠峰海拔高、氣候惡劣,不是一般人能上的去的,更何況攝影師還要帶著笨重的攝影機,將注意力放在畫面拍攝上,相當于增加了更高的難度。并且我當時身體狀況不是特別好,也很久沒有從事攝影工作了。同時,紀錄片的攝影師其實算半個導演,現(xiàn)場完全靠攝影團隊,攝影師是多面手。
因此,這樣一部電影的拍攝,不可能靠一己之力完成,第一步就是要搭建攝影團隊。我們團隊一共有8位攝影師,對他們有很高要求,既要在高海拔地區(qū)身體跟得上,又要有好的技術(shù)。這也決定了我們引入藏族攝影師。但坦白說,藏族攝影師在技術(shù)上有一定欠缺,需要培養(yǎng),因此進行了三個月的集訓。灌輸紀錄片的知識,以及和新聞片的區(qū)別等等。
紀錄片的拍攝和一般故事片的拍攝,在器材選擇和鏡頭取舍上都有哪些不同之處?
扎西旺家:最大的不同我覺得是,需要輕便、靈巧,同時也要考慮到畫質(zhì)。兩者都需要具備。很多情況下是肩扛、手持、跟拍,有時還要跑步前進,這就需要攝影機要輕便。
這部電影的拍攝確實挺困難,那么從籌備到拍攝完成歷時多久?
扎西旺家:從最早的創(chuàng)意到登上大銀幕歷史4年。雷建軍有了創(chuàng)意之后,找到了投資人,我和他作為聯(lián)合制片人,把隊伍組織起來,在最重要的拍攝環(huán)節(jié),我們其中一位攝影師叫張華,是首席攝影師,他真正爬到了7000米完成了紀實拍攝。
7000米用的什么攝影機?
扎西旺家:佳能C300.
為什么會選擇佳能呢?其實單從4K分辨率來講有很多選擇,甚至比C300更小巧的也能找得到。
扎西旺家:我們最早確定的是佳能C500,畢竟佳能是較早推出4K分辨率的廠家,我相信這個品牌的技術(shù)實力,并且畫質(zhì)、色彩等各個方面都讓我很滿意。當然最終C500完成了海拔6000米以下的鏡頭,因為配置了AJA之后少稍顯笨重,沒能上到6000以上。那么既然都已經(jīng)用了C500,就索性其他攝影機也都用佳能的,因此還使用了C300、C100以及5D2。
至于你提到的其他更小巧的產(chǎn)品,我在籌備階段也關(guān)注并了解過,最終從便攜性、畫質(zhì)、后期調(diào)色空間等多方面考量,佳能都是最理想的選擇對象。
不同品牌的產(chǎn)品混搭使用是否可行?統(tǒng)一用佳能,有沒有出于畫面統(tǒng)一的因素?
扎西旺家:也有的,畢竟不同機型混搭使用,會給后期調(diào)色帶來一定不便。另外,用同一品牌的攝影機,在鏡頭配置上也方便很多。
都用到了哪些鏡頭?
扎西旺家:佳能大三元(16-35、24-70/70-200)都有用到,攝影師的不斷增加后,鏡頭配的多一些。最后在珠峰頂也用了8-15的廣角頭。最后也慢慢引入了一些其他鏡頭,比如800的定焦頭和一些佳能的電影鏡頭。16-35用的更多一些,因為這款鏡頭有廣角,在登山拍攝的時候,因為很貼近拍攝對象,所以高山攝影師的機器配的都是16-35。通過電影發(fā)現(xiàn),幾乎沒有用到專業(yè)的燈光。在用光這部分怎么處理的?
扎西旺家:是的,幾乎沒有專業(yè)布光。紀錄片你也知道,不像故事片和電視劇,有各種工種。紀錄片是拍攝隨時都在發(fā)生的事情,不可能給你太多準備的時間。所以更多的是紀實拍攝,完全采用自然光,打光的概率非常少,最多一盞LED燈,比如攀登8000米的那段,就是用了一盞LED燈,以及用到了登山者戴的頭燈。
上絨布寺里的鏡頭印象特別深,只有老和尚手中的燭光。
扎西旺家:對,那個也是沒有用燈,寺廟空間狹小,沒有辦法架燈,并且,我認為用燈會破壞寺廟的真實性,這和紀錄片的訴求是相悖的。但又要保證畫面質(zhì)量,為了能讓觀眾看清楚畫面,將攝影機的感光度打到800, 發(fā)現(xiàn)即便感光度調(diào)到這么高,也沒有太多顆粒感,畫面還是讓人滿意的,這應該是佳能的一大亮點吧!
8位攝影師是如何分工的?
扎西旺家:有特殊攝影師,負責延時和逐格攝影的拍攝;還有航拍攝影師,以及紀實攝影師和藏族攝影師。海拔高的地方由高山攝影師完成。
珠峰氣候惡劣,溫度低,這樣的環(huán)境下攝影器材有沒有出現(xiàn)故障?電池的續(xù)航能力會不會受影響?是如何保證順利拍攝的?
扎西旺家:故障不是很多,在8848的時候出現(xiàn)過一次死機。我們備了大量電池,在懷里暖著,在極低溫的環(huán)境下,一節(jié)電池可能只能續(xù)航十幾分鐘,但好在更換方便,完成了拍攝要求。
拍雪山的時候,白天光照強、反射多,夜間又會缺乏照明,在拍攝中需要有特別注意和特別處理的嗎?
扎西旺家:基本上加灰片和電子快門的靈活運用,可以解決光照強的問題并任意控制景深。晚上的時候LED燈和頭燈的運用比較多,其他就沒什么了。
對于整個畫面質(zhì)量是否滿意?您覺得4K會成為主流嗎?
扎西旺家:對整個畫面質(zhì)量還是非常滿意的,我們也在考慮后續(xù)的其他發(fā)行渠道上,會推出4K版本。但是你也應該發(fā)現(xiàn),電影雖然是4K拍攝,但這次院線發(fā)行的DCP還是2K,主要原因還是影院的放映系統(tǒng)沒能跟上,并不是十分普及,我覺得這會阻滯4K的發(fā)展,但我認為未來4K一定會成為主流,這只不過是時間問題。并且,即便是現(xiàn)在來看,用4K拍攝也是個不錯的選擇,畢竟素材有了,是一筆寶貴的財富,以后再發(fā)行4K版本會很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