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宏
鴉片戰(zhàn)爭之后,大清不斷挨打。打挨多了,屁股就痛,屁股一痛,腦子就開始運轉(zhuǎn)。尋思良久,清朝最高領(lǐng)導班子恍然大悟:要想不被打,就得不落后,要想不落后,就得學習西方一些先進技術(shù)。于是,大清王朝開始學習洋人制造槍炮、籌辦學校、投資辦廠,搞起了轟轟烈烈的洋務(wù)運動??梢朕k好洋務(wù),一是需要錢財,二是需要人才。錢的問題尚且好解決,人才問題就不那么好辦了。
這時,有人給慈禧建議,何不借洋人的學校培養(yǎng)大清的人才,學成之后再為大清所用呢?慈禧一聽,覺得主意不錯,立即恩準。于是,從1872年開始,清朝官派留學生陸續(xù)出國深造。
上頭政策一松開,留學熱潮滾滾來。爭取不到官費的學生,變賣家產(chǎn)搞自費;去不了西洋的學生,千方百計去東洋;父子夫婦同游學,兄弟朋友齊出國,此類現(xiàn)象,比比皆是。
見此場景,慈禧很高興,心想,這么多大清臣民見了世面、學了洋本事,看來我們趕超英美、復(fù)興大清指日可待??!然而,沒過幾年,慈禧就高興不起來了。
原來,大清臣民在外國待久了,視野開闊了,想法也多了,不少人竟然不再認同清朝文化了。加之,大清只想到了送出去的問題,沒解決用起來的問題——畢竟給喝洋墨水的海歸授予功名,祖制中沒這一條呀!于是,許多人畢業(yè)即失業(yè),以致發(fā)展到后來,他們不去參與大清的復(fù)興偉業(yè),而是參加了孫中山推翻清政府的革命運動。
按照大清的老規(guī)矩,對謀反者有三招,抄家、殺頭、挖祖墳。但這三招越來越不管用,反被留學生斥為野蠻之舉。這時候,又有人給慈禧建議說,新時代就要有新規(guī)矩嘛,要想讓海歸為我所用,可讓他們直接參加殿試,凡中試者,賜予進士或舉人,進而可以當官,這樣一來,還怕他們不樂意嗎?
慈禧覺得有道理,便立即下詔書。留學生們聽說后異常興奮,紛紛前去報名。然而,招生簡章里有三條基本原則:剪了辮子的不要,不會磕頭的不收,戴眼鏡者不招——因為老佛爺不喜歡近視眼。為了達到報考標準,有的留學生臨時買了條“豬尾巴”掛在腦袋后頭,有的課余拼命練習磕頭。近視眼的留學生最好辦,取下眼鏡進皇宮,瞇著眼睛上考場。
1905年7月4日,清朝第一次為留學生舉行的殿試如期開考,光緒御駕親臨,親自監(jiān)考。滿腹西學的留學生打開試卷一看,當場就傻了眼。題目有二,其一是《楚莊王日訓國人申儆軍實論》,其二為《漢武帝詔舉茂才異等可為將相及使絕國者論》,完全是八股考試的策論,與新學風馬牛不相及。
通過此次海歸招生考試,大清朝廷再一次表明了自己的選才標準:不是在奴才中選人才,就是在人才中選奴才。不管是學東洋文的還是學西洋話的,要想做大清的官,必須按照大清的套路出牌,該磕頭就要磕頭,該當奴才就要當奴才。別以為會說幾句洋話,會寫幾個洋字,明白了幾個洋道理,就能站起來。
然而,清廷在得意于自己掌控人才的手段高明之時,卻忘記了一條最重要的規(guī)律:國家要想站起來,人民必須先站起來。依靠奴才治國,奴才就層出不窮,國家是挺不直腰桿的,其結(jié)局不是被奴才吞噬,就是被別人廢掉。清朝的滅亡就印證了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