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朔 梁曉光
【摘要】 目的 探討穩(wěn)定性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實施康復運動的安全性及療效。方法 106穩(wěn)定性慢性心衰患者, 隨機分為對照組(52例, 常規(guī)治療)和運動康復組(54例, 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chǔ)上接受運動訓練)。治療1個月, 隨訪10個月。患者心功能以紐約心臟病協(xié)會(NYHA)分級表示, 以超聲心動圖測定左室射血分數(shù)(LVEF)和左室舒張末期內(nèi)徑(LVEFd), 同時測定6 min步行距離(6MWD), 血漿腦鈉肽(BNP)水平, 最大攝氧量(VO2max), 記錄10個月內(nèi)患者的再發(fā)率和猝死率。結(jié)果 兩組治療1個月后LVEF、LVEDd均顯示改善(P<0.05), 且與對照組比較, 運動康復組LVEF(63.4±2.7)%比(52.5±3.2)%、LVEDd(39.2±4.3)mm比(50.6±3.3)mm改善更顯著(P<0.05);6MWD(177.6±5.7)m比(132.5±5.2)m明顯增加(P<0.01), 血漿BNP水平(30.4±4.9)pg/ml比(41.4±4.8)pg/ml明顯降低(P<0.05);VO2max[(27.3±1.1)ml/(kg·min)]比[(20.3±2.1)ml(/kg·min)]改善更顯著(P<0.05)。隨訪10個月, 運動康復組心衰再發(fā)率為40.74%, 低于對照組的57.69%,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運動康復組發(fā)生心肌梗死率為37.04%, 低于對照組的50.00%,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運動康復組發(fā)生猝死率為20.37%, 低于對照組的36.54%,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jié)論 對穩(wěn)定性慢性心衰患者實施運動康復治療安全有效, 可以明顯改善心衰患者的預后。值得臨床推廣。
【關(guān)鍵詞】 穩(wěn)定性慢性心力衰竭;康復運動;療效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01.212
2013年美國心臟病學基金會心力衰竭管理指南將慢性心衰運動康復列為ⅠA類推薦。一定量的康復運動可以降低慢性心衰患者的病死率, 減少反復住院的次數(shù), 改善患者的運動耐力及生活質(zhì)量, 合理控制醫(yī)療成本。2013年1月~ 2014 年1月在本院收治穩(wěn)定性慢性心衰患者, 觀察其康復運動后的療效, 現(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本院收治的106例慢性心衰患者, 符合中華醫(yī)學會心血管分會慢性心衰臨床診斷標準, NYHA分級Ⅱ~Ⅲ級, 平均年齡(62.4±9.3)歲, 心衰癥狀穩(wěn)定≥4周。排除致命性心律失常、急性心衰、高度房室傳導阻滯、急性心肌炎、有癥狀的主動脈狹窄、嚴重梗阻性肥厚性心肌病。隨機分為運動康復組(54例)和對照組(52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療方法 兩組均采用中華醫(yī)學會心血管分會慢性心衰臨床診斷治療指南用藥。并且采用個體化方案治療。包括管緊張素轉(zhuǎn)換酶抑制劑(ACEI)或血管緊張素受體抑制劑(ARB)、利尿劑、β-受體阻滯劑、地高辛等。
1. 3 觀察指標 治療后1個月后復查心功能:LVEF、LVEFd、6MWD、NYHA分級、BNP水平、VO2max、再發(fā)率和猝死率。
1. 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jié)果
治療1個月后對照組與運動康復組心功能均有改善。對照組:左室射血分數(shù)(52.5±3.2)%;左室舒張末期內(nèi)徑(39.2±4.3)mm;6 min步行距離(132.5±5.2)m;血漿腦鈉肽(41.4±4.8)pg/ml;最大攝氧量分別為(20.3±2.1)ml/(kg·min)。運動康復組:左室射血分數(shù)(63.4±2.7)%;左室舒張末期內(nèi)徑(39.2±4.3)mm;6 min步行距離(177.6±5.7)m;血漿腦鈉肽(30.4±4.9)pg/ml;VO2max分別為(27.3±1.1)ml/(kg·min)。隨訪10個月, 運動康復組心衰再發(fā)率為40.74%(22/54), 低于對照組的57.69%(30/52),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運動康復組發(fā)生心肌梗死率為37.04%(20/54), 低于對照組的50.00%(26/52),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運動康復組發(fā)生猝死率為20.37%(11/54), 低于對照組的36.54%(19/52),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運動康復不僅可以改善慢性心衰患者血漿及組織細胞因子, 還抑制內(nèi)皮細胞凋亡[1]。運動康復還可以通過提高骨骼肌毛細血管密度和骨骼肌線粒體氧化酶的活性, 增加Ⅰ型肌纖維, 可以擴大動脈管徑, 減小動脈管壁厚度。通過運動治療, 心衰患者的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tǒng)的張力降低, 長期訓練使兒茶酚胺的分泌減少, 交感興奮性降低、迷走活動增強, 從而使心率變慢, 降低了心肌耗氧量而有利于心功能的改善[2]。
運動康復還可以改善慢性心衰患者再發(fā)率和猝死率, 改善生活質(zhì)量。有研究報道, 共納入2331例慢性心衰患者, 隨訪中位時間30個月, 結(jié)果顯示運動康復明顯降低猝死率和再發(fā)率, 明顯改善患者生存質(zhì)量, 降低醫(yī)療總費用[3-5]。
本組實驗表明, 與對照組治療相比, 運動康復組LVEF[(63.4±2.7)%比(52.5±3.2)%]、LVEDd[(39.2±4.3)mm比(50.6±3.3)mm]改善更顯著(P<0.05);6MWD[(177.6±5.7)m比(132.5±5.2)m]明顯增加(P<0.01), 血漿BNP水平[(30.4±4.9)pg/ml
比(41.4±4.8)pg/ml]明顯降低(P<0.05);VO2max[(27.3±1.1 ml/(kg·min)比(20.3±2.1)ml/(kg·min)]改善更顯著(P<0.05)。表明康復運動可以提高左室射血分數(shù)、減少左室舒張末期內(nèi)徑、增加了6 min步行距離、降低了血漿BNP水平、增加了最大攝氧量。隨訪10個月, 運動康復組心衰再發(fā)率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運動康復組發(fā)生心肌梗死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運動康復組發(fā)生猝死率低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 對穩(wěn)定性慢性心衰患者實施運動康復治療安全有效, 可以明顯改善心衰患者的預后。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沈玉琴, 蔣金法, 王樂民, 等.有氧運動康復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運動心排量及相關(guān)參數(shù)的影響.中華心血管雜志, 2011(39): 700-705.
[2] 沈玉琴, 蔣金法, 王樂民, 等.有氧運動康復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運動耐力的影響.中華心血管雜志, 2011, 91(38):2678-2682.
[3] OConnor CM, Whellan DJ, Lee KL, et 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exercise training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 HF-ACTION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JAMA, 2009, 301(14):1439-1450.
[4] Keteyian SJ, Pi?a IL, Hibner BS, et al. clinical role of exercise training in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 Journal of Cardiopulmonary Rehabilitation & Prevention, 2010(30):67-76.
[5] Mammi C, la Sala A, Volterrani M , et al. Exercise training reduces serum capacity to induce endothelial cell death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 Eur J Heart Fail, 2011(13):642-650.
[收稿日期:2015-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