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雯
周恩來曾提到過“三錢”,分別是指錢學森、錢三強和錢偉長,但其實在科技界還有所謂的“小三錢”,其中有工程力學專家錢令希、水力學家錢正英,還有為中國科學事業(yè)嘔心瀝血的物理學家錢臨照。
寶地英才
江蘇省無錫縣鴻聲鄉(xiāng)多有才俊,出生在這里的,不僅有工程力學專家錢令希、經(jīng)濟學家錢俊瑞,而且還有對我國影響深遠的國學大師錢穆。而這個人杰地靈之地還誕生了一位同樣對中國物理學研究和發(fā)展影響深遠的人物——錢臨照。
錢臨照自幼在父親所辦學校就讀,在家風影響下,勤勉好學,一路過關斬將直抵上海大同大學物理系,師從胡剛復、嚴濟慈等在中國物理學發(fā)展歷程中影響頗為深遠的名家。嚴師出高徒,胡剛復、嚴濟慈等人的授課,讓當時初接觸物理學研究的錢臨照受益良多。
1929年,錢臨照從大同大學物理系畢業(yè),開始在廣東省興寧縣和上海市兩地的中學往返任教。并于一年后獲得了前往位于沈陽的東北大學物理系任助教的機會。與物理學研究的淵源,自此開始寫就開篇。
勤學苦讀、善于鉆研的錢臨照一邊在東北大學教課,一邊研發(fā)自己的“小玩意”。他就地取材,利用廢舊的材料和零件,借助一臺車床自己動手制成實驗儀器,并利用自己親手打造的儀器,完成了密立根油滴實驗。也是在此階段,他利用同樣的方法還制成了波長為2米的無線電波實驗儀器。
沉浸在物理世界里的時光美好而短暫。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fā)。東三省在日軍的鐵蹄下不得安寧。東北大學生被迫入關。
國難當頭,錢臨照在動蕩的時局中看不到光明,也不免為前路彷徨不已。此時,曾經(jīng)的恩師嚴濟慈為錢臨照指明了前路。
當時,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剛剛成立不久。雖然4名助理研究員的編制已滿,但是當時的所長嚴濟慈愛惜人才,還是額外錄用了錢臨照,讓他成為了嚴濟慈的研究助理。也由此,錢臨照成為了中國第一批物理學研究人員。
在嚴濟慈的指導下,進入研究所的3年內(nèi),錢臨照就完成了壓力對照相乳膠的感光作用之研究以及水晶圓柱體在扭力下產(chǎn)生電荷及其電震蕩的研究這兩項課題。
求學英國
作為第二批中英庚子賠款的公費留學生,錢臨照于1934年的夏天踏上了前往英國求學之路。抵達英國后,錢臨照進入了倫敦大學學習,并得以將自己在國內(nèi)未完成的課題繼續(xù)進行。
通過抵達英國后的進一步實驗,錢臨照《水晶圓柱體在扭力作用下產(chǎn)生電荷》的研究課題獲得了重要結(jié)論:中空水晶圓柱體在扭力作用下產(chǎn)生體電荷。
錢臨照在英國留學3年,期間發(fā)表了5篇論文。但國內(nèi)戰(zhàn)火連連,他雖身在海外,卻對祖國同胞所遭受的屈辱感同身受。一位印度學生遭受指導教授的不公平待遇,更是讓錢臨照十分氣憤。在還未取得學位時,他便拒絕了指導教授的好意,執(zhí)意離開了英國。
他之所以這樣做,其實是希望能夠獲取祖國的學位。只不過,當時我國并未建立起學位制度,所以當時從英國留學歸國的錢臨照并沒有獲得學位。
或許錢臨照在英國苦讀3年卻在最后時刻拒絕獲取學位的做法,會讓現(xiàn)在的許多人感到費解。但這卻正是在國家積貧積弱飽受欺凌的大環(huán)境下,老一輩科學家的民族氣節(jié)的體現(xiàn)。也正因如此,錢臨照拒絕獲取英國學位的故事,也成為了一段美談。
其實當時身在英國的錢臨照,除了積極完成學業(yè)要求之外,還惦念著祖國的切身需求。他一邊讀書、從事研究,一邊擠時間學習應用光學。3年求學時光,他的暑假都是在倫敦一家光學廠度過的,為的就是學習工廠的實際技術(shù),回國后好滿足國內(nèi)的需求。
戰(zhàn)時顛簸
北平淪陷后,錢臨照從英國匆匆趕回。為了保護國內(nèi)的科研資源,他擔負起了運送物理所儀器、資料的任務。在他的巧妙安排下,物理所有五六十箱儀器和資料,經(jīng)過越南的海防運送至了昆明,使物理所多年積累的科研資源得以保存。這看似不復雜的物資運送,其中卻傾注了錢臨照的聰明才智和良苦用心。
錢臨照在英國光學廠度過的“學徒”生涯,也在抗戰(zhàn)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在紛飛的戰(zhàn)火中,他主持了物理所的應用光學研究。期間,他與物理所的同仁們一起設計制造了幾百架顯微鏡、望遠鏡等儀器。這些儀器并不只是作為學生的學習工具提供給學校,要知道在戰(zhàn)爭一線的很多醫(yī)院、工廠都迫切地需要這類物資。
錢臨照制造光學儀器的經(jīng)歷,不僅僅是滿足了戰(zhàn)時的物資需求,其更加深遠的影響在于,這個過程中誕生了新中國的第一批光學儀器專家。
新中國成立之前,擔任中央研究院總干事的錢臨照,面臨著留守大陸或前往臺灣的敏感問題。他充分地尊重了中央研究院各位同事的選擇,“愿意留下的人,我?guī)退?;愿意走的人,我?guī)退??!彪m然大部分研究人員選擇留在大陸,但數(shù)學所和歷史語言所決定遷到臺灣。
為了安頓好這兩個研究所,使自己的工作有始有終,錢臨照親自去了趟臺灣。但也就是這趟行程,在后來的歷史中,成為了他遭受打擊的誘因。
鐘情史學
錢臨照對科學史的興趣,還是源自其年幼時所受到的史學家錢穆的影響??箲?zhàn)期間,他有一段時間曾呆在昆明史學研究所,工作之余常翻閱史學所的藏書。期間,他無意間發(fā)現(xiàn)《墨經(jīng)》中有許多與現(xiàn)代科學相同的記載。
于是在史學所所長徐炳昶的鼓勵下,他撰寫了《釋墨經(jīng)中之光學、力學諸條》一書。這本書對《墨經(jīng)》中的相關內(nèi)容作了8條光學解釋和5條力學闡釋,也由此開啟了國內(nèi)研究人員對《墨經(jīng)》的研究。錢臨照對《墨經(jīng)》中的科學技術(shù)資料的研究,還得到了致力于中國科學史研究的英國學者李約瑟的贊賞。
20世紀70年代初,中國科技大學創(chuàng)立了天體物理研究組。為了便于這個研究組工作的開展,錢臨照自告奮勇編寫了《西方宇宙理論評述》一書。編寫該書期間,他查閱了大量的歷史文獻資料,撰寫了約4萬余字。書中旁征博引、博古論今,將西方的宇宙理論與中國的宇宙觀進行了梳理。
“如人坐舟中,舟行而不自覺”,這是《博物志》中的論述。錢臨照從科學的視角對書中的論述進行了分析與解讀,認為它不僅表達了地球在運行,甚至可以引申出物體在慣性系統(tǒng)中的運動特征。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錢臨照借助自身的科學素養(yǎng),再加上對史學的濃厚興趣,從中國古書中發(fā)現(xiàn)了許多前人沒有注意到的視角,使科學史研究在中國的土壤上扎下了根基。
科大情緣
在科學研究的道路上,錢臨照矢志不移,但同樣令他掛心的,還有他所從事的教育事業(yè)。而這就不得不說說錢臨照與中國科技大學之間的不解之緣。
1958年中國科學技術(shù)大學建校,自那時起,錢臨照便一直在那里講授普通物理學的課程。他備課十分認真,不僅自己在上課前做足功課,寫好講稿,甚至還會面壁試講,力圖讓自己的課程生動而直觀。
當時,地處北京的中國科技大學人才濟濟,有很多杰出的院士。但是,一次搬遷卻讓中國科技大學的命運發(fā)生了轉(zhuǎn)變,人才流失嚴重。
1970年,中國科學技術(shù)大學從北京遷址至合肥,許多教研人員不愿隨遷,致使中科大的科研、教職人員流失嚴重。而錢臨照卻毅然決然地跟隨中科大遷到了完全陌生的合肥,當時,他已經(jīng)64歲高齡。是為數(shù)不多地隨遷到安徽合肥的院士之一。
錢臨照隨中國科大到達安徽后,開始利用自己的影響力為科大招兵買馬,吸引了大批年輕有為的教授加入科大的教職工隊伍,使原本因人才流失造成的問題,迅速隨著新鮮血液的加入而得以解決。
不過,他最初在合肥的經(jīng)歷并不十分順利。當時正值文化大革命,遷至合肥后,他便被下放到了煤礦,接受勞動改造。暫時被迫離開了自己鐘愛的物理研究和教育事業(yè)??墒墙?jīng)歷了戰(zhàn)時困苦的錢臨照并沒有被當時困窘的現(xiàn)狀所打敗。
這段不愉快的經(jīng)歷并沒有擊垮錢臨照的精神,也沒有令他對教育事業(yè)的熱情削減一分一毫。后來再談到那段灰暗的歲月時,他也只是一笑置之。
在中國科大的這段歲月,錢臨照積極完善科大的學院建設,并親手建立物理系、天體物理系、結(jié)構(gòu)分析系、科學史系等院系。同時,他也在學術(shù)研究上有了影響深遠的建樹。他開創(chuàng)了中國凝聚態(tài)物理的研究,并首次將錯位理論引入中國,制造了國內(nèi)最早的電子顯微鏡。
1972年,中科大復課,66歲的錢臨照重登講臺,仍然精神飽滿、熱情洋溢地向?qū)W生傳授物理知識,風采不減當年。
直至1999年錢臨照生命的最后幾個月中,他飽受病痛折磨,在安徽省醫(yī)院就醫(yī)。當?shù)弥约旱募膊∫呀?jīng)嚴重到不可能再有好轉(zhuǎn)時,他提出要回到科大。
當時錢臨照的身體狀況極差,已經(jīng)不可能再重回他在科大的居所。于是,他便回到了中國科大的校醫(yī)院,并在那里告別了自己鐘愛一生的科研事業(yè)和那所他與之同甘苦共患難的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