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惠惠,黃振華
(東華理工大學 江西 撫州 344000)
撫州儺戲的網絡傳播研究
李惠惠,黃振華
(東華理工大學 江西 撫州 344000)
儺戲是古代社會娛神和娛人的重要方式,目前這種戲曲形式仍廣泛分布在中國長江流域、黃河流域等少數民族地區(qū),而尤以江西省撫州市的儺戲最具代表性。但是隨著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和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大眾的娛樂生活和休閑方式也變得更加豐富,這種古老的藝術形式已經逐漸地走出人們的視線,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和挫折。如果將以儺戲為代表的瀕臨失傳的藝術形式與網絡傳播方式相結合,將十分有利于民族文化精粹的保存與流傳。
儺戲;撫州;網絡傳播;保存;流傳
“儺”是興起于遠古時期的一種巫術形式,在生產力水平低下和人們科學觀念混沌的社會條件下,先民們不能以一種科學的態(tài)度去解釋自然界中神秘莫測的自然現象,而采用一種原始的歌舞形式來迎神驅邪,因此早期的儺戲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在不斷的發(fā)展過程中,儺戲在民間祭祀儀式的基礎上融合舞蹈,充分吸取各種地方藝術形式的精華而形成一種戲曲形式,蘊含著豐厚的文化價值。儺戲的面具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和震撼力,夸張的面部表情、斑斕的色彩,彰顯出一種原始的、野性的藝術美感。儺戲是古代社會娛神和娛人的重要方式,目前這種古老的戲曲形式仍廣泛分布在中國長江流域、黃河流域等少數民族地區(qū),而尤以江西省撫州市的儺戲最具代表性,但是隨著社會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和經濟的快速發(fā)展,普通大眾的娛樂生活和休閑方式也變得更加豐富,這種古老的藝術形式已經逐漸走出人們的視線,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和挫折。但在互聯網技術發(fā)達的今天,如果將以儺戲為代表的瀕臨失傳的藝術形式與網絡傳播方式相結合,將十分有利于民族文化精粹的保存與流傳。
傳播是指信息的傳播過程,而網絡傳播是以手機、電腦等網絡終端為媒介,進行信息的傳播。網絡傳播具有傳統(tǒng)媒介不可比擬的優(yōu)勢,呈現出全新的面貌,具有傳播速度快、傳播內容多以及傳播范圍廣等優(yōu)勢。網絡傳播的種種優(yōu)勢恰好對推進儺戲的傳播與流傳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這種古老的藝術形式與網絡傳播媒介的結合必將為儺戲的發(fā)展注入新鮮的血液。
首先,儺戲主要盛行于農村等偏遠地區(qū),農村交通閉塞,與外界溝通少,導致這種藝術形式只能在有限的范圍內傳播,極大地阻礙了儺戲的外傳與推廣。當一種藝術形式的發(fā)展長期處于閉塞的狀態(tài)時,其生命力和藝術感染力就會大大降低。如果長期得不到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必定會衰敗與凋落。這些都不利于儺戲的長遠發(fā)展。而且,隨著社會觀念的不斷更新,祭祖活動不斷減少,年輕的一代不愿意繼承這種藝術形式,儺戲更是面臨著失傳的危險。與此同時,受眾群體也在大幅度地縮小,愿意觀看演出,并且懂得儺戲文化內涵的人也越來越少,這兩方面直接決定了儺戲的衰落與凋敝。古代的很多藝術形式都要依靠口耳相傳才能保存下來,以至于很多藝術失傳?,F在正處于互聯網技術發(fā)達的時代,如果眼睜睜地看見一種歷史悠久的藝術形式就這樣慢慢凋落,以至于若干年后人們提及儺戲的時候只能在字典上看到一條簡單的解釋,這對民族文化遺產的保存是一筆巨大的損失。網絡作為一種傳播媒介,能夠將儺戲這種古老的藝術形式完整地保存下來,受眾可以通過網絡具體了解其起源與發(fā)展的不同階段,又可以感受到鮮活的藝術表演。
其次,儺戲在長期的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不同地域的流派和風格,在表演形式等方面存在著大大小小的差別。比如撫州的儺戲與貴州少數民族地區(qū)的儺戲、四川和安徽的儺戲就存在很多細微的差別。但長久以來礙于傳播途徑的制約,這些分散的儺戲并沒有形成良好的互動與交流,沒有達到相互促進的目的。那么,如果能夠將這些散布于各個村落的儺戲組織起來,提供一個可供交流的平臺,不同地方的儺戲形式可以進行對比和借鑒,那么將十分有利于儺戲形式的不斷發(fā)展與豐富,同時將有利于儺戲的長遠發(fā)展。網絡媒介恰好能夠提供這樣一個交流的平臺,能夠打破不同時空和地域的限制,從微觀層面看可以給不同地區(qū)的人提供一個交流的機會。從宏觀的層面看,不同國家和民族的人可以在這個平臺上進行交流和溝通。不同國家的千差萬別的文化觀念和風土人情將在這里發(fā)生空前的碰撞和融合,既有利于促進儺文化的傳播與推廣,同時也可以不斷豐富儺戲的文化內涵。
儺戲進行網絡傳播是必要的,并且是可行的。在現代社會中,網絡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網絡如同空氣一樣,對人的生活同等重要。人們每天面對網絡上鋪天蓋地的信息,從中進行篩選、閱讀,這是當代人們主要的信息來源,在網絡中受眾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點參與到網絡的虛擬環(huán)境中。所以,在這樣一個大的時代背景下,儺戲如果想要生存和發(fā)展下去,網絡傳播是可供選擇的最有效的途徑。
首先,網絡是具有互動性和開放性的,可以以網絡傳播為媒介,構建相關的專業(yè)論壇、微博、視頻網站對儺戲進行推廣,擴大其影響力,這既是保存這種藝術形式的有效途徑,同時也可以給致力于儺戲研究、戲曲研究以及傳統(tǒng)藝術形式保護的學者提供一個可供交流和發(fā)表意見的專業(yè)平臺,各方面條件成熟時國家文化主管部門和各地方政府可以共同攜手創(chuàng)建一個宣傳和傳播儺戲的網站。例如,在搜索引擎上輸入黃梅戲網站就會出現近8640000個相關搜索條目,這其中包括提供專門的欣賞和下載活動的黃梅戲網站,還有大量的名段欣賞、跟名家學唱黃梅戲等相關鏈接,而且還與央視某頻道建立合作關系,推出央視黃梅這樣一檔節(jié)目。黃梅戲的網絡傳播模式是成功的,效果是顯而易見的。網絡傳播使黃梅戲更加深入人心,成為普通老百姓空閑時間的消遣途徑之一。宣傳和推廣儺戲完全可以借鑒黃梅戲的網絡傳播模式。通過推出專業(yè)的官方網站、舉行相關的宣傳活動、定期推出相關的新聞資訊等方式為儺戲的發(fā)展爭取到一定的話語空間,繼而加強傳播的廣度和深度。儺戲作為傳統(tǒng)文化要傳承下去,首先就要讓受眾了解到還存在這樣一種藝術形式,而且有著深厚的傳統(tǒng)文化底蘊。當下的年輕人,獲取信息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網絡。網絡上的熱點具有極快的傳播速度。利用儺戲中的宗教元素帶來的神秘感,可有效吸引網絡上的讀者。在宣傳儺戲以及儺文化時,宗教的神秘性是其中重要的一點。抓住這一點,不僅可以吸引那些求新求異的觀眾,也可以令眾多的知識分子、有識之士參與到保護文化遺產的活動中來。
其次,將儺文化的宣傳與地方旅游宣傳相結合,擴大宣傳的規(guī)模。以撫州儺戲宣傳為例,撫州是下屬于江西省的一個市,可以說這是一座貨真價實的歷史文化名城,先后出過王安石、湯顯祖、曾鞏、晏殊、晏幾道父子等文化巨匠,這里的歷史人物都曾在社會上引起廣泛的影響,是促進地方旅游業(yè)發(fā)展的重要宣傳點。如果將地方旅游的宣傳與儺戲的宣傳結合起來,那么將會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既能夠有效促進地方旅游業(yè)的發(fā)展,同時也能夠擴大儺戲的知名度與影響力??梢耘c各大旅游網站合作,推出相關的旅游線路,在參觀名人故居、感受地方文化的同時欣賞到地地道道、原汁原味的儺戲表演,感受到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所在,切身體驗其超高的人文價值和藝術價值,為儺戲的發(fā)展與傳播提供一個嶄新的視角,注入新鮮的血液。
儺戲是中國傳統(tǒng)戲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進行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對象。當它的發(fā)展陷入困境之時,應該結合最新的傳播方式幫其走出傳播困境,而網絡傳播的傳播效果是有目共睹的。因而,儺戲進行網絡傳播是十分必要的,刻不容緩。
首先,網絡傳播信息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既包括文字、圖片,又包括聲音、影像,并且能夠將多種形式融合在一起。如果將儺戲以視頻的形式記錄下來,發(fā)布到網絡上,那么就能夠永久地保存下來,給后代學者研究這種古老的藝術形式提供寶貴的視頻資料,這將有利于這種藝術形式的傳播與推廣。相關研究群體或者是對儺文化感興趣的個體,可以根據視頻資料進行研究,既鮮活生動又真實可信。試想,如果沒有相關的視頻資料,那么相關的研究就只能淪為紙上談兵,大大降低了其研究的可行性與可信度。目前學術界的儺戲研究主要集中在具體的文化層面,對儺文化中的儺神、面殼、道具、儀式的研究居多。相反,針對節(jié)目本身的藝術形式、藝術魅力的研究較少,甚至處于一片空白的尷尬局面。在某種程度上看這種研究是畸形的,對儺戲的研究不應該忽略具體的藝術形式,也不應該脫離具體的表演。
其次,儺戲進行網絡傳播是一種傳播模式和傳播途徑的創(chuàng)新,在保留傳統(tǒng)文化精髓的基礎上充分與現代文化進行接軌,加強與現代文化的融合,是對以儺戲為代表的傳統(tǒng)文化進行傳播的新的載體。而且網絡不僅具有保存的功能,同時這種傳播方式也具有參與性的特征,不同的受眾群體可以對觀看和欣賞的視頻、文字的內容進行反饋。這樣一方面有利于不同聲音的表達,另一方面也極大地調動了受眾的熱情,激發(fā)他們積極參與到相關話題的討論中去。比如,可以就受眾最喜歡的儺戲節(jié)目進行評選活動,活動舉辦方可以根據點擊率的統(tǒng)計以及觀眾的口碑進行評選。還可以利用當下新興的彈幕觀影方式,觀眾可以一邊觀看節(jié)目一邊發(fā)表評論,與具有相同興趣愛好的人士進行實時在線的互動交流,這些都是這種新的傳播媒介的顯著優(yōu)勢。加強網絡傳播,以網絡為媒介對傳統(tǒng)文化進行宣傳與推廣,將極大地拓寬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渠道,必將使儺戲這種古老的藝術形式在千年之后煥發(fā)出嶄新的藝術魅力。
儺文化在我國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幾千年來的文化積淀形成了燦爛輝煌的儺文化,是中國戲劇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通過以上對儺戲進行網絡傳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進行研究可以發(fā)現,網絡傳播是推進以儺戲為代表的傳統(tǒng)藝術形式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主要途徑,是值得推廣的。
[1]展春嵐.我國儺文化文獻研究的計量分析[J].遵義師范學院學報,2011(6):124-129.
[2]章軍華.撫州儺戲演制與文化內涵[J].東華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6):106-108.
[3]張勇華.江西寧都中村儺戲研究——一項客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調查[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08,(1):47-50.
J80-05
A
1007-0125(2015)12-0016-02
李惠惠(1987-),女,漢族,安徽阜陽人,碩士,東華理工大學,助教,研究方向:文學與文化傳播、寫作;黃振華(1977-),男,漢族,江西南昌人,碩士,東華理工大學,講師,研究方向:中國現當代文學、文化傳播。
2011年度江西省社會科學藝術學項目“江西儺文化網絡傳播平臺建構”(項目編號:YG2011056z);2013年撫州市社科規(guī)劃項目“網絡視閥下撫州儺文化傳播研究”(項目編號:13sk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