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宗廣
摘 要:作為??破瘘c師范類語文教育專業(yè)的基礎課程,外國文學的教學面臨諸多困境,但教師還是要摒棄那種“一言堂、滿堂灌”的程式化、公式化的講授方式。有意識圍繞“經(jīng)典與我”布置閱讀任務,讓學生從人物境遇、選擇與命運等具體角度尋找共鳴點,激發(fā)學生結(jié)合自身與社會現(xiàn)實進行閱讀、思考、討論的熱情,提高課堂效率,并希冀將這種熱情延伸到課下,促進學生自我成長,教師也能從中受益。
關鍵詞:外國文學;經(jīng)典閱讀;討論;成長
中圖分類號:G712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33-0154-02
作為專科起點師范類語文教育專業(yè)的基礎課程,外國文學的教學面臨諸多窘境:課時壓縮(我校語文教育專業(yè)的課時僅有80課時)、課程專業(yè)級別降低、“圖像快餐”逆襲“文本正餐”等。學生方面最突出的表現(xiàn)就是閱讀的經(jīng)典少之又少。
由于學生的閱讀積累有限,筆者不自覺主導了整個教學過程,往往重復著“三部曲”的教學步驟,首先,差不多是作家生平的匯總、簡編;其次,按照一定模式介紹故事情節(jié)及主題,即“通過描寫……反映了……表達了……”;最后,泛談作品的藝術特色,內(nèi)容無外乎“結(jié)構(gòu)巧妙”“形象生動典型”“語言富于表現(xiàn)力”,而這些特點恰是所有優(yōu)秀作品共同的品質(zhì)。課堂中雖然也有討論的過程,但因為學生對預設的話題準備不足或理解不夠,時常遭遇惡性沉默,教學效果大打折扣。帶著問題閱讀、思考與討論往往成為一句空話。
后來,筆者摒棄那種“一言堂、滿堂灌”的程式化、公式化的講授方式,有意識圍繞“經(jīng)典與我”布置閱讀任務,讓學生學會移情,感同身受,從人物境遇、選擇與命運等具體角度尋找共鳴點,激發(fā)學生結(jié)合自身與社會現(xiàn)實進行閱讀、思考、討論的熱情,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重視討論課,行勝于言
實際上,在每學期制定的教學計劃里,都有一定比例的討論課,但由于主客觀因素的影響,討論課往往變成教師主導的講授課。筆者認為,正是由于課時減少、學生閱讀不足,反而更要重視對經(jīng)典的討論,甚至可以說,在外國文學教學中,討論課從未像今天這樣重要與迫切。這至少有以下幾個原因。
1.集體討論非簡單的個別提問,調(diào)動的是所有同學的積極性。對于經(jīng)典的討論要求人人參與,集體發(fā)聲,其交流過程是雙向乃至多向的,期間伴隨著陳述、質(zhì)疑、反駁、辯護、共鳴等不同反應。這與教師的單獨提問、個別同學來回答不可相提并論。在集體討論中,參與者是地位平等的,而在單項提問中教師為主,回答問題的學生為輔,其他同學則相對缺乏參與的動力;在集體討論中,教師發(fā)揮著主持人的作用,而不是隨時判斷對錯,參與者的心態(tài)相對更為放松,這極大縮短了討論各方的心理距離。
2.集體討論可以帶動課下閱讀。課上十分鐘,課下數(shù)天功。由于有緊扣文本解讀、人人參與的緊箍咒,同學們在課下都不敢怠慢,閱讀原著、搜集資料、書寫感想……這無疑會督促學生精讀、細讀,認真思考,所謂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就要親口嘗一嘗。筆者在自己的大學時代即深有體會,沒有讀過、深思的作品,無論當時教師講得如何精彩,以后總是印象不深,而自己深讀的作品則終生難忘。外國文學教學要以點帶面,而這個點就要依靠精讀與討論來強化。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有論者提出“在外國文學教學中,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模式,運用啟發(fā)式和討論法更新教學方法、豐富教學手段,從而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提高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素質(zhì)的全面提高?!盵1]
3.集體討論可以提高團隊協(xié)作與溝通能力。根據(jù)學生的學習基礎和性格等情況進行適當分組,一般以5-8人為宜,這樣可以互相促進,廓清思路,優(yōu)化思維,集思廣益。其意義已超越對專門知識的學習了。
二、把握討論共鳴點,因勢利導
由于有時代與文化背景的差異,學生在閱讀外國文學經(jīng)典時難免會遭遇這樣或那樣的障礙。筆者發(fā)現(xiàn),學生會將自我投射到文學形象中,往往對作品與其處境契合的地方易于產(chǎn)生共鳴。因此,教師在討論課上應善于把握學生的共鳴點,至少要做到以下兩點。
1.充分了解學生、尊重學生。我們的學生大多是90后中晚期的一代人,他們身處輿情高度發(fā)達、信息爆炸的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特別易于接受新鮮事物,也易于受到各種社會思潮和觀念的影響,可塑性極強,心智仍在不斷完善形成中。他們對國家、民族、友誼、愛情、婚姻、權力、財富……有一定的立場與判斷,但也難免受到一些流俗乃至極端思想的誤導。因此,教師應充分了解他們的真實想法,要作一個善于傾聽的包容者,而不是一個面容冷峻的裁判者,這樣才有可能讓他們敞開心扉。當學生們首先把教師當作一個朋友看待時,當課堂討論不再受制于等級、分數(shù)的時候,他們才敢于暢所欲言。這樣的討論課,才能杜絕冷場與沉默。
2.緊密聯(lián)系實際,設置議題。當然,在討論課中教師也不是隱身存在的,其主導地位的體現(xiàn)之一就是設置議題,引導學生討論,尋找經(jīng)典與現(xiàn)實的契合點,提出對當代生活有指導意義的議題,有論者指出:“大學生尚處于可塑階段,接受新觀念快,模仿意識強,很容易在感性見長的文學中尋覓借鑒,因此,教師應該在教學中自覺地把教學講授與現(xiàn)實社會、人生經(jīng)驗相聯(lián)系?!盵2]筆者對此深以為然。諸如奧德修斯的還鄉(xiāng)與抗爭精神(《奧德賽》),美狄亞的復仇行動與女性維權(《美狄亞》),誰為“帥氣”頒發(fā)了特別通行證(《俊友》)在“墮落”與“回來”之外是否有第三條道路(《玩偶之家》)……這些充滿時代感的問題學生對此大多興味盎然。
眾所周知,夏洛克是世界文學畫廊里的四大吝嗇鬼之一。但是,學生們未必知道四大吝嗇鬼之間的區(qū)別。筆者讓同學結(jié)合文本,總結(jié)夏洛克的金錢觀。有的同學認為,就夏洛克的吝嗇而言,是親疏有別的。他對其他人捂緊錢包,對家人卻毫不設防,出門之前會把自家“金庫”的鑰匙交與女兒掌管。在女兒將他的財富席卷而去之后,他的第一聲呼喊也是“我的女兒!啊,我的銀錢!啊,我的女兒跟一個基督徒逃走啦!”他當然心疼失去的銀錢,但女兒在其心目中仍是第一位的,女兒的背叛對他的打擊尤為致命。另外同學補充說明,夏洛克的妻子早已去世,作品只用一句話便寫出他對亡妻的真摯感情。當別人描述他的女兒如何揮霍財產(chǎn),他心如絞痛。但他聞聽女兒用一個指環(huán)買了一只猴子,他則分外難過:“那是我的綠玉指環(huán),是我妻子莉婭在我們沒有結(jié)婚的時候送給我的;即使人家把一大群猴子來向我交換,我也不愿把它給人?!笨梢?,吝嗇、貪婪的占有欲尚未侵蝕掉夏洛克內(nèi)心的脈脈溫情,殘酷的商業(yè)交換律沒有占領他人性的最后一座城堡。他吝嗇,但他沒有徹底淪為金錢的奴隸,不拿自己的愛與恨進行喪失尊嚴的交換。夏洛克,我們在嘲笑他的同時,的確需要給他一點同情。這些發(fā)言太精彩了,大家集體鼓掌以示鼓勵。
三、雙向互動的討論與交流,教學相長
一堂好的討論課,恰如一塊石頭落入清波,泛起的漣漪久久回蕩在湖面。當學生意猶未盡時,他們還會通過短信、微信、微博、電子郵件、電話等形式繼續(xù)與教師溝通。實際上,教師每逢遇到學生課下這種窮追不舍的“打擾”時,從無不堪其擾之憂,卻有甘之如飴之樂。
1.亦師亦友的關系有助于師生的進一步溝通。由于堅持在課堂上營造那種輕松幽默的討論氛圍,筆者與這些孩子輩的學子保持著亦師亦友的良好關系。盡管筆者不是他們的班主任,每周見面的機會也有限,但他們愿意把自己的思想動向與困惑與我交流。當然,談論居多的還是關于經(jīng)典作品的個人化解讀。其實,這種課下的交流是課堂討論的延伸,也為下次課做好了鋪墊和準備。
2.不經(jīng)意間的討論與點撥,勝過枯燥的思想教育課。青年學生難免遇到一些不順心遂意之事,遭逢一些不幸,筆者時常借助點撥一些相關的外國文學經(jīng)典,以表達自己的鼓勵或提醒。例如安徒生的經(jīng)歷及其散文隨筆《光榮的荊棘路》,便是筆者經(jīng)常借助的資源之一。自稱“是從沼澤地的深處生長出來的一棵小草”的安徒生,從一個出身低微的無名小卒逐步成長為一顆光耀寰宇的巨星,中間經(jīng)歷了許多磨難、屈辱、嘲弄和孤獨。因而,他的《光榮的荊棘路》是對包括他自身在內(nèi)的自古至今承受過諸多磨難的偉大靈魂的頌歌。這篇文章告訴我們,不害怕痛苦、死亡的人是堅強的,唯有那些意志堅強、信念堅定的人才最終成為歷史的嬌寵。學生在與教師的互動中無疑受到啟發(fā)和引導。
3.教學相長,教師也是受益者。在這種課堂乃至課下的討論中,學生的認識水平和理論水平總體上得到提高,與第一次上課回答問題時的青澀相比,到課程結(jié)束時,有相當部分同學,回答問題更加條理清楚,邏輯性強,個人氣質(zhì)上似乎也有了些改變。當然,筆者也在與學生的思想交流與碰撞中感觸良多,受益匪淺,往往是學生的第一感受激發(fā)了我的靈感,幫我找到解讀分析作品的新視角。說實話,區(qū)區(qū)幾十課時的確有點對不住精彩紛呈、博大浩瀚的外國文學,但教師也只能面對現(xiàn)實,力爭螺螄殼里做道場,各個環(huán)節(jié)一絲不茍,在有限的時間里實現(xiàn)師生的共同提升。
四、結(jié)語
當代美國極富影響力的文學理論家、批評家哈羅德·布魯姆在其《西方正典》的中文版序言中說,“閱讀在其深層意義上不是一種視覺經(jīng)驗。它是一種認知和審美的經(jīng)驗,是建立在內(nèi)在聽覺和活力充沛的心靈之上的?!盵3]人生的成長離不開經(jīng)典的閱讀,腹有詩書氣自華,飽讀經(jīng)典人自佳,外國文學經(jīng)典無疑是最好的良師益友,在其引導下我們能在喧囂的人世中尋找到一處詩意的棲居。布魯姆為中文版寫序言時將近七十二歲,他自陳“日益感到自己一生主要的成長經(jīng)驗始于七歲那年”[3],因為他說服她的兩個姐姐帶他去公共圖書館。同樣的,筆者堅信,對于外國文學經(jīng)典的閱讀與討論,定會“入人也深,化人也速”,有助于青年學生的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丁世忠.試論啟發(fā)式與討論式教學模式在外國文學教學中的運用[J].宜賓學院學報,2007(10).
[2]鄧桂英.外國文學經(jīng)典與當代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10).
[3][美]哈羅德·布魯姆.西方正典[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