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長路
唐代詩人羅隱在去京都洛陽途經(jīng)黃河時,詩興大發(fā)——
莫把阿膠向此傾,此中天意固難明。
解通銀漢應須曲,才出昆侖便不清。
黃河水渾濁不清,是誰把熬成的阿膠漿倒入其中,把河水染成此色? “莫把阿膠向此傾”,當然,這是不可能的事,原來它的渾濁出在源頭上,“才出昆侖便不清”。后人認為,詩的本意是諷刺上層統(tǒng)治的腐敗與黑暗,用阿膠、黃河只是用作比喻罷了。看來,詩人像是吃過阿膠的,對阿膠的顏色有一定的印象。但他吃的肯定不是正牌品種,起碼不是阿膠中的上品。因為,阿膠以烏黑、光亮、透明、無腥臭味、經(jīng)夏不軟者為佳,它的漿是誘人的糊而不是渾濁的水,與黃河水的顏色截然有別。
阿膠,又名傅致膠、盆覆膠、驢皮膠,為馬科動物驢的皮去毛后熬制而成的膠塊。因原產(chǎn)于我國山東的東阿而得名,據(jù)說與當?shù)貎?yōu)質(zhì)的井水有關,那些用于制膠的水井也因此有了“阿井”的稱謂。當年慈禧太后曾用它治愈經(jīng)久纏身的血證,便賜予了它“?!弊终信疲顾暣笳?,成為年年向皇家進獻的貢品。1915年,它在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獲得過金獎,成為中藥中影響較大的出口品。20世紀與21世紀之交,一部電視連續(xù)劇《大宅門》轟動了全國城鄉(xiāng),阿膠也又一次成為人們心目中“補藥”的亮點。除山東外,浙江、上海、北京、天津、湖北、遼寧等地都有阿膠出產(chǎn),其中以浙江的產(chǎn)量位居全國第一。
阿膠的主要藥用功能是滋陰、補血、安胎,對于血虛引起的咳嗽、吐血、咳血、衄血、便血、經(jīng)血過多、崩中、胎漏等都有較好的治療或保健效果。《食療本草》說它“治一切風毒骨節(jié)痛”、《日華子本草》說它“治一切風”、《本草綱目》說它“治男女一切風病”。這“一切”的概念,足以說明了它在醫(yī)家們眼中的分量。
然而,阿膠并不是萬能藥,并非人人都需要。要樹立阿膠是藥品的概念,既然是藥,就必須對癥下藥。在具有適應證的情況下,才能在醫(yī)生的指導下使用,盲目使用不僅不會給機體健康帶來好處,相反還有可能帶來危害。關于這一點,許多中醫(yī)古代本草中早就有過告誡。如《本草經(jīng)疏》說,阿膠“性黏膩,胃弱作嘔吐者勿服。脾胃虛、食不消者亦忌之”?!侗静輩R言》說,“胃弱嘔吐有寒痰留飲者當忌之”?!侗静輦湟氛f,“瀉者忌之”?!侗静菔觥氛f,“暴熱為患者,或外感抑郁為患者,或怒氣初盛為患者,亦當慎用”等。中醫(yī)歷來有“無虛不可補”、“邪不受補”、“大虛不受補”等的有關論述,如何正確認識和運用補藥,對于當今一些地方和一些人中盛行的“以補為尚”的不科學風氣而言,應該說有引起深思的必要。有人錯誤地認為,“補比瀉好”,這實際上是對中醫(yī)的不理解或片面理解。中醫(yī)有溫、清、補、瀉、下、和、汗、消諸法,藥物也因此分為不同的功能和用法。當補反瀉,會使機體受到傷害;同樣的,當瀉反補,也會對機體造成傷害。有人以為,對于生活在當今的大部分中國人,特別是城市人來說,健康的需求不是研究如何補的問題,而是要注重如何合理安排膳食、合理利用營養(yǎng)、合理解決營養(yǎng)浪費和杜絕因補帶來疾病的問題。窮憂飽,富憂病,仔細分析,這話說得頗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