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謙
(中國傳媒大學 學報,北京100024)
?
科技期刊運用微信公眾號的傳播推廣研究
王謙
(中國傳媒大學 學報,北京100024)
分析了微信的傳播特點和微信公眾號的特點,結合科技期刊自身內(nèi)容的特點,提出了運用微信公眾號進行科技期刊傳播時的應對的策略,包括:吸引人的標題、適宜小屏幕閱讀的內(nèi)容推送、恰當?shù)耐扑皖l率等。
微信;微信公眾號;科技期刊;傳播
微信是騰訊公司在2011年初推出的一款移動社交軟件。經(jīng)過不斷升級,微信的功能日益完善強大。最新版的微信軟件不僅可以發(fā)送圖文信息和語音視頻信息,還可以支持多人語音對講。并且,微信的支付功能也日益完善,通過綁定銀行卡后,不僅能進行轉(zhuǎn)賬,還支持多種方式的支付,包括二維碼掃描支付等。
根據(jù)騰訊公司最新的2016年第二季度的最新財報,微信及WeChat的月活躍賬戶達8.06億,同比增長34%[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tǒng)計局201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diào)查主要數(shù)據(jù)公報,截至2015年11月1日零時,中國大陸人口總數(shù)達到13億7349萬人,居世界首位。按照年齡結構劃分,0-14歲人口為22696萬人,占16.52%;15-59歲人口為92471萬人,占67.33%;60歲及以上人口為22182萬人,占16.15%,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為14374萬人,占10.47%;其中15-65歲的占 73.01%[2],為微信的目標使用人群。以此估算,總共10.02億目標用戶,微信的覆蓋率已經(jīng)高達80.76%。 (為討論方便,這種簡單的估算是把邊遠窮困地區(qū)的適齡用戶與年齡段之外的用戶進行了對沖抵消,并不代表真實使用者的數(shù)據(jù))。 可見,微信幾乎已經(jīng)成為大陸智能手機擁有者的必裝軟件。
隨著微信用戶數(shù)的規(guī)模日益廣泛,這款社交化的智能手機即時通訊軟件,也從最初的主打熟人社交,逐步擴展到針對陌生人的社交。微信也從早期的個人用戶社交軟件,開始進一步滲透至工作場景,微信公眾平臺就是代表。目前,微信公眾號的注冊用戶已超過2千萬。
可見,微信已成為信息傳播的一個便捷且重要的工具,微信的傳播模式在某種意義上講,代表了未來社交平臺發(fā)展的方向。所以,通過微信進行傳播推廣,已成為擴大科技期刊影響的新的重要途徑。
微信正在改變?nèi)藗兊纳罘绞胶蜏贤ǚ绞?,也在改變著信息傳遞的方式。微信最根本的傳播特性是人際傳播。按照人際傳播的分類,它屬于間接傳播形式。微信就是這種傳播的中介。
微信公眾平臺是微信利用其用戶群龐大的特點,為實現(xiàn)微信的商業(yè)價值而開發(fā)的。企業(yè)、
商家和各種機構,可以通過自己的微信公眾號推廣自己的產(chǎn)品,為用戶提供微信創(chuàng)新的、定制化的服務。微信公眾號不僅可以為訂閱用戶傳達資訊,還可以進行實時的信息反饋與交流,甚至還能進行交互式的服務對話,通過綁定銀行卡,還可以進行付款購買等便捷服務,一個軟件全部解決,方便快捷。
微信及微信公眾號的傳播主要特點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傳播主體廣泛
微信使用的主體人群是擁有智能手機及平板電腦的用戶。隨著智能手機的性能提升和價格下降,用戶數(shù)急劇擴大,皮尤報告顯示,中國的智能手機普及率為58%,在發(fā)展中國家中處于領先,甚至高于俄羅斯的45%,智能手機的使用者年齡層次廣泛,7歲小學生到70歲的老人,學歷已不是障礙,大街小巷,公交地鐵,隨處可見低頭一族。但在邊遠鄉(xiāng)村地區(qū)和經(jīng)濟落后地區(qū),仍然普及不夠。微信已成為大陸地區(qū)智能手機的必裝軟件。[3]
(2)傳播手段豐富
微信可以實時傳輸文字、圖片、視頻音頻,并能實時音頻視頻通話,全面立體地結合所有的傳播手段,給使用者帶來豐富而愉悅的使用體驗。
(3)信息傳受雙方的關系更為親密
微信不僅僅能夠傳遞信息,它的朋友圈功能讓使用者之間的關系不僅僅局限于對話交流,
使用者之間的聯(lián)系變得更加緊密。而公眾號里面的互動功能,可以讓訂閱用戶與發(fā)布者隨時保持溝通交流,改變了以往科技期刊讀者與編者之間交流溝通的物理、心理障礙。
(4)隨時隨地收發(fā)信息
微信安裝在智能手機或平板電腦等人們?nèi)粘y帶的便攜式移動設備上,在可以聯(lián)網(wǎng)的地方工作運行,隨著4G和WIFI的普及,使用者可以隨時隨地接受信息,充分體驗移動互聯(lián)時代快捷方便。
(5)長尾效應充分顯現(xiàn)
長尾效應是由《連線》的總編輯克里斯·安德森在2004年提出的,是指那些原來不受到重視的銷量小但種類多的產(chǎn)品或服務由于總量巨大,累積起來的總收益超過主流產(chǎn)品的現(xiàn)象。長尾效應是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最重要的銷售理論。[4]
微信公眾號眾多,目前已超過2千萬,微信使用人群8個多億,充分體現(xiàn)了互聯(lián)網(wǎng)領域的長尾效應。未來微信公眾號的傳播將更加小眾化、服務人群劃分更加細,目標更加精確。只要在互聯(lián)網(wǎng)的茫茫人海中找到你的精確的目標人群,就能獲得很好的傳播效果。不貪大,不求多,只求精準。
只有在掌握了微信及微信公眾號的傳播特性后,我們才能有的放矢,為科技期刊的推廣提出有效舉措。
針對微信及微信公眾號的傳播特點,科技期刊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以提高傳播效果。
(1)通過熟人、作者、讀者和專家進行推廣
微信最初是社交軟件為定位的,所以雙向人際傳播是其信息傳播的本質(zhì)特征。隨著用戶數(shù)目的急劇增加,微信才具有了陌生人之間的社交特征,并以此開拓了微信公眾平臺,逐漸開始具有了大眾傳播媒介的特征。但其最核心的本質(zhì)特征,仍然是雙向人際傳播。
所以,科技期刊在運用微信進行傳播時,應該充分考慮到微信的這一傳播特點——人際傳播的根本屬性,它決定了我們在微信公眾號的推廣宣傳上,要充分運用這一特點。
人際傳播的研究認為,傳播既不能被看作是一個單獨的事件,也不能被看做是某種對他人實施的行動。即傳播并不依賴這個人或那個人,而是存在于相互聯(lián)系的交往過程中。[5]
因此,我們要充分利用各種與本刊物相關的活動,在與各類相關人員的溝通交流中主動傳播推廣刊物的微信公眾號,(包括使用微信朋友圈等形式),這是提高傳播的效率與效果的有效途徑。而不能坐等用戶自己搜索找上門來,守株待兔是被動的、低效率的。
(2)根據(jù)科技期刊的內(nèi)容進行有特色的推送
微信安裝使用的環(huán)境一般是智能手機或者平板電腦,考慮到設備的便攜性,一般顯示屏的尺寸都不是太大,手機一般是5-5.5英寸,6英寸基本是最大了,平板電腦的顯示屏稍大,多在7-10英寸之間,與平常使用的個人電腦的顯示屏要小不少??萍计诳虾芏辔恼鲁S行碗s的內(nèi)容,這些內(nèi)容在電腦大屏幕上呈現(xiàn)較為合適,但小屏幕上呈現(xiàn)可能未必有好的效果,比如數(shù)學類的文章,常有復雜的長公式和演算證明過程,無線電技術類的文章經(jīng)常會有大量的圖表,這些內(nèi)容在一個小屏幕上呈現(xiàn),看不清全貌,只能放大看一個很小的局部,效果可能不好。 所以,微信公眾號的推送不能簡單、機械地把期刊內(nèi)容推送了事,應該針對小屏幕的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推送。
具體來說,應該根據(jù)文章的不同特點來進行有選擇性的推送
(a)摘要式的簡介。針對每期內(nèi)容的特點,進行一個摘要式的簡介,把本期重要文章進行匯總,歸納在這個簡介中,讓讀者在最短的時間內(nèi)一目了然;
(b)重要文章單獨推送。每期的重要文章根據(jù)文章特點進行推送,如果是符合小屏幕觀看的,以文字為主體的文章,可以直接進行推送;不適于小屏幕觀看的文章,可以推送內(nèi)容摘要,。因此,文章摘要的寫作要求就特別高了,這是增加文章受眾的關鍵。
(c)作者自序或采訪增加吸引力。我們還可以考慮增加一項文章作者的自序,簡述其研究背景及研究過程,成果意義,增加讀者的興趣。
(d)矚目的標題。吸引眼球的標題是吸引讀者觀看,提高閱讀率的重要手段。
微信公眾號的數(shù)目已突破2千萬,而讀者關注的公眾號數(shù)量是有限的,點擊閱讀的更加有限。因此,一個好的標題是吸引讀者注意力的有效手段。再好的東西,如果讀者不點擊開,就沒有達到傳播的效果。
(3) 推送信息的頻率要長短結合
微信公眾號的傳播效果,通常與這些數(shù)據(jù)息息相關:送達人數(shù)(關注人數(shù))——圖文頁閱讀人數(shù)——原文閱讀人數(shù)——轉(zhuǎn)發(fā)收藏數(shù)。
關注人數(shù)的增多,并不意味著閱讀人數(shù)的增多,如果只是定時的、機械的和麻木的在公眾號推送每期期刊的文章,而不關注閱讀數(shù)據(jù),這樣的微信公眾號就沒有太多價值,失去了使用公眾號的意義。如今,隨著微信公眾號的數(shù)目急劇增多,競爭日益激烈。微信文章的平均閱讀率已跌至5%,很多做得不錯的大眾微信號,也不過保住了10%左右閱讀率。[6]
推送頻率要好好把握,每天長篇文章推送,可能太多頻繁;但過久間隔的推送,又容易讓人遺忘??萍计诳梢钥紤]采用長短結合的推送方式,即摘要類、自序類頻次高,長文章少,這樣既可以達到不讓用戶遺忘,也不會因為每天長篇大論而用戶沒有時間閱讀。
當然,最好的方式還是在參考其他成功的公眾號的前提下,通過大數(shù)據(jù)分析,及時調(diào)整,最終找到符合本刊物特點的推送方式。
科技不斷發(fā)展,作為科學研究成果載體的科技期刊,也應該及時運用最新的科技,及時快速地把最新科研信息與成果,傳遞到科研人員手中,才能更好地完成科技期刊載體與媒體的雙重功能。
[1]騰訊.2016年第二季度及中期業(yè)績[EB/OL].http://www.tencent.com/zh-cn/content/at/2016/attachments/20160817.pdf.
[2]國家統(tǒng)計局.201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diào)查主要數(shù)據(jù)公報[EB/OL].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604/t20160420_1346151.html.
[3]晨曦.中國智能手機普及率58%,而日本為39%,印度只有17%[EB/OL].http://tech.qq.com/a/20160511/029516.htm.
[4]百度百科.長尾效應[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350131.htm.
[5](美)巴克斯特,(美)布雷思韋行.人際傳播[M].殷曉蓉,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0:447.
[6]鄧璟.平均閱讀率已跌至5%,你打算繼續(xù)做微信公眾號嗎?[EB/OL].http://blog.ifeng.com/article/45014633.html.
(責任編輯:龍學鋒,昝小娜)
A Study on the Dissemination of Wechat Public Number in Sci-tech Journals
WANG Qi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024,China)
Analyzed the dissemi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wechat and wechat public numbers .Combin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ntents of sci-tech periodicals,and puts forward the strategy of using wechat public number to carry on the disseminational of sci-tech periodicals,such as: attractive title,suitable for small screen reading content pushing,the appropriate push frequency,and so on.
wechat;wechat public numbers;sci-tech journals;dissemination
20156-10-20
王謙(1972-),男(漢族),廣西桂林市人,中國傳媒大學學報編輯部,E-mail:wqbbi@163.com.
G237.5
A
1673-4793(2016)05-003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