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金玉
后鞏膜加固術治療青少年高度近視的臨床療效
朱金玉
目的 評估后鞏膜加固術治療<14歲青少年高度近視的臨床療效。方法 觀察組應用異體硬腦膜做后鞏膜加固術,對28例高度近視眼患者(35眼)行后鞏膜加固術,對照組為同期未經(jīng)手術治療的高度近視患者25例(32眼)。術后隨訪1~2年,比較分析兩組屈光度進展和眼軸長大變化情況。結果 觀察組視力平均提高(0.05±0.03),對照組視力平均提高(0.01±0.02),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屈光度平均增長(0.30±0.13)D,對照組平均增長(1.67±0.65)D,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眼軸長度平均延長(0.25±0.04)mm,對照組眼軸延長(0.71±0.12)mm,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后鞏膜加固術能有效控制眼軸,延緩屈光度進展,可以用于青少年高度近視的治療。
青少年 高度近視 后鞏膜加固術 眼軸 屈光度
目前中國青少年近視人數(shù)逐年增加,其中高度近視的患病率亦呈現(xiàn)增長態(tài)勢。高度近視是一種致盲性眼病,隨著病程進展,眼軸延長可出現(xiàn)一系列眼底病變,如脈絡膜萎縮、視網(wǎng)膜脫離、黃斑劈裂、黃斑出血、脈絡膜新生血管等,最終導致中心視力嚴重下降[1]。對于青少年,眼軸延長導致的一系列眼底病變最終會影響視力,對患者的生活、學習甚至就業(yè)帶來困擾。但是高度近視的治療仍然是個難題。據(jù)文獻報道,后鞏膜加固術是治療青少年高度近視有效的方法之一[2],但是臨床資料較少,近年來本院也開展了此手術,現(xiàn)對近三年來本院手術治療的<14歲高度近視患者的術后隨訪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自2011年1月至2014年2月間在本院行后鞏膜加固術的年齡<14周歲(≥5周歲)的青少年患者28例(35眼)。同期未接受手術治療的高度近視患者25例(32眼)。術前眼部檢查:常規(guī)檢查裸眼視力、矯正視力、眼壓、眼前節(jié)、眼底擴瞳檢查、眼軸長度測量及光學相干斷層成像(OCT)檢查。觀察組:行后鞏膜加固術28例(35眼),平均年齡(11.2±0.03)歲;術前裸眼視力0.01~0.2,平均(0.1±0.04),矯正視力0.04~1.0;屈光度-5.00~-16.00D,平均(-10.24±2.75)D;眼軸長度23.61~28.98mm,平均(26.71±1.33)mm;術后隨訪時間1~2年,平均1.5年。對照組:在門診病例中選擇年齡條件相仿,未接受手術者,屈光度均>-5.00D,共25例(32眼),裸眼視力0.03~0.4,平均(0.15±0.06);屈光度-5.00~-14.00D,平均(-10.05±1.85)D;眼軸長度24.25~27.51mm,平均(25.90±0.58)mm,隨訪時間1~2年,平均1.5年。觀察組和對照組初診裸眼視力、屈光度和眼軸長度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年齡≥5周歲,屈光度≥-5.00D,眼軸≥24.5mm,既往門診檢查近視屈光度每年增長≥1.00D及眼軸長度增長≥0.3mm。其中大部分有高度近視家族史。
1.2 手術方法 首先對患者采用全身麻醉處理,將眼球顳下方作為基點,沿著角膜緣將球結膜剪開210°。用牽引線將外直肌和下直肌牽引關聯(lián),將眼球牽拉向鼻上方,然后將下斜肌取出,將異體硬腦膜條帶的顳側端置于下斜肌和鞏膜之間,穿越至外直肌,將此體的一端固定于內、下直徑之間的前鞏膜上,與條帶顳側端相互牽引,同時繞過眼球后極部,使得條帶呈“U”型排布,將其展開牽引至后極部,并將顳側端固定于上直肌顳側緣赤道部鞏膜上,使用1ml的注射針頭取顳上方角膜緣的0.02ml房水,使縫合更加緊密,并且實時監(jiān)測,確保無褶皺、扭曲等癥狀。實施手術以后,通常采用0.1%氟米龍眼水和左氧氟沙星眼水輔助,進行滴眼液4次/d。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視力變化 觀察組術后末次就診裸眼視力平均增長(0.04±0.03),而對照組末次就診視力僅平均提高(0.01±0.02),兩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屈光度變化 在對患者進行手術治療后,視力屈光度成穩(wěn)定趨勢,觀察組最后一次復診時通常平均增長(0.34±0.12)D,對照組最后一次復診時平均增長(1.78±0.65)D,兩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3 眼軸變化 在手術以后對患者進行隨訪,觀察組患者眼軸延長平均(0.23±0.04)mm,而對照組平均為(0.68±0.10)mm,兩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后鞏膜加固術在臨床上主要用來治療各種原因引起的黃斑劈裂,而且大量的臨床數(shù)據(jù)證實效果較好[3,4],應用于青少年高度近視,且目前尚未發(fā)現(xiàn)明顯的黃斑劈裂的病例資料。通過總結在本院行后鞏膜加固術的年齡<14周歲(≥5周歲)的青少年患者28例(35眼)以及同期未接受手術治療的高度近視患者25例(32眼)的臨床資料,發(fā)現(xiàn)觀察組術后無論是屈光度增速還是眼軸延長的程度,均較對照組明顯減緩,說明后鞏膜加固術雖然不能明顯減少已經(jīng)存在的屈光度和眼軸,但是,對于屈光度的進展和眼軸的延長卻有延緩作用,在治療青少年高度近視方面有進一步發(fā)展的空間。
后鞏膜加固術的并發(fā)癥有:(1)患者接受手術后眼壓呈升高趨勢,主要與激素和術后眼瞼腫脹相關,采用消腫藥物和降眼壓藥物治療后有較好的效果。(2)黃斑出血:主要與手術具體操作方式和患者的血管狀況直接相關。(3)視物變形:與黃斑區(qū)的水腫相關,可通過激素與促進微循環(huán)等藥物治療逐漸好轉消失。因高度近視眼球增大、鞏膜變薄,必須嚴格掌握手術適應癥,減少并發(fā)癥,加強手術的安全性。所有病例均在全身麻醉下操作,手術操作輕柔,對眼球擾動較小,加固條帶松緊適宜,術后2例出血短暫的復視,很快緩解消失,無感染及壓迫視神經(jīng)等并發(fā)癥,4例術后出現(xiàn)一過性眼壓升高,予藥物降眼壓對癥治療正常,3例出血球結膜下出血,2~3周自行吸收。隨訪期間無視網(wǎng)膜脫離發(fā)生,加固材料采用自制的異體硬腦膜,未見條帶排斥、脫落。
高度近視在我國的發(fā)病率約1%,并且逐年增高,且呈低齡化趨勢。近年來,近視激光手術發(fā)展較快,對中高度近視治療的效果也比較理想[5],但是,屈光手術只能矯正視力,不能阻止近視進展,也不能解決超高度近視的問題,只能應用于成年且屈光度穩(wěn)定的患者,對于正在發(fā)育期的青少年患者,后鞏膜加固術是一種非常有益的補充,一方面可以控制屈光度的增長,另一方面可以延緩眼軸增長,對屈光度穩(wěn)定,甚至將來成年后行激光手術創(chuàng)造了可能,有機會獲得滿意的視力,提高生活質量。
1 朱雙倩,王勤美,鄭林燕,等.后鞏膜加固術治療病理性近視黃斑劈裂.中華眼視光與視覺科學雜志,2014,16(3):177~180.
2 薛安全,王樹林,朱雙倩,等.改良的后鞏膜加固術治療病理性近視的療效觀察. 眼視光學雜志,2007,9(5):332~334.
3 劉賀婷,萬茜茜,陶黎明.后鞏膜加固術治療病理性近視的臨床觀察.臨床眼科雜志,2015,23(2):174~176.
4 張華,劉金華,陳夢平.鞏膜外墊壓術聯(lián)合后鞏膜加固術治療高度近視孔源性視網(wǎng)膜脫離臨床觀察. 山東醫(yī)藥,2015,55(3):80~81.
5 馬莉莉.后房型有晶體眼人工晶狀體植入術的護理.中華全科醫(yī)學,2014,12(10):1667~1669.
312030 浙江省紹興市中心醫(yī)院眼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