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退休不比今人早
在今人眼中,古人貌似沒有退休一說。其實不然,古人也退休,而且退休年齡不比現(xiàn)代人早。
古人一般稱退休為“致仕”或“致事”,也叫“致政”等。《尚書》記載:“大夫七十而致仕,老于鄉(xiāng)里。”《禮記》中也說:“五十而爵,六十不親學(xué),七十致政?!标P(guān)于退休年齡,明代之前規(guī)定為70歲,明清調(diào)整為60歲。
在古代,其實只有官吏才有真正意義上的退休。官吏到了退休年齡,必須要向皇帝呈上申請退休的奏折,皇帝批復(fù)同意后才能離開工作崗位。如果得不到皇帝的批復(fù),或者皇帝執(zhí)意挽留,那么也就只能工作到生命最后了。如元朝郭守敬,年逾七十屢次申請退休,但就是得不到批準(zhǔn),86歲時死于任上。
比起今人退休后不菲的退休金保障,古代官吏退休后的生活要慘淡許多。漢代規(guī)定,只有年俸在2000石以上的官吏退休,才可領(lǐng)取原俸祿的三分之一作為養(yǎng)老金,其余均自謀生路。就是到了盛唐,五品以上退休官吏才能享受“半俸”待遇。如詩人孟郊和賈島,都是在副縣職任上退休,后均因生活無著、貧病交困而死。
(文/胡勝盼據(jù)中國新聞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