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爾作 李 瑩* 王碧寧 羅阿金 吳常作 阿子阿越
(1.西南民族大學藥學院,四川 成都 610041; 2.西南民族大學彝學學院,四川 成都 610041; 3.西昌彝醫(yī)藥研究所,四川 西昌 615000)
概 述
彝醫(yī)畢摩“斯色畢”醫(yī)病儀式中“日補”與“斯色”病的相關性分析
邱爾作1李 瑩1*王碧寧1羅阿金2吳常作2阿子阿越3*
(1.西南民族大學藥學院,四川 成都 610041; 2.西南民族大學彝學學院,四川 成都 610041; 3.西昌彝醫(yī)藥研究所,四川 西昌 615000)
通過查詢中國知網(wǎng)、萬方等數(shù)據(jù)庫搜集相關文獻、TCMID中醫(yī)藥基礎數(shù)據(jù)庫,以及彝醫(yī)藥典籍、畢摩經(jīng)書及經(jīng)典譯注,結(jié)合彝區(qū)田野調(diào)查結(jié)果,考察畢摩“斯色畢”醫(yī)病儀式,研究畢摩醫(yī)病儀式中“日補”(本文指“斯莫索”—香樟和“拉莫格爾”—菊三七)與“斯色”病對應疾病(本文指痛風性關節(jié)炎)的相關性。香樟中的芳樟醇(Linalool)、肉桂酸(Trans-cinnamic acid)、茴香腦(Anethole)、苯乙烯(Styrene),以及“拉莫格爾”(菊三七)中菊三七堿的類結(jié)構(gòu)成分、腺苷(Adenosine)等成分共同發(fā)揮抗炎、止痛的作用,可能是“日補”作為“藥解”治療“斯色”病(痛風性關節(jié)炎)的物質(zhì)基礎。本文借助現(xiàn)有的基礎數(shù)據(jù)庫研究畢摩醫(yī)病儀式中所用“日補”與對應疾病的相關性,為精準發(fā)掘與傳承發(fā)展畢摩文化中彝醫(yī)藥精髓,提供可參考的研究模式。
畢摩;“斯色畢”;“日補”;痛風性關節(jié)炎;物質(zhì)基礎;彝
彝醫(yī)理論認為“斯色”病中“斯”指神靈,“色”指游蕩,“斯色”即游蕩不定的神靈之意[1]?!八股笔怯捎陲L云、寒、雨、雪、霧、雷電等外邪侵襲人體,形成以肌肉、筋骨、關節(jié)發(fā)生酸痛、木、重著、屈伸不利,甚至關節(jié)重大灼熱等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的病癥。“斯色”之癥狀,包括現(xiàn)代醫(yī)學的痛風性關節(jié)炎等疾病范疇[1-3]。
在四川彝區(qū),畢摩(彝族文化的主要創(chuàng)造者和傳承者,宗教儀式的主持者,也是疾病診療的實施者)采用醫(yī)病儀式——“斯色畢”治療“斯色”病,需擺放“日補”(植物藥),誦經(jīng),依病情有需“日補”配合熏治法者,也有需配合外洗或內(nèi)服“日補”熬制的“神湯”者[4-9]?!八股叀敝委煛八股辈〕2捎醚舴?,即將“日補”置于燒紅的石板上,噴灑水或酒即煙霧繚繞,患者蹲坐在煙霧中, 并用察爾瓦(彝族的披風)蓋嚴熏治,此“熏治”法亦是彝醫(yī)防疫和治療疾病的常用方法[1];也多有配合“日補”水煎之“神湯”外洗患處或內(nèi)服者。
“斯色畢”治療“斯色”病,同很多彝族畢摩醫(yī)病儀式一樣,已傳承幾千年至今。畢摩經(jīng)書作為畢摩文化的載體,對醫(yī)病儀式及所用“日補”有專門的記述[4-10]。但對畢摩醫(yī)病儀式中所用“日補”藥材與所治療疾病相互關系和科學的依據(jù)的研究未見相關報道。
“斯色畢”治療疾病過程中,除誦經(jīng)儀式“神解”所帶來精神與心理方面的治療作用外,“日補”的“藥解”物質(zhì)基礎發(fā)揮了主要的治療作用。在彝族民間廣泛使用并流傳至今的“斯色畢”儀式上,常用的“日補”有“斯莫索”(香樟)和“拉莫格爾”(菊三七),也是彝醫(yī)臨床的常用彝藥品種。
現(xiàn)從2味彝藥的彝醫(yī)用藥經(jīng)驗、化學成分及藥理作用等方面加以綜述,為解開神秘的“斯色畢”醫(yī)治方式的后續(xù)研究提供研究基礎。
1.1 “斯莫索”(香樟):“斯莫索”香樟是“斯色畢”中最常用的“日補”,與彝醫(yī)臨床所用香樟來源相同,可為樟科樟屬植物油樟Cinnamomum longepaniculatum (Gamble) N. Chao[12],樟C. Camphora (L.) Presl[13],黃樟C. Parthenpxylon (Jack) Nees[14]或猴樟C. bodinieri Lèvl[12]等植物來源的根、樹干、枝條、葉或果實。始載于彝醫(yī)典籍《雙柏彝醫(yī)書》[15]中,味苦,微辣,麻;性溫;歸肝、脾、胃路。具活血散瘀,順氣止痛,消食化滯,燥濕運脾,生肌接骨,醒腦安神等功效。本品具特異香氣,能驅(qū)避邪惡,彝醫(yī)臨床用于治療痹痛,跌打傷痛,骨折,胃痛,腹內(nèi)腫塊,燒燙傷,中暑,疥癬等諸證。
1.2 “拉莫格爾”(菊三七):“拉莫格爾”菊三七是“斯色畢”中較常用“日補”之一,該品種在彝醫(yī)臨床應用更為廣泛?!袄駹枴睘榫湛浦参锞杖逩ynura segetum (Lour.) Merr)的塊根或全草,又稱“見腫消”。該品種在四川彝區(qū)用于彝醫(yī)臨床,具有非常悠久的使用歷史[12]。有文獻記載的,始見于《滇南本草》,《衛(wèi)生部藥品標準·中藥材第一冊》中也有收載,味甘,苦;性溫,有小毒;歸肝、胃路。具祛風除濕、散瘀消腫、止痛止血等功效。彝醫(yī)臨床用于治療“斯色”病,跌打淤腫,大骨節(jié)刺,瘡久不愈,蛇蟲咬傷等[12, 14, 16]。菊三七是四川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傳統(tǒng)彝族醫(yī)藥)傳承人阿子阿越(郝應芬)的治療痛風的驗方“我思”主藥之一,該方藥已獲得國家專利保護。
2.1 “斯莫索”(香樟)“:“斯莫索”(香樟)均為樟屬植物,全體具樟腦香氣,是提取樟腦和樟油的主要原料。芳香的揮發(fā)油中主要含有芳樟醇(Linalool)、樟腦(Camphor)、桉葉油醇(Eucalyptol)、萜烯-3-醇(Terpene-3-ol 1)、β-石竹烯(β-Caryophyllene)、莰烯(Camphene)、α-松油醇(α-Terpineol)、β-松油醇(β-Terpineol)、樟腦烯(Camphorene)、檸檬烴(Limonene)、丁香油酚(?Eugenic acid)等[17-18]。
幾種香樟的不同藥用部位的揮發(fā)油中主要化學成分類型比較接近,但含量上有所區(qū)別。根中主要包括松油醇(Terpineol)、樟腦(Camphor)、α-松油醇(α-Terpineol)、β-蒎烯(β- Pinene)、桉葉素(1,8-Cineole)等揮發(fā)性成分,還有新木姜子堿(Laurolitsine)和網(wǎng)狀番荔枝堿(Eticuline)[13]。樹木主干的莖皮中主要包括醇類、脂肪酸及其酯類、不飽和烴類,主要成分(相對含量>5%,下同)有樟腦(Camphor)、α-松油醇(α-Terpineol)、植醇(Phytol)、棕櫚酸(Palmitic acid)、丁香酚(Eugenol)等[19]。樹木主干的木質(zhì)部中主要有不飽和烴類、醇類及黃樟素類成分,主要成分有樟腦(Camphor)、桉葉油醇(Eucalyptol)、D-檸檬烯(D- Limonene)、(-)α-蒎烯[(-)α-Pinene]等[20]。枝條中以醇類、脂肪酸及其酯類為主,主要成分有植醇(Phytol)、α-松油醇(α-Terpineol)、橙花叔醇(Nerolidol)[19]。葉中以醇類、不飽和烴類為主,主要成分有芳樟醇(Linalool)、植醇(Phytol)、橙花叔醇(Nerolidol)[19,21-22]。果實中主要有醇類、脂肪酸及其酯類、不飽和烴類,有芳樟醇(Linalool)、桉葉油醇(Eucalyptol)、樟腦(Camphor)、α-松油醇(α-Terpineol)等主要成分[23]。
針對香樟類所含的揮發(fā)油以外的化學成分研究較少,其中葉中主要含有木脂素類化合物和黃酮苷類化合物[24-25]。
2.2 “拉莫格爾”(菊三七):“拉莫格爾”(菊三七)主要含有生物堿類、黃酮類、核苷類、有機酸類、多糖類、甾體及其皂苷等化學成分。生物堿類成分主要有千里光寧堿(senecionine)、菊三七堿甲(千里光菲靈寧 seneciphyllinine)、菊三七堿乙(千里光菲靈堿,(E)-seneciphylline)[26-27]、黃酮類主要有金絲桃苷(Hyperoside),槲皮素(Quercetin),蘆丁(Rutin)[27-29];還有腺苷(Adenosine)、尿苷(Uridine)、尿嘧啶(Uracil)等核苷酸,其他類化合物包括琥珀酸(Succunicacid)、β-胡蘿卜苷(β-daucosterol),β-谷甾醇(β- Sitosterol)等[27-29]。
菊三七的莖葉揮發(fā)油主要包括為石竹烯及其氧化物(含量>70%),匙葉桉油烯醇(7.14%)、2,6-二甲基-6-(4-甲基-3-戊基)-雙環(huán)[3.1.1]-2-庚烯(4.465%)[30]。
3.1 “斯莫索”(香樟):香樟的揮發(fā)性成分在自然狀態(tài)下即可揮發(fā)釋放到空氣當中,其中對人體身心健康的揮發(fā)性成分占揮發(fā)物總量的85.05%,主要有樟腦、醇類、乙酸龍腦酯及萜烯類等[31],對患者有一定的醒腦提神的作用。
香樟中的芳樟醇是其主要鎮(zhèn)痛單萜類成分。左旋芳樟醇可抑制谷氨酸所誘導小鼠的急性疼痛,且呈劑量依賴性,痛覺調(diào)控機制為芳樟醇通過與離子型谷氨酸受體的三個亞型,即α-氨基-3-羥基-5-甲基-4-異惡唑受體(AMPA受體)、N-甲基-D-天冬氨酸受體(NMDA受體)和海人藻酸受體(KA受體)相互作用達到鎮(zhèn)痛的療效[32]。左旋芳樟醇能顯著減輕慢性炎癥模型小鼠以及神經(jīng)性過敏模型小鼠的痛感,作用機制可能由于芳樟醇抑制了促炎癥因子和調(diào)控離子型谷氨酸受體中的NMDA受體,達到抗慢性疼痛的效果[33];芳樟醇還可通過抑制脊髓細胞外調(diào)節(jié)ERK蛋白激酶的磷酸化,有效緩解小鼠局部坐骨神經(jīng)結(jié)扎所誘導的機械痛覺敏感度[34]。
芳樟醇是香樟的抗炎活性的物質(zhì)基礎之一。有學者研究發(fā)現(xiàn)芳樟醇通過抑制脂多糖(LPS)體內(nèi)/體外誘導的細胞促炎癥因子(TNF-α)和白介素-6(IL-6)的表達,發(fā)揮抗炎作用,其作用機制可能與芳樟醇能阻斷核因子κB(NF-κB)與絲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的信號通路有關[35-36]。
利用中醫(yī)藥基礎數(shù)據(jù)庫TCMID(http://megabionet.org/tcmid/)收集并整理香樟中的化學成分及其對應的靶點信息,與痛風相關的靶點僅有次黃嘌呤鳥嘌呤磷酸核糖轉(zhuǎn)移酶(Hypoxanthine guanine phosphoribosyltransferases,HPRT) 、磷酸核糖焦磷酸激酶(Ribose-phosphate pyrophosphokinase,PRPS),有關的化學成分為肉桂酸(Trans-cinnamic acid),茴香腦(Aanethole)和苯乙烯(Styrene)。
3.2 “拉莫格爾”(菊三七):菊三七的地上部分可明顯抑制巴豆油引起的小鼠耳殼腫脹,以及有效減低角叉菜膠所致的大鼠踝部腫脹[37-38],其具體作用機制尚未見有關報道。
菊三七可提高熱板法所致的小鼠痛閾率,發(fā)揮鎮(zhèn)痛作用的是仿菊三七堿的結(jié)構(gòu)類似物PRTN,其鎮(zhèn)痛作用既強又持久,但不是菊三七堿[28, 37-38],其作用機制尚未見相關報道。
利用中醫(yī)藥基礎數(shù)據(jù)庫TCMID(http://megabionet.org/tcmid/)收集并整理菊三七中的化學成分及其對應的靶點信息,與痛風相關的靶點為次黃嘌呤鳥嘌呤磷酸核糖轉(zhuǎn)移酶(Hypoxanthine guanine phosphoribosyltransferases,HPRT),有關的化學成分為腺苷(Adenosine)。
4.1 “斯莫索”(香樟)中的芳樟醇、肉桂酸、茴香腦和苯乙烯等成分,“拉莫格爾”(菊三七)中菊三七堿的類結(jié)構(gòu)成分、腺苷等成分,是二者作為“斯色畢”的“日補”治療“斯色”病的有效物質(zhì)基礎,由于這些復雜化合物質(zhì)的抗炎、止痛及與“痛風”靶點—HPRT發(fā)生作用,多成分多渠道共同發(fā)揮治療痛風性關節(jié)炎的作用,表明了“日補”作為“藥解”物質(zhì)基礎。
兩種“日補”均含揮發(fā)性的化學成分,置于燒紅的石板上受熱后,利于揮發(fā)油成分的釋放,配合“熏治”法、外洗法,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4.2 有研究表明黃樟素(Safrole)具有致腫瘤的副作用,黃樟根中含有致癌的黃樟醚,黃樟葉中未檢出黃樟醚,葉中的有效成分芳樟醇含量可高達81%。故,建議彝醫(yī)臨床使用“斯莫索”選擇黃樟以外的香樟樹種,或使用黃樟葉入藥為宜,也可保證資源的可持續(xù)性。
據(jù)報道,“拉莫格爾”(菊三七)所含菊三七堿、吡咯里西啶類生物堿可致肝毒性,故對菊三七作為彝醫(yī)臨床內(nèi)服藥使用,需注意其用量及減毒的配伍,其藥效與毒理的物質(zhì)基礎與機制有待于進一步深入研究。
4.3 “斯色”病是一種復雜的疾病,本項目僅針對“日補”中與痛風有關的內(nèi)容進行相關綜述研究,還有待于項目對“斯色”病與現(xiàn)代醫(yī)學范疇對應的疾病種類進行系列研究,通過探索“日補”與治療“斯色”病的科學內(nèi)涵,為詮釋畢摩古老傳統(tǒng)的醫(yī)病科學性,為畢摩文化中彝醫(yī)藥精髓的發(fā)掘、傳承和發(fā)展,提供研究基礎。
[1]阿子阿越.彝族醫(yī)藥[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1993.
[2] 李瑩,張吉仲,劉圓,等.彝藥“我思”治療痛風性關節(jié)炎60例臨床觀察[J].中國民族民間醫(yī)藥,2014,12(5):3-4.
[3] 張吉仲,李利民,魯建美,等. 彝藥我思的長期毒性實驗研究[J].時珍國醫(yī)國藥,2015,26(5):1068-1070.
[4] 沙學忠.彝族畢摩儀式治病的醫(yī)學理論初探[J].中國民族醫(yī)藥雜志,2012,5(10):56-57.
[5] 楚雄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畢摩經(jīng)典譯注-第六十二卷·占病書[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10.
[6] 楚雄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畢摩經(jīng)典譯注-第六十六卷·八卦天文歷算[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10.
[7] 楚雄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畢摩經(jīng)典譯注-第九十二卷·羅婺彝族獻藥經(jīng)[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12.
[8] 楚雄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畢摩經(jīng)典譯注-第三卷·雙柏彝族火把節(jié)祭經(jīng)[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8.
[9] 楚雄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畢摩經(jīng)典譯注-第二十五卷·武定彝族喪葬祭經(jīng)(一)[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8.
[10] 蔡富蓮.涼山彝族畢摩文獻《瘧責哈姆尼》與彝族對瘟疫的認識[J].宗教學研究,2014(2):90-92.
[11] 劉小幸.彝族醫(yī)療保健——一個觀察巫術(shù)與科學的窗口[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
[12] 李耕冬,賀廷超. 彝醫(yī)植物藥[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0.
[13] 南京中醫(yī)藥大學.中藥大辭典·下冊(第二版)[M].南京:上??茖W技術(shù)出版社,2006.
[14] 云南省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云南省中藥材標準·第二冊·彝族藥[S].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7.
[15] 楚雄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彝族畢摩經(jīng)典譯注-第九十三卷·雙柏彝族醫(yī)藥書[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12.
[16] 蘭茂.滇南本草[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0.
[17] 孫崇魯,黃克瀛,陳叢瑾,等.GC-MS分析樟葉和枝中揮發(fā)油的化學成分[J].香料香精化妝品,2007,1:7-9.
[18] 黎莉,呂萌,方繼德,等.不同方法提取樟樹落葉揮發(fā)油的比較[J].武漢工程大學學報,2013,35(12):40-44.
[19] 徐晶,張在龍,王兵,等. 香樟不同部位脂溶性成分的GC-MS分析[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4,20(7):50-54.
[20] 李權(quán),王曉嫻,林金國,等. 香樟木質(zhì)部揮發(fā)性成分的SPME-GC/MS分析[J].質(zhì)譜學報,2014,35(6):555-562.
[21] 羅永明,李斌,黃璐琦,等.黃樟葉揮發(fā)油成分研究[J].中藥材,2003,26(9):638-639.
[22] 蔡憲元,丁靖凱,聶瑞麟.云南樟科植物精油的研究 Ⅰ.云南樟和猴樟的精油化學成分[J].藥學學報,1964,12:801-809.
[23]梁光義,邱德文,魏惠芬,等.猴樟果實揮發(fā)油化學成分的分析[J].中國藥學雜志,1993,28(2):76-77.
[24]孫崇魯,湯小蕾,周靜峰,等.香樟葉化學成分研究[J].天然產(chǎn)物研究與開發(fā),2014,26:1793-1796.
[25]廖矛川,楊芳云,沙光普,等.樟樹葉化學成分研究[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31(3):52-55.
[26] 袁珊琴,顧國明,魏同泰.菊葉三七生物堿成分的研究[J].藥學學報,1990,25(3):191-197.
[27] 蔣娟娟,徐德然,濮社班,等. 菊三七地下部分的化學成分[J]. 藥學與臨床研究,2008,16(3):178-180.
[28] 劉玉芬,孫鳳英,張爾志.菊三七的化學成分[J].中草藥,1988,19(2):56-58.
[29] 孫鳳英,劉小秋,孫彤偉,等.菊三七化學成分的研究[J].中草藥,1992,23(2):102-105.
[30] 梁利香,陳月華,陳利軍.菊三七莖葉揮發(fā)油的GC-MS分析[J].黑龍江畜牧獸醫(yī),2015,2:109-110.
[31]任露潔,王成,古琳,等. 無錫惠山森林公園香樟林內(nèi)揮發(fā)物成分及其變化研究[J].中國城市林業(yè),2012,10(3):8-12.
[32] Batista P A, de Paula Werner M F, Oliveira E C, et al. Evidence for the involvement of ionotropic glutamatergic receptors on the antinociceptive effect of (-)-linalool in mice [J]. Neurosci Lett, 2008, 440(3):299 -303.
[33] Batista P A, de Paula Werner M F, Oliveira E C, et al. The antinociceptive effect of (-)-linalool in models of chronic inflammatory and neuropathic hypersensitivity in mice [J]. J Pain, 2010, 11(11):1222-1229.
[34] Kuwahata H, Komatsu T, Katsuyama S, et al. Peripherally injected linalool and bergamot essential oil attenuate mechanical allodynia via inhibiting spinal ERK phosphorylation [J]. Pharmacol Biochem Be, 2013, 103(4):735-41.
[35] Huo M, Cui X , Xue J , et al. Anti-inflammatory effects of linalool in RAW 264.7 macrophages and lipopolysaccharide-induced lung injury model [J]. J Surg Res,2013, 180(1):47-54.
[36] Wu Q, Yu L, Qiu J, et al. Linalool attenuates lung inflammation induced by Pasteurella multocida via activating Nrf-2 signaling pathway [J]. Int Immunopharmacol,?2014, 21(2):456-463.
[37] 史清水,袁惠南. 菊三七研究概況[J].中草藥,1991,22(8):377-380.
[38] 劉學韶,劉希智. 菊三七的藥理作用研究[J].中草藥,1987,18(6):21-24.
2016年8月23日收稿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專項(14ZDB119);四川省教育廳2016年省級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計劃立項項目(S201610656133)。
邱爾作(1993-),女,彝族,2014級中藥學(彝藥學)在讀本科生,2433953599@qq.com
*通訊作者:李瑩(1982-),女,醫(yī)學博士,講師,研究方向:彝醫(yī)藥,E-mail:2195472673@qq.com
R291.7
B
1006-6810(2016)12-0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