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陳寅恪:踽踽獨行的國學大師

2016-01-27 11:37:52默秋
中華活頁文選·教師版 2016年1期
關(guān)鍵詞:陳寅恪清華國學

默秋

“教授的教授”

1925年,清華發(fā)生了一件對中國學術(shù)影響深遠的大事:成立了“清華國學研究院”。研究院的宗旨是用現(xiàn)代科學的方法整理國故,培養(yǎng)“以著述為畢生事業(yè)”的國學人才。當時的清華是個留美預備學校,留美預備學校來辦國學院,這本身就是要吸收西學來建設(shè)自己的文化。

新成立的國學研究院有四大導師:第一位是開創(chuàng)用甲骨文研究殷商史的王國維;第二位是戊戌變法的核心人物,著述等身的梁啟超;第三位是從哈佛大學回來的著名語言學家趙元任。三位導師性格各異,但都大名鼎鼎。而四大導師中最晚到校的陳寅恪,在當時并不出名。

陳寅恪出任研究院的導師,一說是國學研究院主任吳宓所推薦,他因為了解陳寅恪的博學而推崇備至;還有一說是梁啟超提名的,據(jù)說梁啟超為了推薦陳寅恪,還曾與清華校長有過一番舌戰(zhàn)。校長說,陳寅恪一無大部頭的著作,二無博士學位,國學研究院的導師,怎么能連這些都沒有呢?梁啟超說:“沒有學銜,沒有著作,就不能當國學院的教授嗎?我梁啟超雖然是著作等身,但是我的著作加到一起,也沒有陳先生三百字有價值?!绷簡⒊€說:“這樣的人如果不請回來就被外國的大學請去了。”清華的校長最終怎么做出決定的,已無從考證,但事實是,遠在德國游學的陳寅恪接到國學院導師的聘書時,剛剛年滿36歲。

一年后,陳寅恪的身影出現(xiàn)在清華園里。因為四大導師中的梁啟超是“南海圣人”康有為的弟子,王國維是末代皇帝的讀書顧問,于是陳寅恪就給學生們送了一副對聯(lián):“南海圣人再傳弟子,大清皇帝同學少年。”

令師生們驚嘆的是陳寅恪的博學。他在課堂上講授的學問貫通中西,他在課余分析各國文字的演變,竟把葡萄酒原產(chǎn)何地,流傳何處的脈絡(luò),給學生講述得一清二楚。他上課時,連清華的教授們也常來聽。有人稱他為“活字典”,也有人稱他是“教授的教授”。

當時,馮友蘭是大學者,名氣比陳寅恪大得多,但馮友蘭在陳寅恪面前也是畢恭畢敬,以學生自居,這連當時的學生們都能感覺到。

當年的華北學術(shù)界分成兩派,一派是本國培養(yǎng)的學者,另一派是有留學經(jīng)歷的人。本土派認為,洋派不懂國情,你的學問再高,也是隔靴搔癢,解決不了中國問題。留洋派覺得本土派太迂腐,眼光太狹,不掌握現(xiàn)代化的工具,因而兩派互相瞧不起。但不管是哪一派,誰都不敢瞧不起陳寅恪,這在學術(shù)界堪稱傳奇。

開辟國學研究新領(lǐng)域

早年的湖南原本是保守閉塞之地,在洋務運動中卻突然開風氣之先,興學、辦報、開礦、建工廠,這得益于當時的湖南巡撫陳寶箴。陳寶箴有個助手,也就是他的兒子陳三立,父子倆在戊戌變法失敗后,被朝廷革職,“永不敘用”,原因是他們在湖南率先變法。

陳寅恪就是這陳家的第三代。這一年他9歲。家國大難之后,陳寶箴攜家?guī)Э诨亓私骼霞?,陳三立索性專注于詩歌?chuàng)作,“憑欄一片風云氣,來作神州袖手人”。這個中國近代歷史上的顯赫門庭,走向了與傳統(tǒng)仕宦截然不同的結(jié)局。

父親陳三立不要孩子應科考、求功名,在陳寅恪13歲時就把他和哥哥送去了日本。自小博聞強記,打下堅實舊學基礎(chǔ)的陳寅恪,因此并行不悖地接受了西方文化。后來陳寅恪因病從日本回國,考入復旦公學,這是上海的一所新式學堂,相當于現(xiàn)在的高中。陳寅恪成績優(yōu)秀,掌握了德語、法語。兩年后的1909年,陳寅恪畢業(yè),他帶著復旦公學的文憑,也是他平生唯一的一張文憑,登上了去西洋的輪船。父親陳三立趕到上海,送別陳寅恪。他把父輩兩代人變法圖強的希望,寄托在兒子身上。

陳寅恪一輩子以家族為榮,念念不忘自己的身世,也終生背負著家、國的使命。他輾轉(zhuǎn)游學13年,從德國到瑞士、后又去法國、美國,最后再回到德國。他學物理、數(shù)學,也讀《資本論》。13年里,他總共學習了梵文、印第文、希伯萊文等22種語言。

陳寅恪一心向西學,但沒想到的是,13年的游學,他從西方帶回來的竟是東方學。陳寅恪發(fā)現(xiàn),在世界學術(shù)中,中國文化的地位很高,跟當時中國地位低下的現(xiàn)實完全相反,跟國內(nèi)批判傳統(tǒng)文化、打倒孔家店也完全不一樣。他后來明確主張中國學術(shù)應“吸收輸入外來之學說,不忘本來民族之地位”,就是以這樣一種感受作為基礎(chǔ)的。

陳寅恪有著深厚的國學根底,也接受了嚴格的西學訓練。在清華校方包括他的同事梁啟超、王國維的鼎力支持下,陳寅恪為中國學術(shù)開辟了一個嶄新的領(lǐng)域——對不同民族語文與歷史的比較研究。

每逢上課,陳寅恪總是抱著很多書,吃力地走進教室。他講授佛經(jīng)文學、禪宗文學的時候,一定是用黃布包著書來的;而講其他的課程,他帶來的書則是用黑布包裹著的。他的講課旁征博引,只要是從國學院畢業(yè)的學生,都成了后來的大家。其中有語言學家王力、敦煌學家姜亮夫、歷史學家謝國楨、考古學家徐中舒、文獻學家蔣天樞,等等。

1932年夏,清華大學中文系招收新生。陳寅恪應系主任之邀出考題。不料他出的題目非常簡單??碱}除了一篇命題作文,最奇怪的是只要求考生對個對子,而對子的上聯(lián),又僅有三個字:“孫行者”。陳寅恪擬定的標準答案是“王引之”“祖沖之”。一個名叫周祖謨的考生,給“孫行者”對出的下聯(lián)是“胡適之”,用的是當時最時髦的人物胡適的名字,十分有趣,出乎陳寅恪的預料。

用“對對子”這樣的文字游戲,陳寅恪自有他的一番深意。他覺得用對對子這個方法,其實可以非常明顯地看出中國傳統(tǒng)語文的真正特色,尤其是跟印歐語系的區(qū)別在哪里。陳寅恪關(guān)注的是漢語的文化特征和世界地位,對民族傳統(tǒng)語文充滿自信。

登上中古史研究高峰

就在這個時候,陳寅恪把目光投向了魏晉南北朝和隋唐,也就是學界通稱的“中古史”。這是陳寅恪第一次學術(shù)轉(zhuǎn)向,其中當然有很多原因,而最大的因素就是與抗戰(zhàn)有關(guān)。

盧溝橋事變爆發(fā)后的22天,日軍逼近清華園車站,北平即將不保。父親陳三立這時已85歲了,這位在上?!耙弧ざ恕笔怕奋娍箲?zhàn)時,夢里狂呼“殺日本人”的老人開始絕食了。五天后,陳三立死了。

為父親守靈的那些晚上,陳寅恪久久地斜臥在走廊的藤躺椅上,一言不發(fā)。這時,陳寅恪由于高度近視,又用眼過度,右眼視網(wǎng)膜剝離,已經(jīng)看不清東西了。醫(yī)生告訴他需要手術(shù),但做了手術(shù)就需要相當時間的休養(yǎng)。陳寅恪最終選擇了不做手術(shù),就是說,為了離開淪陷區(qū),他放棄了復明的希望。

在為父親守孝49天后,右眼失明的陳寅恪攜妻將雛,離開了已經(jīng)淪陷的北平,踏上了流亡之路。在離開北平之前,陳寅恪把他的藏書寄往將要去的長沙,但趕到長沙,還沒等到這些藏書,便又匆匆隨清華大學南遷云南。可是當書到長沙,竟悉數(shù)被焚毀在戰(zhàn)爭的大火中。

陳寅恪做學問的方式不是做卡片,而是在書上隨讀隨記,也就是古人說的“眉批”,眉批上寫滿了他的思考、見解和引證,這是他學術(shù)研究的基礎(chǔ)。書燒毀了,而他隨身帶著的常用的、備用的書,在繞道去昆明的路上,大部分也被盜走了。這意味著,他以后的學術(shù)研究,將主要依靠他積攢的記憶了。

“家亡國破此身留,客館春寒卻似秋。”就在幾乎沒有參考書籍的情況下,陳寅恪撰述了兩部不朽的中古史名著——《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論稿》。

這是兩本藏之名山、傳之后世的著作。在國際漢學界具有廣泛影響的《劍橋中國史》在提到陳寅恪時,給予了異乎尋常的褒獎:“解釋這一時期政治和制度史的第二個大貢獻是偉大的中國史學家陳寅恪作出的。他提出的關(guān)于唐代政治和制度的觀點,遠比以往發(fā)表的任何觀點扎實、嚴謹和令人信服?!?/p>

牛津大學于1939年曾正式聘請陳寅恪擔任該校漢學教授,并于此后數(shù)年一直虛席以待。因為他們認為,陳先生是當時“最優(yōu)秀的中國學者”。

就是這樣一位“最優(yōu)秀的中國學者”“一個天生的導師”,此時卻身處戰(zhàn)火之中,他的工作條件驚人地惡劣。由于長期用高度近視的左眼工作,陳寅恪的視力急速下降。當他輾轉(zhuǎn)來到成都燕京大學,到學期期末考試評卷時,他已經(jīng)難以把學生的成績,及時無誤地填入欄格細小的成績單里了。為避免出錯,他只能無奈地讓大女兒代他把批好的分數(shù)抄到表格上。

1944年12月12日,陳寅恪的唐代三稿中的最后一種《元白詩箋證稿》基本完成了。但就在這天早上,陳寅恪起床后痛苦地發(fā)現(xiàn),他的左眼也看不清了。他只得叫女兒去通知學生:今天不能上課了。

陳寅恪在成都的醫(yī)院做了眼科手術(shù),但手術(shù)沒有成功。半年后,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jié)束,依然記得他的牛津大學,請他赴倫敦治療眼疾。然而數(shù)月奔波,他的雙目還是沒能見到光明。

在抗戰(zhàn)如此嚴酷的境遇里,陳寅恪頑強地為后世留下了他對中國唐代歷史的系統(tǒng)研究。他在大災難面前,恪守著一個民族的史學傳統(tǒng):“國可以亡,史不可斷,只要還有人在書寫她的歷史,這個民族的文化就綿延不絕?!?/p>

永不熄滅的學術(shù)之光

抗戰(zhàn)勝利了,雙目失明的陳寅恪由人攙扶著重新回到清華園,這時他57歲。失去了學者治學讀書第一需要的雙眼,他將如何度過后半生的學術(shù)生涯?

1948年,國民黨準備退踞臺灣,動員了很多學者離開大陸。陳寅恪對腐敗的國民黨極度失望,拒絕去臺灣。嶺南大學(后來的中山大學)校長、教育家陳序經(jīng)邀請陳寅恪到廣州任教。就這樣,陳寅恪在南國找到了一個安身立命的地方。

南國的校園很美,一年四季樹木常青,但是陳寅恪看不見,他在黑暗中已經(jīng)生活了5年。很多人回憶,陳寅恪以前上課是很有特點的,講到深處,他會長時間緊閉雙眼,但他眼睛失明之后,再也沒有人看見他閉著眼睛講課。他永遠睜大著眼睛,一如我們今天見到的他晚年的照片,目光如炬。

在中山大學陳寅恪故居前,有一條白色的水泥小路。這是陳寅恪到嶺南后,當時的中共中南局最高首長陶鑄親自囑咐為他修建的,以方便陳寅恪在工作之余散步。這條路,就是今天中山大學里著名的“陳寅恪小道”。

陳寅恪是以古代書院的精神授課的,師生之間以學問道義相期。后來成為陳寅恪助手的胡守為,清晰地記得這樣一堂課:那天他是唯一的學生。當他來到陳宅時,陳寅恪正在工作。在他來后,先生挪步到樓上,下樓時,竟鄭重地換了一身裝束:長袍。后任中山大學教授的胡守為說:“這件事對我的教育很深,這就是為人師表??!”

因為生病,陳寅恪開始了他的第二次學術(shù)轉(zhuǎn)向。1953年,在清華時的學生蔣天樞,給自己的老師寄來了長篇彈詞《再生緣》,陳寅恪聽了,大受震動。陳寅恪在病中,用口述的方式撰寫《論再生緣》。由此,他開始了對明清歷史和文化的探索。

正當陳寅恪沉浸于新的學術(shù)領(lǐng)域時,他得知一個消息,中國科學院擬請他出任歷史研究所二所的所長。在北京的許多好友都希望陳寅恪接任這個職務,然而他卻拒絕了。

這一年,又一位清華的老學生,也就是當年他最喜歡的汪篯,帶著同樣的使命,到廣州來看望他。這是1953年11月21日的晚上。他們開始談得很好,但不久就談崩了。陳寅恪感受到這個昔日門生,已經(jīng)摒棄了自己恪守的治學為人之道,他怒斥道:“你不是我的學生!”即使在這樣的狀態(tài)下,還是由陳寅恪口述,汪篯做記錄,為歷史留下了今天的讀書人都略知一二的《對科學院的答復》。答復的第一句話是:“我的思想、我的主張完全見于我所寫的王國維紀念碑的碑文中。”

為紀念清華研究院導師王國維而修建的那座紀念碑,今天依然矗立在清華園中。陳寅恪在碑文中表達了這樣的思想:讀書治學,只有掙脫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發(fā)揚。陳寅恪認為,包括他和王國維在內(nèi)的任何人,在學術(shù)上都會有錯,可以商量和爭論,但如果沒有獨立的精神,自由的意志,就不能發(fā)揚真理,就不能研究學術(shù)。在這個意義上,他說:“我要請的人,要帶的徒弟,都要有自由思想、獨立精神,不是這樣,即不是我的學生?!?/p>

1969年10月7日,陳寅恪走完了他79歲的生命歷程。彌留之際,他一言不發(fā),只是眼角不斷地流淚。陳寅恪沒有遺囑,但他取得的學術(shù)成就卻垂范著后世的中國。他留下的著作,以繁體字豎排出版,一如他生前期望的那樣。

(選自《國學》)

猜你喜歡
陳寅恪清華國學
“垂”改成“掉”,好不好?
清華十《四時》中一種特殊寫法的“中”字
清華簡第八冊《心是謂中》補說
騎行上清華
陳寅恪的哀而不怨
中外文摘(2019年16期)2019-11-12 20:34:26
郭沫若、陳寅恪致沈兼士——關(guān)于《“鬼”字原始意義之試探》的通信
郭沫若學刊(2019年3期)2019-10-12 08:09:28
陳寅恪與唐筼的愛情故事
海峽姐妹(2019年4期)2019-06-18 10:39:04
奮斗雞—我的國學日常
中國漫畫(2016年3期)2016-06-20 06:32:48
清華,北大,我來啦
来安县| 蚌埠市| 商丘市| 铅山县| 桓台县| 伊金霍洛旗| 襄汾县| 黄浦区| 达孜县| 淮北市| 延长县| 牡丹江市| 咸丰县| 巴里| 余江县| 临城县| 原平市| 吴桥县| 临江市| 达拉特旗| 盱眙县| 肥西县| 铁力市| 临潭县| 德兴市| 贡山| 炉霍县| 泰来县| 宣武区| 左贡县| 双辽市| 六盘水市| 奉新县| 涿鹿县| 利川市| 克拉玛依市| 磐安县| 金寨县| 大宁县| 抚宁县| 合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