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書春,徐磊,覃云飛
(1.南昌大學體育與教育學院,江西 南昌 330031;
2.南昌大學體育與教育學院,江西 南昌 330031 3 廣西體育高等專科學校體育系,廣西 南寧 530012)
?
高校體育教育路徑的學理分析*
齊書春1,徐磊2,覃云飛3
(1.南昌大學體育與教育學院,江西 南昌330031;
2.南昌大學體育與教育學院,江西 南昌330031 3 廣西體育高等??茖W校體育系,廣西 南寧530012)
摘要:高校體育教育是促進大學生的身心全面發(fā)展、推進體育教育事業(yè)健康前行的重要力量,其路徑的豐富和充實程度直接影響著大學生體育習慣的養(yǎng)成和健康理念的樹立。從探討體育路徑內涵入手,基于哲學視角對高校體育教育路徑結構和動態(tài)生成過程進行分析,闡述了高校體育教育路徑的實踐機制,以期為高校體育教育的理論研究提供新的視角。
關鍵詞:高校體育;體育教育;路徑
研究方向:高校體育教學、體育社會學研究
*基金項目:江西省社會科學“十二五”(2014年)規(guī)劃課題項目(項目編號:14TY10);201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項目(14YJC890008)
長期以來,體育教育只是圍繞著開展體育教學這一主題進行,處于高等教育中的邊緣化和弱勢化狀態(tài),缺乏教育路徑的拓展和充實。隨著社會科技發(fā)展和教育創(chuàng)新的內在需要,高校體育教育路徑也需要有更清晰、明確的理解和認識。明確高校體育教育路徑的內在結構和動態(tài)生成,探尋體育路徑的實踐機制就有助于找準高校體育發(fā)展瓶頸、彰顯體育的內在價值、實現體育教育目標。
1高校體育教育路徑涵義
體育教育(Physical Education)即狹義的體育,它是教育的組成部分, 是通過身體活動和其他一些輔助性手段進行的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教育過程和活動。任何體育教育都是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的有計劃的教育教學過程,即體育(主體)自身的學習和鍛煉過程[1]。
高校體育教育路徑,是指在高等學校中,以體育運動知識技能的溝通、 分享而相互聯系起來的師生共同指向體育教育培
養(yǎng)目標的活動,是實現高校體育教育目標的邏輯指向和運動實踐過程的協調統(tǒng)一,主要包含兩方面涵義:首先,在教育指向性方面,它是高校體育教育工作者根據一定體育教育目標要求和大學生體育運動技能形成發(fā)展的規(guī)律,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大學生進行運動技能指導和體育教育影響,促使學生產生學習興趣、內化運動技能和良好體育習慣,以形成一定社會所需要的體育教育邏輯指向;其次,從運動實踐過程看,它是大學體育教育指向的實踐途徑和全部過程的綜合組織形式,是教育者(體育教師)、教育對象(大學生)、在特定的教育環(huán)境下依托高校各種體育教育客體(器材、設施、設備)展開體育運動信息的交流與溝通。
2高校體育教育路徑結構分析
對路徑結構的分析是從理論上研究大學生體育教育路徑基本前提,“對于結構構成要素的認識不同,對于結構關系的認識上的差別等關于結構的不同看法,必將影響人們對教育活動的認識,以及對研究對象的建構”[2]。高校體育教育同其他科學教育過程一樣,其路徑是由教育主體、教育客體和教育介體三個基本要素構成的。
2.1.1體育教育主體分析
要分析體育教育的路徑結構,首先要厘清其中的教育主體。在通常認識中,教育者(教師)通常被認為是教育的主體,但教育對象(學生)處在什么要的地位,就存在一定的分歧和爭議。“未來的學校必須把教育的對象變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體。受教育的人必須成為教育他自己的人;別人的教育必須成為這個人自己的教育[3]”。馬克思強調“人始終是主體”[4],人的主體地位體現在教育過程中人(教育者和教育對象)的主體性。體育教育是人的因素(教育者和教育對象)通過身體活動及相關運動知識技能信息的介質因素而相互傳遞、內化提高的過程。這個過程中,既要有教育對象學習的主體性(包括學生自主地接受體育知識信息,又包括學生主動地適應教育方式模式師),還要有教育者的主體性(包括教師創(chuàng)造性地安排、加工、傳遞體育知識信息,也包含教師主動地適應學生,在教育過程中發(fā)揮主體作用)。其中的主體性蘊含著理智性、能動性與創(chuàng)造性,主要體現在體育實踐活動中符合體育運動規(guī)律與符合體育教育目的相統(tǒng)一。因此,體育教育就是以教育者和教育對象為主體的相互影響的動態(tài)過程。
教育者(教師)與教育對象(學生)雖都是體育教育的主體,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但并不是說兩者在體育教育中的影響力量是相同?!敖逃咧黧w性的發(fā)揮是為了教育對象主體性的發(fā)展,教育對象主體性的發(fā)展更多地依賴于教育者主體的引導,而教育對象的主體性發(fā)揮、發(fā)展也可促進教育者主體性的發(fā)揮和發(fā)展”[5]。在知識掌握的時間上,體育教師是體育運動知識技能的“先知者”,學生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習、掌握、創(chuàng)新的“后知者”,但學生的學習是有自己的選擇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在知識技能的形成上,教育者(教師)把自身所掌握相對抽象、內化、復合的運動知識技能,通過合理科學的方式,使教育對象具體、泛化、簡單地獲取,并進行選擇性地加工、深化、掌握。
2.1.2體育教育客體分析
馬克思認為:“主體是人,客體是自然界”[4],主、客體屬于關系范疇??腕w是指人們實踐活動和認識活動所指向的對象,具有物質性、對象性和矛盾性。
體育教育的目的不是指向客觀物質世界,而是指向人的主觀世界,即身心發(fā)展和體育運動技能的形成。因此,體育教育是解決人(即學生)的自我身體健康發(fā)展的矛盾。而學生的自我發(fā)展是通過其自主地選擇、吸收體育知識技能,把自己既作為主體,又作為客體(對象),是體育教育的接受性客體。在體育教育過程中進行著特殊的主客體關系運動,即主體客體化的過程。
在體育教育過程中,教育者使用的工具物質形態(tài)的體育設備、場地等,它們是進行體育教育必需的手段和知識技能的載體,也是體育教育的重要現實客體,具有外顯性、具體性、可感知性和物質性的特點;而體育教育過程中所傳遞的體育知識、運動技能以及其中蘊含的意志品質、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等精神財富,才是體育教育客體的核心內容,其具有內隱性、抽象性、精神性的特點。
2.1.3體育教育介體分析
介體是主體與客體相互交流、相互聯結的基本渠道和中介因素。恩格斯認為,“一切差異都在中間階段融合,一切對立都經過中間環(huán)節(jié)而相互轉移”,“除了‘非此即彼’又應在適當的條件下承認‘亦此亦彼’,并使對立方通過中介而相互聯系起來”[6]。體育教育介體是教育主體為達到一定的體育目標對教育客體所進行體育教育所采取的方式、方法及組織策略、手段等,是體育教育主體作用于客體的聯結紐帶。
隨著現代社會發(fā)展和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體育教育的介體也不斷豐富和創(chuàng)新。介體不僅僅包括體育課堂教學中的教學方式方法或傳統(tǒng)的教學手段,還有課余體育組織協會的管理組織、網絡傳媒、通訊工具借助相關聯絡工具軟件或體育書籍資料等。
教育本身就是一個教育主體、客體通過教育介質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動態(tài)化生成過程,“對于不同個體和不同環(huán)境來說,各組相互作用的因素所施加的相對影響將發(fā)生變化”[7]。體育教育路徑本身就是一個在時間、空間上系統(tǒng)發(fā)展的生成過程,是體育教育的主體、客體借助各種介體在不同時空環(huán)境中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并共同指向體育目標的活動(結構生成如圖1)。
圖1 體育教育路徑結構生成
在路徑生成過程中,體育教育的主體是路徑生成的具有能動性的元素,不論是教育者還是教育對象,都有自己的獨立判斷能力、自主選擇能力和知識創(chuàng)新能力,是路徑的經絡和血脈;客體是路徑生成的骨骼和關鍵架構,支撐體育教育過程的有序進行和體育目標的實現??腕w具有一定的受動性、受控性和可塑性,但同時也具有一定的主動性和主體性特點;介體是體育教育路徑中善變的因子,具有開放性、多變性特點,既可以是物質的、有形的,也可以是精神的、無形的,既可以隱于主客體之間存在,也可以獨立顯現,是路徑中的精氣。
體育教育路徑的動態(tài)生成要受到各種時空地理等環(huán)境的影響。在時間上,有體育課堂教學和課余體育鍛煉的不同,有個人體育鍛煉的生物時段差異;在空間上,有體育知識技能運用于運動場內外之別,有學校內外、大江南北之分;而不同層次、區(qū)域、性質的大學體育教育在具體物質條件、科技水平等環(huán)境方面,也會有迥異之處。
3 高校體育教育路徑的功能
路徑是大學生體育教育中各個要素之間的紐帶和橋梁,是體育教育從靜態(tài)要素結構走向動態(tài)交互發(fā)展的動因,在體育發(fā)展過程中具有自身獨特的作用。
首先,路徑具有體育知識傳遞和運動技能轉換的功能。體育教育過程中,路徑是各個體育教育主體之間聯系的中間環(huán)節(jié),傳遞兩者體育活動表象和信息的互動作用。離開這些知識信息交換就沒有了體育教育的通道和介質。另外,體育教育是主體雙向互為對象化的過程,通過體育教育的路徑把教育者的教育目的、意愿轉換為教育對象(學生)可感知、可接受、可掌握的體育信息和運動技能,使路徑成為教育主體雙方共同的認識客體,實現體育教育路徑的技能轉換功能。
其次,路徑具有情感宣泄功能。大學生通過正式(體育課)或非正式(社團等其他體育路徑)的體育活動和運動交流,感受運動過程中的樂趣,體驗運動競賽中勝任時的歡呼雀躍、激情處的狂喜不掩、失敗時的傷心難過、受傷時的痛苦不已,同時,也可以通過體育運動去充實自己的情感、消除不良情感的困擾,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
再次,路徑具有聯結功能。體育教育主體之間信息交流或運動技能形成過程中,是以兩者存在關系(如師生關系、教練與隊員的關系等)為前提的,而體育教育路徑的中介聯結功能,是形成體育教育過程中的各種特定關系基礎和關鍵環(huán)節(jié)。
體育教育的路徑不是單一的大學體育課或課外體育活動,任何一種形式都難以滿足體育發(fā)展需要和大學生體育運動的內在需求。體育教育路徑是由多層次、多形式、多通道的路徑形成復合路徑,各個路徑之間構成相互補充、印證、協調,使每個大學生在適合自己的體育路徑中提高、內化、強化自己的體育技能,同時影響教育對象對體育信息的接受、整合和認同。因此,體育教育路徑之間的相互關系,對大學生體育教育的效果具有很強的影響力,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各個路徑之間相互補充協調。高校體育教育主體(包括教師和大學)可能對同一形式的運動類型(如球類項目、田徑項目等)或某一體育運動項目(如籃球、足球等)保持較高興趣和熱情,也可能在不同類型項目或不同時段之間的橫向切換或同時保持,也就是說,體育教育主體在時間、空間上既可能以線性方式展開,也可以跳躍式開展。但不論采用何種方式,由于體育運動本身特點,各個路徑之間都可以互相補充、擴展、充實等,使體育教育內容更加豐富、豐滿,使教育主體運動技能更加全面、全能。
其次,各路徑之間會相互助推。在高校體育教育過程中,如果各個路徑對教育對象產生了正向愉快的積極影響,那么就會對體育教育過程產生積極強化作用,不僅增強體育教育本質功能(增強體質),還提高教育主體對教育路徑的價值認同,增強體育運動效果;相反,如果體育教育路徑使教育對象產生了不愉快的負向體驗,就會弱化或消解對體育教育路徑的價值認可程度,打擊對體育運動的積極性。因此,各路徑的相互助推既有正向積極功能,也有負向消極功能。
最后,各個路徑之間也會產生相互矛盾和沖突。體育教育各個路徑都是以體育教育目標為終極指向的。各路徑的開展不僅起到相互補充協調和助推,在時間、空間或訴求上,也存在著沖突與矛盾。如在學校養(yǎng)成的很好鍛煉習慣可能因為假期或學校制度規(guī)定的調整而不得不中斷;在體育課受到的教育在課時結束后因為場地不能使用或需要有償使用時,體育的興趣愛好與現實沖突而喪失等等。
4高校體育教育路徑實踐機制分析
體育教學訓練是高校體育教育最基本、最重要的路徑,是體育教育者(教師或教練)根據教育目標或訓練目的所進行的有組織、有計劃的教學或訓練活動,包括課堂體育教學和課余體育運動訓練兩個方面,帶有一定的強制性、制度化色彩。
為了提高大學生身體素質和健康水平,教育部在《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體育課程是大學生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通過合理的體育教育和科學的體育鍛煉過程,達到增強體質、增進健康和提高體育素養(yǎng)為主要目標的公共必修課程;是學校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等學校體育工作的中心環(huán)節(jié)”。并規(guī)定“普通高等學校的一、二年級必須開設體育課程(四個學期共計144學時)。修滿規(guī)定學分、達到基本要求是學生畢業(yè)、獲得學位的必要條件之一。”這充分體現了體育課堂教學作為體育教育路徑的重要地位;而為了活躍大學體育文化生活、提高體育運動水平,各個高校都成立籃球、足球、游泳等相關項目的運動隊伍,由相應專業(yè)體育教師或聘請兼職教練進行有目的、有計劃地指導訓練,并參與體育教育主管部門或社會上組織的相關比賽或表演。通過這些比賽或表演,不僅提高了大學生運動水平、促進相關體育項目更好地發(fā)展,也提高學校的知名度和社會影響力。
高校體育教學訓練通常有一定的常規(guī)運行機制、約束機制、考核機制和激勵機制來保證,這些機制更好地保障教育者和教育對象之間和諧溝通、通暢交流,從而保證高校體育教育基本路徑的有機暢通。
體育協會組織路徑是大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的主要組織形式,具有平等互惠、組織靈活、約束規(guī)范、成果共享等特點。這一路徑的活動主體不僅包括大學生自身團體,還包含相關協會指導教師、協會管理老師等,教育主體活動參與的主動性較強,自覺性較高,體育教育效果較好。
高校體育競賽活動是激發(fā)大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熱情、提高體育運動技能的重要路徑,是體育教育管理機構或高校體育部門組織、學生自覺報名、集中進行相關比賽的過程,具有競技性、服務性、實踐性等特點。
競賽活動路徑的具體表現形式很多,從規(guī)模上可分為全國性的、地方性的或校內的競賽活動,從時間跨度上可分為較長時間的聯賽型(如大學生籃球聯賽等)和較集中的賽會型(如大學生運動會等),從性質上可分為專項賽事和綜合賽事等。進入21世紀以來,大學體育競賽活動經歷著從自發(fā)到自覺、從零散到集中、從單一到全面、從小規(guī)模到大規(guī)模的發(fā)展過程,高校體育競賽的組織領導也逐步加強,活動的層次和水平有了明顯提高,內容形式更加豐富多樣。
隨著社會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體育教育的路徑在高科技平臺的支撐下也得到充實和豐富,尤其是網絡技術的發(fā)展,給大學體育發(fā)展注入更強的動力??萍纪卣孤窂街饕w育網絡課程建設、體育信息網絡傳播、體育網絡交流等幾個方面。
近年來,高校體育教育工作的網絡課程開發(fā)迅速發(fā)展,很多高校和體育教育管理部門建立了融體育教學、科研、管理、服務為一體的校園網和精品體育課程,構建很多具有實踐性、知識性、服務性等特點的體育網站,形成具有鮮明特色、滲透力強、輻射面廣的體育教育網絡,為大學生獲取體育信息、交流體育知識、活躍體育文化生活提供了重要渠道;而很多體育商業(yè)網站通過發(fā)布體育視頻、圖片、比賽信息等方式,傳播體育知識,報道體育新聞,也給體育教育增加了更多平臺;而很多網絡上的體育論壇給大學生提供交流體育信息、表達體育觀點、評判體育行為、分享體育情感的機會。
需要指出的是,體育的網絡路徑有一定的盲目性、虛擬性、非組織性和非系統(tǒng)性。很多體育知識技能的傳播都是片段視頻等,知識的完整性和系統(tǒng)性難以保障,教育過程的計劃性、統(tǒng)籌性難以實施,教育目標的方向性、明確性也難以實現。
5結語
高校體育作為最高層次的學校體育,是促進大學生身心全面發(fā)展、培養(yǎng)良好體育鍛煉習慣的重要時期。高校體育教育要充分利用良好的大學體育環(huán)境,加強體育教學基本路徑的開發(fā)的同時,積極發(fā)揮其他體育教育路徑的影響力,培養(yǎng)大學生主體意識和終身體育思想,使之受益終身、享用一生。
參考文獻:
[1] 但艷芳,等.體育教育:生命教育的本源回歸[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8(1):78
[2] 陳曉龍.略論主體認識結構的構成要素[J].西北師范大學學報,1992(6):33
[3]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1996版):200
[4]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30
[5] 蘇斌.思想政治教育主體論論綱[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4(2):56
[6]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18
[7] A.班杜拉.思想和行動的社會基礎——社會認知論(上冊)[M].林穎等譯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32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Universities Physical Education Path
QI Shu-chun1,QIN Yun-fei2
(1. 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 of Nanchang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31,China;
2. Guangxi College of sports and Physical Education,Nanning 530012,China)
Abstract:Physic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force in promoting students' all-round development, promoting the physical education forward, the rich and the substantial degree of its path directly influences the foster college students develop the habits and health concept. At firs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nnotation of physical path, and then makes an analysis of the university P.E. path structure and dynamic process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Philosophy, in the end expounds the practice mechanism of universities P.E. path, expecting to provide a new perspective of theoretical research of universities physical education.
Key words:universities P.E.; physical education; path
作者簡介:齊書春(1973- ),男,漢族,江西人,講師,博士
收稿日期:2015-09-08
中圖分類號:G807.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323X(2015)06-01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