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風慕竹
【適用話題】君子之道 不畏強權 真性情 堅守職責
虞世南得到唐太宗的器重,最初是因為書法,太宗常言“遠學王羲之,近學虞世南”,足見虞世南的書法的魅力。虞世南死后,太宗更是悲傷地說:“天下無人可與論書!”但事實上,虞世南得到唐太宗如此厚愛,并不僅僅因為書法,他做人的筋骨,并不在書法以下。
虞世南出身于名門望族、簪纓世家,不過他身上沒有一點紈绔習氣,不僅讀書非常刻苦,還以博學聞名天下。
后來虞世南得到了唐太宗的賞識,他們常常一起談經論史。虞世南雖然容貌柔弱得像承受不了衣衫,但志性十分剛烈,每每談到古時先代帝王為政的得失,必定誠心以正言相勸誡。太宗曾對侍臣感慨說:“朕用他用得好啊,如果群臣都像世南這樣,天下還有什么不能治理?”
只要唐太宗為政上有一點瑕疵,虞世南必定直言勸諫,從不看皇帝的臉色行事。唐高祖李淵死后,唐太宗下詔厚葬,以劉邦墓——長陵的模式建造陵墓。虞世南立刻上奏章規(guī)勸,他引經據(jù)典,以漢武帝、魏文帝等為例,說明從古到今,沒有不亡的國家,沒有不掘的墳墓,唯有薄葬才是深思遠慮,是真正的孝。唐太宗不聽,他就再次上疏,說大規(guī)模營造陵墓,勞民傷財,立國不久,應當節(jié)用安民。唐太宗最終聽從了他的勸諫,減小了殯葬的規(guī)模。
有一陣子,唐太宗迷戀上了南朝宮體詩。一天,他召幾位近臣入宮宴飲,喝得高興之余,他提筆揮毫,賦詩一首,讓虞世南賡和。不料,虞世南面容嚴肅地說:“圣作誠工,然體非雅正。上之所好,下必有甚者,臣恐此詩一傳,天下風靡,不敢奉詔。”意思說,皇上你的詩雖然寫得不錯,但內容有點“三俗”,流傳出去,恐怕無益于形成好的社會風尚,所以對不起,這首詩我不能寫。因此宴會不歡而散。不過,事后太宗還是賜給虞世南五十匹絲帛,以表彰他的剛正忠烈。
虞世南的為人顯然比他的字更讓唐太宗欽服,以致在他81歲去世時,太宗非常悲慟,對人說:“虞世南對于我,像是一個人,糾正帝王的過失,沒有一天有片刻的忘記,確實是當代名臣,堪稱人倫的準則,只要我有小的過失,世南必定犯顏直諫?,F(xiàn)在他已亡故,再也沒有這樣的人了!”
《宣和書譜》對比虞世南與歐陽詢的書法后說“虞則內含剛柔,歐則外露筋骨,君子藏器,以虞為優(yōu)”,意思說,虞世南的字“外柔內剛”,有君子的器識。其實,這何嘗不是他品格的寫照呢?
【素材分析】字如其人,人如其字。虞世南書法的外柔內剛,是他柔弱容貌與剛烈志性在書法上的外化。他雖外表柔弱,但敢于對唐太宗直言勸諫,絕不看其臉色行事,即使冒犯,也要無愧于心。虞世南的《詠蟬》詩廣為流傳,或許“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才是他一生的理想與追求吧。
(特約教師 裴年忠)
NEW視野
2015年8月,橫店影視基地的氣溫直逼40攝氏度,正處于拍攝階段的《錦衣夜行》卻不得不趕進度,主演張翰穿著繁雜的古裝戲服飾,像裹粽子一般被“保溫”起來。雖然天熱得讓人心躁,但他仍然堅持自己的原則:每拍完一條,就會回看一遍,發(fā)現(xiàn)任何細微之處表現(xiàn)不夠好,都會跟導演商討再拍一條,甚至有時候導演覺得可以過,力求完美的張翰卻要求重拍,這樣的“較真兒”有時讓導演很沒面子,但張翰說,“對得起作品,才是真正對得起導演”,這種職業(yè)態(tài)度讓很多與之合作過的導演都對其大為稱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