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阿倩
[中圖分類號]:H131I206 ?[文獻(xiàn)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02--01
古代的服飾由來已久,我們把與衣服有關(guān)的這些字都可以叫做“衣服字”。對于衣服來說,它的最主要的作用是護體和御寒,可以保證我們不受寒冷,這是它的物質(zhì)性,另外還有一個精神方面的作用就是遮羞。此外,衣服本身還具有裝飾作用。但是我們從衣服字所表示的意義總體來看,它們大多還與古代禮制有關(guān)。今天,我主要是論述“巾”這個衣服字,來分析一下它的意義及文化內(nèi)涵。
我們先看一下,說文對巾的解釋,《說文解字·巾部》:“巾,佩巾也。從冂,丨像糸也。凡巾之屬皆從巾。居銀切?!毕笮巫郑^“巾”,即佩戴的巾帛。從巾形的冂,丨象繫佩的縄索。“佩巾”在徐灝《段注箋》中說,“巾以覆物……亦用拭物,”“因繫於帶,謂之佩巾?!?/p>
在《玉篇·巾部》中說,“巾,佩巾,本以拭物,后人著之于頭?!庇纱擞^之,我們可以看到巾其本義為拭布。如《禮記內(nèi)則》:“盥卒授巾?!币馑际钦f洗漱完了之后授之以拭布,以便擦干?!端投派俑问裰荨罚骸盁o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意為不要在這分別的時候,讓眼淚弄濕了手絹,手絹即用來擦拭眼淚的拭布等都說的是巾其本義“拭布”。
如上文徐灝《段注箋》所言,巾可也拭物可以覆物,而巾其本義是拭布,由于這個特點,故巾又可以引申為以下幾個意思:1、頭巾,覆蓋或纏束于頭上?!队衿そ聿俊罚骸敖?,佩巾,本以拭物,后人著之于頭?!苯?,佩巾,本義是拭布,后用來被纏束于頭上。《風(fēng)俗通》:“巾,所以飾首,衣所以蔽形。”巾,用來纏在頭上的,衣是用來穿在身上的?!都崱ふ佉簟罚骸敖?,首飾?!苯恚^上的衣飾。又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綸巾,又叫諸葛巾,關(guān)于其為什么叫諸葛巾,相傳是由于諸葛亮常帶,所以叫做諸葛巾,另一種說法是綸巾為諸葛亮創(chuàng)制的,所以叫做諸葛巾。再如李白《嘲魯儒》:“首戴方山巾?!边@里的方山巾,是一種儒生所戴的頭巾。2、纏束或覆蓋用的織物。陶淵明《歸去來兮》:“或命巾車,或棹孤舟?!苯碥?,有車衣遮蓋的車子。所以我們可以看出,巾在這里的意思是覆蓋在車子上的織物,即車衣。
在看過了“巾”字本身的這些意義之后,我們再來看一下其文化內(nèi)涵,文章開頭說道,衣服有護體御寒的作用,此外還與古代禮制有關(guān),所有與衣服有關(guān)的字都可以叫做“衣服字”,而巾是用來纏于頭上的,所以巾叫做頭衣,即頭巾帽子等,它具有這些特點。
兩周是等級社會,所以人們的服飾必須與其身份相適應(yīng)?!缎聲し伞分姓f,“見其服而知貴賤,望其服而知其勢”?!夺屆め屖揍尅罚骸敖恚?jǐn)也。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當(dāng)自謹(jǐn)修四教也。”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到,成人后,士戴冠,而庶人戴巾,有著嚴(yán)格的禮制限制。在秦漢時帶巾并非男子專利,女子也帶巾,從出土女俑便可以看出來,她們著巾方式是把巾裹在頭上,罩住前額,而且后世所說的“巾幗英雄”的巾幗便是從這來的?!墩f文·巾部》:“幘,發(fā)有巾曰幘。”應(yīng)劭《漢官儀》云:“幘者,古之卑賤執(zhí)事不冠者之所服也?!苯硎潜百v的不戴帽子的人所戴的?!夺屆氛f:“幘,賾也,下齊眉賾然也?!辟懀睢>褪钦f幘是從頭頂一直蓋到齊眉處,這里說了巾所佩戴的方式。
此外幘的顏色顯示人的身份階級。《東觀漢記·車服志》記載官府中的廚人戴綠幘,馭人戴赤幘,輿輦?cè)舜鼽S幘,皆代表身份低下。因館陶公主情夫董偃在向漢武帝請罪時,特意戴上“綠幘”自貶。所以后來直至今天我們都把壞女人的丈夫叫“戴綠帽”。漢末太平道首領(lǐng)張角等發(fā)動的農(nóng)民起義,義軍以黃巾裹頭,故稱為“黃巾軍”。古代也有以紅巾裹頭的紅巾軍等。
在先秦稱老百姓為“黔首”,《說文·黑部》:“黔,黎也,從黑今聲。秦謂民為黔首。周謂之黎民。”意思是說秦時,將百姓稱做黔首。《禮記·祭義》:“明名鬼神,以為黔首則?!笨追f達(dá)疏:“黔為黑也,凡人以黑布覆頭,故謂之黔首?!鼻卮彩侨绱耍梢姰?dāng)時幘多為黑色。《呂氏春秋·振亂》:“天子既絕,賢者廢優(yōu),世主恣行,與民相離,黔首無所告想。”這里的黔首說的就是老百姓。
蔡邕的《獨斷》中說漢元帝額頭上有向下生的頭發(fā),不愿被人看見,就用幘遮蓋,于是群僚就都跟著戴幘。又說王莽頭禿,用幘遮蓋,老百姓就說:“王莽頭禿,施幘屋,”(幘屋,就是用幘遮蓋。)顏師古注《急就篇》曰:“幘者,韜發(fā)之巾,所以整亂發(fā)也。常在冠下,或單著之?!薄稌x書》至東漢后期,社會風(fēng)氣轉(zhuǎn)變,王公貴族紛紛棄冠著巾,以示風(fēng)雅。漢代的幘有平上幀和介幘。平上幘的樣子是頂部平展,介幘的樣子是頂部隆起如屋頂狀。東漢后“林宗巾”相當(dāng)流行,導(dǎo)致巾從此大眾化,成為王公將相,凡夫俗子皆喜愛的頭飾。漢時也出現(xiàn)了未成年童子帶的無屋幘,入學(xué)小童戴的“句卷屋”幘,喪幘等。由于戴幘十分普遍,一些城鎮(zhèn)有了專營幘之幘肆。也就是專賣幘的商鋪。唐代,帝王平時戴的帽子叫做了“唐巾”。后士人多戴,明朝進(jìn)士巾也常作“唐巾”。縱觀所有,東漢的林宗巾,唐朝的浩然巾,宋朝東坡巾,元朝的四方平定巾,明朝的網(wǎng)巾,還有幞頭。此外還有讀書人用的儒巾、方山巾,真是數(shù)不勝。據(jù)統(tǒng)計元朝竟達(dá)三百多種。
另外幘本來是蓋著額頭齊眉的,如露出額頭,古人稱之為岸幘或岸巾(岸,高也),表示灑脫不拘禮節(jié)或急迫不及從禮?!稌x書·謝奕傳》:“岸幘笑詠,無異常日?!崩畎住蹲砗蠹拇奘逃住分唬骸叭漳喊稁練w,傳呼隘阡陌?!碧啤⒚C《大唐新語》:“中宗愈怒,不及整衣履,岸巾出側(cè)門?!边@些都可以看出把岸幘,透出前額看作是不合禮儀的。
參考文獻(xiàn):
[1]湯可敬.說文解字今釋[M].長沙:岳麓書社,1997:200.
[2]賀九盈.中國漢字文化大觀[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5:124.
[3]趙進(jìn).語文教學(xué)說文解字[M].武漢:武漢工業(yè)大學(xué)出版社,200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