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可不監(jiān)于有夏a,亦不可不監(jiān)于有殷。我不敢知曰b,有夏服天命,惟有歷年;我不敢知曰,不其延。惟不敬厥德,乃早墜厥命。我不敢知曰,有殷受天命,惟有歷年;我不敢知曰,不其延。惟不敬厥德,乃早墜厥命。今王嗣受厥命,我亦惟茲二國命,嗣若功。
王乃初服c。嗚呼!若生子d,罔不在厥初生,自貽哲命。今天其命哲,命吉兇,命歷年。知今我初服,宅新邑e。肆惟王其疾敬德!王其德之,用祈天永命。
其惟王勿以小民淫用非彝f,亦敢殄戮用乂民g,若有功。其惟王位在德元,小民乃惟刑用于天下,越王顯h。上下勤恤,其曰:我受天命,丕若有夏歷年,式勿替有殷歷年。欲王以小民,受天永命。
(《尚書·召誥》)
注釋:
a 監(jiān):通“鑒”,這里指可以使人警惕或引為教訓的事。 ?有夏:指夏朝,后一句中的“有殷”指商朝。
b 知:語助詞。
c 初服:指初次處理政務。
d 生子:指十五歲的少年,古人以十五歲的少年情欲初生,故稱生子。
e 新邑:指洛邑,今河南洛陽。
f 淫:放縱,過度。 ? 彝:法度。
g 乂(yì):治理。
h 越:發(fā)揚光大。
大意:
我們不能不以夏代為鑒戒,也不能不以商代為鑒戒。我不敢說,夏接受上天的大命,能夠經(jīng)歷長久;我也不敢說,它不能經(jīng)歷長久。我所知道的是因為夏王不敬重德行,才早早地喪失從上天那里接受來的大命。我不敢說,商接受上天的大命,能夠經(jīng)歷長久;我也不敢說,它不能經(jīng)歷長久。我所知道的是因為商王不敬重德行,才早早地喪失了天命?,F(xiàn)在我王承受了上天賜予的大命,愿他能夠考慮這兩個朝代興亡的緣由,接受它們的教訓,繼承它們的大功。
我王剛剛治理國家。??!這好比剛剛成人的少年,成功與失敗無不在這個時候,必須給他明智的教導?,F(xiàn)在上天把大命賜給了明智之人,至于降下的是吉是兇,給予的時間是長是短,這是很難預料的。我所知道的是我王剛剛治理國家,要營建新的都邑,愿他趕快敬重德行。王啊!只有根據(jù)道德行事,才能保持天命的長久。
愿我王不要讓百姓放縱自己的行為而做出非法之事,也不要一味用殺戮的辦法來治理百姓,這樣才能獲得成功。愿我王居于天子之位,而有圣人的大德,百姓自行按照法度行事,以此發(fā)揚我王的美德。君臣上下勤勞憂慮于政事,這樣大概可以說,我們接受的天命會像夏代那樣久遠,不止于商代那樣久遠。愿我王和臣民共同接受上天賜予的永久
大命。
【解析】
據(jù)《史記》的《周本紀》和《魯周公世家》記載:周武王去世時,繼位的周成王年齡尚幼,因而周公“代成王攝行政當國”。七年之后,周公還政于成王,自己“北面就臣位”。就在這一年,成王決定營建洛邑,并派太保召(shào)公主持其事。在營建過程中,周公曾去洛邑視察。一般認為《召誥》一文是此時召公所作,讓周公呈遞給成王的。誥是勉勵、勸誡的意思。全文充滿了對周成王的勸勉之詞,這從選文中便可見一斑。
選文圍繞“敬德”這個主題展開論述,首先指出夏朝和商朝都曾受天命,卻由于君主不重德行而導致亡國;繼而勉勵成王要以此為鑒,做到敬重賢人,施行德教,愛護百姓,勤于政事,以繼承和發(fā)揚周文王、周武王的功業(yè),使周朝的國祚長久不衰。對于這些教導,周成王確實銘記在心并付諸實踐,他與其子周康王在位期間,社會安定,百姓和睦,“刑錯四十余年不用”,被譽為成康之治,周成王也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的一代明君。(高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