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濱
“老不死”在中文中是句很重的罵人話。當(dāng)初,孔子去拜訪老相識原壤,原壤聽說孔子來訪,卻并不出迎,且舉止傲慢;孔子上前訓(xùn)斥他說,“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還用拐杖打了他的小腿。(見《論語·憲問》)。古人是跪坐,理當(dāng)是打不到小腿的,既然給孔子打到,想必當(dāng)時原壤定是不可一世、四仰八叉的架勢吧。似這般不孝、無用、無禮之徒,怪不得要被罵作“賊”了。不過,雖然有孔子圣言在前,但“老而不死”,甚至“萬壽無疆”,在大多數(shù)中國人眼里總算不得壞事。實(shí)際上,“老”不但不是壞事,反而給某些人帶來也許年輕時未曾有過的榮譽(yù)和權(quán)力——最直接的例子是,在傳統(tǒng)中國家庭中,原本地位低下的“媳婦”,隨著年齡的增長,變成“母親”、“婆婆”,甚至“老祖宗”的時候,便幾乎成為家族中最威嚴(yán)最受尊敬的成員。
長壽(longevity)歷來是中國人追求的福祉,中國文化,尤其是道家傳統(tǒng)中,修煉得道者可得永生的說法,總是吸引著眾多信徒修道、煉丹,孜孜不倦。懵懂無知的孫悟空去菩提祖師那里修煉,是希望得到個“與天地同壽”的結(jié)果:各路妖精覬覦唐僧肉,也是為了個“長生”的緣故。這“長壽”的概念可以說貫穿中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與天地同壽,不僅是中國人的理想,更是中國式思維框架的基礎(chǔ)。在中國人眼里,個人是與更大的自然與超自然的存在結(jié)合一體的:人,據(jù)不同的傳說,或是女媧所造,或是盤古死后身上的小蟲風(fēng)吹所化,總之是早有靈根。凡人可以通過建功立業(yè)而封神,即使封神的時代已經(jīng)過去,人也可以通過修煉而得道成仙。總之,自然與超自然,凡人(mortals)與神仙(immortals)之間并無鴻溝,有時,不過是一念之間便可以“轉(zhuǎn)化”。唐代牛僧孺的《玄怪錄》記載,有個名叫杜子春的人,有緣遇到個仙人,得了個修道升仙的機(jī)會,打坐修道之時,種種磨難、誘惑均難動其心,但最后總還是難脫個“愛”字,終落得個前功盡棄。(卷一)《紅樓夢》中,跛腳道人“好了歌”曰,“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兒孫忘不了……”,但若真?zhèn)€“忘了”這種種世間牽掛,成仙得道也并不是什么難事。這樣想來,那被孔子罵的“不孫弟”、“無述”又無禮的原壤,之所以能“老而不死”,想必也有些“道行”。
與中國人相比,西方人似乎向來不欣賞“長壽”這個概念。在西方文化中,“老”總是被加上一個相對來說比較負(fù)面的意思,甚至?xí)c“昏聵”、“陰郁”、“邪惡”等概念扯上關(guān)系。“老而不死”的痛苦,也是在西方人的作品中多有表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