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試析高句麗王姓從“解”到“高”的變化

2016-02-02 01:41孫煒冉
東北史地(學問) 2016年6期
關鍵詞:王姓高句麗姓氏

孫煒冉

試析高句麗王姓從“解”到“高”的變化

孫煒冉

[內容提要]高句麗王姓有一個從無到有、從姓“解”(xiè)到姓“高”的變化過程,該變化反映了高句麗由弱變強的國力發(fā)展以及其與夫余和中原王朝之間親疏關系的變化。

高句麗 解姓 高姓 高陽氏 高辛氏

高句麗王室的姓氏并非肇始便“以高為氏”,①其經歷了從“解”(xiè)姓到“高”姓的演變過程,這個過程恰是高句麗國家由弱到強、由東北小國發(fā)展為東北大國的變化過程。

一、高句麗王室初期以“解”為姓

高句麗王室的姓氏是學界研究和爭論的一個焦點,盡管《三國史記》記載,高句麗“始祖東明圣王,姓高氏,諱朱蒙,”②他在沸流水地區(qū)建國,“國號高句麗,因以高為氏”。③但是,由前五位高句麗王記事明顯可以看出,建國便“以高為氏”與歷史事實不符,太祖大王之前的高句麗王室未有一人為高姓者,反而是以夫余王姓“解”(xiè)為姓。王氏高麗末期的史家李承休在《帝王韻記》注中對于高句麗王室“以高為姓”又有進一步的發(fā)揮,其云:“王初誕而舉國高之,因以為姓。”姜維東認為此說完全是“一種附會之說,不值一駁。而且‘高朱蒙’一名也不倫不類,如果高句麗始祖確實有了姓氏,他不必把世人對‘善射者’的通號用在自己的名字中?!雹芄P者認為甚然。早期關于高句麗王室姓氏的研究多依從《三國史記》、《三國遺事》及《帝王韻記》等文獻,認為高句麗自建國伊始便“以高為姓”,⑤隨著研究的逐漸深入,現(xiàn)今學界對于高句麗王室自建國伊始便“以高為姓”基本都持否定態(tài)度,認為其附會的成分更高。⑥

從《三國史記》、《三國遺事》等海東文獻中可獲悉,夫余王姓解名夫婁,夫余系(或稱濊貊系)神話中的天帝之子亦解姓,名慕漱,與高句麗同樣自稱源于夫余的百濟,解氏為其國內八大姓氏之一。由此可知,解姓乃是夫余王室的姓氏。而高句麗始祖朱蒙(鄒牟)以夫余王子自居,所以其建國初期不僅以“卒本夫余”為國號,更有著以“解”姓為高句麗王姓的攀附階段。其實,同樣從上述文獻中便可以發(fā)現(xiàn),高句麗王室以高為姓是直至中期才開始的。中原史書首次記載的高姓高句麗王乃是在《宋書·高句驪國傳》中的長壽王高璉,⑦在長壽王高璉之前,其王室成員的名字很不規(guī)范,有以解為姓者,如眾解(即朱蒙,《三國史記》云朱蒙,一云鄒牟,一云“眾解”,所謂“眾解”,“眾”乃鄒牟之連讀,“解”乃其攀附夫余王姓,自言其為夫余流亡王子的手段)、解明(琉璃明王類利的第二位太子)、解朱留(即大武神王無恤)、解憂(一云解愛婁,即慕本王)、解色朱(即閔中王);有的只有名字而未記其姓,如類利(朱蒙長子,即琉璃明王)、沸流和溫祚(朱蒙庶子或養(yǎng)子,百濟建國者,以夫余為姓)、都切(琉璃明王的首位太子)、如津(琉璃明王王子)、再思(琉璃明王王子)、好童(大武神王王子)、翊(慕本王太子)等。從眾多早期高句麗王室成員的名字中可以看出,此時很多人的名字都是高句麗語的音譯,其漢化程度亦相對較低,很難想象其王室此時便有個漢化程度極高的“高”姓。

高句麗王室初期所謂“以高為氏”的信息最早來源自《魏書·高句麗傳》,然而,從其云“高句麗者,出于夫余,‘自言’先祖朱蒙……號曰高句麗,因以為氏焉”,⑧所謂“自言”,顯然說明這種說法是出于高句麗單方面的說辭,而非真的由中原史官自漢代高句麗建國時便傳承下來的信息。而且,《魏書》的成書年代是在6世紀中葉的北齊天保五年(554),此時高句麗已步入后期。這個時期,高句麗各項政治制度早已日臻成熟,其仿效中原皇室的王族神圣化、傳奇化手法亦不斷更新,尤其是到了全盛期之后,高句麗已然完成了對自己王室的神化架構,在5世紀初便在“好太王碑”中鐫刻了其演繹的傳奇不凡的王室來源傳說。那么,高句麗王族姓氏亦早已在長壽王之際便得以確認和宣揚。所以,所謂建國便“以高為氏”的說辭不可信。

二、高句麗王姓從“解”到“高”的變化原因

那么,高句麗王室為何要將姓氏從“解”變更為“高”呢?其動機和時代背景又是怎么樣的呢?

首先,其動機是源自于高句麗與夫余之間國家實力的逆轉,高句麗攀附對象的轉變。高句麗王姓起初為“解”,這是因為其初期實力較弱時,攀附夫余,所以以夫余王姓為高句麗王室姓氏的緣故。夫余王姓“解”是以商人始祖“契”(音xiè)為其姓氏的轉音。但是,隨著夫余的不斷衰落,高句麗繼而興起,兩國在東北地區(qū)的實力發(fā)生了逆轉,高句麗代夫余成為了東北地區(qū)的首藩。于是,高句麗不再需要攀附夫余,轉而攀附中原政權,極力拉近與中原王朝華夏文明的關系。而與后燕景宗皇帝慕容云“敘宗族”事件,給了高句麗王室攀附中原文化以啟示。

《晉書·慕容云載記》載:

慕容云字子雨,寶之養(yǎng)子也。祖父和,高句驪之支庶,自云高陽氏之苗裔,故以高為氏焉。⑨

《三國史記·高句麗本紀·廣開土王》十七年(408)條載:

(高句麗)遣使北燕,且敘宗族,北燕王云遣侍御史李拔報之。云祖父高和,句麗之支屬,自云高陽氏之苗裔,故以高為氏焉。⑩

《三國史記·百濟本紀·論曰》載:

高句麗亦以高辛氏之后姓高氏。?

慕容云的祖父高和來自于高句麗,移民遼西后,以漢人五帝之一的高陽氏(顓頊)為其祖,故言其姓高。顯然這也是一種明顯的攀附行為,這與當時中國極其看重門閥出身的社會背景有著極大的聯(lián)系。而倘若以此便認定高句麗族源便真的是高陽氏,則是值得商榷的。但是,誠如苗威所言,從高和家族該攀附行為可以看出,“無論高句麗還是慕容氏,將自己看成是炎黃子孫,所表現(xiàn)的是一種文化心理的認同?!?同樣,作為國力如日中天、蒸蒸日上的高句麗廣開土王(好太王)在位時期,經過了小獸林王的文化改革之后,?更加注重自身在法理上的合法性,一場轟轟烈烈的造神運動是高句麗王室所亟需完成的。在這個時期,高句麗不僅完成了鄒牟(朱蒙)誕生建國的神話體系,還要為自身王室攀附上一個顯赫的門庭背景。受到高云(慕容云)家族攀附高陽氏的啟發(fā),高句麗王室攀附上了高陽氏的孫子高辛氏。擇選高辛氏為王室祖源,高句麗著實是下了一番心思的。

高句麗在崛起的過程中,經歷了依附夫余到對抗夫余,最終再到使夫余臣服的過程。在初期階段,高句麗處于借雞生蛋的創(chuàng)業(yè)期,所以其王室極力宣揚與夫余的同宗關系,王姓亦與夫余一樣;迨至太祖大王時期,高句麗國力與夫余已不相上下,且競爭東北之主,所以不再需要借助宣傳與夫余的親緣關系,故這一時期高句麗王室不再以“解”為姓,此階段的王室成員多為有名無姓;及至好太王時期,高句麗實力已經遠超過夫余,并且稱霸海東,但其勢力尚不及三燕,仍接受三燕的冊封。所以,盡管與燕主“敘宗族”,攀親戚,但尚不敢在法理上有所造次,而高辛氏為高陽氏之孫、契之父,高陽氏代表了燕,而契(解)代表了夫余,高句麗則以高辛氏為代表,如此,三者關系便是,燕(高陽氏)為高句麗(高辛氏)之祖父,而高句麗(高辛氏)為夫余(契〈解〉)之父。高句麗這種祖源排序既拉近了與燕主的關系(同樣將自己視作炎黃子孫),又壓制了與夫余的主次地位,可謂用心良苦。

其實這樣的伎倆其他政權也都出于同樣的目的而屢試不爽,如高句麗宿敵新羅,在《三國史記·百濟本紀·論曰》中載:“新羅人自以小昊金天氏之后,故姓金氏(注曰:見新羅國子博士薛因宣撰金庾信碑及樸居勿撰姚克一書三郞寺碑文)?!?同書《金庾信傳》云:“(新)羅人自謂‘少昊金天氏之后,故姓金’。庾信碑亦云:‘軒轅之裔,少昊之胤?!瘎t南加耶始祖首露與新羅同姓也?!?由文獻中注釋可知,該說辭來源于金庾信的碑文,在金庾信傳中亦被詳述。金天氏何許人也?少昊高陽氏也,金庾信則為統(tǒng)一新羅的第一勛臣,可見在新羅統(tǒng)一朝鮮半島南部之際,使用了同樣的政治宣傳手段和伎倆,意在取得壓制和吞并高句麗的正當法理,即新羅為父國,高句麗則為子國,以顯示新羅在政治地位上是要高過高句麗的。

其次,其背景是源自于魏晉南北朝極其重視門閥出身的社會風氣。前文已述,高句麗擇“高”為姓當是在廣開土王(好太王)時期醞釀,確定于長壽王在位時期,原因有二:

其一,這一時期重要碑碣文獻“廣開土王碑(好太王碑)”,乃至時間稍后不久的“冉牟墓志”都載記了高句麗建國者鄒牟(朱蒙)的神話,但卻都未載有其王室“因高為氏”的文字,說明此階段只完成了高句麗始祖神話和建國神話的構建,王姓的確立還在醞釀階段。

其二,在《宋書·高句驪國傳》中首次載記了高句麗王為“高姓”,?即長壽王高璉,所以,高姓的確立當就是在長壽王在位期間的公元413至491年之間,即南北朝的魏宋對峙時期,該階段承襲了自魏晉以來嚴重的看重門閥士族出身之風氣,故攀附之風盛行。“世系綿長是構成中古士族門第的重要因素,但在士族譜系綿延不絕的表象背后存在著明顯層累造成的痕跡,攀附先世和偽冒士籍是其中最常見的兩個問題?!?“十六國北朝時期,伴隨著少數民族紛紛南下建立不同政權,如何在漢文明地區(qū)加強其政權的執(zhí)政合法性便成為統(tǒng)治者在意識形態(tài)的構建中不得不考慮的問題?!?所以,攀附之風廣泛存在于意圖在政治上有所發(fā)展的大族甚或周邊少數民族王室之中。

在變動不居的南北朝時期,由于戰(zhàn)爭和貿易,民族遷徙非常頻繁,尤其是一些種姓發(fā)展落后國家的人流落到內地,通常都是以其國名作為他們的姓氏。著名的如西北昭武九姓移民內地者,基本都是以其國名為姓,高句麗人遷徙內地則也都如此。自曹魏正始(240-248)起至北魏中葉,有許多高句麗人移民內地的遼西、滎陽及代北諸地,且多以高為姓。?這些地區(qū)的高姓,“如果史書稱其不知其所從來,那么就可能來自高句麗?!?

王明珂指出,“得姓”以及與姓氏相聯(lián)結的祖源歷史記憶,華夏周邊非漢族群的統(tǒng)治家族以及中國域內社會中的家族,與黃帝(或炎帝)建立想象中的血緣聯(lián)系是整個歷史時期普遍存在的現(xiàn)象。?所以,高句麗王室最終攀附高辛氏,自稱為其后裔,表現(xiàn)了高句麗在逐步壯大過程中,華夏支脈意識的強化。

三、“解”姓讀音及高句麗王室的解姓殘留

解讀音有三:jiě、jiè與xiè,用做姓氏時只有第三種讀音xiè,所以對于釋讀夫余和早期高句麗王姓時,基本都按此xiè音讀記。但有日本學者依據《三國史記·地理志》中載記的關于新羅“遇王縣”本為原高句麗縣“皆伯縣”,而王逢縣之名由來,系傳說“漢氏美女迎安臧王之地,故名王迎”。據此揣度,“王逢”當為對應“皆伯”的漢譯,“王”對應的是“皆”,“逢”對應的是“伯”。?在此認識的基礎上,學者羅新進一步認定,“皆”便是高句麗語“王”的讀音,進而提出,“皆”與夫余王姓“解”同音同指,此“解”非指高句麗初期王姓,而是官號“加”(其認為“加”即“兄”系官爵?)的異寫,高句麗早期的“解”(皆)實際是“加”,載稱王之后,將“加”爵轉遞授予了官員。?

首先,日本學者以“王逢”來對應“皆伯”得出的高句麗語言“皆(解)”為漢意“王”、“伯”為漢意“逢”的推論,從嚴格的語言翻譯準確性上來看恐怕難以成立。因為文獻中不僅記載“王逢縣,一云皆伯”,?還記載了“遇王縣,本高句麗皆伯縣?!?顯然,“皆伯縣”無論是翻譯成“王逢縣”還是“遇王縣”,都不耽誤對高句麗語“皆伯”的理解,即從高句麗語出發(fā)來看,并沒有嚴格的皆與王、伯與逢的對譯,皆伯是無法拆分理解的一句非漢語音譯的詞匯。此種以漢字音譯而來的民族語言地名,絕不能再以漢字對應而加以解讀。?

其次,就夫余和高句麗“加”爵官號的淵源來看,亦無法說通其與“解”姓本為同指。夫余“加”的官號稱謂早已有之,?而夫余王室王姓為“解”氏,因此便推翻了“解”初為國王官號,后以王稱之而將“解”(加、兄)之官號降而為大臣官爵的可能。且從大武神王所記為“一云大解朱留王”,小獸林王所記為“一云大小解朱留王”可以看出,若將“解”理解為高句麗早期王稱,那么便成了“大王朱留王”和“小王朱留王”。顯然,這從語言表達方式上是無法說通的,“解”只有從姓氏的角度出發(fā),才能詮釋這樣的記載。

最后,通過《三國史記·高句麗本紀》中的某些王名字便可窺見,“解”應當讀“xiè”(謝)音,而不是“jiě”(皆)音。如烽上王“諱相夫,或云歃矢婁”。?從烽上王名字首字可知,無論是“相”還是“歃”,其發(fā)聲首音都近似“謝”,而非“皆”??梢姡m然自慕本王解憂之后,高句麗王室便不再刻意以“解”為姓,但是仍有以“解”為姓的殘留,起碼直至小獸林王(小解朱留王),其王室仍有沿襲以“解”為王族姓氏者。?并非某些學者認為的那樣,早在高句麗太祖大王時期便存在一個由“解”姓轉變?yōu)椤案摺毙盏倪^程。?

[注釋]

①《魏書》卷100《高句麗傳》,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2214頁;《三國史記》卷13《高句麗本紀·東明圣王》元年(前37)條,孫文范??保L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第175頁。

②③《三國史記》卷13《高句麗本紀·東明圣王》元年(前37)條。

④ 姜維東:《高句麗王室得姓傳說》,《博物館研究》2013年第3期。

⑤ 參見許憲范《“高句麗”名稱由來及其民族形成》,《延邊大學學報》1985年第2期;單體瑞《朝鮮姓氏的產生及變化》,《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1993年第4期;韋山《韓國人的姓、本及族譜》,《當代韓國》1996年第4期;曹德全:《朱蒙姓高嗎?——高句麗“以高為氏”析》,《高句麗史探微》,香港:中華國際出版社,2001年;楊軍:《高句麗名義考》,《東北史地》2004年第5期;梁啟政:《略議高句麗姓氏》,《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第3期;姜維東:《高句麗王室得姓傳說》,《博物館研究》2013年第3期。

⑥ 參見牟元珪《也談韓國人的姓和本》,《當代韓國》1997年第2期;梁志龍《朱蒙考源》,《社會科學戰(zhàn)線》1997年第5期;王炳山、曹德全《高句麗始祖朱蒙姓“高”考析》,《職大學報》1999年第3期等。

⑦?《宋書》卷97《高句驪國傳》。

⑧《魏書》卷100《高句麗傳》。

⑨《晉書》卷124《慕容云載記》。

⑩《三國史記》卷18《高句麗本紀·廣開土王》十七年(408)春三月條。

??《三國史記》卷28《百濟本紀·論曰》。

?? 苗威:《高句麗移民研究》,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41頁,第38-43、58-60、69-77頁。

???苗威、孫煒冉:《高句麗小獸林王考述》,《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5期。

?《三國史記》卷41《金庾信傳》。

? 仇鹿鳴:《“攀附先世”與“偽冒士籍”——以渤海高氏為中心的研究》,《歷史研究》2008年第2期。

? 張軍:《祖源攀附與十六國北朝時期意識形態(tài)建構》,《青海社會科學》2013年第4期。

? 姜維公:《高句麗歷史研究初編》,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221頁。

? 王明珂:《論攀附:近代炎黃子孫國族建構的古代基礎》,《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總第73本) 2002年第3部分,第583-618頁。

?[日本]板橋義三:《高句麗の地名かぅ高句麗語と朝鮮語·日本語との史的關系をさぐゐ》,轉引自羅新:《好太王碑與高句麗王號》,《中華文史論叢》2013年第3期。

? 羅新:《高句麗兄系官職的內亞淵源》,載《中古北族名號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188頁。

? 羅新:《好太王碑與高句麗王號》,《中華文史論叢》2013年第3期。

?《三國史記》卷37《地理志四·高句麗》。

?《三國史記·地理志》載:“遇王縣,本高句麗皆伯縣”。參見《三國史記》卷35《地理志二·新羅》。

?《三國志·夫余傳》載:“夫余……國有君王,皆以六畜名官,有馬加、牛加、豬加、狗加、大使、大使者、使者?!眳⒁姟度龂尽肪?0《魏書·夫余傳》。

?《三國史記》卷17《高句麗本紀·烽上王》。

?[韓國]金龍善:《高句麗 琉璃王考》,《歷史學報》87,1980年。

責任編輯:趙欣

K240.1

A

1009-5241(2016)06-0066-04

孫煒冉 東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博士后 歷史學博士 吉林 長春 130024

2016年度吉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高句麗諸王問題研究”(2016JD68) 吉林省高句麗研究中心重大委托項目“高句麗王系研究”(JG2014W006)

猜你喜歡
王姓高句麗姓氏
姓氏從何而來
有趣的姓氏
姓氏拆解
《高句麗語研究》評介
高句麗族群共同體的早期演進
高句麗與兩漢關系研究
高句麗土地所有制演變淺探
生路
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