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謝耀亭
上黨地區(qū)炎帝文化遺存的多視角思考
文/謝耀亭
《國語·晉語》所載“炎帝以姜水成”的姜水,很有可能是《山海經》中的水,其應在太行山脈中。就字的字形分析,其本義或許便是姜氏所居之城邑,即姜氏城。全國各地有關炎帝傳說的地方,上黨地區(qū)的文化遺存在諸多方面都占據著明顯的優(yōu)勢。從文獻記載來看,炎帝文化遺存不僅豐富,且表現出核心文獻記錄具有恒定性的特點;就碑刻言,上黨地區(qū)的炎帝碑刻,不僅存有全國最早的炎帝碑刻,且時代序列完整,大量碑刻能與文獻相印證;新發(fā)現的羊頭山仰韶文化遺址,為炎帝神農氏在羊頭山的活動,又增加了重要的參考資料。
上黨地區(qū);炎帝神農氏;羊頭山;文化遺存
炎帝是中國古史傳說中十分重要的一位古帝,后來更成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有關炎帝的傳說,長期以來在山西、陜西、湖南、湖北等地廣為流傳。關于炎帝的相關史跡,如神農與炎帝關系、出生地問題、炎帝陵問題、炎帝所處的時代等問題,歷來議論紛呈,莫衷一是。對各地的炎帝文化遺存,不應采取簡單的肯定一處,否定其余的態(tài)度,而應探討各地炎帝文化遺存出現的原因,及其背后承載的歷史素地,進而追尋上古時代的發(fā)展脈絡。
早在西漢的司馬遷已經察覺到諸子百家談論古史,說法不一。司馬遷把先秦歷史分為四個時期,五帝是一個時期,夏、商、周是一個時期,秦以后是一個時期。五帝之前也有歷史,只是過于渺茫,無法敘述,歷史的敘述只能從五帝之首——黃帝開始。
《史記·五帝本紀》表達了黃帝之前是神農氏時代,且從其中記述來看,神農氏是一個時代,而不僅僅是一個人物。這也是史學界經常考論的神農與炎帝是否是同一人?清代學者崔述力主“炎帝非神農氏”[1](p38),后經顧頡剛先生的肯定,影響極大。關于神農和炎帝的爭論,我們認為神農氏是一個時代,神農氏的最后一代天子是炎帝?!吧褶r乃第一代‘天子’,繼位為帝之子孫雖各有其名,但又可統(tǒng)稱神農氏,就像夏禹子孫為帝者皆可稱‘夏后氏’一樣。也就是說,‘神農氏’于下雖由‘神農’開創(chuàng),但二者涵義還不能等同。”[2]文獻記載炎帝事跡可信的資料,當首推《左傳》、《國語》。《左傳·哀公九年》:“炎帝為火師,姜姓其后也?!贝藯l記載已為學界肯定,姜姓乃炎帝之后裔。而《國語·晉語》所載“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便成為學界追尋炎帝故里的主要線索。
姜水在哪里?成為確定炎帝故里的關鍵。影響最大的,要數酈道元在《水經注》中提出的觀點:“岐水又東徑姜氏城南,為姜水。”后世基本沿用了酈道元的看法,或稍有變化,但其地望,仍不離其左右。酈道元對“姜水”的指認,并不是實地考察的結果,這也是后世學者在渭水北找不到姜水,更找不到姜氏城。又有學者據明、清以來的《大明一統(tǒng)志》、《鳳翔府志》、《寶雞縣志》等歷代志書的記載,認為“姜水”指今寶雞市區(qū)渭河南的清姜河,姜氏城便是現在的姜城堡。清姜河在渭水南,此與《水經注》所記姜氏城在渭水北,已顯矛盾。
早在中國考古學誕生初期,徐旭生先生便通過實地考察,提出“姜姓起源于陜西西部黃土原上”的看法。[3]其后試圖以考古學文化來印證炎帝出生地的論著,大多遵循著徐先生的思路進行。1995年,山西高平炎帝陵碑的發(fā)現,引起了人們對山西上黨地區(qū)炎帝文化遺存的強烈關注。劉毓慶認為“炎帝所興起的姜水,不是寶雞的清澗河或岐水,而是《北次三經》中的水?!盵4](p43)這為我們重新思考“炎帝以姜水成”,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思路。
《山海經·北次三經》:“又北三百里,曰陸山,多美玉。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河?!惫痹疲骸盎蜃髹八??!焙萝残性疲骸白帧墩f文》、《玉篇》、《廣韻》俱無之;嚴可均曰:‘《說文》云,黃帝娶于姜水?!睆暮萝残幸龂揽删Z來看,郝懿行傾向于水即是姜水的看法。清人吳任臣《字匯補》收字入邑部,曰:“古岡切,音姜。水名。《山海經》陸山,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海?!?邑,甲骨文從囗,從一跪坐之人,象人所居于城邑之形。本義是城邑。而字,從姜,從邑,其所表達之本義,或許便是姜氏所居之城邑,即姜氏城!只是目前我們還無法考證出水的具體所在地,也便無從尋證水附近的姜氏城。清人楊桂森在《礬山考古記》中寫道:“《歸藏》,蚩尤出自羊水,八肱八趾疏首,登九淖以伐空桑,黃帝殺之于青邱。按:羊水出山西上黨郡,羊頭山下有羊水?!盵5](p175)羊水與水,有無關系,還有待進一步考證。
由于先秦史料本身的奇缺,加之早期歷史口耳相傳的特點,許多先秦歷史問題,尤其是涉及到傳說時期的歷史與人物,我們不得不借助于后世文獻中透露出來的蛛絲馬跡來思考其早期的面貌。
唐代李吉甫撰寫的《元和郡縣志》,為我國現存最早又較完整的地方總志。其陜西、湖南條目下并沒有關于炎帝文化遺存的相關記載。而在今山西、湖北兩地,記載了有關炎帝的遺存和傳說。湖北隨州,其與炎帝的關系,也僅是因一座厲山,進而聯系到厲山氏。在山西潞州,明確記載有神農城,而據其所引《風土記》可知,北魏時期,神農城已被載于典籍。成書于北宋太宗時期的地理總志《太平寰宇記》中關于炎帝文化遺存的記載,不僅比《元和郡縣志》更加豐富,且記載的地方也有所增加,其中陜西岐山的姜泉,此時有了關于炎帝的信息,認為是文獻所記“炎帝以姜水成”的姜水,但此條所記,依然是因事附會,并沒有看到有關炎帝的相關紀念性建筑。此時山西有關炎帝的文化遺存異常豐富,以羊頭山為中心,高平、上黨、長子皆有文化遺存記載。
北宋元豐年間官修地理總志《元豐九域志》,專門撰有“古跡”附錄。在其所載炎帝的古跡中,陜西一處都未有提及。山西的炎帝傳說仍然圍繞著羊頭山,湖北隨州仍然圍繞著厲山。而在湖南衡州,始見炎帝陵的出現。湖南炎帝陵的大興,俞昌會在清道光十七年(1837)撰寫的《重修炎帝陵廟文碑》中道出其因:“晉皇甫謐纂《帝王世紀》言:宓羲葬南郡,炎帝葬茶陵,少昊葬云陽,而茶陵之為炎陵始著。唐代嘗奉祀,至五季而中輟。宋興,太祖感夢,敻求而得,乃以乾德五年建廟于康樂鄉(xiāng)之鹿原陂,而寢廟由是興焉?!毖椎哿甑拇笈d,當與此有莫大關系。我們在《太平寰宇記》“衡州”條下沒有發(fā)現炎帝陵的記載,也間接證實了俞昌會的在碑文中所論精準。
從早期的全國性的地方總志來看,陜西省在宋代之前的炎帝文化遺存幾乎沒有。湖北是因厲山而漸漸有了關于炎帝的文化遺存。湖南炎帝陵的大興,與宋太祖的關系密切。山西的炎帝文化遺存,羊頭山的地位十分重要,且較早有了許多紀念性的建筑。這不得不讓我們思考,在中古之前,山西確實是炎帝傳說十分流行的地方。
當各地修志的浪潮興起后,在山西長子、高平的方志中,炎帝的文化遺存更是越來越豐富。清乾隆《長子縣志》、清同治《高平縣志》記載了其地眾多的關于炎帝神農的遺跡。對羊頭山為中心的炎帝文化遺存記述最詳細的,要數明代朱載堉的《羊頭山新記》。其文以羊頭山為中心,記載了附近有關炎帝的遺存和傳說,并間有考證。
從古代志書中可見,山西有關炎帝傳說及遺存表現出如下特點:第一,時間早。從晉《上黨記》、北魏《風土記》,便有神農城的記載,且在其后較早的全國性方志中,皆有記載,且從未間斷。第二,炎帝文化遺存豐富、集中。與陜西方志中表現出來炎帝遺存與傳說明顯要集中的多,以羊頭山為中心,形成一個地區(qū)的炎帝文化遺存。與湖南、湖北的炎帝文化遺存相比,山西的炎帝文化遺存又豐富的多,不僅有帝陵,還有行宮,廟宇,且周圍的地名,無不打上炎帝文化的烙印。
碑刻,作為一種獨特的史料,尤其對探討民間的信仰與認同,有著特殊的意義。陜西現存最早記錄炎帝的碑,是現存寶雞炎帝祠內的清乾隆三十年(1765)《重修神農祠九龍泉碑記》,其文載:“城南六七里許,有泉九眼,約深丈余,石盆涌出,清潔異常,奇旱不涸。相傳為炎帝浴三之所?!睆谋乃d情況來看,炎帝文化遺存不是很豐富。
現存湖南省最早的是宋代羅泌撰寫的《炎帝碑文》(1187),清道光八年(1828)由湖南歙縣知縣沈道寬立。其文云:“神農有天下,傳七十世,在古最為長世者。葬于茶陵……”典籍中有關炎帝葬地最早見的記載,是晉代皇甫謐所著的《帝王世紀》:“炎帝神農氏。在位一百二十年而崩,葬長沙”,但具體帝陵的記載,則是羅泌之文。炎帝傳說在南方的盛行,當于陰陽五行說有關。在陰陽五行說的體系中,炎帝配位為南方之帝。關于此,趙世超先生曾有《炎帝與炎帝傳說的南遷》一文專門論述。除此之外,南方炎帝的傳說,也與炎帝族的遷徙有關。湖南炎帝陵的大興,正如前引俞昌會談及的與宋太祖有關。這也為北宋初年的《太平寰宇記》中沒有記載,而北宋中期的《元豐九域志》中有明確記載所證實。由此可見,湖南炎帝陵的政治、文化意義遠遠大于其歷史意義。
山西省保存的有關炎帝的碑刻相當多,據不完全統(tǒng)計,多達110余通。現在全國最早的有關炎帝的碑文是北齊天保二年(551)立《羊頭山五佛碑》:“……神農,圣靈所托,遠矚太行,旁接大口……”此碑文所記羊頭山與神農的事跡,雖碑文殘缺,但仍然從中可以看到,羊頭山與神農的傳說,在此流傳已久,這也完全可以與晉《上黨記》、北魏《風土記》所載羊頭山神農文化遺存相印證,在南北朝時期,羊頭山已經流傳著炎帝神農氏的傳說。此后以羊頭山為中心的上黨地區(qū)現存歷代碑刻,如隋開皇五年(585)立《寶泰寺碑記》、唐天授二年(691)《澤州高平縣羊頭山清化寺碑》、五代后晉天福二年(937)《唐故浩府君墓志銘并序》、宋天禧三年(1019)《上黨縣潛龍山寶云寺記》、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創(chuàng)建神農太子祠并子孫殿記》、明景泰六年(1455)《重修神農廟碑記》、清康熙九年(1670)《重修炎帝神農廟碑記》等碑刻皆有關于炎帝神農氏的明確記載,從中可以看到在上黨地區(qū)圍繞炎帝神農的種種遺跡與傳說,自北齊以來從未間斷。
就現存的碑刻來看,山西有關炎帝神農氏的碑刻表現出時間早、記錄遺存豐富、時代序列完整的特點。北齊《羊頭山五佛碑》,這是全國目前見到最早的關于炎帝神農氏的碑刻。從上黨地區(qū)的炎帝碑刻內容來看,其記錄的遺存較為豐富,有神農獲秬黍、嘗百谷處、嘗百草處、神農井、炎帝行宮、炎帝祠、炎帝陵等,文化遺存豐富,內涵深厚。上黨地區(qū)現存炎帝神農碑刻,從北齊以來,歷隋、唐、宋、元、明、清,歷代碑刻都有保存,時代序列完整,實屬罕有。而歷代碑刻,更是證明了在上黨地區(qū),民間一直流傳著炎帝神農氏的傳說,并成為當地民眾的主要民間信仰之一。
李學勤先生曾引述過德國學者艾伯華的一段話:“考古學家根據物質遺存復原了若干文化,以至試論這些文化的傳播和遷移。不過迄今為止,任何把這種文化同文獻記載的文化與種族結合的嘗試,都僅僅是難于憑信的假說?!辈⑶艺f:“這番話是值得大家思考的?!盵6]以考古學文化來對應古史傳說時代的人事,是極其困難的研究,同時也是極具風險性的工作。
就全國炎帝文化研究來看,在探討當地的炎帝文化時,大多都會提及當地的考古學文化以加強論證的力度。但就目前實際研究情況來看,許多地區(qū)無法把炎帝文化與當地具體的考古學文化相印證,進而得到學界的普遍認可。這從《炎黃匯典》及《炎帝志》的編撰中便可體會到?!堆S匯典》有《考古卷》,從其撰寫來看,體現出作者意圖是反映傳說中的炎黃時代對應的考古學文化面貌,而不是要一一落實炎黃二帝的具體事跡在考古學上的體現。《炎帝志》在其“考古學文化”一節(jié)中,也是“主要對渭河流域的史前考古學文化予以概述?!盵7](p13)
雖然從考古發(fā)掘的文化遺存中很難直接印證炎帝文化,但考古所展示的時代特征仍是考察炎帝文化的重要參考坐標。炎帝神農氏最大的貢獻,是其發(fā)明農業(yè),因此許多從考古學角度探討炎帝文化的學者,也選擇了從農業(yè)為切入點。在上黨地區(qū),以羊頭山為中心的炎帝文化圈,近年的考古工作,也為思考炎帝在羊頭山的傳說提供了許多新的思考。1970年,下川遺址被發(fā)現,遺址中出土的文物有不少石磨盤,這些磨盤很可能是采集農業(yè)或者原始種植農業(yè)的產物。2014年,考古學家又發(fā)掘出細石器遺存、火塘和一些植物種子,火塘周邊存在幾個石磨盤。在緊鄰上黨地區(qū)的河北省武安縣磁山地區(qū)的磁山文化遺址,遺址中發(fā)現了用來儲存粟的穴窖約88個,出土了上百套石磨盤和石磨棒,而石磨盤和石磨棒是華北地區(qū)最典型的農業(yè)生產工具。下川文化、磁山文化的出土遺存,讓我們認識到,這個地區(qū)很早便進入了農業(yè)時代。而當地廣泛流傳的炎帝神農氏發(fā)明農業(yè)的傳說,也促使我們對炎帝文化的進一步思考。
山西省考古所在2015年11月對羊頭山古文化的調研考察中,新發(fā)現一處仰韶時期的遺址。在遺址之上有東西走向的人工石砌圍墻,據考古學家初步考察,其石砌圍墻的時代與仰韶時期遺址的時代相當或稍后。羊頭山山頂發(fā)現的仰韶文化,表明當時在此地有頻繁的人類活動,這一發(fā)現,對于羊頭山炎帝文化的研究,意義更為重大,在傳說“神農城”的地方,發(fā)現了圍墻,這必引起人們更多的思考和更加深入的研究。
錢穆先生曾針對顧頡剛先生的“層累地造成的中國古史”觀,指出“層累造成的偽古史固應破壞,層累遺失的真古史猶待探索?!盵8](p8)這應是我們研究古史時應認真對待和遵循的態(tài)度和原則。人類早期歷史的特點,注定古史傳說時代與后世文獻記載時代大不相同,古史傳說中蘊含著大量的早期先民的記憶,當然傳說中也挾裹種種后世的層累,這需要我們努力去探索。除文獻、碑刻、考古所反映出上黨地區(qū)的炎帝文化遺存外,當地大量關于炎帝的民俗信仰,形成了以羊頭山為中心的傳說圈,且能反映出炎帝信仰在當地民間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基礎,由于篇幅所限,留待他論。總之,以羊頭山為中心的上黨地區(qū)豐富的炎帝文化遺存,值得我們高度重視,需要我們多角度地深入研究,以探索層累遺失的真古史!
(本文系山西省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礎項目“傳承與轉化:港臺新儒家群體研究”〔項目編號:201429〕、山西省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礎項目“儒家文化在東亞文化圈的傳播與變遷”〔項目編號:201324〕的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楊秋梅)
[1] 崔述.崔東壁遺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2] ??偙?《史記》神農氏、炎帝為一、為二說考辨[J].北大史學(7).
[3] 徐旭生.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4] 劉毓慶.上黨神農氏傳說與華夏文明的起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5] (清)楊桂森.保安州志[M].上海:上海書店,2006.
[6] 李學勤.當代學者自選文庫·李學勤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
[7] 陜西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炎帝志[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9.
[8] 錢穆.國史大綱[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
A Multi-Angle Reflection on the Yan Emperor Culture Heritage in Shangdang Area
Xie Yao-ting
K21
A
1005-9652(2016)01-0019-04
謝耀亭(1980—),男,山西右玉人,山西師范大學歷史與旅游文化學院副教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