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祥蕾
偏關長城的軍事防御特色與圖像保護
文/周祥蕾
以偏關長城為例,在分析明長城軍事防御特色的基礎上,探討攝影圖片檔案對于長城研究、保護、開發(fā)的作用,以及攝影圖片檔案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的價值意義。
偏關長城;軍事防御;攝影圖像
1. 偏關長城的歷史發(fā)展
明代我國長城全線分為九鎮(zhèn),位于中間位置的是山西鎮(zhèn),也叫太原鎮(zhèn),這部分的長城,是內長城的外三關部分,即偏關、寧武關和雁門關。這外三關因在晉北鼎足并峙、互為犄角,成為北疆的門戶,京城的屏障。在這外三關中,以偏關為三關之首,可謂重中之重。明長城軍事防御體系內外三關的格局里,偏關在最西側,是萬里外長城和千里內長城的接頭處,是最重要的關口。
偏關,古稱偏頭,東面接管涔山,西面臨黃河,北面接通內蒙,南面連接雁寧,因此從古到今都是兵家必爭之地。明代四海歸一,國力強大,但元蒙邊患長期不能根除,時常南下侵犯,偏關便成為關防前哨。從鎮(zhèn)西衛(wèi)指揮張賢因實戰(zhàn)需求,改建古城于西原河坪,即現在偏關縣城所在地。明王朝從洪武二十三年(1390)到弘治元年(1488),多次大規(guī)模拓展,形成規(guī)模完好的城池,其后又經嘉靖、隆慶、萬歷、天啟年間數次增建,關城逐漸增高加固,輔助設施營建完善,形成磅礴之勢,成為“晉北鎖鑰”。
2. 偏關長城的軍事防御特色
“晉之西北有三關,而偏頭視寧雁鼎分而鎖鑰獨最?!逼P是山西西北的門戶,與內蒙以長城為界,由此明代非常重視偏關的邊防建設,構筑了偏關長城宏偉的防御工程,城堡、邊墻、烽墩、營壘,各種設施修葺完善。全偏關縣內,建成了29個營堡,209個烽火臺,4道邊墻,以捍衛(wèi)明代疆土。
墻體是長城的主要工程,同時營建各種城門、暗門、烽火臺、女墻、甕城、馬面等防御設施,長城便成為實至名歸的軍事防御建筑群。偏關長城的墻體多為7米左右高度,其中最為陡峭無法修筑的地段采用了“劈山墻”與“山險墻”的巧妙方式建造。城墻上建有防止士兵跌落的宇墻,有分布觀察敵情望口處、射洞和雷石孔的垛口墻,有人員和馬匹來往、運送軍糧和兵器的梯道和馬道。還設置了用來聯絡軍事、傳遞軍情的烽火臺,它們分為七路方位,各自向不同方向傳遞敵情。
《偏關長城攝影長卷》拍攝完成于2010年9月,是太原理工大學胡鋼鋒副教授及其團隊接受山西省長城保護研究會及偏關縣委縣政府委托制作的。筆者也有幸參與其中。攝影長卷以完整真實再現偏關長城全貌為目標,用光影營造出偏關長城的氣勢磅礴之態(tài),無論在視覺藝術上或文獻價值上,都頗有建樹。這是目前已知長城最長的長卷,它用攝影真實記錄的手段,再現了偏關長城的現狀。
攝影長卷的性質和功能決定其長城的藝術形象要和客觀原型達到高度統(tǒng)一。紀實攝影是現實的藝術,客觀對象的圖像形象記錄是其主要目的,以此作為社會文獻檔案資料,向社會傳播信息、傳承歷史。偏關長城的攝影便是為了還原明長城真實原貌,以長卷的形式記錄歷史文化展現于社會。因此客觀性是其拍攝的必然要求,真實性是其必然原則。從本質上來說,偏關長城攝影長卷的這種歷史記錄和保存功能,使其成為歷史的見證者。
攝影長卷的客觀性要求攝影師要注重現場感。偏關長城攝影長卷便塑造了這種身臨其境的現場感和歷史感,營造出扣人心弦的現場氣氛,烘托出長城的氣勢、歷史感和滄桑感。
客觀的攝影雖不主張?zhí)嗟募记珊托揎棧渌查g的抓取,時空的凝固,都承載著歷史文化信息,有著歷史的厚重感。這就要求長卷攝影的客觀性與藝術性相結合,在視覺書寫中,飽含熱愛、激情與敬仰,留下思考和想象的內涵與空間。
《偏關長城攝影長卷》的客觀性使其不同于一般重視審美與光影效果的長城攝影藝術品,要求在長城的規(guī)模、結構、位置、數量、細節(jié)等方面有明確的表達。這就要求攝影師必須具備扎實的技術功底、相關的研究能力,以及堅忍不拔的品格。在一年多的拍攝中,我們曾九次奔赴偏關,分組考察與拍攝,細致的還原城堡及關隘的歷史原貌,以長卷全景的方式展現出山西北部明長城的恢弘之勢,提升其文獻資料價值。攝影師的毅力、恒心,敏銳的觀察力和高度的敬業(yè)精神,對展現和探討攝影長卷的歷史文化價值和社會功能至關重要。
通過偏關長城攝影長卷的實踐,可以看出攝影作品作為圖像檔案的價值、功能和力量。這是得到第一手資料,保護和研究長城,建立長城圖像檔案的很好方式。圖像檔案承載著政治與經濟、軍事與文化、民族與歷史的多層次信息,是研究中國歷史交通、建筑、軍事、地理、工程等方面的重要的實物依據。圖像檔案的建立,可以更多地呼吁社會各界重視與保護長城的歷史文化遺產,推進完善明長城的修復和維護。
作為圖像檔案,偏關長城攝影長卷以及此類的攝影作品可以為探索研究明長城建筑、歷史、軍事等內容的社會各界專家學者給予強有力的圖像輔證。攝影手段對明長城的記錄,體現著紀實攝影的真實性,亦兼顧著風光攝影的現實感。成為圖像檔案的攝影作品在前期拍攝和后期處理上都始終遵循客觀真實再現明長城原貌的原則,是各界人士認識和探索明長城歷史文化的有力的價值依據。
明長城之所以受到嚴重損壞,人為因素是很主要的,很大程度上體現出人們對長城價值的忽視和輕視,因此關于長城保護的宣傳顯得尤為重要。攝影圖像作為最直觀的、最具吸引力的視覺方式,可以通過刊登、印刷、展覽等方式宣傳,喚起人們的認知,喚醒保護長城遺跡的全民意識。只有通過大力宣傳,變長城保護為人民群眾的自覺意識,才能真正實現“修我長城,愛我中華,揚我中華,振興中華”。
圖像檔案為政府切實修復長城提供第一手資料。它通過實地考察,真實地記錄了長城原貌,在長城的維修和保護中起到形象直觀的作用。在實地考察中,我們發(fā)現偏關縣的西城墻因自然侵蝕和人為損壞,使得墻體中心產生大窟窿,破壞了城墻的完整性和市容市貌的和諧,偏關縣政府即時對其做了修復,修補了窟窿。關于長城的保護還包括周邊環(huán)境的綜合治理,周邊公路、建筑的合理規(guī)劃,旅游產業(yè)的均衡開發(fā)等,需要不斷地摸底調查,而攝影長卷這種形式,可以更好地從宏觀上統(tǒng)籌規(guī)劃,為合理決策提供便捷的整體性圖像檔案依據。
綜上,偏關長城因戰(zhàn)略地位的特殊性,在明代的軍事防御系統(tǒng)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關于偏關長城乃至明長城的圖像檔案資料卻非常少。以攝影及攝影長卷的形式可以更加完整的再現長城全景,并隨著宣傳和研究工作的開展,使得人們清晰認識了明長城,更好地保護和開發(fā),以達到保護明長城這一恢弘的歷史文化遺產。
(責任編輯:楊秋梅)
The Military Defense Feature and Image Protection of Pianguan Wall
Zhou Xiang-lei
K248
A
1005-9652(2016)02-0015-02
周祥蕾(1989—),男 ,河北石家莊人,太原理工大學藝術學院,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