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娟
(河北師范大學匯華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000)
河北平山尤家莊小唱初探
張紅娟
(河北師范大學匯華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000)
平山尤家莊小唱流行于河北省中西部平山地區(qū),是集民歌演唱、高蹺舞蹈表演、民族器樂演奏于一體的民間藝術形式,是平山民間藝術文化的大融合,展現(xiàn)了平山人民的人文內涵及其凝聚的民族生命力,成為當?shù)厝罕娤猜剺芬姷拿耖g文藝活動。本文通過對其進行深入的研究,為推進該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研究做出有益嘗試。
尤家莊小唱;高蹺;藝術價值;發(fā)展與傳承
平山縣尤家莊村地處河北省平山縣中部,北鄰滹沱河南岸,南靠橫山,西鄰大吾鄉(xiāng),東臨東柏坡村,位于平山縣城西北15公里處。東、西、北三面較為平坦,地貌為河套平原。這里的土地肥沃、物產(chǎn)豐盛,幾百年來流傳著以平山民歌演唱為主加之高蹺舞蹈表演、民族器樂演奏于一體的藝術表演形式,當?shù)厝朔Q之為“尤家莊小唱”又名“尤家莊高蹺”,這項民間表演藝術音樂優(yōu)美、技藝性強、形式活撥多樣,深受群眾的歡迎和喜愛。
河北省平山縣地區(qū)民間藝術豐富多彩,主要以民歌、高蹺、戲曲、器樂演奏、民間舞蹈為主。舞蹈主要有高蹺、霸王鞭、秧歌舞和漁家樂。器樂主要以嗩吶、鼓吹樂為主。民歌以山歌、秧歌調、小調為主。千百年來,這些內容豐富的民間藝術形式已經(jīng)成為平山人民生活的一部分,在鄉(xiāng)村婚喪嫁娶、建宅喬遷、請神還愿、廟會及重大節(jié)日時上演,深受人民群眾的歡迎和喜愛。
尤家莊小唱的由來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據(jù)當?shù)乩纤嚾酥v,尤家莊小唱始傳于1688年2月。當時,山東木匠師傅武奇仁串村做活計來到尤家莊,此人不僅木匠技藝精湛,而且還是一位文化功底深厚的民間藝人,他白天走街干木匠活,晚上將民間小調教唱村民。后該人同村中藝人尤富榮共同創(chuàng)作,用踩高蹺形式將尤家莊周邊一帶的民間小調進行表演,成為該村自娛自樂的主要表演形式。后來,為了使表演更加吸引人,就將表演形式進行了神話,通過運用南極仙翁老壽星攜童男童女赴王母娘娘蟠桃盛會的神話故事進行情景演繹。表演時,演出隊伍前面流星開路,緊接著是鏗鏘有力的鑼鼓樂器伴奏,南極仙翁駕仙鶴,一手托仙桃,一手執(zhí)佛塵,童男童女肩挑花籃,手拿團扇,邊舞邊唱,后有燃燈道人騎神鹿保駕護航,演出隊伍龐大有男女老少多則50人,少則20多人。演員們邊舞邊唱,腳扎高蹺棍,身穿彩衣,手舞扇子,伴以鑼鼓節(jié)奏穿插在游行隊伍當中,樂舞融合,渾然一體,形成一種別具一格的民間獨立樂種。2013年,已被列為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
(一)曲調風格
尤家莊小唱雖屬于高蹺表演形式卻以民歌演唱見長,主要以演唱平山當?shù)氐拿窀?、小調為主,演唱常用的曲目約四、五十首。演唱時一般用十多個器樂曲牌,演唱曲目的音域一般為兩個八度,演唱者能自如地運用真假聲變換完成演唱。曲調清新明快,旋律悠揚,運用的語言主要為接近平山方言的語調,在結構上也并不復雜,多采用一曲多段體,分為 “頭腔 ”“中段敘述”和 “尾腔” 。歌曲以詼諧幽默為特色。
演唱曲目主要有:《八板》《臘梅花》《十對花》《姑娘表》《繡荷包》《大開門》《掛紅燈》《胖娃娃》《算盤子》《西方戰(zhàn)》《五摞香》《萬年花》、《魚翁樂》《打秋千》《邊關》《結婚歌》《教子》《探妹》《打油牌》《點將錄》《叫老鄉(xiāng)》《地球歌》《鋸大缸》《東北秧歌》《國民公約》等。小唱唱詞通俗易懂、詞曲格律自由,便于歌唱者直暢地抒發(fā)感情。這些曲牌可以填上不同題材的詞,表達不同的思想感情,如民風民俗、歷史典故、愛情、興修水利等內容,能夠反映豐富多彩的歷史風貌、民俗風情和社會生產(chǎn)生活場景。尤家莊小唱曲風樸實,具有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同時兼具佛、道兩種文化色彩。一般情況下,尤家莊小唱的民間小曲是與高蹺藝術結合在一起進行表演的,但在某些場合下可不與高蹺藝術結合,只以器樂合奏加民間小曲演唱的形式演唱。
(二)伴奏樂器
尤家莊小唱的伴奏樂器豐富,場面氣勢恢宏。伴奏樂器包括打擊樂和吹管樂兩種,是民間傳統(tǒng)藝術表演中最為常用的樂隊組合。演奏主要有大小管子、笙、嗩吶、橫笛、二胡、板胡、低胡、云鑼等基本樂器。打擊樂奏的鑼鼓經(jīng)包括《四股頭》《急急風》。嗩吶與笙吹奏《備馬令》《將軍令》《梆子娃娃》。一般器樂伴奏音樂采取加快節(jié)奏、變調、變奏、連奏等手段,豐富了音樂的表現(xiàn)力。一般樂器的文場樂器伴奏人員有十余人,武場鼓鑼伴奏有七八人,相比其他民間藝術表演形式場面較大,參與的人數(shù)也較多。
器樂演奏時而鏗鏘有力,時而氣勢磅礴,時而委婉悠揚,形成一種別具風格的民間獨立樂種,同時與高蹺的剛健、豪邁風格交輝相映,樂舞融合,渾然一體。配著演員們演唱著原汁原味、地道的平山民歌小調,使該門表演藝術更加具有觀賞性和娛樂性。
(三)舞蹈與隊形
《中華舞蹈志》(河北卷)中說,“小唱”流傳在井陘縣、平山縣、鹿泉市三地交界處,因舞蹈結束后還少許演唱民歌小調,故名。
尤家莊小唱中的高蹺,應屬“文高蹺”,與“武高蹺”演員經(jīng)過特殊訓練、能表演種種驚險刺激的特技動作不同,本地的文高蹺受制于安全性因素,一般動作幅度不大,看上去好似扭秧歌,能表現(xiàn)某種情緒或場景,但不方便表演完整故事。演員們腳踩三尺有余的高蹺,注重蹺功,表演技法上講究跨、 別、 扔、 蹲、 擰等五字硬功, 在優(yōu)美的音樂聲中,演員們步調整齊,舞動大扇,隨音樂不時變換步調:八字步、十字步、跨步、墊步等,猶如人在云中游,增加了小唱的意境。
作為文蹺的尤家莊小唱重扭、踩和情節(jié)表演。以歌舞、演唱、戲曲等表演形式為主。因此小唱表演不受場地限制,既可街頭、場院演出,又可舞臺表演。過廟時在街道演出可表演“一字長蛇”“二龍戲珠”“道子”等;場院、舞臺演出時可表演“拼相”“圓場”“龍鳳會”等;演出時可因地制宜改變路數(shù):“一字長蛇”“二龍戲珠”、“推磨”“圓場”“道子”“龍擺尾”“龍鳳會”“拼相”“百花爭艷”等。
(四)道具與服飾
以高蹺表演為代表的尤家莊小唱,在服裝道具上具有相當獨特的風格特點。運用了南極仙翁老壽星攜童男童女赴王母娘娘蟠桃盛會的神話故事進行服飾裝扮。老壽星身著道袍,頭戴壽星面具,左手托仙桃,壽桃寓意長壽,右手執(zhí)拂塵;男角頭戴壽字涼帽,寓意長命百歲;擔花籃,寓意富貴榮華;女角包頭扎扇形頭飾,寓意豐衣足食;肩挑花瓶,寓意四季平安。仙鶴項圈掛一中國結,寓意平安如意,下掛兩個小魚寓意連年有余。扇子、手帕等多種多樣的手中道具也為尤家莊小唱表演錦上添花。道具與演員們的扮相著裝惟妙惟肖,活靈活現(xiàn),受到了觀眾的歡迎和喜愛。
民間藝術是一個地域的靈魂,反映了當?shù)氐纳鐣?,是人民群眾生活、勞動的真實再現(xiàn),反映了當?shù)厝嗣竦娜宋膬群捌淠鄣拿褡迳ΑS燃仪f小唱作為河北省平山縣地區(qū)獨特的民間藝術品種,自古以來就為廣大群眾所喜聞樂見,在當?shù)厝罕娭械挠绊懣芍^深遠,是當?shù)孛耖g各種重要場合中必不可少的藝術表演活動。在歷史的長河中,尤家莊小唱曾在這片土地上留下了光輝的足跡。據(jù)尤家莊小唱第六代傳承人尤超超說,1947年,劉少奇同志率土改工作隊進駐尤家莊,尤家莊小唱與土改工作隊工作人員聯(lián)袂演出,受到了劉少奇副主席的高度贊譽。1948年,毛主席與中央領導人在西柏坡指揮三大戰(zhàn)役,尤家莊小唱演出隊曾幾次赴西柏坡慰問演出,得到毛主席和中央領導人的的高度評價。這些已成為尤家莊人民津津樂道的佳話。
然而,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的娛樂途徑和娛樂方式開始多元化發(fā)展,尤家莊小唱慢慢失去了原有的光彩。由于演出人員的匱乏、受眾群體的減少以及演出資金的短缺,使該門民間藝術在社會經(jīng)濟高速發(fā)展的今天舉步維艱,每況愈下。據(jù)尤家莊小唱傳承人尤超超敘述,現(xiàn)在村里能唱小曲的人已經(jīng)由十年前的上百人減少到了四五十人,演出隊伍逐年縮小,很多年輕人不愿意參與進來,形成了演出隊伍的老齡化,面臨后繼無人的境地。
2014年10月15日,習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給文藝界指明了方向。2015年10月19日,頒布了《中共中央關于繁榮發(fā)展社會主義文藝的意見》,這個《意見》體現(xiàn)了黨中央對文藝工作的重視,也大大促進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和傳承發(fā)展的力度。為了使該門民間藝術得以生存、發(fā)展。目前,平山縣文聯(lián)已經(jīng)召集有關文藝工作者開始搶救這項民間藝術,為順應時代的不斷發(fā)展變化,廣大的民間藝人和文藝工作者對該門民間藝術進行了深入的調查研究,從該門藝術的形式上、內容上、技術上,進行著大膽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在新時期的今天賦予她新的生命,使其藝術價值、審美取向、欣賞理念上不斷地升華,以便得以繼續(xù)更好地生存發(fā)展。隨著我們越來越多地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關注的提升,相信這些瀕臨消失的民間藝術會在新時期的今天會繼續(xù)閃耀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1]張紫晨.民間文藝學原理[M].河北:花山文藝出版社,1991.
[2]詹鄞鑫.神靈與祭祀[M].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
[3]高丙中.民俗文化與民俗生活[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
[4]鐘敬文.民俗學概論[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9.
J616
A
河北省文化廳2015年度河北省藝術科學規(guī)劃項目《平山尤家莊小唱藝術研究》的論文成果,項目編號:HBWY2015-Y-G004。
張紅娟(1982-),女,河北師范大學匯華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