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飛
(蚌埠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安徽 蚌埠 233030)
政治史與水利史研究的雙螺旋
——評和衛(wèi)國《治水政治:清代國家與錢塘江海塘工程研究》
袁 飛
(蚌埠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安徽 蚌埠 233030)
“水利”工程作為清代“三大政”之一,一直備受統(tǒng)治者的重視和關注.清代的治水工程,不只是單純的技術工程,在治水活動的背后蘊藏著種種的政治活動.和衛(wèi)國研究員的新著《治水政治:清代國家與錢塘江海塘工程研究》一書以錢塘江海塘治理為主線,從共時、歷時兩個維度呈現(xiàn)了有清一代發(fā)生在海塘治理過程中的政治活動,不僅是一部優(yōu)秀的清代海塘治理史,更是一部縮微了的清代政治史.
政治史;水利史;清朝;錢塘江;海塘
“水利”工程作為清代“三大政”之一[1],一直備受統(tǒng)治者的重視和關注.清代統(tǒng)治者不僅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進行治水活動,而且還付出了大量的精力來進行理論上的探討和總結.其中東南沿海的海塘,特別是錢塘江海塘便是清代水利工程中一根較為“難啃的骨頭”,不僅因為東南江浙一帶是清政府的財源和糧倉,更重要的是在科學技術不發(fā)達的古代,面對莫名難測的大海人們往往只能是“盡人事而聽天命”.而這種“人事”不僅僅只體現(xiàn)在人的努力和治水實踐上,通常還交織了利益博弈和政治斗爭.因此,清代的治水工程,不只是單純的技術工程,在治水活動的背后蘊藏著種種的政治活動,可以說清代水利史也是一部治水政治史.
和衛(wèi)國研究員的新著《治水政治:清代國家與錢塘江海塘工程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出版,以下簡稱《治水政治》),作為作者所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的最終研究成果,是一部有助于人們了解有清一代治水過程以及深嵌其中的政治活動和利益博弈的優(yōu)秀作品.該書以錢塘江海塘治理為主線,從共時、歷時兩個維度呈現(xiàn)了有清一代發(fā)生在海塘治理過程中的政治活動,不僅是一部優(yōu)秀的清代海塘治理史,更是一部縮微了的清代政治史.
海塘的治理在清代水利治理過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而浙江海塘因為其地理位置、危害程度、影響大小等因素成為海塘治理中的重點和難點.學術界對海塘的研究無論是專題研究還是部分涉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由于時代、史料、學科、方法等因素上的差異,這些成果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或偏重于工程技術的發(fā)展演變,或偏重于海塘中的某個專題討論,抑或在研究時間上集中于海塘起源至清代早期,因而在研究上一方面缺乏從政治、經(jīng)濟、社會等多角度探討海塘及其互動關系的研究格局,使研究對象成為了一座冰冷的靜態(tài)雕像,另一方面對嘉道以后的海塘史研究在學術界幾乎是一個空白,“特別是道光與同光時期幾乎無人問津”,包括光緒末年至宣統(tǒng)年間的海塘治理,正如作者所言:由于受學科專業(yè)、研究視角以及史料運用等因素影響,論著羅列基本史實者居多,內容尚顯單薄,開展對清代海塘工程的深入研究十分必要.
眾所周知,清前一個半世紀是清王朝最穩(wěn)定、最繁盛、行政效率最高的階段,作為國家職能之一的水利工程是其中較為顯著的成績,有許多可圈可點之處.清代盛世之際的海塘修筑,不但工程浩大,而且水利技術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甚至被稱為古代海塘工程技術的巔峰之作.嘉道以降,國家衰落,但作為一項大的國家工程并沒有因此而停止[2];作為客觀的歷史存在,更不能因為規(guī)模、效果、技術等因素而被忽略.在那個時代環(huán)境下的海塘工程有其當時的時代及社會考量,無論是統(tǒng)治者的權衡,還是財政上的困境,抑或者是官僚體制的腐敗,等等,都是構成海塘治理之所以呈現(xiàn)當時狀態(tài)的因素,它們共同成為了影響當時海塘工程的合力.而在這種合力的限度內,當時的國家力所能及地對海塘進行了一定程度上的調整和治理,這種變化恰恰又是在前朝的基礎上面對新情況、新問題根據(jù)實際狀況在力所能及范圍內的再認識.作為一項大型水利工程的海塘治理,無論是工程技術還是治理理念毫無疑問都具有內在連續(xù)性和邏輯因襲性,缺了其中的任何一環(huán),都會有損于對研究對象的整體性考察,也會阻礙對基于工程之上的政府決策、行為、觀念等上層建筑的探討和理解.
然而,嘉道中衰后,國家整體狀況一落千丈,需要強大綜合國力支持的水利工程(包括海塘治理)此時變得難以為繼,但又不得不“為繼”,因為治水、興水是治國安邦的大事[3].此時的海塘工程各個方面都比之前遜色許多,對研究者來說,其成就以及治理思想遠遠不及前朝,這也造成了嘉道后海塘史研究的空白和斷檔.職是之故,對有清一代268年的海塘治理過程進行全時段研究,不但是清代水利史研究的深化,更重要的是彌補了海塘史研究只重前不顧后的缺憾,使清代海塘治理的整體場景得以鮮活重現(xiàn).而《治水政治》一書正好彌補了清代海塘治理研究上的時間斷裂問題,在縱向上呈現(xiàn)了完整的歷史跨度.
“政治史”曾是中國學術界的“顯學”,尤其在史學界,政治史的地位可以說是一家獨大獨尊,“歷史學”幾乎完全可以和“政治史”劃等號.上個世紀最后十年,一大批西方哲學社會科學理論進入中國,對輕理論、重實證的傳統(tǒng)史學研究來說無疑是新穎的,而新理論、新名詞、新解釋框架對于一直運用傳統(tǒng)研究方法的學術界來說無疑具有極強的誘惑力,各家研究紛紛追逐轉向[4],傳統(tǒng)的中國政治史研究開始式微,作為“顯學”的政治史逐漸褪去了昔日的光環(huán),迅速被具有新的詮釋框架理論的“社會史”、“文化史”等新興學科所吞噬和肢解[5],而作為傳統(tǒng)史學研究強項,甚至可以說是“主帥”的政治史,不僅退居社會史之后,甚至已經(jīng)瀕于被人們遺忘的邊緣.于是,學術界開始出現(xiàn)了另一種景象:熱衷于炒作西方學術界的新名詞、新概念,洋教條盛行,仿佛不使勁地搬弄西方的新名詞,新標簽,就沒有高深學問.這種狀況逐漸變成了一股熱潮,在學術界大行其道,不僅影響了中國學術研究的健康發(fā)展,更重要的是對新一代的年輕學子、研究者產(chǎn)生了很大的負面影響.于是學界出現(xiàn)了一股不良傾向:對舶來品理論趨之若鶩,頂禮膜拜,到處都是量的西方學術理論、觀念和概念,人們越來越多地使用甚至堆砌外來術語,越來越多地談論西方理論和觀念.雖然說得都是些不知所云的新名詞、新概念、新理論,寫得都是些連他自己都看不懂的所謂高深文章,卻有著很大的市場,不僅很多學術期刊喜歡,更受到了許多人的追捧.于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傳統(tǒng)的研究方法、方向和專業(yè)其表現(xiàn)越來越弱,在日漸喧鬧的外來“話語”擠壓下被邊緣化.西方新方法、新理論、新詞語橫行中國學術界,人們自己卻逐漸讓渡出自己的文化陣地,在某種程度上已變成了“他者”.
即便如此,傳統(tǒng)政治史研究并沒有因此而徹底斷層,仍有一批學者在舶來品理論的喧鬧和熱潮下默默地從事傳統(tǒng)的政治史研究.讓人慶幸的是,這批堅守者并不是一味地“保守”,他們并不反對西方理論的引進,也不會對外來理論不管不問,而是認為任何一種外來的理論都有其適用的特殊語境和歷史環(huán)境,不能一味地模仿和套用,必須有批判的吸收和借鑒,同時進行本土化轉變,只有這樣才能適合中國的國情.因此,人們看不到他們有“玄之又玄”的概念和詞語,更不會有讓人看不懂的“高論”,有的只是一字一句的樸實和一步一步的實證.《治水政治》便是這樣的典型.
該作以有清一代錢塘江海塘治理為主要載體,以探索政府政策與政府行為為研究主線,從治水行為與活動的政治化入手,詳細梳理和分析了治水與政府相結合而產(chǎn)生并日益加強的統(tǒng)一性問題,仔細考察了清代在海塘治理上的理念與治水方略調整、政策措施及其影響,從中管窺清朝政府在大型公共工程中的角色、地位和作用等問題.該書通過對錢塘江海塘治理過程的探討來考察治水過程中的政治問題.其內容則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1)探討了雍正朝以降,清代統(tǒng)治集團內圍繞兩種海塘治理方案而展開了討論,直至乾隆中期,海塘治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治水實踐逐步走向成熟.這一過程中,政府治水理念與實踐之間相互促進,推動各自的進步和發(fā)展.(2)因為國家職能的加強,從18世紀起政府開始全面介入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包括作為古代社會難題之一的水利治理.于是,國家的全面介入,使錢塘江海塘治理便有了現(xiàn)代意義上“社會公共工程”的影子.(3)嘉道以降,迫于種種現(xiàn)實狀況,海塘治理在規(guī)模、技術水平、理念等各個方面都在下降.在這逐漸萎縮的過程中恰恰體現(xiàn)了國家職能的收縮,政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開始減少,到近代以后更是大幅萎縮.從政治史的角度來看,作者通過海塘治理的過程來探討傳統(tǒng)社會國家治理理念、思想及實踐的產(chǎn)生、發(fā)展、演進的邏輯和軌跡,體現(xiàn)了作者重回政治史研究的旨趣和努力.
學術研究的生命在于創(chuàng)新,而創(chuàng)新思維的核心便是問題意識.可以說,“問題”是學術研究的靈魂,是學術研究的出發(fā)點和歸宿,貫穿于整個學術研究過程的始終.巴爾扎克曾說:“打開一切科學的鑰匙都毫無疑問的是問號,大部分的偉大發(fā)現(xiàn)應歸功于‘如何’,而生活的智慧就在于逢事就要問個為什么.”[6]如果沒有問題意識,只是為了研究而研究,這樣的研究便失去了存在的意義和價值[7].基于這樣的認識,在《治水政治》一書的寫作中作者始終秉持以問題為導向,以史料為基礎,以嚴密論證為保證,將其敏銳的問題意識淋漓盡致地在全書中予以展現(xiàn).
研究中國古代工程,尤其是水利工程,如果僅就工程而談工程,不僅沒能看懂、看通古代中國社會的真實狀況,更重要的是沒有真正明白作為國家職能之一的公共工程并非只是一項孤立的工程,而是體現(xiàn)了國家意志和利益訴求,其背后更是交織著各種博弈.如果忽視了這一點,不僅對認識中國古代社會不能透徹,對史學研究者來說,也是非常不妥的,更是不明智的.因此,在研究過程中,作者的思路清楚而明晰.在其主題研究過程中,作者認識到海塘工程背后的政府行為和國家政策在古代社會公共工程中的重要性,并在梳理海塘治理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了這種“政治化”傾向,并將這一意識貫穿于全書的研究中.問題意識是研究的起點,但研究的成功與否不是僅此而已,在很大程度上還要取決于研究視角的選擇.《治水政治》中,作者在解決或解釋問題的過程中找到了恰當而獨特的研究視角和方法,使研究對象和研究主題更突出和鮮明.
結合內容來看,作者將海塘治理作為一個具體的政治過程加以審視,以“政治過程”或“國家的視角”來審視政府角色、職能變遷等問題;在這一政治過程中[8],作者改變過去只關注事物結果及條條框框等類似的靜態(tài)梳理,代之以研究和考察海塘治理的動態(tài)實況,將海塘治理的利益關涉方搬回歷史的舞臺,重新展現(xiàn)他們圍繞海塘治理而進行的博弈.在某種意義上,對政治過程這種動態(tài)的考察要比只關注冰冷的歷史結果更具有說服力和借鑒作用.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該書突破了以往的研究模式.
當然,《治水政治》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如作為以水利工程為引線的著作,對水利工程技術等方面的研究和論述不足,影響了研究主題的深化;在考察海塘治理的“政治過程”時,作者過于強調政治過程的“動態(tài)性”,而忽視了海塘的階段性特征和靜態(tài)性表現(xiàn),使綜合性的推理和提升稍顯弱化.總體而言,《治水政治》雖有不足和缺憾,但瑕不掩瑜,尤不失為一部值得細讀的佳作.
[1] 日講起居注官.清圣祖實錄[M].北京:中華書局,1986.
[2] 李續(xù)德,李大慶.論蕭紹古海塘研究與保護[J].浙江水利水電學院學報,2014,26(3):5-9.
[3] 蔡 彥.紹興三江閘歷史考證[J].浙江水利水電學院學報,2016,28(1):7-13.
[4] 和衛(wèi)國.中國政治史研究的反思[J].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2):108-112.
[5] 楊念群.為什么要重提“政治史”研究[J].歷史研究,2004(4):10-13.
[6] 李玉海.一把“打開一切科學的鑰匙”[J].教育理論與實踐,1985(5):63.
[7] 袁玉立.問學與問題[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
[8] 劉鳳云.政治史研究的新視野:“清代政治與國家認同”國際學術會議綜述[J].清史研究,2011(2):145-156.
InterweavedStudyofPoliticalHistoryandHistoryofWaterConservancy—OnWater-controlPolitics:AStudyontheStateandQiantangRiverSeawallProjectinQingDynasty
YUAN Fei
(Marxism College, Bengbu College, Bengbu 233030, China)
Water conservancy as one of three Grand Projects has been the key subject and concern by the rulers in Qing Dynasty. The water projects of Qing Dynasty were not only the technical engineering but also the political activities. The new work Water-control Politics: A Study on the State and Qiantang River Seawall Project in Qing Dynasty, written by He Wei-guo, took the treatment of Qiantang River seawall as the key topic, which displayed the political activities in the process of the engineering. The work is not only an excellent writing on the water engineering but also a microfilm of the political history of Qing Dynasty.
political history; history of water conservancy; Qing Dynasty; Qiantang River; seawall
2016-09-23
袁 飛(1980-),男,安徽當涂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水利史、漕運史.
K878
A
1008-536X(2016)12-0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