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于暄
(蚌埠市文化館,安徽 蚌埠 233000)
?
群眾文化活動中的音樂審美研究論述
姜于暄
(蚌埠市文化館,安徽 蚌埠 233000)
【摘要】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明顯的改善,人們對于物質需求越來越強烈的同時,開始對精神層次的文化生活出現(xiàn)向往。當人們的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社區(qū)開展群眾文化活動的過程中,音樂就成為活動開展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然而大部分的群眾由于在音樂審美方面存在差異性,導致群眾對于音樂的表達無法充分展現(xiàn)出音樂創(chuàng)作者期待的效果。結合音樂審美的定義以及群眾在文化活動中對音樂審美的表達,探究提升群眾音樂審美的策略。
【關鍵詞】群眾;文化;活動;音樂;審美;研究;論述
音樂審美是指欣賞者對音樂進行美的欣賞與評價,通過對美的判斷豐富自身的精神世界。群眾在物質生活得到改善的同時,開始重視內心世界的升華,當群眾的精神世界提升到一定的高度,才能真正的改變內心世界。提升音樂審美能力,能夠使群眾對大自然以及客觀事物改變看法,可以說音樂能夠潛移默化的影響人們的情緒、價值觀以及情感,從而使人們能夠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更加愿意去了解大自然的美好,從而積極的面對人生,創(chuàng)造美好的未來。音樂審美并非抽象概念,它能夠在群眾文化生活中被賦予具體的內涵。對于音樂的審美標準,不同階級、時代背景、民族特征對于審美存在一定的差異性。比如,同樣的作品,有些人能夠感受它的美好,而有些人則無法感受到音樂作品所帶來的能量。群眾文化活動的表現(xiàn)形式最常見的就是演唱歌曲,進行音樂作品的演唱時,參與活動的群眾需要對音樂作品進行充分的了解。例如,通過音樂作品的具體的內容,了解音樂創(chuàng)作的時代背景、感情思路以及對所描繪事物的情感等。通常情況下,我們可以在音樂作品的歌詞中體會到創(chuàng)作者通過音樂作品所表達的意境,進一步的掌握音樂作品的知識,能夠提高對音樂作品的鑒賞能力。
群眾文化活動中的音樂審美是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共同的結晶,能夠形成具有感染性、滲透性以及凈化性的感受。群眾對于音樂的情感與認識得到統(tǒng)一,才能真正形成音樂審美意識和音樂審美能力。群眾文化活動中的音樂審美表現(xiàn)出的是一種心理能力,群眾通過生活中對于音樂活動的參與所產生的對音樂的感知力,能夠進一步的幫助群眾在生活中實現(xiàn)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只有群眾在不斷接觸音樂作品的過程中,才能真正的對音樂作品進行正確的感知,從而準確把握音樂作品的表現(xiàn)形式,感受音樂作品整體旋律的速度、力度、音色、節(jié)奏以及結構布局等。音樂活動主要通過音樂要素和組織形態(tài)的結合,從而使群眾能夠達到情感與音樂作品之間的共鳴,從而獲得音樂審美的能力,更好的享受音樂帶來的美感。音樂審美的奇特之處在于,它不僅能夠使群眾通過音樂作品感受到歐洲宮廷的奢華,體驗異國紳士的氣質與風度,還能通過優(yōu)雅的旋律,感受漫步在陽光下的悠閑,如同在音樂旋律中能夠感受到不同的世界、文化以及歷史。例如,我國著名的音樂家冼星海作家創(chuàng)作的《黃河大合唱》,其中《黃水謠》中有一段擁有濃重的民謠特色,整首歌曲的音調十分簡潔清晰,仔細聆聽能夠感受到音樂作品中悲憤的情緒,以及與命運做爭斗的決心。第一段通過抒情表達情深意切,第二段表達勞動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的掙扎和呻吟,故事情節(jié)透過旋律進一步的發(fā)展,音樂作品所表達的情緒更加的悲涼,結合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能夠體會當時侵略者的行為,使中華民族的百姓遭受了災難。群眾只有在了解音樂作品的時代背景,才能對音樂作品的表達有清晰的概念,從而在欣賞的過程中提升審美能力。音樂能夠十分形象的表現(xiàn)出聲音的藝術性,群眾在音樂文化活動中能夠盡情的在音符世界里自由的游動,通過音響效果的協(xié)調對抗、追逐會和、飛躍消失、層次交替等變化莫測的旋律,準確的進行內心情感的抒發(fā),進一步的表達內心世界對愛的渴望。
群眾文化活動中形成正確的審美,并非一朝一夕能夠實現(xiàn),需要一個積累和學習的過程。首先,群眾需要拓展接觸音樂作品的類型,進一步的認識和掌握音樂藝術的基本規(guī)律以及音樂語言,不斷的通過其他途徑拓展音樂審美的視野,從而提高自身的綜合文化修養(yǎng)。馬克思曾經說過“如果你想深刻地感受到藝術的魅力所在,那么你自己本身必須是一個擁有較好的藝術修養(yǎng)的人?!比藗冎挥性谙忍鞐l件的基礎上,再加上后天刻苦努力的學習與實踐,才能逐漸形成正確的音樂審美觀念。在群眾文化活動過程中,社區(qū)應該積極的帶領群眾提升自身的藝術文化修養(yǎng),不斷的提升音樂的審美能力,使群眾能夠具備更高層次的審美觀念,最終實現(xiàn)我國文化事業(yè)的百花齊放的目標。由于群眾對于音樂審美的認知比較模糊,因此社區(qū)進行音樂合唱文化活動的過程中,應該積極的引導群眾認識到音樂審美在音樂文化活動中的重要意義,切身的體會音樂中的內涵,使自身的情感得到升華。比如,欣賞《梁山伯與祝英臺》時,群眾能夠身臨其境的感受到了凄美動人的愛情故事,使人們能夠敢于與黑暗勢力作斗爭,拒絕美好的事物遭到破壞。欣賞《天鵝》時,能夠深切的感受到悠然自得的美好,森林中一汪清澈的湖泊,幾只優(yōu)美的天鵝在湖面上緩慢的游動,有的相互交頸,有得獨自的游動,有的聚集在一起,在腦海中形成一幅優(yōu)美的圖畫,伴隨著優(yōu)美的旋律仿佛置身其中,渴望將自己化作一只白天鵝,無憂無慮的在湖中漫游。通過想象的方式,不斷的提高音樂審美能力。
群眾文化音樂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包括了解音樂作品的時代背景,來提高群眾對音樂的感悟能力。由于音樂藝術種類的多樣性,群眾需要通過聽覺對音樂作品進行欣賞,通過反復的傾聽,提高對音樂作品的感受能力,從而提高群眾的音樂鑒賞能力。群眾需要不斷的拓展自己的思維,通過想象和聯(lián)想,挖掘深層次的音樂審美體驗。
參考文獻
[1]吳學東.淺談群眾文化活動中的音樂審美[J].大舞臺,2012,01:272.
[2]李南北.淺談群眾文化活動中的音樂審美[J].青春歲月,2012,08:77.
[3]徐振凱.群眾文化活動中的音樂審美活動探究[J].音樂大觀,2012,06:55.
[4]宗巴吉.群眾文化活動中的音樂審美[J].意林文匯,2012,06:44-45.
[5]劉健.淺談群眾文化活動中的音樂審美[J].群文天地,2011,18: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