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俊美
(華東師范大學 歷史系,上海 200062)
?
辛亥革命前后程德全與張謇關系述略
謝俊美
(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上海200062)
摘要:1910年(宣統二年)程德全調任江蘇巡撫,因其力主君主立憲,遂與張謇相知相識。在清未民初的政治變遷中,彼此最終順應民主共和的潮流,大力促成江蘇獨立,并雙雙參與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的建立。“宋案”發(fā)生后,程德全查清案情真相,并公布全國,因而為袁世凱所不容。張謇曾一度調解南北紛爭,無果而終?!岸胃锩敝?,程德全因附和革命黨人,宣布江蘇獨立,戰(zhàn)后被逐出政壇,從此結束與張謇的交往,晚年在常州天寧寺出家為僧,以青燈黃卷聊度余生。
關鍵詞:程德全;張謇;辛亥革命前后;君主立憲;江蘇獨立
1911年的辛亥革命可以說是帶有全民參與性質的一場民族民主革命。參加者除了“具有崇高思想與高超見識的人”*孫中山:《中國問題之真解決》,黃彥主編:《孫中山著作叢書:辛亥革命前重要論文》,廣東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80頁。,如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外,尚有反清排滿、懷有種族革命的人和對現實不滿的人,如會黨、眾多抗捐抗稅的民眾;也有對清廷“行憲”感到失望、進而轉向革命的人,如立憲派人士和部分清朝地方官員,張謇與程德全就是其中最具典型的人物。他們抱著“行憲救亡”的思想,希望清政府能認真實行真正的憲政,然而“皇室內閣” 的成立,使他們徹底失望。武昌起義爆發(fā)后,他們仍不死心,繼續(xù)致電清廷,請求解除親貴內閣,下罪己詔,提前宣布行憲。待到這最后的努力都完全失敗,他們終于決定“抱棄落日,改而手捧朝陽”*張孝若:《南通張季直先生傳記》,南通張謇研究中心2014年重印本,第141—142頁。,轉赴革命。張謇和程德全,一個作為江蘇省臨時咨議局議長,一個作為江蘇省巡撫,不僅領導了江蘇的獨立,而且雙雙參加了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的建立,分別擔任實業(yè)總長和內務總長,為民主共和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有著作認為程德全從一個清朝的地方官僚一度成為民國“政要”,得之于張謇的“知遇之恩”*崔杰:《程德全傳》,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第99頁。。這里就他們在辛亥革命前后的關系略作論述。
一、憂危國家危亡,主張君主立憲,是張、程走近的原因
1910年4月(宣統二年三月),奉天巡撫程德全調任江蘇巡撫。此前,張謇和程德全,一個在東北,一個在江南,可以說平日幾乎沒有什么聯系,然而兩人均名揚全國,張謇是甲午狀元、清末知名的教育家、實業(yè)家、立憲派的領袖;而程德全在1900—1903年沙俄侵占我國東北期間,誓死抗俄、拯救受難民眾、捍衛(wèi)國權的英勇行為早為中外周知,深得朝野的頌揚。兩人雖不相識,但相知是完全可能的。最終因憂危國家的危亡,兩人由相知進而相識,在風云激蕩的晚清朝局中走到了一起。
程德全(1860—1930),字純如,號雪樓,法號寂園,四川云陽(今屬重慶市)人。出身書香世家,父親曾是一名副貢生,以教書為生。到程德全時,已是家道敗落。程德全自幼師從于父親,飽讀詩書。云陽縣學結業(yè)后,一度隨父親外出教書。1884年(光緒十年)考取廩生。此后前往京師國子監(jiān)學習。期間因生活所迫,曾到一家俄國人開的作坊干活,并借此了解俄國的歷史和風土人情,留意搜集有關東北的資料,關心東北邊疆的形勢。一次偶然的機會,結識了愛國將領、齊齊哈爾都統壽山將軍。1891年(光緒十七年)后,經壽山推薦,程德全先后在黑龍江副都統文全、黑龍江將軍依克唐阿幕中任職。1899年(光緒二十五年)壽山任副都統,將程德全從安徽候補知縣調至自己幕下,任為銀元局董事,總辦將軍文案。
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沙俄借口鎮(zhèn)壓東北義和團,大舉入侵中國。程德全奉命擔任壽山的行營營務總理。俄軍逼近齊齊哈爾時,奉命代壽山前往俄營交涉。他只身前往敵營,指責敵軍背約、不義,力勸不要過河,面對俄軍的強橫無理,他毫不畏懼,并以死抗爭③崔杰:《程德全傳》,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第99頁。。壽山壯烈殉國后,受壽山生前重托,為了保護齊齊哈爾全城生命財產,他“以身擋住(敵軍)炮口”*薩保:《奏為補用知縣程德全懇恩留江治理一切并請圣意破格諭允片》,《光緒朝黑龍江將軍奏稿》,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復制中心1993年版,第651—652頁。轉引自前揭崔書,第25頁。,“懸命氈車,不屈不撓,卒寒敵膽”*張謇:《云陽程公紀念之碑》,《張謇全集》第6冊,上海辭書出版社2013年版,第616頁。,使全城幸免俄軍炮火涂炭。事后,黑龍江將軍薩保如實奏報朝廷,折中說:“程公既無官守,又無言責,唯因受壽帥一言之托,即奮不顧身,以定和議,使江省免屠戮之慘于前;又復投河覓死,以抗俄霸,使江省免剝削之虐于后。在江省之人,得以復生?!雹匏_保:《奏為補用知縣程德全懇恩留江治理一切并請圣意破格諭允片》,《光緒朝黑龍江將軍奏稿》,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復制中心1993年版,第651—652頁。轉引自前揭崔書,第25頁。折上,程德全晉升為道員,發(fā)往吉林,慈禧太后當時正需要這樣“忠勇任事”的官員,破格賞加副都統銜,命其署理齊齊哈爾副都統。漢員任副都統,這在當時是極為少見的。程德全后來還一度署理黑龍江將軍。
1905年,清廷為了緩和空前尖銳的社會矛盾,宣布預備立憲。江蘇的張謇表示贊同,認為當今國勢阽危,惟有行憲才能救國。張謇還被舉為江浙立憲公會副會長。宣統改元后,曾率領各省代表赴京請愿,要求提前召開國會。張謇還以南通為基地,大辦實業(yè),創(chuàng)辦大生紗廠、墾牧公司,興辦教育,建造園林等,搞得轟轟烈烈。而在黑龍江的程德全也在大力推行新政。為了實邊,改“旗領民佃”為“旗民兼招”的耕種制度,招民墾種;為了制止沙俄侵占中東鐵路沿線的中國土地,設官殖民,進行開發(fā);效法道勝銀行制度,創(chuàng)設官錢局,以濟商困;修建龍沙公園;重視文化教育。和張謇一樣,程德全也認為“今日為政之要,莫先于力圖富強,而富強之基必本于改良教育,以開通民智,造就人才”*李興盛編:《程德全守江奏稿》,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84頁。。在各府、廳、州、縣創(chuàng)辦小學,聘請內地師范畢業(yè)生擔任教員。為了宣傳憲政,專門設立宣講兼閱報處。此外,他還認為“教育貴乎普及,師范急宜養(yǎng)成”,師范教育是培養(yǎng)人才的基礎。因此又大力發(fā)展師范學校,先后創(chuàng)辦兩級師范學堂、滿蒙師范學堂、呼蘭、肇州等多所師范學堂。創(chuàng)辦齊齊哈爾、呼蘭、巴彥州立女子學堂,農商實業(yè)學校、齊齊哈爾民族學校等。在君主立憲的問題上,他多次上奏朝廷,要求召開國會。“自日俄協約、日法協約屢見報章,彼皆棄仇尋好,協以相謀,侵逼之來,豈必在遠。我若不于此時大辟新規(guī),實行憲政,開國會以大伸民氣,先躬行以激勵人心,不惟有他族吞噬之憂,抑將有自相魚肉之禍。此則臣眷戀家國而不能不急切上陳者也?!?引自張孝若:《南通張季直先生傳記》,第141—142頁。他的這些想法和活動與張謇極為相似。共同的志趣、相似的追求,使他們走到了一起。
1910年4月,程德全調任江蘇巡撫。由于他素以革新自命,所以,一到江蘇,就很快同張謇、沈恩孚、趙鳳昌等著名立憲人物發(fā)生交往。江蘇立憲派人士大多數是從地主官僚、工商業(yè)者等轉化而來的,資產階級的傾向比較明顯,他們不滿列強對中國無休止的侵略,要求爭回利權;他們希望政府進行政治改革,制定有利于資本主義發(fā)展的政策,讓他們參與對國家的管理,因此,強烈要求早開國會,早日行憲。江蘇立憲派人士的這些政治主張對程德全無疑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他的政治態(tài)度也由此趨向積極。程德全到任不久,就與張謇等人協商,參與十八省督撫、將軍、都統的上書活動,要求清廷迅即召開國會,設立責任內閣。書中還對清政府以所謂的民眾和議員水平不高為由,拖延立憲的步伐表示不滿,并予以駁斥,“以程度論,上下同一不足,必須互相淬勵,程度自有足之一日。”*故宮博物院明清檔案部編:《清末籌備立憲檔案史料》上冊,中華書局1979年版,第276頁。也在此前后,張謇與各省咨議局代表再次赴京請愿,要求提前召開國會,實行責任內閣?!皣鴦葜?,過于漢季且將十倍,出萬死而求一生,惟恃國會與責任內閣之成立?!雹芾钆d盛編:《程德全守江奏稿》,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84頁。
1911年6月(宣統三年五月),張謇前往漢口,議“租紗、布、絲、麻四廠”,在參加大維紗廠開機活動返回南通途中,在安慶得知武昌起義爆發(fā)的消息。在南京,他曾勸告兩江總督張人駿和江寧將軍鐵良“合力救鄂”,遭到拒絕*張謇:《柳西草堂日記》,《張謇全集》第8冊,第728頁。。到達蘇州后,應程德全之約,寓于錢萬橋堍的惟盈旅館,商量對策。程德全認為這是敦促朝廷迅速接受立憲派要求召開國會的最佳時機,遂請張謇“代擬”。張謇又邀資政院議員雷奮(繼興)、江蘇省咨議局議員楊廷棟(翼之)一起同作,這就是有名的“秋夜草疏”⑥張謇:《柳西草堂日記》,《張謇全集》第8冊,第728頁。。草疏由張謇代擬,直至深夜方才完稿。程德全看過后,表示滿意。接著由他通電各省將軍、督撫,征求是否列名,山東巡撫孫寶琦等復電贊成列名,于是遂以孫寶琦領銜致電北京內閣。疏中要求“解除親貴內閣,提前宣布立憲”。指出“竊自川亂未平,鄂難繼作,將士攜貳,官吏逃亡,鶴唳風聲,警聞四播,……加之本年水災,橫連數省,失所之民,窮而思亂,止無可止,防不甚防。沸羹之勢將成,曲突之謀已晚,論者僉謂緩急之圖,必須標本兼治。治標之法,曰剿曰撫;治本之法,不外同民好惡,實行新政。……擬請宸衷獨斷……先將現任親貴內閣解職,特簡賢能,另行組織,代君上確負責任。其釀亂首禍之人,并請明降諭旨,予以處分,以謝天下。然后定期告廟誓民,提前宣布憲法,與天下更始”*張謇:《代魯撫孫寶琦蘇撫程德全奏請改組內閣宣布立憲疏》,《張謇全集》第1冊,第227—231頁。。疏上,清廷留中不發(fā),并以程德全保奏幕友應德閎署理藩司違例,給予他降二級留用處分。程德全見清政府如此冥頑不靈,大失所望。隨后他的政治態(tài)度轉向革命方面,直至宣布江蘇省獨立。
二、彼此順應革命潮流,大力促成江蘇獨立
1911年11月3日(宣統三年九月三日),上海宣布獨立。在此前后,上海革命黨人黃炎培和張謇、沈恩孚等立憲派人士曾多次派人前往蘇州面見程德全,程表示他“傾向光復”。張謇和當地官紳許鼎霖、雷奮、劉聚卿、楊廷棟等人甚至密商推舉程德全為江蘇都督。為了保證江蘇獨立穩(wěn)步進行,張謇還以江蘇咨議局議長的名義發(fā)布致全省父老書,“望各州縣同志君子,各以地方治安秩序為重,聯合約束,保衛(wèi)維持”*張謇:《代魯撫孫寶琦蘇撫程德全奏請改組內閣宣布立憲疏》,《張謇全集》第1冊,第227—231頁。,以示對程德全的支持與配合。當時兩江總督張人駿以南京形勢危急,庫中缺餉,請?zhí)K省予以援助,程德全因為聽了張謇有關他曾勸張氏出師援鄂、遭張人駿拒絕及張人駿反對君憲之類的話*據張謇《嗇翁自訂年譜》宣統三年八月二十四日記載,他在南京曾拜會張人駿和鐵良,勸“軍、督合力援鄂”,張“大否之”。“張大詆立憲,不援鄂,謂瑞能首禍自能了,不須入援”。張謇“謂武昌地據上游,若敵順流而下,安慶又有應之者,江寧危矣”。“張曰:我自有兵能守,無恐”。張謇指責其為“無心肝人”?!稄堝廊返?冊,第1029、728頁。,對張人駿大起惡感,對其請求不予答應。提督張勛曾密電程德全死守蘇州,程德全也未予理睬。上海光復后,陳其美率領50多名荷槍實彈的民軍前往蘇州,和蘇州新軍代表一同前往江蘇巡撫衙門面見程德全。程當即表示,他贊成獨立。并接受“中華民國軍政府江蘇都督府”的印信和旗幟,派人鳴炮九響,以示祝賀。為了表示與清廷的決裂,程德全提議挑去巡撫衙門屋頂上幾片瓦、換上幾片新瓦。他說:“既是革命,自應除舊布新,江蘇光復一應如此?!?轉引自崔杰:《程德全傳》,第83頁。稍后,他以都督的名義,通令全省各屬一律“反正”。制定江蘇臨時議會章程,設立帶有資產階級政權性質的江蘇省臨時議會。在他的支持下,張謇當選為省臨時議會議長。下令禁止濫殺旗人,強調滿漢一家,共享太平。嚴格軍紀,維護境內社會秩序,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由于他和張謇等立憲派人士的密切配合,使江蘇獨立少有殺戮行為,當時“義軍初起,客軍紛集,餉潰而索囂,或議援他省之例,由江蘇銀行行紙幣以濟難,公執(zhí)弗可而寢”*張謇:《云陽程公紀念之碑》,《張謇全集》第6冊《藝文雜著》,第616頁。,保持了江蘇社會的和平穩(wěn)定。江蘇獨立的同一天,浙江亦宣布獨立。江浙滬的獨立進一步推動了全國革命形勢的發(fā)展,并對武昌革命黨人形成了有力的支援。
武昌起義后,清廷被迫起用袁世凱。袁世凱釆取又打又拉的反革命兩手,一面派清軍炮轟武漢,給革命黨人施加壓力;一面派人與革命黨人接洽,要革命黨人答應日后向他交出政權。清軍的軍事進攻,給人民生命財產造成巨大損失。有鑒于此,張謇與程德全特聯名致電袁世凱,要袁氏認清大局,順應形勢,贊同共和,做中國的華盛頓。“至于華盛頓,則世多能道之,公亦所稔,不以煩聽。”電中說:“德全犧牲一身以保地方,謇欲調停而無可容喙,此豈一月以前所及料者。事既至此,惟有持人道主義,得不至引起異外分裂之禍,而可以納兩族于共同之中?!澜鐚W說所趨,殆如往坡之馬,誰無子弟,不樂平世?愿公軫念之。”*《張謇、程德全致袁世凱電》,《張謇全集》第2冊(上),第290頁。并派楊廷棟等攜帶他們的親筆信專程前往北京進行勸說。信中說:“謇持立憲之說十年,上疑而下阻;德全上改政之疏不一,一笑而百非。馴至今日,武漢一方,慘無人道。外人有虎狼之目,各省興狐兔之悲。德全固無所施,即謇夙昔所主張,亦無容喙之地。其必趨于共和者,蓋勢使然矣?!?張謇:《擬會程德全囑楊廷棟進說袁世凱書》,《張謇全集》第1冊,第231頁。要求袁世凱停止進攻,認清形勢,順應共和。
江蘇獨立后,盤踞在南京的兩江總督張人駿和提督張勛仍然負隅頑抗、敵視革命,對革命黨人構成了嚴重威脅。江浙滬三地革命黨人決定共同組建聯軍,會攻南京。會戰(zhàn)中,程德全派出劉之杰率領2000新軍參加聯軍,而他本人則親臨前線督戰(zhàn)。張謇對程氏此舉致電祝賀,“聞前鋒已逼孝陵,日內當可即下。不即電請大旆旋蘇者,冀日晚聽相公之破蔡州也?!蓖瑫r,又請求程德全注意嚴肅軍紀,“入城之日,嚴戒兵士殺害旗人,亦必應收之義聲也。幸公加意,先為軍中宣布命令?!?張謇:《致程德全電》,《張謇全集》第2冊(上),第293頁。
考慮到南京光復后百廢待興,尤其是社會秩序的恢復,張謇、程德全先后會見黃興、宋教仁、章太炎等人,商量善后事宜。由張謇等人提議,江蘇省臨時議會決定都督府由蘇州移駐南京,全力支持程德全恢復重建南京的各項事務。此后,張謇、程德全又先后往來于南京、蘇州、上海等地,“調和諸軍”,與湯壽潛、陳其美及徐紹禎等籌商“組織政府”事宜*張謇:《柳西草堂日記》,《張謇全集》第8冊,第731頁。。其間,程德全還于11月14日(九月二十四日),致電獨立各省,以“大局粗定,軍政民政,亟須統一,擬聯東南各軍政府公電懇請孫中山先生迅速回國,組織臨時政府,以一事權”*胡長青:《論辛亥革命前后的程德全》,轉引自崔杰:《程德全傳》,第85頁。。12月2日,南京光復。獨立各省代表由滬、鄂移至南京,決定以南京為未來中央政府所在地。程德全與章太炎、陳其美、湯壽潛頻繁接觸,籌劃北伐事宜。程甚至主張“應當盡快把北京攻下來,拖延時間是不利的”*見崔杰:《程德全傳》,第86頁。。他的這些激烈言論大觸袁世凱之忌,也是其后來不為袁世凱所容的原因之一。張謇當時正與趙鳳昌等忙于籌商清室退位的事,深知袁世凱不贊成南方組織中央政府的心跡,所以對于程德全的組建中央政府和北伐等上述主張沒有公開表示意見。張謇當時的政治態(tài)度游離于革命黨人與袁世凱之間。他的實業(yè)主要集中于革命黨人控制的長江下游的江蘇地區(qū),他既不敢開罪革命黨人,也不愿得罪父母官——江蘇都督程德全,所以一直謹慎地與他們保持著聯系。但作為封建士紳,張謇把未來的目光更多地寄托在袁世凱身上,這也是張謇后來遠離革命黨人、逐漸同程德全疏遠的原因。
12月25日(十一月初六日),孫中山從海外回國,到達上海。接著著手組織臨時中央政府,各省代表選舉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孫中山和同盟會領導決定以江浙兩地的政治力量為基礎,以同盟會為權力核心,聯合擁護革命的江浙立憲派和舊官僚(包括起義的清朝海軍將領)共同組織政府。在這一原則下,推舉張謇為實業(yè)總長、湯壽潛為交通總長、程德全為內務總長。程德全當上內務總長之后,張謇隨即通過江蘇省臨時議會,推薦與他政治態(tài)度接近的莊蘊寬代理程的江蘇都督職務,此舉頗帶有架空程氏的意思。南京光復后,“客軍之擾,居民大恐”,程德全認為要恢復社會秩序,保持首都安靜,必須設官辦理民事;欲撤走大量軍隊,必須籌餉,力薦張謇擔任兩淮鹽政,籌款解決。根據眾人建議,張謇實行軍政府賣鹽和就場征稅標本兼治的辦法來解決籌餉。新的臨時政府是一個革命政府,舊官僚出身的程德全還無法勝任內務總長一職,因此行政中多有與孫中山等革命黨人“不協”,“齟齬之事”時有發(fā)生。連張謇也都聽到“程有悲憤之言”之類的話⑤張謇:《柳西草堂日記》,《張謇全集》第8冊,第731頁。。程在南京無法履職,遂托病前往上海。在革命派和立憲派的擠壓下,他的行動逐漸陷于孤立。
三、共同參與政黨政治,“二次革命”后最終分手
程德全卸去江蘇都督后,雖然一時失去對江蘇的控制權,但并沒有停止政治活動,他和張謇仍保持交往。就在南京臨時政府成立的第三天,1月3日,他與張謇、章太炎、趙鳳昌等一批對同盟會不滿的人共同發(fā)起成立了中華民國聯合會,章太炎任會長,程德全任副會長。當時南北議和正緊張地進行,清帝尚未退位。張謇與程德全等正全力忙于作袁世凱接受政權的各項準備。待到2月12日,溥儀退位,孫中山辭去臨時大總統,他們則公開表示支持袁世凱。張、程的所作所為贏得袁世凱的認可。3月,袁世凱在北京宣誓就職。鑒于張謇、程德全的活動表現,4月,北京臨時政府任命張謇為鹽政院鹽政,正式任命程德全為江蘇都督。都督府仍設在蘇州,南京則專設由黃興負責的留守府。駐寧士兵索餉嘩變事變屢有發(fā)生,黃興請辭,袁世凱要程去處理。陳其美既不愿程德全控制南京,也不愿程氏繼任江蘇都督,曾秘密組織“洗程會”,企圖武力驅逐程德全,但事為程氏察覺,未成*蘇遼:《民國首任江蘇都督程德全》,《民國春秋》1998年第1期。。6月,南京留守府裁撤。革命黨人在同程德全爭奪江蘇地盤的斗爭中,遭到失敗。
在這場爭奪江蘇地盤的權力斗爭中,張謇起了關鍵作用。就張謇來說,他不喜革命黨人控制江蘇,也不喜革命黨人控制國家政權,所以支持程德全繼任江蘇都督。北京臨時政府對程的任命多少反映了他與袁世凱的這一意圖。在這一時期,張謇與程德全多有接觸、會面、交談。他在《柳西草堂日記》和《嗇翁自訂年譜》中多有記載。如民國元年二月二十日日記寫道:“孫中山解職,設繼清帝遜位后數日行之,大善。”四月二十三日日記寫道:“詣蘇(州),蘇以昨夜復有謀亂事,無知少年為之,破露幸早?!睂3糖巴K州慰問程德全。六月初八日“詣蘇,晤程都督”。南京留守府裁撤后,張謇從上海專程赴寧“晤雪老(程德全號雪樓)”*張謇:《柳西草堂日記》,《張謇全集》第8冊,第736—742頁。。當然除了在政治上彼此交換看法外,兩人還十分關注民生。民國元年,就導淮問題,張謇曾專“為程德全、柏文蔚草擬《請導淮開墾呈》”*張謇:《嗇翁自訂年譜》?!稄堝廊敷?冊,第1032頁。。
中華民國聯合會成立后不久,就與統一黨、民社、國民協進會、國民公黨、國民公會、共進會合并為共和黨。其間,張謇、程德全等因與章太炎政見不合,另行組織“政見商榷會”。次年4月,程德全宣布退出共和黨,專事“政見商榷會”,以溝通南北、調和黨爭為目的。
1913年3月20日(民國二年二月十三日),國民黨代理事長宋教仁在上?;疖囌颈回萆硗觥T绖P聞訊,裝腔作勢下令懸賞緝兇,電令程德全限期破案。因宋教仁曾在江蘇都督府擔任過政務廳長、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法制局長,與程德全共過事。所以應革命黨人的請求和袁世凱的指示,程德全立即下令上海縣政府、滬寧鐵路局和閘北警察局迅速破案,程氏本人還親自到滬與黃興、陳其美、于右任等一起會商“宋案”緝兇問題。兩天后兇手武士英和指使者應桂馨均被上海租界當局抓獲,經審訊供出幕后策劃、指使剌殺宋教仁的不是別人,正是袁世凱。袁世凱見內幕被揭露,要求將人犯押解北京,遭到程德全的拒絕。程氏要求袁世凱組織特別法庭審理此案,未獲批準。隨后,在革命黨人強烈要求和黃興等人敦促下,程德全、應德閎通電全國,將全部案件證據予以公布,“宋案”真相至此大白于天下④張謇:《嗇翁自訂年譜》?!稄堝廊敷?冊,第1032頁。。程氏此舉引起袁世凱的無比憤怒。程氏雖與革命黨人政見不合,但對袁世凱用這種暗殺手段對付政敵也不以為然,不過卻因此開罪袁世凱及其北洋集團。
張謇獲悉宋教仁被剌身亡,深表“惜之”⑤張謇:《嗇翁自訂年譜》?!稄堝廊敷?冊,第1032頁。。案件真相大白后,輿論一片嘩然。袁世凱見此,要求張謇出面進行調解,“旋北方有電向民黨解釋,即與趙鳳昌、汪精衛(wèi)、黃克強調解?!雹迯堝溃骸秵菸套杂喣曜V》?!稄堝廊敷?冊,第1032頁。張謇的角色頗為難堪,因為案件真相清楚,他既不能責怪程德全辦理不善,又不好偏袒革命黨人,更不愿開罪袁世凱,只好應付,調解的結果自然是“迄無效”*詳見崔杰:《程德全傳》,第94—96頁。。
宋教仁被剌后,孫中山急忙從日本回國,決定武力討袁,這就是“二次革命”。7月15日(六月十二日),黃興率帶一批高級軍官來到南京城北的江蘇都督府,要求程德全宣布江蘇獨立。程德全起先表示拒絕,他雖對袁氏的倒行逆施,尤其是實行軍民分治、實行中央集權的作法表示不滿,但又不愿與中央政府公開對抗,認為就憑江蘇這點兵力,也難有作為,況且內戰(zhàn)只能造成社會動亂,百姓遭殃,誓不相從。但在黃興等強力要求下,程德全見形勢不可逆轉,革命黨人意志難違,且擔心自己有性命之虞,最后只好表示同意宣布江蘇獨立,任命黃興為江蘇討袁軍總司令,并委托與黃興來寧的章士釗起草討袁獨立宣言,隨后以都督的身分和江蘇民政長應德閎及黃興發(fā)表聯名通電,宣布江蘇獨立,北伐討袁,捍衛(wèi)共和。程氏此舉,不啻表示他同袁氏徹底決裂,同時也宣告與張氏關系的終結。
“二次革命”很快遭到失敗,孫中山、黃興等率部分革命黨人又一次逃亡日本。袁世凱對革命黨人進行清算。在圍剿逮殺革命黨人的同時,對程德全也未放過,下令將其罷免,并追究他的責任。幸有張謇等人的斡旋,程氏才幸免牢獄之災。此后他遁跡上海多年,從此淡出政壇。
程德全因受知于滿洲將軍壽山,在庚子沙俄入侵我國東北事變中,不顧個人安危,誓死抗俄,捍衛(wèi)了國家和民族的尊嚴,由此贏得了國人的尊敬,同時也博得以慈禧為代表的滿洲貴族集團的賞識,由候補知縣而超擢為地方大員。他追求社會革新,希望通過君主立憲來挽救垂危的封建清王朝,又使他受知于立憲派領袖人物張謇,在辛亥革命的風云變幻中,彼此呼應,攜手聯合,最終順應共和,促成江蘇獨立,并為推動民主共和的實現,作出了努力。但他在晚清政壇中畢竟屬于崛起的“新貴”,根基不深,隨著清王朝的滅亡,他失去了靠山。辛亥革命中,因與張謇在政見方面趨同,以及立憲派為了自身的利益訴求,而使他能同張謇一度保持合作,但張謇的地位聲望遠不在江蘇,他是朝野矚目有影響的人物,連袁世凱都需要借助他的聲望行事。程德全與他是一個不等量的人物。在江蘇巡撫任上時間甚短,尚未形成自己的政治力量。他既與革命黨人不協,又被迫宣布“江蘇獨立”,附和革命黨人武力討袁,終為袁世凱所不容。若不是張謇等人的一手庇護,可能他的下場還要慘。
“蒼松歷久等煙消,古寺還憑江岸描;居士雪樓曾小隱,扁舟一葉應嘉招。”①“程德全詩”,潘澤蒼:《程德全終老法云庵》,《蘇州雜志》1993年第3期。轉引自崔杰:《程德全傳》,第102頁。程德全被免職后,先是寓居上海,日讀經卷,消磨歲月。袁世凱敗亡后,他渴望東山再起,“蒼松歷久等煙消”,但是當年與他共患難的革命黨人并沒有用他。在“久等”無望之后,遂借口不耐滬上車馬喧騰的環(huán)境,于1920年(民國九年)在常州天寧寺出家,受戒于冶開法師門下。1926年(民國十五年),革命黨人北伐,進軍江浙,他仍未受到黨人關注,徹底絕望,決定遁跡空門。冶開法師給他取法名寂照,又名先慧。此后他曾一度用寂照法名剃度,在木瀆鎮(zhèn)的法云庵隱居,并擔任該庵主持。他的禮佛實屬不得已之舉。1929年(民國十八年),因病不得不再回上海求醫(yī),寓居愛文義路(今北京路)遷善里。次年5月29日(五月初二日)去世,終年70歲。風云一時的程德全就此了結一生。
在程氏追思會上,革命黨人袁希洛感慨地說:程氏對民國有功無過,且有功不居,是僅次于孫中山的民國第二個“完人”②王貴寶:《民國第二完人程德全》,《蘇州日報》2009年10月25日。, 此雖言過其實,但多少表達了國民黨元老派中一部分人對當局待程氏不公的看法。程氏系前清官僚,既不是革命黨人,與革命黨人的關系又不深,其結局在預料之中。程氏死后,靈柩初葬于蘇州半畝橋西南的周巷,1965年被移放到靈巖山寺的塔院內。
責任編輯:方英
A Brief Summariz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eng De-quan and Zhang Jian
around the Revolution of 1911
XIE Jun-mei
(Department of History,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062,China)
Abstract:In1910,Cheng De-quan,the Governor of Jiangsu Province,strongly advocated constitutional monarchy,and thus acquainted Zhang Jian.During the political vicissitude from the late Qing Dynasty to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they finally conformed to the trend of democracy and republicanism,and contributed to the independence of Jiangsu Province.They participated together in establishing provisional government of Republic of China in Nanjing.After the occurence of Song Jiao-ren case,Cheng searched for the truth and was therefore no longer tolerated by Yuan Shi-kai.Zhang once acted as an intermediary but finally his efforts were in vain.During the 2nd Revolution,Cheng echoed the views of the revolutionists.As a result,he was expelled out of the political circle after the war.From then on,his acquaintance with Zhang came to an end.He became a monk in his later years in Changzhou.
Key words:Cheng De-quan;Zhang Jian;around the Revolution of 1911;constitutional monarchy;independence of Jiangsu Province
作者簡介:謝俊美(1942-),男,江蘇鹽城人,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中圖分類號:K825.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05X(2016)01-00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