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Editor’s Comment
災難的突發(fā)性和不可控性,讓人類猝不及防又無能為力,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人們的災難意識都是被動的。隨著科技的進步,人類通過對不同類型災難及災難周期系統的深入研究發(fā)現,災難并非不可控,災難的防控重在樹立災難意識。即便是難于精確預測的地震,其實也可以做些什么以減少將來不必要的生命財產損失。譬如,評估為處在地震帶的地區(qū),應避免修建高樓大廈,而改建為公園或其他非人員密集常住設施,無法改建的也應提高建筑的抗震等級?!半[患險于明火,防范勝于救災”這就是實踐中總結出的災害規(guī)律,這就是科學的災難意識??傊覀兛偰茏鲂┦裁磥肀苊庖院蟮臑碾y。
目前,我國的災難防控呈現以下特點:(1)災難意識還僅停留在政府層面,普通民眾的災難意識淡薄,并缺乏自救互救的知識、技能,特別是廣大農村的留守婦女、孩子以及老人的減災防災等災難意識與能力更加脆弱。(2)對于災難的防控常需國家層面牽頭,調動軍隊、地方政府部門、企業(yè)、民間機構和志愿者等各類社會資源;在機制方面,地方層面的災難防控機制與隊伍建設落后于實際需求。(3)由于災難的發(fā)生常超出國界,災難的防控也需要國際間技術和知識的合作與共享。譬如,本期環(huán)球救援資訊欄目報道的2014/2015全球厄爾尼諾事件,監(jiān)測水溫涉及海域和受影響國家范圍如此之廣,憑一國之力,任何一個國家都難以獨立完成。本期環(huán)球救援資訊欄目還同時關注了倫敦模擬大規(guī)模恐怖襲擊而進行的應急救援演練,其不僅能鍛煉救援部門的應急響應和部門間協作能力,還可對參與演練的志愿者進行災難教育,提高民眾災難意識。
我國的災難防控工作還面臨從政府主導到公眾自發(fā)參與的轉型,這中間還涉及:如何提高問題突出重點人群的減災防災意識;如何建立提高災難意識的長效機制等。誠然,這需要全社會的支持和配合,建立一種良性互動機制,鼓勵社會組織對災難持續(xù)地宣傳,為民眾災難意識的成長提供肥沃的土壤!
? 論著| ORIGINAL ARTICL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