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海文(孟子研究院,山東 鄒城 273500;中山大學(xué)學(xué)報編輯部,廣東 廣州 510275)
?
楊海文
(孟子研究院,山東 鄒城 273500;中山大學(xué)學(xué)報編輯部,廣東 廣州 510275)
[摘要]李泰棻的《莊孟互不相及問題斟酌》一文,14次引用過13位學(xué)者的觀點,引證碩富,問題意識鮮明。逐一并完備地對這些引文予以溯源,是現(xiàn)代學(xué)術(shù)規(guī)范的必然要求。進而言之,“莊子即儒家”議題是比“莊孟互不相及”更加切合思想史本身的問題意識,儒道互補的踐履與希冀寄寓于讀者與文本不斷真切的對視之中。
[關(guān)鍵詞]莊子;孟子;莊孟互不相及;莊子即儒家
焦竑(1540~1620)的《莊子翼序》指出:“老之有莊,猶孔之有孟也?!?依據(jù)傳世的史料,我們知道:老子與孔子同時,孔子見過老子,兩人有過交談;莊子與孟子同時,彼此沒有提過對方,甚至不曾會面。然而,與“孔子見老子”早已眾所周知、并衍生出豐富的思想史意義相比,“莊孟互不相及”的文獻輯錄及其思想史價值至今未能得到足夠的關(guān)注。這里選擇李泰棻(1896 ~1972)的《莊孟互不相及問題斟酌》一文?略作探究。
1958年12月,人民出版社出版李泰棻的專著《老莊研究》。該書分上、下兩卷,上卷為《老子研究》,下卷為《莊子研究》?!肚f孟互不相及問題斟酌》(以下簡稱“李文”)是《莊子研究》第1章《莊周事跡考》的第5節(jié),僅有兩千多字,但14次引用過13位學(xué)者的觀點,作者亦有相關(guān)評論,可謂言簡意賅、詞約義豐。
受時代所限,李文對于引文的來源,只是簡單地隨文夾注篇名或書名,難以滿足當(dāng)今學(xué)者更全面、更內(nèi)在的學(xué)術(shù)訴求。我們遵循學(xué)術(shù)規(guī)范,逐一并完備地出具作者、整理者、書名、卷次(章節(jié))、篇名、出版單位、出版時間、頁碼等信息,并把它當(dāng)作本文的主要任務(wù)。另外,為了讓讀者盡可能直觀地了解“莊孟互不相及”這一問題的歷史發(fā)展脈絡(luò),我們排列文獻,不是按照李文引用的先后次序,而是按照引文之寫作年代或成書時間的先后次序。李文的不少引文過于簡略,而我們覺得有必要增補的部分,則用“【……】”標識,以示區(qū)別。
以下對李文所涉13位學(xué)者的14條引文予以溯源:
此為李文第5條引文,屬于間接引用,且未注明出處?!俄n愈全集》文集卷4《送王秀才序》云:
蓋子夏之學(xué),其后有田子方;子方之后,流而為莊周:【故周之書,喜稱子方之為人?!?/p>
此為李文第6條引文,引自《莊子祠堂記》,個別文句的引用不盡規(guī)范。
《蘇軾文集》卷11《莊子祠堂記》云:
【余以為】莊子蓋助孔子者,【要不可以為法耳。楚公子微服出亡,而門者難之。其仆操棰而罵曰:“隸也不力。”門者出之。事固有倒行而逆施者。以仆為不愛公子,則不可;以為事公子之法,亦不可。故莊子之言,】皆實予,而文不予,陽擠而陰助之,其正言蓋無幾。【至于詆訾孔子,未嘗不微見其意?!科湔撎煜碌佬g(shù),自墨翟、禽滑厘、彭蒙、慎到、田駢、關(guān)尹、老聃之徒,以至于其身,皆以為一家,而孔子不與,其尊之也至矣。
此為李文第7條引文,轉(zhuǎn)引自胡應(yīng)麟(1551~1602)的《少室山房筆叢》卷27。
《少室山房筆叢》卷27《九流緒論上》云:
《莊子》憤世嫉邪之論也,人皆謂其非堯、舜,罪湯、武,毀孔子,不知莊子矣!莊子未嘗非堯、舜也,非彼假堯舜之道而流為之、噲者也;未嘗罪湯、武也,罪彼假湯武之道而流為白公者也;未嘗毀孔子也,毀彼假孔子之道而流為子夏氏之賤儒、子張氏之賤儒者也?!居覘钣眯拗?。夫莊周文章絕奇而理致玄眇,讀之未有不手舞足蹈、心曠神怡者,故古今才士亡弗沉冥其說,第以為空青水碧、物外奇觀可矣,必為說文之,是以火濟火也。余論莊若此,世將以為俗,豈得已哉!】
楊慎的《譚苑醍醐》卷7“莊子憤世”條云:
《莊子》,憤世嫉邪之論也。人皆謂其非堯、舜,罪湯、武,毀孔子,不知莊子矣。莊子未嘗非堯、舜也,非彼假堯舜之道而流為之、噲者也;未嘗罪湯、武也,罪彼假湯武之道而流為白公者也;未嘗毀孔子也,毀彼假孔子之道而流為子夏氏之賤儒、子張氏之賤儒者也?!竟视薪^圣棄智之論。又曰:“百世之下,必有以《詩》《禮》發(fā)冢者矣。”《詩》《禮》發(fā)冢,談性理而釣名利者以之,其流莫盛于宋之晚世,今猶未殄,使一世之人吞聲而暗服之,然非心服也。使莊子而復(fù)生于今,其憤世嫉邪之論,將不止于此矣?!?/p>
此條又見楊慎的《升庵集》卷46,文字與《譚苑醍醐》完全相同。
【儒者之說,載在《六經(jīng)》《語》《孟》中,宋君子既詳之,無以加?!壳f子本淵源孔氏之門,而洸洋自恣于方外者流?!倔们衔礀|來,而語往往與之合,故當(dāng)居三教間。】
莊子之書,言明于本數(shù)及知禮意者,固即所謂達禮樂之原,而配神明、醇天地與造化為人,亦志氣塞乎天地之旨。韓退之謂莊周之學(xué),岀于子夏,殆其然與?【周承孔氏之末流,乃有所窺見于道,而不聞中庸之義,不知所以裁之,遂恣其猖狂而無所極,豈非“知者過之”之為害乎?】
此為李文第1、10條引文,引自《莊子約解序》。
《莊子約解》乃劉鴻典自著,其寫作于同治三年(1864)的《莊子約解序》云:
——所不可解者,莊子與孟子同時,《孟子》之書未嘗言莊,而《莊子》之書亦不及孟,豈天各一方而兩不相知歟?抑千里神交而心心相照歟?
——【世皆謂莊子詆訾孔子,獨蘇子瞻以為尊孔子。吾始見其說而疑之,】及讀《莊子》日久,然后嘆莊子之尊孔子,其功不在孟子下也??钥鬃記]而微言絕,七十子喪而大義乖,非特儒與墨分門,即儒與儒亦分門。百家簧鼓,皆自命為得孔子之傳,而極其流弊,至于《詩》《禮》發(fā)冢,可見偽儒之附于孔子者,實為孔子之蠹。攻木之蠹,勢不能不累及夫木。則莊子之用心為甚苦,而后人反謂其為詆訾也,不亦謬乎!
《寓言》者,周之自敘也。其所稱孔子、老子、曾子、揚子,又多稱顏回?;蛟唬呵f子受學(xué)于田子方,子方為子夏之門人。莊子真孔氏之徒哉!
又,王闿運的《湘綺樓詩文集》文集卷3《莊子注序》云:
《寓言》者,周之自敘也,其所稱孔子、老子、曾子、楊子,又多稱顏回,【其篇首言《春秋》經(jīng)世,則學(xué)孔子受《春秋》,具有淵原。】或曰莊子受學(xué)于田子方,子方為子夏之門人,要其學(xué)過子夏、并顏子矣。
《莊子內(nèi)篇注敘》的“莊子真孔氏之徒哉”,《莊子注序》作“要其學(xué)過子夏、并顏子矣”,由此可證李文所引的是前者而非后者。
此為李文第13條引文,引自《〈南華經(jīng)〉發(fā)隱序》,“序”當(dāng)作“敘”。
《〈南華經(jīng)〉發(fā)隱》乃楊文會自著,其寫作于光緒三十年(1904)的《〈南華經(jīng)〉發(fā)隱敘》云:
太史公言莊周作《漁父》《盜跖》《胠篋》,以詆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術(shù)。豈知《漁父》《盜跖》皆他人依托,大違莊子本意。觀其《內(nèi)篇》推尊孔子處,便可知矣?!舅抉R氏不于《內(nèi)篇》窺莊子之學(xué),而據(jù)偽撰以判莊子,宜其將老、莊、申、韓合為一傳也。】
此為李文第2條引文,屬于間接引用,且未注明出處。
蔡元培的《中國倫理學(xué)史》撰寫于1907~1911年留德期間,該書第1期《先秦創(chuàng)始時代》第8章《莊子》“小傳”云:
【莊子蓋稍先于孟子,故書中雖詆儒家而不及孟?!慷献又^楊朱,實即莊周。古音莊與楊、周與朱俱相近,【如荀卿之亦作孫卿也?!?/p>
這一“莊子小傳”,又被題作《楊朱即莊周說》(前二,七,《中國倫理學(xué)史》第八章《莊子》之一段,錄下標為此題),列為《古史辨》第4冊《諸子叢考》下編(起民國前二年七月,迄廿二年一月)第234篇,產(chǎn)生過廣泛影響。
此為李文第4條引文,引自《莊子緒言》。
1926年1月,商務(wù)印書館出版《〈莊子(選注本)》,署名沈德鴻?,F(xiàn)從《茅盾全集》錄出《〈莊子(選注本)緒言》(寫作于1925年5月14日):
【如上所述,莊周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即與孟子同時;】然熱心排斥異端如孟子,而竟無一言及莊周,殊為可疑。惟細考之,則亦不然。蓋孟子之辟異端,與荀子異。荀子是網(wǎng)羅的排擊異端,孟子特舉異端中之近似“圣道”者,辭而辟之,所謂惡紫之奪朱也;故對于楊、墨,則特舉而攻擊之,于許行亦然。余如兵家、縱橫家等,僅有一度概括的排擊,見于《離婁》上篇,而亦未舉家派及人名。至若莊周的學(xué)說,與孔門顯然大異,故不在特舉排斥之列。這是一個理由。又莊子主逍遙出世,而孟子要“用世”,二人在思想上雖截然相反,而在行動上卻不相妨礙;孟子所熱心攻擊的,正是那班與己爭用世的異端,莊子既與孟子無所爭,故孟子也就放過了。這是又一理由。
《莊子集注》乃阮毓崧自著,其寫作于1928年的《莊子集注序》云:
【質(zhì)言之,則莊之傳,出于子夏之門人;其所言至道之精微,多與《中庸》相表里;其推尊孔氏之處,且蔑以加:】是則孔門之嫡泒大宗也?!疚┮钥资险?,常不忘情于后世;而莊子則寧曳尾泥中,深寄慨于世之亂焉耳。其跡似未嘗無辨。】
此為李文第3條引文,引自《中國哲學(xué)史》。
馮友蘭的兩卷本《中國哲學(xué)史》上冊,上海神州國光社1931年初版。該書第1篇《子學(xué)時代》第10章《莊子及道家中之莊學(xué)》第1節(jié)《莊子與楚人精神》云:
【據(jù)《史記》所說,莊子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似亦與孟子同時。馬夷初先生作《莊子年表》,起周烈王七年(西歷紀元前三六九年),迄赧王二十九年(西歷紀元前二八六年)(見《天馬山房叢著》)?!棵献优c莊子同時,然二人似均未相辯駁,似甚可疑。然莊子之學(xué)為楊朱之學(xué)之更進步者,則自孟子之觀點言之,莊子亦楊朱之徒耳。莊子視孟子,亦一孔子之徒。孟子之“距楊墨”,乃籠統(tǒng)“距”之;莊子之“剽剝?nèi)迥?,亦籠統(tǒng)“剽剝”之。故孟子但舉楊朱,莊子但舉孔子。非孟子、莊子二人,必各不相知也。
【韓愈疑莊子本是儒家。出于田子方之門,則僅據(jù)《外篇》有《田子方篇》以為說,這是武斷?!课覒岩伤臼恰邦伿现濉?,書中征引顏回與孔子的對話很多,而且差不多都是很關(guān)緊要的話,以前的人大抵把它們當(dāng)成“寓言”便忽略過去了?!灸鞘歉鶕?jù)后來所完成了的正統(tǒng)派的儒家觀念所下的判斷,事實上在孔門初一二代,儒家并不是那么純正的,而儒家八派之中,過半數(shù)以上是已經(jīng)完全消滅了?!?/p>
郭沫若注“我懷疑他本是‘顏氏之儒’”云:“章太炎曾有此說,曾于坊間所傳《章太炎先生白話文》一書中見之?!惫舨皇菑淖酉闹宥菑念伿现迩腥氩⒄归_“莊子即儒家”議題,章太炎(1869~1936)是其引路人。這個自注包含多重疑點,則當(dāng)另文考釋。
對于上述13位學(xué)者的觀點,李文的總評是:“我們仿韓非的話說:莊孟不可復(fù)生,又誰能道其真象哉?這就是我對這一問題的結(jié)語?!彼枷胧肥情_放的,不必追求蓋棺定論的東西。但是,李文把“莊孟互不相及”當(dāng)成問題意識所做的探討,以及對于相關(guān)文獻的忽略,值得我們深思。
其一,與其把李文所涉13位學(xué)者的問題意識歸結(jié)為“莊孟互不相及”,不如歸結(jié)為“莊子即儒家”議題。韓愈認為莊子出自儒門,蘇軾認為莊子暗中幫著孔子,覺浪道盛(1592~1659)認為莊子是堯、孔的接班人,觀點越來越明確,立場越來越顯著,形成了“莊子即儒家”議題的三大理念與三個階段;宋代人討論過孟子、莊子為何不相遇,嚴復(fù)(1854~1921)、蔡元培索隱出莊子就是楊朱,表明“莊子即儒家”議題仍讓人們意猶未足。
前面提到,劉鴻典說過“莊子之尊孔子,其功不在孟子下也”,阮毓崧說過“是則孔門之嫡泒大宗也”。這些觀點實則是對覺浪道盛的繼承與發(fā)揮。就此而言,李文不該不提覺浪道盛,蓋因其《天界覺浪盛禪師全錄》卷30《正莊為堯孔真孤》有云:
莊子目空萬古者,舍老聃之不讬,更欲讬誰以自全此寓言乎?夫既謂之寓,則所寓相似而非真也。能寓之人,豈可以相似而忘其真出處哉?使天下萬世無人知莊子為堯孔真孤,而以相似之老聃為所嗣,亦何愧乎!然此一副真骨血、真氣脈之為《大宗師》《應(yīng)帝王》者,又何所歸焉?
其二,就“莊孟互不相及”本身而言,李文沒有列舉相應(yīng)的文獻。自從韓愈、蘇軾拋出“莊子即儒家”的思想史議題之后,兩宋學(xué)者注意到有個長期被忽視的文化現(xiàn)象,亦即孟、莊雖然同時卻互不提及對方,并提出過不少猜測。朱熹(1130~1200)也是其中的代表,《朱子語類》卷125《老氏(莊列附)·莊子》云:
問:“孟子與莊子同時否?”曰:“莊子后得幾年,然亦不爭多?!被蛟疲骸扒f子都不說著孟子一句?!痹唬骸懊献悠缴阚E只齊、魯、滕、宋、大梁之間,不曾過大梁之南。莊子自是楚人,想見聲聞不相接。大抵楚地便多有此樣差異底人物學(xué)問,所以孟子說陳良云云?!?/p>
瑕不掩瑜。李泰棻的《莊孟互不相及問題斟酌》一文,引證碩富,問題意識鮮明,學(xué)風(fēng)淳樸。這在20世紀50年代后期特別難能可貴:“李泰棻先生1959年到張家口師范??茖W(xué)校中文科(現(xiàn)在的中文系)古典文學(xué)組任教,當(dāng)時他的名字叫李革癡?!薄霸趶埣铱趲煼秾?茖W(xué)校期間,某出版社(名字不詳)曾經(jīng)預(yù)付其1000元定金,請李泰棻先生寫一本著作《莊子研究》,后來該書出版,但是印數(shù)很少。”今天,有心人如果沿著李泰棻既有的成果與思路往前走,窮追猛打,縱橫捭闔,就有可能做好“莊子即儒家”這篇大文章,讓莊學(xué)史、孟學(xué)史研究珠聯(lián)璧合起來。亦因此故,李泰棻大起大落的人生、道通為一的心境同樣值得我們緬懷。
李泰棻屬于少年得志、大器早成那類學(xué)者。1916年冬,虛齡21歲,《西洋大歷史》上古、中古二期出版。“當(dāng)代名家如章孤桐、陳獨秀、李守常等,深贊其書,并為作序。彼時中國出版界,消沉寂寞,匪特學(xué)生不知譯作,除北京大學(xué)教授外,多固步自封,默而不宣,先生此書出版,出版界居然轟動一時,謂學(xué)生界之別開生面者?!?917年暑假卒業(yè)于北京高等師范史地科,“遂留本校服務(wù),自此入于教授時代矣”。1922年暑假,虛齡27歲,出任北京大學(xué)教授,“先生此時遂舍西史,而專力于中史”。
民國時期的李泰棻,是聞名學(xué)界的中國史研究大家。1934年,王森然(1895~1984)自費出版《近代二十家評傳》,最后一家即是時年39歲的李泰棻。王森然把李泰棻與康有為(1858~1927)、梁啟超(1873~1929)、王國維(1877~1927)、陳獨秀(1879~1942)、周樹人(魯迅,1881~1936)、章士釗(別號孤桐,1881~1973)、李大釗(1889~1927)、胡適(1891~1962)等人相提并論,并在《李泰棻先生評傳》的結(jié)尾深情地寫道:
嗚呼!世衰道微,先生以最少之年,卓然立于二十名家之中,獨能精審著述,存此典型,其篳路藍縷,開數(shù)十年后治學(xué)涂術(shù),厥功偉矣。先生獨不憚加功切劘,專志斯學(xué),將來貫通博瞻,集群學(xué)之大成,其純粹精確,當(dāng)又甚于此時者也。
李泰棻出任過汪偽北平市教育局長,倍受詬病,晚景凄涼。李吉奎(現(xiàn)為中山大學(xué)歷史系教授)曾在東北文史研究所聽莊學(xué)大家鐘泰(1888~1979)講《孟子》課,據(jù)他回憶:
鐘老早年留學(xué)日本,有不少日本老師同學(xué)在上世紀三十年代活躍于日本政壇。在抗戰(zhàn)軍興后,他急于內(nèi)遷,就是擔(dān)心走遲了脫不了身。鐘老對我說,你沒有經(jīng)歷過,不知道“國破家何在”的滋味,我若留在淪陷區(qū),不就像他嗎?鐘老說的“他”,是指住在隔壁的李泰棻。李也是文史所請來講課的先生,原北大教授,曾列王森然《近代名家評傳》四十人之末位,名噪史界,但他曾任汪偽北平市教育局長,一失足成千古恨??梢哉f,在事關(guān)民族大義面前,鐘老是十分清醒的。
最近六十多年來,李泰棻其人其學(xué)則已淡出讀書人的視野,這是時代使然。局中人應(yīng)對時代劇變的滄桑內(nèi)心與人生智慧,最是我們需要咀嚼的大財富。舊知識分子來到新社會,不得不洗心革面,與此同時又癡心不改。置身于此兩難的困局之中,有誰能像《莊子·養(yǎng)生主》說的那樣“緣督以為經(jīng),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yǎng)親,可以盡年”呢?
以“李革癡”而不是“李泰棻”供職于張家口師范??茖W(xué)校為例:“他對自己的歷史從不提起,有人問起也經(jīng)?;乇懿徽?,甚至連他為李大釗收尸治喪的事情也閉口不講,這些還是后來他調(diào)走后人們才逐漸聽說的。當(dāng)時學(xué)校定職稱,學(xué)校給李泰棻先生定了二級中學(xué)教師……李泰棻先生有時也以幽默的形式發(fā)牢騷說:我早就是大學(xué)教授,給我定二級,給誰定一級?他還說自己是房子越住越小,汽車越坐越大?!庇写诵盐?,有此心境,對于懂得放下、舍得放下的讀書人來說,從驚心動魄的歷史研究轉(zhuǎn)向歸根曰靜的老莊哲學(xué),是再尋常不過的抉擇。解讀從“李泰棻”到“李革癡”的人生,仿佛就是在體證儒道互補的中國哲學(xué)。
能讓心靈得到安頓的哲學(xué),才是真正好的哲學(xué)。平常心是道:該狂則狂,該狷則狷,此道是中庸;桃花笑春風(fēng)——該笑就笑,云外看滄?!摽淳涂?,報與桃花一處開,便引詩情到碧霄,此道是自然??酌弦灾杏梗锨f以自然,這就是平常心,就是道,就是能讓我們的心靈回到家、擁有家的哲學(xué)——真正好的哲學(xué)。學(xué)習(xí)哲學(xué),方式多種多樣。假定李泰棻藉助《莊孟互不相及問題斟酌》一文,既洞察到時代的新舊大變,又領(lǐng)悟了人生的窮達無常,那么,我們?yōu)榇怂龅囊乃菰?,就不僅僅是一絲不茍地在抄書,而是寄寓了儒道互補的踐履與希冀。
“易簡工夫”本質(zhì)上離不開“支離事業(yè)”,甚至是經(jīng)由它來實現(xiàn)并完成自己。出文獻與出思想,通過出文獻來出思想,在有思想、會思想的人那里,就像家常便飯那樣自然而然,從來不是對峙的。哪怕你只是與李泰棻筆下的那些引文對視,當(dāng)然必須是不斷地、真切地對視,儒道互補的內(nèi)在超越之境亦會生生不息地朗現(xiàn)于心頭。這個時候,莊子、孟子是否見過面、彼此談?wù)撨^對方,何其輕也;孟子、莊子已經(jīng)一起棲居在我們的精神世界里面,儒、道因其“互文性”“互動性”而互補,何其重也!人生樣式千千萬萬,而知識訓(xùn)練與心性修為足以相得益彰者,至少“做中國哲學(xué)”是當(dāng)之無愧的。
(本文寫作承蒙華東師范大學(xué)哲學(xué)系陳赟教授惠贈《莊子約解》復(fù)印本、中山大學(xué)中國哲學(xué)專業(yè)2014級博士研究生李智福同學(xué)查找并過錄有關(guān)資料,特致謝忱?。?/p>
[注釋]
責(zé)任編輯:郭美星
[中圖分類號]B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4479(2016)03-0025-07
[收稿日期]2016-01-22
[基金項目]尼山學(xué)者工程專項經(jīng)費資助。
[作者簡介]楊海文(1968-),男,湖南長沙人,哲學(xué)博士,孟子研究院尼山學(xué)者特聘專家,中山大學(xué)學(xué)報編輯部編審,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哲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