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齊 銳
紫微垣中有故事
□ 齊 銳
中國傳統(tǒng)星官體系的特點之一,是將全天星星大致劃分為三垣二十八宿,而這31片天區(qū)并非處在一個平等的層面上,紫微垣是全天星星的中心,地位居于其余區(qū)域之上,這與西方星座重視黃道的習慣完全不同。那么為什么會這樣呢?中國古人發(fā)現紫微垣中有著全天最核心的星星——北極星。
在2016年第8期文章中,我們已經認識了中國古人的三顆北極星,它們分別是:帝星、紐星和勾陳一。帝星是春秋戰(zhàn)國以前的北極星,紐星則是宋代的,而今天的北極星就是大名鼎鼎的勾陳一。
看到這里,你一定明白了,原來在天空中,北極星并不固定??!的確是這樣的。
我們知道,所謂北極星,就是在北半球上方,離地球的自轉軸所指向的天空位置——北天極較近的星星。歷史上人們一般會取在北天極附近較亮的星作北極星,而不一定是離北天極最近的。
不停自轉的地球,就像一個飛轉的陀螺。從長期來看,由于地球自身形狀和外來引力作用的影響,地球這個陀螺的自轉軸方向,并不是固定不變、永遠指向一個方向的,而是在天空中畫出一個圓,這種天文現象稱為地球自轉軸的進動,它造成了北天極位置在天空中畫出一個近似的圓形,完成這個圓形的時間周期大約需要25800年。歷史上,北天極所經過的天空附近的星星就可能成為當時的北極星。剛才介紹的三顆星就是這樣的情況。
北天極在天空中的周期變化,還造成了地球的黃道和赤道的交點位置在黃道上不停地向西移動,每年移動大約50角秒。這就是歲差現象。
圖1 地球自轉軸存在長期的進動現象,這類似于轉動中的陀螺常出現的情況。
有了圖2關于北天極的位置,我們就能沿著它在天空的運動軌跡,找找看歷史上有哪些星星曾經擔當過北極星。
我們現今的北極星是勾陳一,從這里出發(fā),沿著順時針的方向,向歷史回溯,在軌跡的路徑上,你會發(fā)現前面說過的,在公元1000年前后的北極星——紐星(圖中叫北極)、公元前1000年的北極星——帝星。
在公元前3000年前后,右樞星是北極星,而公元前5000年,左樞星距北天極最近,作當時的北極星當之無愧。其實,它們都擁有“樞”這么特殊的名字你就能看出來。
再向前看,在公元前12000年,明亮的織女星曾距離北天極最近,它一定是那時的北極星。可以想象,新石器時代的先祖?zhèn)冄鐾强?,發(fā)現全天的星星都圍繞這顆明亮的星星旋轉不停,一定對這顆居于全天中央的大星十分崇敬。那時的人們尚處于母系社會時代,還在結繩記事,很多出土的文物上都有繩紋,編織無疑是人類早期的文明活動的重要內容。于是這顆北極星便與掌握氏族文化的老祖母們聯系了起來,被稱為織女星,是很自然的事情。
圖2 地球自轉軸的進動造成的北天極位置在天空中的周期變化
實際上,如今的北極星勾陳一(小熊座α星)并沒有到達離北天極最近的位置,它要在公元2100年前后距離北天極最近,那時它將成為名副其實的北極之星。
當然,沒有永遠的北極星,隨著時間的推移,北天極會慢慢離開勾陳一。從圖中能看到,大約在公元2500年前后,位于勾陳這把“勺子”里面的“天皇大帝”星將成為全天的中心。
每每想到這里,我都十分敬佩先人們的智慧:他們竟然早在千年以前,就把這顆并不很起眼的星起了一個如此高級的名字,放在這里,等著數千年后的子孫們去崇拜。
在前幾期的文章中,我們認識了紫微垣中的北斗七星、勾陳和帝星等。在位居全天中心的紫微垣中,除了那些名聲顯赫、曾作過北極的星官外,以北斗和文昌為代表的星官,則突出反映了我國古代重視文化和教育,歷代始終把文化傳承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
這次我們就繼續(xù)探索全天之中心——紫微垣,拜會星宿中的幾位“神仙”。
先將目光落到北極星,即“勾陳一”上,上次講過,將它和北斗七星的勺把端頭的“搖光”星用想象的線連上,帝星就位于連線的三分之一處。
在帝星和搖光星之間連線的中點處,你會發(fā)現兩顆較亮的星。亮一點的那顆名叫“右樞”星。
在右樞星旁邊有顆稍暗的星,名叫“天一”星(也稱天乙星)。在天一星的另一側,與右樞星相對的位置上還有一顆更暗一點的星,名叫“太一”星(也稱太乙星),找到它需要較好的天氣條件和視力。
其實,右樞星、天乙星和太乙星,這三顆排列成了一條直線。前面已經說到,在大約5000年前,它們曾經位于北天極附近,是那時的北極星。
《史記?天官書》曰:“中宮天極星,其一多者為太乙常居之所”,說的就是太乙星作為北極的特殊地位。
圖3 5000年前的北極星——右樞星,及其近旁的天一星和太一星。
由于太乙星和天乙星距離很近,古人也常將二者合稱。這太乙星和天乙星的名稱,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古代帝王和道家的神仙真人。
據記載,商朝開國君主成湯的祭名就叫作天乙。而《史記?封禪書》也載有“天神貴者太一”,可見太乙確是一位天神。
據說漢武帝曾在長安城的東南郊設太一壇,以五常為輔。《禮記》亦載有太一天帝,而道教則尊其為“天皇太乙”,加以奉祀。
南北朝時期的道教思想家、醫(yī)藥家陶弘景,在其所撰的《洞玄靈寶真靈位業(yè)圖》一書中,將道教的天神、地祇、人鬼等劃分為七個等級,在第一神階中,就列有“玉天太乙真君”,稱其居玉清仙境,號令群真人。
而在小說《封神演義》中,“太乙真人”是哪吒的師傅,法力高強,曾經幫死去的哪吒以蓮花化身復活,另外他對武王伐紂之戰(zhàn)也做出很大貢獻。
有意思的是,按照中醫(yī)經絡學說,在人體上腹部的足陽明胃經上有一個穴位,也叫作“太乙穴”。
圖4 中國古代的太乙真人畫像
再將目光回到北斗七星,在北斗這把勺子的勺頭外側,有6顆較為明亮的星,參見圖3,把它們連接起來,形如一把彎鉤,靠在北斗的勺頭,名為“文昌”星。文昌星官和北斗七星同位于西方星座中的大熊座,借助星圖5,相信在天空中你不難找到它們。
《史記?天官書》載:“斗魁戴匡六星,曰文昌星,一曰上將,二曰次將,三曰貴相,四曰司命,五曰司中,六曰司祿?!笨梢娢牟歉饔袑K荆乒苤煜碌奈倪\祿籍。
文昌取文化昌盛之義。我國古代高明的政治家和思想家,都主張以德和文治國,能使國家文化昌盛,是他們的最高理想。因此,文昌星自然就被當成主宰功名祿位的神,自古以來就受到士人學子的崇拜,成為各級官員和文人所尊崇的星官。
圖5 北斗七星和文昌星官同位于西方星座中的大熊座內
從前面《史記》中有關文昌星的說法來看,它還與魁星有關。
魁星,一般認為是北斗勺頭的第一星,也有人將魁星理解為4顆,那就是北斗七星勺頭部的4顆,由于它們組成方形如斗,故稱斗魁。
從星圖來看,文昌星與斗魁的位置相近;從星名來看,二者也是相互配合。
不同朝代對于文昌和斗魁所指的官員名稱有所差異,但都為朝中的主要文臣,都代表了較高的社會地位,所以古人習慣用文昌和斗魁指代主宰功名祿位的神。此外,“魁”字本身就有首領、第一的意思,古代文人拜魁星,就是求其保佑自己在考場上奪取魁首。
我國明清之后有關魁神的典型畫像,是一個赤發(fā)青面的鬼,獨腳站在一條大魚的頭上,取“獨占鰲頭”之意。畫中的魁神一手握筆,一手持斗。這個斗是一個方形的容器,正與北斗的斗魁4星所組成的方形相吻合。
圖6 獨占鰲頭的魁星形象
圖7 文昌帝君畫像
至于文昌被封為帝君,據記載是在元代。元仁宗延佑三年(1316年)封梓潼神為“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自那時起不但正式命名了“文昌帝君”,而且還將梓潼神與文昌神合為一神。
據說梓潼神原是流行于四川北部梓潼的蛇神、雷神信仰,后與晉朝抗擊苻堅而殉國的忠臣張育合流,在北宋時轉化為保佑四川地區(qū)學子考試順利的神。南宋時,梓潼神被認為較靈驗,取代了其他地方科舉之神,成為全國各地學子共同信仰的保佑科舉順利之神。
而由于信仰的傳布,原本的梓潼神信仰,又與傳統(tǒng)的文昌星相混合,最終二者被合稱為文昌梓潼帝君。
元明以后,隨著科舉制度的規(guī)?;椭贫然瑢τ谖牟劬姆铎胍仓饾u普遍。各地建有數以千計的文昌宮、文昌閣或文昌祠,遍布大陸和東南亞一帶。舊時每年二月初三日為文昌帝君神誕之日,官府和當地文人學士都要到供奉文昌帝君的廟宇奉祀,或吟詩作文,舉行文昌會,可見文昌星對中國文化的影響之深遠。
(責任編輯 張恩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