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探究“稱謂”背后的深意
——以稱謂為教學切入口解讀《季氏將伐顓臾》

2016-02-11 08:18:52徐雪斌
教學月刊(中學版) 2016年30期
關(guān)鍵詞:季氏夫子子路

徐雪斌

(浙江省衢州第一中學,浙江衢州 324000)

探究“稱謂”背后的深意
——以稱謂為教學切入口解讀《季氏將伐顓臾》

徐雪斌

(浙江省衢州第一中學,浙江衢州 324000)

在《季氏將伐顓臾》一文中,孔子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地直呼冉有其名“求”,以及“季氏”“夫子”“季孫”的稱謂變化,均包含著豐富的信息、深刻的思想。以此為切入口解讀文本,展開教學,就能綱舉目張,對整個文本的解讀更有新意和深度,從而使課堂教學更加順達通暢、更有語文味。

文言文教學;稱謂;《季氏將伐顓臾》

《季氏將伐顓臾》選自《論語·季氏》,是高中階段唯一出現(xiàn)過兩次的課文,分別在蘇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四“我有一個夢想”專題的“經(jīng)世濟民”板塊和語文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選修)《〈論語〉選讀》的第一課《為政以德》。

文本中,對于冉有,孔子四次直呼其名,分別為:

①“求!無乃爾是過與?”

②“求!周任有言曰……”

③“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

④“今由與求也,相夫子……”

孔子對冉有直呼其名是不禮貌的嗎?符合“禮”嗎?孔子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地直呼冉有其名“求”,這稱謂背后究竟意味著什么?

對于季康子,冉有前后兩次稱呼竟然大不一樣。

①(文章第一段)季氏將有事于顓臾。

②(文章第二段)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而文末,孔子卻稱季氏為:

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nèi)也。

為何同是季氏,卻有“季氏”“夫子”“季孫”三種不同的稱謂呢?

一、“求”“求”“求”“求”,稱謂重復的背后

在古代,稱呼一個人既可稱名,也可稱字,還可稱號等,但是在什么情況下稱“名”、稱“字”是有講究的,絕不能亂?!懊薄錾掠筛改该╅L輩呼喚,通常,名是留著自稱的,對人稱自己的名,是一種謙虛與禮貌,正所謂“名以正體”。而“字”——成年才取字,供他人稱呼,一般來說,同輩之間、晚輩稱長輩,只能稱對方的字,以示尊重,而不能直呼其名,正所謂“字以表德”。

那么,孔子聽聞“季氏將伐顓臾”的消息后,對冉有直呼其名“求”,是否意味著很不滿、很生氣,故怒斥冉有,用了極不禮貌的稱呼——直呼其名呢?傳統(tǒng)的解讀是這樣認為的,甚至教參上也如是說。對于冉有,孔子直呼其名“求”,真的是不禮貌嗎?

查閱《論語》發(fā)現(xiàn),孔子不單單稱呼冉有是直呼其名,對其他弟子也都是直呼其名;不只在批評生氣時對弟子直呼其名,在高興時、褒揚弟子時也直呼弟子其名。如: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4.15)(曾參,字子輿)

子曰:“野哉,由也!”(13.3)(仲由,字子路,又季路)

子曰:“賢哉,回也!”(6.11)(顏回,字子淵)

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保?.15)(端木賜,字子貢)

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保?1.22)(冉求,字子有;仲由,字子路,又季路)

子曰:“點!爾何如?”(11.26)(曾點,字皙)

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保?1.16)(顓孫師,字子張;卜商,字子夏)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保?7.4)(言偃,字子游)

可見,作為老師的孔子,對自己的學生是可以直呼其名的,因為兩者是長輩與晚輩的關(guān)系,而不是平輩。在這篇文章中,孔子與冉有對話時直呼冉有其名“求”,不僅不是不禮貌,反而恰恰是符合“禮”的,體現(xiàn)長幼有序之“禮”。

雖說對學生直呼其名并非不禮貌,但孔子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地直呼冉有其名“求”,這背后又包含著怎樣的信息呢?

第一次直呼“求!無乃爾是過與?”,表明孔子對冉有的不滿與批評,孔子旗幟鮮明地對季氏討伐顓臾一事表示反對,認為顓臾不可伐、不必伐、不當伐。朱熹《論語集注》說:“孔子言顓臾乃先王封國,則不可伐;在邦域之中,則不必伐;是社稷之臣,則非季氏所當伐也?!倍铱鬃诱J定“伐顓臾”這件事冉有必然知曉,并參與其中,但是冉有卻說“季氏將有事于顓臾”,故意說得很委婉,淡化自己的立場,撇清此事與自己的關(guān)系,所以孔子對冉有很生氣,直接批評他。正如朱熹《論語集注》所言:“冉求為季氏聚斂,尤用事。故夫子獨責之?!笔聦嵣?,“伐顓臾”的背后是僭越,是?!岸Y”的,朱熹在《四書或問》里曾說:“伐顓臾而曰季氏,見以魯臣而取其君之屬也,是無魯也。顓臾而曰伐,見以大夫而擅天子之大權(quán)也,是無王也?!?/p>

第二次直呼“求!周任有言曰……”,是表示孔子怒不可遏的態(tài)度,表明孔子對于冉有的敢做不敢當、推脫狡辯很不滿,很生氣。不僅如此,更重要的是孔子認為冉有未盡到“相”責,正所謂“在其位,謀其政”,而冉有身為季氏的家臣,對季氏“伐顓臾”的錯誤做法,沒有及時制止匡正,這就是失責,這就是悖禮,違背“各安其分”之禮。冉有不僅未盡到“相”責,而且還推諉飾過,狡猾地拉子路作墊背,這當然讓孔子很生氣。

第三次直呼“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是因為冉有說出了他對“伐顓臾”的真實態(tài)度,即“今夫顓臾,固而近于費,今不取,后世必為子孫憂”,所以孔子直呼“求”,表達他對冉有文過飾非,不敢承認錯誤,不敢擔當?shù)臍鈶崳J為這非君子所為。

第四次直呼“今由與求也,相夫子……”,“求”后面沒有加感嘆號,并且和“由”合在一起說,可見此處孔子不是氣憤,更多的是耐心教導,語重心長地教育冉有,告誡他季氏伐顓臾的真正目的,以及季氏真正該憂慮什么,以讓冉有和子路兩名弟子明白正確的做法,即對季氏欲伐顓臾之事進行規(guī)勸、勸阻。

由此可見,孔子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地直呼冉有其名“求”的背后,是生氣批評,更是教育,抓住一切契機教育弟子,而這背后都是一個“禮”字,直呼其名符合長幼有序之“禮”,批評弟子未“各安其分”、未盡相責之失“禮”,教育弟子要規(guī)勸季氏不要“僭越”,要守“禮”。

二、“季氏”“夫子”“季孫”,稱謂變化的背后

第一段中,冉有對孔子說“季氏將有事于顓臾”,被孔子批評責備后,第二段冉有稱“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為何冉有要改稱“季氏”為“夫子”?這稱謂變化的背后,說明了什么?

“季氏”即為季康子,用今天的說法就是季先生,或者姓季的;“夫子”,文下注釋為:“夫子,指季康子。春秋時,對長者、老師以及貴族卿大夫等都可以尊稱為夫子。”可見,這里“夫子”即為“季氏”,兩者是指同一個人。既然“季氏”和“夫子”所指對象都是季康子,那為何冉有要用不同的稱謂來稱呼呢?“季氏”和“夫子”的位置能互換嗎?

“季氏”和“夫子”,這兩者在感情色彩上是有區(qū)別的。稱“季氏”顯得客觀,中性,不敬不謙,不褒不貶;而稱“夫子”則表示尊敬,是敬辭、尊稱。稱“季氏”時,我們看不出冉有和季康子有何關(guān)系,好像兩者并不熟悉或關(guān)系很一般,冉有僅僅是在陳述一個與自己毫不相干的客觀事實。而稱“夫子”,凸顯出冉有對季康子的尊敬,帶有很強的感情色彩,說明兩者關(guān)系非同一般。

事實上,冉有身為季康子的家臣,他們是上下級關(guān)系,兩者之間是頗親密的。那么,為何冉有先要用相對中性的稱謂“季氏”來稱呼季康子,而在后面卻改用“夫子”來尊稱季康子呢?

一開始,冉有故意站在局外人的立場,向孔子報告一個消息、陳述一個客觀事實,以試探老師對“伐顓臾”這件事的態(tài)度,所以他故意要淡化自己的態(tài)度,隱藏此事與自己的關(guān)系,故稱“季氏”;而當孔子明確反對“伐顓臾”這件事后,并毫不客氣地批評他“無乃而是過與”時,為了推脫責任,表示“伐顓臾”這件事完全與自己無關(guān),是季康子的主張,強調(diào)那是領(lǐng)導的意思,自己作為下屬是沒有辦法、不能左右的,故在第二段立刻改口稱“夫子”。

不僅如此,冉有還拉上子路作為墊背。子路義肝俠膽,敢作敢為,深受孔子喜愛。冉有說“吾二臣者皆不欲也”,而不說“吾不欲也”,意在拉子路作擋箭牌,這一推一擋,頗善辭令,推諉之心可見一斑。

倘若第一段就說“夫子將有事于顓臾”,尊稱季康子為“夫子”,則表明他與季康子的關(guān)系非一般,那么,他對于季康子“伐顓臾”之事不僅是知曉的,而且還是不反對甚至是支持的。

在孔子看來,季氏伐顓臾是僭越,是違背“禮”的,而冉有作為季氏家臣卻未能制止季氏的越禮行為,未盡“相”責,同樣也是違背“禮”的。

文末,子曰:“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nèi)也。”這里的“季孫”是一個敬辭,因為在古代,“孫”是對宗主的尊稱。既然孔子對季氏伐顓臾之事深惡痛絕,但為何竟又尊稱季康子為“季孫”呢?

我們知道,季康子為魯國大夫,是貴族,地位在孔子之上,即尊于孔子,故孔子只有尊稱他,才符合尊卑有序之“禮”,否則孔子就違背“禮”了??鬃右簧荚谧非蟆翱思簭投Y”,所以,他不管季氏是如何地僭越?!岸Y”,不管別人怎樣違背“禮”,他自己始終堅守“禮”。 這稱謂的背后,是一個“禮”字。

正如第一段,孔子嚴厲地批評冉有“無乃爾是過與”,而不直接批評季氏,說“此乃季氏之過也”,也是為了堅守“禮”。畢竟,冉有是他的弟子,而季氏是貴族,是魯國的大夫,孔子若直接批評季氏是違背長幼有序、尊卑有序之“禮”的,所以,盡管孔子對于季氏伐顓臾的行為很生氣,但他只批評冉有,而不直接批評季氏。這背后,還是一個“禮”字。

另外,孔子尊稱季康子為“季孫”,其實也是在委婉地批評季氏僭越?!岸Y”。 既然“孫”是對宗主的尊稱,那么,季康子作為“宗主”,就該操心本宗的事,即大夫的“家事”;而現(xiàn)在他竟然操心到魯國的“國事”了,“伐顓臾”之事本該是魯哀公該操心的“國事”,一個大夫卻操心起本該諸侯管的事,這就是僭越,這就是?!岸Y”。所以,孔子用“季孫”這一尊稱,也在委婉地提醒、批評季康子。這背后,依然是一個“禮”字。

由此可見,“季氏”“夫子”“季孫”,這稱謂變化的背后,包含著豐富的信息、深刻的思想,在教學中,值得我們反復探究、不斷推敲。

三、教學切入口的選擇對于文本解讀至關(guān)重要

我們知道文本解讀的角度很多,可以從作者、文本、讀者三個維度展開,也可從標題、主旨、人物形象、文本語言、文本反常處或空白處等角度深入。選擇怎樣的教學切入口,直接關(guān)系到課堂教學的定位,關(guān)系到文本解讀的新度、準度和深度。從這個意義上說,教學切入口的選擇是文本解讀的關(guān)鍵。

作為一篇經(jīng)典文本,《季氏將伐顓臾》可以探究的教學點很多,能否找到一個全新的角度,一個別人容易忽視卻又精準的教學切入口,給人一種耳目一新卻又合情合理的解讀?……教學切入口的選擇,至關(guān)重要。

梳理《季氏將伐顓臾》出現(xiàn)的人物,發(fā)現(xiàn)稱謂大致有四類。其一,稱姓氏:季氏、季孫;其二,稱字:冉有、季路;其三,稱名:求、由、丘、周任;其四,敬稱:孔子、夫子、季孫。對于弟子冉有,孔子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地直呼其名“求”;對于季康子,有“季氏”“夫子”“季孫”三種不同的稱謂。從人物稱謂的重復與變化這個角度切入,引導學生探究稱謂背后的東西,最終歸結(jié)為一個“禮”字,是一個非常不錯、有意思又有價值的教學切入口。抓住這個教學切入口,綱舉目張,整篇文本的解讀就有新意和深度了,整個課堂教學的呈現(xiàn)也就水到渠成、順達通暢,更有語文味了。

(責任編輯:陸姹妮)

猜你喜歡
季氏夫子子路
有話如是說
鄉(xiāng)音(2022年6期)2022-12-15 19:41:19
季氏姐弟:華人中的翹楚
華人時刊(2022年17期)2022-02-15 03:07:10
夫子的挑戰(zhàn)
趣味(語文)(2021年6期)2021-11-02 05:52:38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文苑(2020年5期)2020-06-16 03:18:36
如何征服一枚野生子路
百家講壇(2019年14期)2019-07-29 06:15:04
誠信
自身要端正
夫子之文章
夫子亦“愚”
《季氏將伐顓臾》中不可忽視的三個細節(jié)
中學語文(2015年21期)2015-03-01 03:52:09
鹤壁市| 曲阳县| 柘城县| 临澧县| 浮山县| 大渡口区| 莱芜市| 延长县| 怀宁县| 西安市| 嵊泗县| 从江县| 虹口区| 松原市| 怀宁县| 慈溪市| 修水县| 政和县| 资溪县| 无为县| 平谷区| 开远市| 崇州市| 桂阳县| 阿鲁科尔沁旗| 三河市| 礼泉县| 绩溪县| 武胜县| 承德县| 米林县| 黑河市| 泾阳县| 灵璧县| 松滋市| 镇远县| 陈巴尔虎旗| 临朐县| 遂平县| 友谊县| 漠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