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波( 四川省社會科學(xué)院 文學(xué)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71 )
?
蘇軾《和陶詩》版本考述
王永波
( 四川省社會科學(xué)院 文學(xué)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71 )
摘 要:蘇軾《和陶詩》的編集與刊行在宋代是一個重大的文學(xué)現(xiàn)象,為后世和陶帶來了一種風(fēng)氣。《和陶詩》四卷為蘇軾晚年親手編訂,在宋代多次刊行,并引發(fā)宋人關(guān)注蘇軾和陶詩的興趣。宋代即有蔡正孫、施元之、顧禧、蔡夢弼、傅共等多人注《和陶詩》,并傳播到海外。明代編刻《和陶詩》出現(xiàn)混編現(xiàn)象,將單行成集的四卷本打散,以分類本和編年本為主,逐漸失去宋刊本的本來面目。清代在編刻《和陶詩》上采取各種方法,《和陶詩》主要隨蘇詩全集注本出現(xiàn),但已逐漸混入各卷之中,《和陶詩》至此失去獨(dú)立地位,影響日漸式微。蘇軾《和陶詩》在歷代的編纂與刊行,與當(dāng)時的文藝思潮、批評標(biāo)準(zhǔn)、欣賞水準(zhǔn)等因素密切相關(guān),是歷代對蘇詩的真實(shí)接受,具有多種文學(xué)史意義。
關(guān)鍵詞:蘇軾; 《和陶詩》; 編集; 刊刻; 流傳
《和陶詩》四卷是蘇軾晚年自編的一部詩集,主要是他晚年貶謫惠州、儋州時追和東晉詩人陶淵明詩歌的作品,寫作形式上全部采用次韻手法。除了和陶詩外,蘇軾尚有《問陶淵明》、《歸去來集字十首并序》等,足見他對陶詩的喜愛。蘇軾大量創(chuàng)作和陶詩已經(jīng)超越了一般文學(xué)史上的詩歌意義,上升為一種文化現(xiàn)象。袁行霈《論和陶詩及其文化意蘊(yùn)》一文說:“蘇軾和陶詩在當(dāng)時就引起了廣泛的注意,甚至可以說帶給詩壇一陣興奮,從此和陶遂成為延續(xù)不斷的一種風(fēng)氣。蘇軾確有開創(chuàng)之功?!保?]蘇軾《和陶詩》四卷曾在宋代刊刻,并引起多人為之箋注、評說,此后在元明清時期也多次編刻,卷數(shù)、篇數(shù)、編排等情況較為復(fù)雜,有必要對它的版本源流進(jìn)行一番考述,弄清它本來的面貌。
蘇軾一生崇敬陶淵明,尤其是他中年遭遇烏臺詩案,晚年連遭貶謫,仕途坎坷,他以陶淵明固窮的態(tài)度和曠達(dá)的精神自勉,始終泰然處之。他在《和歸去來兮辭》中說:“師淵明之雅致,和百篇之清詩。賦歸來之新引,我其后身蓋無疑?!保?]660把自己看作是陶淵明的后身,可見他對淵明的推崇之深。蘇軾《和陶詩》在宋代就已經(jīng)單獨(dú)編集并刊行,蘇轍《欒城后集》卷二十一《子瞻和陶淵明詩集引》載蘇軾語曰:“吾前后和其詩,凡百數(shù)十篇,至其得意,自謂不甚愧淵明,今將集而并錄之,以遺后之君子,子為我志之?!保?]1402蘇轍又在《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銘》中說:“公詩本似李杜,晚喜陶淵明,追和之者幾遍,凡四卷?!保?]1422蘇轍兩文透露出蘇軾《和陶詩》在宋代的大致概況,即《和陶詩》四卷,詩“百數(shù)十篇”。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卷十五中著錄:“《和陶集》十卷,蘇氏兄弟追和,傅共注。”[4]446蘇轍說《和陶詩》四卷,陳振孫著錄為十卷,相差如此之大,可能是傅共在注《和陶詩》時將原書次序打亂,重編為十卷,即傅共《東坡和陶詩解》十卷。
宋代刊刻《和陶詩》不是一個孤例,它的刊行當(dāng)與東坡全集并行,所以考察《和陶詩》在宋代的編刻,應(yīng)該與全集放在一起。蘇軾去世一年后,即宋徽宗崇寧元年(1102),蘇轍在《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銘》中談到蘇軾著作的情況,“有《東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奏議》十五卷、《內(nèi)制》十卷、《外制》三卷?!保?]1422這五種集子加上《和陶詩》共六集九十二卷,這是北宋時期蘇軾詩文全集整理的基本面貌。到了南宋,蘇軾全集的情況又發(fā)生了變化。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卷十九著錄:“《東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奏議》十五卷、《內(nèi)制》十卷、《外制》三卷、《和陶集》四卷、《應(yīng)詔集》十卷?!保?]996這樣,東坡全集由北宋六集變?yōu)槟纤纹呒?,東坡七集只是在六集的基礎(chǔ)上增補(bǔ)了《應(yīng)詔集》十卷,仍保留著分集編刻的體例。無論是北宋還是南宋編刻《東坡全集》,《和陶詩》四卷都是收錄在里邊獨(dú)立成集,也可以單行問世。正因?yàn)椤逗吞赵姟房梢詥为?dú)成集,書肆易于購買,以致宋代有些編刻的東坡集就沒有收錄《和陶詩》,如題名王十朋集注的《王狀元集百家注分類東坡先生詩》二十五卷就不包括《和陶詩》,僅收錄《東坡前集》和《后集》中的蘇詩。另一種宋刊本《注東坡先生詩》四十二卷,編者施元之、顧禧對《東坡前集》和《后集》中的蘇詩編年箋注時,另將《和陶詩》編為二卷,放在全書最后,即卷四十一與卷四十二,有意不與其他蘇詩混淆。這種情況說明,在宋代所編刻的東坡全集或詩集,《和陶詩》都是單獨(dú)成集,并沒有打散。
那么,宋代編刻的《和陶詩》名稱與實(shí)際內(nèi)容又是怎樣,跟我們現(xiàn)在見到的通行本又有怎樣的區(qū)別呢?今存蘇軾《和陶詩》宋刊本僅一種,從中可以窺見當(dāng)時的面貌。臺灣中央圖書館藏宋代黃州刻本《東坡先生和陶淵明詩》四卷是唯一現(xiàn)存之宋刻本。在編排體例上,“目錄次行低一格題第一卷,第三行以下低三格平列《飲酒》至《怨詩楚調(diào)》凡七題。以下接排第二卷,為《形贈影》至《答龐參軍》凡十四題。第三卷包括《時運(yùn)》至《雜詩十一首》凡七題。第四卷有《連雨獨(dú)飲》至《歸去來兮辭》凡二十四題。”[6]26此書的編排采取編年,即按照蘇軾寫作各篇和陶詩的具體時間順序,這與其他蘇集的編次不同。歷代各種《和陶詩》的編排主要有三種,即按詩體編排、獨(dú)自成卷編排、混合編年編排,宋刊《和陶詩》則大致按編年編排,較為合理。如卷四《和陶西田獲早稻》詩前小引云:“小圃栽植漸成,取淵明詩有及草木蔬谷者五篇,次其韻。”[7]“草木蔬谷者五篇”依次為《庚戍歲九月中于西田獲早稻》《丙辰歲八月中于下潠田舍獲》《五月旦作和戴主簿》《酬劉柴?!贰逗秃鞑苁绢欃\曹》,蘇軾的五篇和詩在宋刊《東坡先生和陶淵明詩》卷四中是依次連排的,當(dāng)為同期所作。而現(xiàn)存各種蘇集均將這五首詩篇打散重排,不符合蘇軾原來的本意。
根據(jù)宋人費(fèi)袞《梁溪漫志》卷四:“東坡既和淵明詩,以寄潁濱使為之引。潁濱屬稿寄坡,東坡命筆改之?!保?]43則宋刊《東坡先生和陶淵明詩》應(yīng)有潁濱撰寫并經(jīng)過東坡改定的一篇引,但此黃州刻本無潁濱引。宋刊《注東坡先生詩》二十五卷本及通行本《東坡續(xù)集》所載和陶詩時,前面都有一篇署名蘇轍的這篇引,也即《欒城后集》卷二十一《子瞻和陶淵明詩集引》,算是一篇《和陶詩》編刻小史,具有重要文獻(xiàn)價值。又據(jù)《天祿琳瑯書目》卷三著錄:“《東坡先生和陶淵明詩》一函四冊,宋蘇軾著,四卷。前蘇轍《詩引》。”又云:“軾《和陶集》,宋時杭、蜀本皆有之,具在全集中,系別為四卷,原可單行。此本無校刊人名氏,似即從全集中抽出。且紙致墨潤,實(shí)為宋本之佳者。本朝昆山徐乾學(xué)藏本。”[9]55繆荃孫《藝風(fēng)藏書再續(xù)記》卷下著錄一部四卷《東坡和陶詩》影宋本,并作解題:“然觀子由《詩引》云云,則實(shí)公所定,當(dāng)時自成一集。此作四卷,與墓志合。宋時杭本,季直給事在臨安所刻者,與全集同時上板。據(jù)《容齋五筆》,是刻在南宋初。每半葉十行,行十六字?!保?0]528根據(jù)這幾條材料可以確定,在清代即存在兩種宋刻《東坡先生和陶淵明詩》四卷本,且前面有蘇轍《詩引》,從版式上看二者行款均同,是否同出一源待考。
黃州本收錄陶淵明、蘇軾、蘇轍三人的詩歌,按體編排。其中陶淵明五言詩一百零二首,四言詩四首,外加《桃花源記》《歸去來兮辭》,共收錄一百零八篇作品。收錄蘇軾和陶詩五言詩一百零三首,其中《連雨獨(dú)飲》詩原作一首,蘇軾追和二首,四言詩四首,此外《和桃花源記》《和歸去來兮辭》各一篇,共一百零九篇。蘇轍和陶詩共三十三首,分別是《次韻子瞻和淵明飲酒二十首》《次韻子瞻和陶公止酒》《次韻子瞻和淵明擬古九首》《和子瞻歸去來辭》《和子瞻次韻陶淵明停云詩》《和子瞻次韻陶淵明勸農(nóng)詩》。上述這些和詩,與其說是和陶淵明,不如說是和《東坡和陶詩》更為確切,因?yàn)槎际呛吞K軾所作和陶詩,跟陶氏原詩隔了一層。黃州刻本所收錄蘇軾和陶詩篇數(shù)一百零九首,符合宋刊《施注蘇詩》書首蘇轍《子瞻和陶淵明詩集引》所引蘇軾語“吾前后和其詩,凡一百有九篇”的記載,但與《欒城后集》卷二十一《子瞻和陶淵明詩集引》“吾前后和其詩,凡百數(shù)十篇”文字稍有差異?!耙话儆芯牌迸c“百數(shù)十篇”明顯不同,這也是導(dǎo)致后世編刻《和陶詩》篇目混亂的源頭,始作俑者當(dāng)為蘇轍本人。如何理解這種文字偏差,本文最后一節(jié)將分析此問題。
《天祿琳瑯書目》卷三推測宋刊《東坡先生和陶淵明詩》“似即從全集中抽出”,判斷較為準(zhǔn)確,那么這個單行本究竟是從哪個全集本中抽出的呢?劉尚榮《宋刊〈東坡和陶詩〉考》此書同上海圖書館藏宋代黃州刊本《東坡后集》、臺灣藏《東坡奏議》殘本互相比勘,從行款、版式、字體、避諱等方面考察,得出結(jié)論說:“此書原刊于北宋末年,后于南宋淳熙七年庚子(1180)第一次修版重刊,又在慶元元年乙卯(1195)再次補(bǔ)版印行。前后經(jīng)過七十年,可謂兩宋時代的暢銷書之一。”[6]32也就是宋代黃州刊本《東坡七集》之單行本,《寶禮堂宋本書錄》記載此書殘葉有“黃州刊”字樣,故世代俗稱此刻為黃州刊本。宋刻《和陶詩》具有很高的文獻(xiàn)價值?,F(xiàn)存東坡集最早版本為宋代眉山大字本,只剩下兩冊殘卷。其次就是黃州刊本《東坡七集》,其中《東坡后集》《東坡奏議》都是殘本,唯獨(dú)《東坡和陶詩》是全本,那么探究宋刻《東坡七集》的版刻面貌及其特征,就可以通過《和陶詩》完帙來考知。而且進(jìn)一步還可以通過此書來對蘇詩、陶詩進(jìn)行校勘,對判斷蘇詩、陶詩中的異文提供了版本學(xué)上的依據(jù)。前人??碧占⑻K集便以宋刊《和陶詩》作為重要參考文獻(xiàn)。宋刊《和陶詩》輯錄了蘇轍三十三首和陶詩,這些詩歌的文字與篇目與現(xiàn)存之《欒城后集》多有歧異,為重新校訂《欒城集》提供版本依據(jù)??傊?,宋刊《和陶詩》因?yàn)榭虝r代早,未經(jīng)人為刪改,比較真實(shí)地保留了宋人編刻蘇詩的原貌,對??碧赵?、蘇軾詩、蘇轍詩都具有珍貴的文獻(xiàn)價值。
宋代除了黃州刊本《和陶詩》外,還有其他一些刻本,而且由此產(chǎn)生了多種《和陶詩》注本,這是一種獨(dú)特的文學(xué)現(xiàn)象,值得加以重視。宋代編刻蘇軾全集主要有兩種系統(tǒng),即分集本和分類本。黃州刻本《東坡七集》即分集本,各自可單獨(dú)成集面世,方便購買和閱讀。另外還有一種分類本,即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卷十七著錄的《東坡大全集》,其云:“麻沙書坊又有《大全集》,兼載《志林》、《雜說》之類,亦雜以潁濱及小坡之文,且間有訛偽剿入者?!保?]502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證》卷二十二說:“直齋謂其大略與杭本同,則是取前、后集及《內(nèi)制》、《外制》、《奏議》、《和陶》諸集中詩文編次為一,以別于六集之各自為書也?!保?1]1360宋代的這種大全集,將東坡六集中的詩文打散,重新編次,這樣《和陶詩》四卷也就跟著分散了。因?yàn)檫@種分類本的編纂體例不合,在明代以后逐漸失散,以至于現(xiàn)在不清楚《和陶詩》在分類本中編刻的具體情況。
上述分集本、分類本東坡詩文集之外,尚有數(shù)種蘇詩注本流行,里邊也收錄有《和陶詩》。南宋嘉定六年(1213),第一部蘇詩注本《注東坡先生詩》四十二卷在淮東刊行,編者施元之、顧禧,后人俗稱此書為《施注蘇詩》?!妒┳⑻K詩》首次對全部蘇詩予以了編年箋注,前四十卷為編年詩,第四十一卷、四十二卷為《和陶詩》。編者將四卷本《和陶詩》壓縮成兩卷本,收錄蘇軾和陶詩一百零七首,較之黃州本少了《和劉柴?!贰逗吞諙|方有一士》。該書在南宋凡兩刻,即嘉定六年(1213)首刻與景定年間鄭羽修補(bǔ)重刻,然今僅存殘卷。書前有陸游作《施司諫注東坡先生詩序》一篇,收入《渭南文集》卷十五。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卷十七、馬端臨《文獻(xiàn)通考》卷二百四十八《經(jīng)籍考》皆著錄《注東坡先生詩》。清代藏書家黃丕烈曾收藏《和陶詩》二卷本,即嘉定原刻本之第四十一、四十二兩卷,唯獨(dú)原書“第四十一卷”、“第四十二卷”之卷數(shù),已經(jīng)被書賈分別挖改為“卷上”、“卷下”,冒充全帙以圖利。書后有黃丕烈多條題跋及題詩,如嘉慶十六年(1811)題跋曰:“標(biāo)題當(dāng)云《注東坡先生詩》卷第四十一、卷第四十二,分冊當(dāng)云二冊全函。蓋此系東坡先生詩刻殘本,不過《和陶淵明詩》為全璧耳,余藏諸陶陶室中,尤為兩美之合?!保?2]466同治年間,此書歸聊城楊紹和海源閣,《楹書偶錄》卷五著錄。以后輾轉(zhuǎn)歸周叔弢,周氏將此書捐贈給北京圖書館,保存完好。嘉定刻《注東坡先生詩》之《和陶詩》與黃州刻《和陶詩》對比,文字上出入較大,則其另有刊刻底本無疑,限于資料已無法考辨。
還有一些關(guān)于宋代刊行《和陶詩》的記載。如《文獻(xiàn)通考》卷二百四十八《經(jīng)籍考》七十五著錄:“《和陶集》十卷。陳氏曰:‘蘇氏兄弟追和,傅共注’。”[13]1958《百川書志》卷二十著錄:“《東坡和陶詩》五卷,宋蘇子瞻謫居時和晉陶淵明之作也,各詩下間有子由及時人所和?!保?4]301高儒記載的《東坡和陶詩》五卷,此書未見其他書目著錄,根據(jù)“各詩下間有子由及時人所和”可知,可能是宋人將蘇氏兄弟和陶詩與其他人和陶詩編輯在一起刊行的一種詩集。蘇門四學(xué)士各有和陶之作,如晁補(bǔ)之、張耒和《飲酒》《歸去來兮辭》等,宋人編《坡門酬唱集》二十三卷就收錄有這類作品。傅共注《和陶詩》,全名為《東坡和陶詩解》十卷,《福建通志》卷六十八《藝文一》著錄該書。有關(guān)傅共及其《東坡和陶詩解》的情況,目前有楊焄《傅共〈東坡和陶詩解〉探微》(載《中山大學(xué)學(xué)報》2013年第6期)以及卞東波《〈精刊補(bǔ)注東坡和陶詩話〉與宋代和陶詩的宋代注本》(載《復(fù)旦學(xué)報》2015年第3期)二文做了專門考辨,已經(jīng)弄清楚了其注《和陶詩》的大致情況,探幽發(fā)微頗有啟發(fā),可以參看。
南宋末年詩學(xué)批評家蔡正孫撰《精刊補(bǔ)注東坡和陶詩話》十三卷,該書征引了大量宋人關(guān)于蘇氏兄弟和陶詩的注釋資料,保存了不少宋人筆記、詩話的佚文,對了解宋代有關(guān)《和陶詩》詩歌評論與版本流傳提供了新的線索。蔡正孫字粹然,號蒙齋野飄,福建建安人,出生于南宋嘉熙三年(1239),卒年不詳,為南宋著名詩人謝枋得弟子。著有《詩林廣記》前后集二十卷、《唐宋千家連珠詩格》二十卷,今皆流傳于世。蔡氏《唐宋千家連珠詩格序》云:“正孫自《詩林廣記》、《陶蘇詩話》二編殺青之后,湖海吟社諸公辱不鄙而下問者蓋眾?!保?5]《詩林廣記》成書于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1289),序作于“庚子春三月”即元大德四年(1300),可以看作《精刊補(bǔ)注東坡和陶詩話》為蔡氏入元后著述,屬于南宋遺民的作品。《和陶詩話》十三卷流傳不廣,公私書目皆無著錄,唯獨(dú)韓國李仁榮《清芬室書目》卷四著錄:“每卷首題精刊補(bǔ)注東坡和陶詩話卷之幾,次行靖節(jié)先生陶淵明詩,次行東坡先生蘇軾子瞻和,次行潁濱先生蘇轍子由和附,次行后學(xué)蒙齋正孫粹然補(bǔ)注。覆宋刊本,四周單邊有界,八行十六字,注雙行?!保?6]4653《和陶詩話》凡十三卷,目前僅存部分目錄,卷一至卷五(其中卷五有殘缺)、卷八至十三(卷十三缺《聯(lián)句》詩及注)。卷一至卷十二是對陶淵明詩、蘇氏兄弟和陶詩的箋注與解說,卷十三是對蘇氏兄弟未和之陶詩的評注。目前全書缺卷六、卷七兩卷,其余各卷分藏在韓國高麗大學(xué)中央圖書館及私人藏書家手中。此書名為《詩話》,實(shí)則體例在總集詩話之間,卞東波《韓國所藏孤本詩話〈精刊補(bǔ)注東坡和陶詩話〉考論》一文說“其形式是先列詩歌輯注釋,注釋以雙行夾注的形式出現(xiàn),然后附以大量的詩話、筆記、年譜或注釋。”[17]由于該書大量征引宋代李燾、楊恪、黃公紹三人所作陶淵明年譜,保存了傅共《東坡和陶詩解》、蔡夢弼《東坡和陶集注》以及蔡正孫本人大量的補(bǔ)注,因此對認(rèn)識宋人注《和陶詩》具有很高的文獻(xiàn)價值,在校勘陶集、蘇集方面提供了珍貴的版本依據(jù)。中國學(xué)者金程宇、楊焄、卞東波分別發(fā)表了多篇論文探討《精刊補(bǔ)注東坡和陶詩話》的價值。主要有金程宇《高麗大學(xué)所藏〈精刊補(bǔ)注東坡和陶詩話〉及其價值》(載《文學(xué)遺產(chǎn)》2008年第5期)、卞東波《韓國所藏孤本詩話〈精刊補(bǔ)注東坡和陶詩話〉考論》(載張伯偉主編《域外漢籍研究集刊》第五輯,中華書局2009年)、楊焄《新見〈精刊補(bǔ)注東坡和陶詩話〉殘本文獻(xiàn)價值初探》(載《文學(xué)遺產(chǎn)》2012年第3期)。楊焄還將蔡正孫在該書中引用的傅共《東坡和陶詩解》、蔡夢弼《東坡和陶詩集注》注文輯錄出來,形成《宋人〈東坡和陶集〉注本二種輯考》一文,發(fā)表在《中國詩學(xué)》第十七輯上,以供學(xué)者參考。
南宋另一位學(xué)者蔡夢弼,曾校刊過《史記》,注釋過韓愈、柳宗元文及杜甫詩,有《杜工部草堂詩箋》四十卷傳世,是宋代著名的唐詩文獻(xiàn)專家。蔡氏也曾注釋過《和陶詩》,但今已佚失,蔡正孫《精刊補(bǔ)注東坡和陶詩話》十三卷保留大量蔡夢弼注文?!皬乃嬝膩砜?,其主體內(nèi)容與傅共之注類似,只要是對陶、蘇詩作內(nèi)容的串講。在此過程中,蔡氏既能聯(lián)系作者生平抉發(fā)其創(chuàng)作初衷,又能由文本引申出相關(guān)的議論或感慨;除此之外,蔡氏注本還包括作者考辨、異文???、字詞注音釋義、征引其它文獻(xiàn)等多項(xiàng)內(nèi)容?!保?8]根據(jù)楊焄的輯錄,我們知道,在南宋末期,起碼有傅共、蔡夢弼二人對《和陶詩》進(jìn)行過注釋,促進(jìn)了《和陶詩》在南宋時期的流傳,對于研究陶淵明、蘇軾詩歌在宋代的傳播、接受狀況提供了重要的文獻(xiàn)依據(jù)。在此基礎(chǔ)上,楊焄、卞東波又對傅共、蔡夢弼注《和陶詩》撰寫了多篇文章,如楊焄《蔡夢弼〈東坡和陶集注〉考述》(載《學(xué)術(shù)界》2014年第3期)、楊焄《傅共〈東坡和陶詩解〉探微》(載《中山大學(xué)學(xué)報》2013年第6期)、卞東波《〈精刊東坡補(bǔ)注和陶詩話〉與蘇軾和陶詩的宋代注本》(載《復(fù)旦學(xué)報》2015年第3期)。這些文章基本上弄清楚了傅、蔡注本的大致情況以及文獻(xiàn)價值,對進(jìn)一步研究宋人注《和陶詩》大有益處。
宋代刊刻的大全集本早已失傳,但日本建仁寺兩足院所藏《東坡集》,實(shí)屬于失傳之《東坡大全集》之宋刊殘帙。該書據(jù)目錄為一百一十卷,殘存五十三卷,十冊。在編排上先詩后文,對前后集分類不同、難以合編的情況下,也極其穩(wěn)妥地進(jìn)行了處理,而且還收錄了宋刊東坡七集本遺漏的詩文,具有較高的版本價值。該書第三冊卷二十七到卷三十是《和陶詩》,其收詩數(shù)量、編排體例、蘇詩正文與黃州刊本《東坡先生和陶淵明詩》一一吻合,而且卷二十七收錄蘇轍《和陶淵明詩集引》。凡此種種,可以印證其是以宋刊東坡七集之《和陶詩》四卷為底本的,這說明宋刊《東坡先生和陶淵明詩》還有另外的存在方式與版刻形態(tài)。
到了明代,《和陶詩》的體例與刊刻發(fā)生了變化,最大的特點(diǎn)就是不再將《和陶詩》單獨(dú)成集,而是混入它卷,使《和陶詩》喪失了獨(dú)立的面貌。明成化四年(1468),江西吉安府知府程宗刊刻《東坡七集》,包括《東坡集》四十卷、《東坡后集》二十卷、《奏議集》十五卷、《內(nèi)制集》十卷、《外制集》三卷、《應(yīng)詔集》十卷、《東坡續(xù)集》十二卷。他將《和陶詩》四卷編入《東坡續(xù)集》卷三中,又四卷變?yōu)橐痪怼Ec宋刊本不同的是,程氏在《和陶詩》里增錄《集歸去來詩十首》及蘇轍《追和陶淵明詩引》。在卷數(shù)、篇目、編排上都呈現(xiàn)出新的面貌,形成《和陶詩》流傳史上另外一個系統(tǒng)。因?yàn)槠湓鲣浟耸皇鬃髌?,使《和陶詩》在?shù)量上達(dá)到一百二十首,為清人編纂和陶詩開了不良的先例。傅增湘《明成化程宗刊本東坡七集跋》云:“惟《續(xù)集》為程氏所編,采各集所無之詩文而并《和陶集》于其中,此其異耳?!保?9]674嘉靖十三年(1534),江西布政司又重刊成化本。明代晚期還刊行過一種《東坡全集》一百十五卷本,據(jù)嘉靖本重新編纂而成。清康熙年間蔡士英據(jù)此重訂,乾隆朝編《四庫全書》即收錄此書,卷數(shù)悉同《東坡全集》一百十五卷,唯獨(dú)該書卷三十一、卷三十二為《和陶詩》,而成化本《東坡續(xù)集》卷三為《和陶詩》,但二者在編排次序上完全一致。
宋代題名王十朋纂集之《王狀元集百家注分類東坡先生詩》二十五卷為首部分類集注蘇詩本,其未收《和陶詩》。到了明代萬歷年間,此書在流傳中發(fā)生了變化。明代著名散文家茅坤之子茅維將宋元以來流行的《王狀元集百家注分類東坡先生詩》,由二十五卷七十八類,增補(bǔ)為三十二卷三十門,而且補(bǔ)錄了宋元類注本未收的《和陶詩》。茅本將《和陶詩》列入卷三十一中,且單列一類,編排體例大致同成化《東坡續(xù)集》本。“茅維刪削舊注十余萬字,還任意變更注家姓氏,以至全失宋元注本真貌?!保?]56
清代康熙三十七年(1698),新安朱從延據(jù)茅維本重刊,并將酬和與酬答合為一類,共二十九類三十二卷,《四庫全書》據(jù)此收錄。
清代的幾種蘇詩注本也收錄了《和陶詩》,出現(xiàn)了一些新情況。宋刊《施注蘇詩》在元明時期流傳甚少,托名王十朋纂集的分類注本又遭到明人任意刪改,失掉了舊本原有之真貌,故清代再次掀起了箋注蘇集的高潮,出現(xiàn)了幾部完整的蘇集注釋著作,代表了清人對蘇詩研究的新成就??滴跞四辏?699),著名詩人宋犖在任江蘇巡撫間得到宋刊《注東坡先生詩》三十卷殘本,請邵長蘅、李必恒為之補(bǔ)注,又輯得施、顧未收之蘇軾佚詩四百余首,刻印成書,是為委宛堂刻本。這個補(bǔ)刊本雖然錯訛較多,又對施、顧注肆意增刪,但宋犖還是從明代《東坡續(xù)集》《重編東坡先生外集》等書中補(bǔ)遺到施、顧注本未收蘇軾四百余首遺詩,編為《蘇詩續(xù)補(bǔ)遺》二卷,例如就收錄《和東方有一士》《和劉柴桑》二首,編入《蘇詩續(xù)補(bǔ)遺》卷上。其他《和陶詩》依舊編入卷四十一、卷四十二中,與宋刊保持一致。幾乎與邵長蘅等編纂《施注蘇詩》的同時,康熙年間還出現(xiàn)了一部很重要的注蘇詩著作《補(bǔ)注東坡先生編年詩》五十卷。此書是著名詩人查慎行在京師見到《施注蘇詩》后,花三十年心血采取以補(bǔ)注的形式撰寫的一部注蘇詩著作。它以施、顧注本為基礎(chǔ),先列施、顧舊注,再列自己的補(bǔ)注,并為《和陶詩》予以編年。查慎行把《施注蘇詩》中的二卷本《和陶詩》打散,按照寫作時間先后次序編排在《補(bǔ)注東坡先生編年詩》卷三十五至四十三中。其《補(bǔ)注東坡先生編年詩例略》說:“《和陶詩》,子由有序,自成二卷,細(xì)考之,惟《飲酒》二十章和于揚(yáng)州官舍,余悉紹圣甲戌后自惠遷儋七年中作也。歲月大略可稽,分之各卷,以符編年之例?!保?0]608查慎行為《和陶詩》編年,這在《和陶詩》清代流傳史上是首創(chuàng),其后馮應(yīng)榴《蘇文忠公詩合注》五十卷、王文誥《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四十六卷、紀(jì)昀評點(diǎn)《蘇文忠公詩集》五十卷都采取這個體例。
馮應(yīng)榴《蘇文忠公詩合注》五十卷成書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以查慎行《補(bǔ)注》為底本進(jìn)行蘇詩編注,錢大昕《蘇文忠公詩合注序》云:“編年卷第,一遵查本,其編次失當(dāng)者隨條辨正,而不易其舊?!保?1]2636馮氏在該書卷四十八末增錄蘇轍《和陶擬古九首》,即《欒城后集》卷二《次韻子瞻和淵明擬古九首》,其他均同查慎行《補(bǔ)注》。嘉慶二十年(1815),王文誥《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撰成,于道光二年(1882)刊刻成書,其間王氏多次增訂該書,前后歷時數(shù)十年。該書在匯注方面主要吸取《蘇文忠公詩合注》的精華,在編年上有新的發(fā)明,并且在編次上與《合注》一書多有不同,表現(xiàn)出作者的創(chuàng)新。他對蘇軾的生平頗有心得,撰成《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總案》四十五卷,長達(dá)六十萬字,算是一部蘇軾年譜。書中的《編年古今體詩》四十五卷就是依據(jù)《總案》的考訂而編定,對《和陶詩》的編年有些與查慎行不同。自明代《東坡續(xù)集》卷三把《和陶詩》混編后,清代所出各種蘇軾注本無不蹈襲,尤其是查慎行《補(bǔ)注東坡先生編年詩》開創(chuàng)《和陶詩》編年混入其他作品先例后,其后的蘇詩注本均采取此例,如此《和陶詩》就越來越偏離了當(dāng)初編選的初衷,其影響也逐漸式微。
最后探討一下《和陶詩》各個時期刊本的詩篇數(shù)量問題。宋代黃州刊本《和陶詩》所刊載的蘇軾和陶詩數(shù)量是一百零九首,宋刊《施注蘇詩》卷首蘇轍《子瞻和陶淵明詩集引》所引蘇軾語“吾前后和其詩,凡一百有九篇”,這兩者是相符合的。問題出在蘇轍這篇《詩引》有兩個版本,《欒城后集》卷二十一《子瞻和陶淵明詩集引》記載蘇軾原話說“吾前后和其詩,凡百數(shù)十篇”,究竟是蘇軾說錯還是蘇轍記錯?依據(jù)現(xiàn)存三種宋刊《和陶詩》版本,可能是蘇轍記錯,因?yàn)樗慰S州本《和陶詩》是一百零九首,宋刊《施注蘇詩》之《和陶詩》是一百零七首,與“一百有九篇”基本吻合。問題出在明代。成化年間程宗編《東坡續(xù)集》,卷三即《和陶詩》,其共收錄和陶詩一百二十首,相比黃州刊本多收了十一首。程氏把《集歸去來詩十首》和蘇轍《追和陶淵明詩引》一并收入到《和陶詩》中,這十一首當(dāng)然不能算是和陶詩?!都瘹w去來詩十首》是蘇軾集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中文字而成的十首詩,算是集陶詩而不是和陶詩。蘇轍《追和陶淵明詩引》是文章而非詩歌,當(dāng)然也不能算是和陶詩。明代所刊《東坡全集》一百十五卷本,卷三十一、卷三十二共收錄和陶詩一百三十五首,一下多出二十六首。不過這個數(shù)目的差異出在計算方法上,即卷三十一中的《和勸農(nóng)四首》《和時運(yùn)四首》《和停云四首》《和答龐參軍六首》,這些詩在宋刊本中都只算是一首。而且,這個全集本也如成化《東坡續(xù)集》一樣,把《集歸去來詩十首》也收錄。此風(fēng)一長,后世紛紛效仿,萬歷年間刊行的《東坡先生詩集注》三十二卷,在《和陶詩》的編刻上也學(xué)習(xí)《東坡全集》,而且還增加了《問淵明》一首,使和陶詩的總數(shù)達(dá)到一百三十六首。清代查慎行《補(bǔ)注》與馮應(yīng)榴《合注》二書中的和陶詩也都是一百三十五首,數(shù)量同明刊《東坡全集》??滴蹰g邵長蘅等注《施注蘇詩》五十卷,在和陶詩的編錄上較為謹(jǐn)慎,卷四十一、卷四十二共收錄一百二十二首,如果加上《續(xù)補(bǔ)遺》上卷所收《和陶東方有一士》《和陶和劉柴?!罚檬且话俣氖?,與王文誥《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總案》卷四十三“共一百二十四首”[22]5的數(shù)目一致。王氏在《集成》中以紹圣四年(1097)十二月十九日為界限,前收和陶詩一百零九首,后收和陶詩十五首,二者相加為一百二十四首。查慎行《補(bǔ)注東坡先生編年詩》在編排和陶詩時提出一百三十三首說,其謂:“施氏原本《和陶詩》二卷,凡一百零五首,《歸去來辭》亦在數(shù)內(nèi)。此十章向不載《和陶》卷中,今從新刻本采錄,又增入補(bǔ)遺二章。自《飲酒二十首》起至此止,分編各卷,共一百三十三首,而《歸去來辭》不與焉?!保?3]847
以上各本對《和陶詩》數(shù)目的統(tǒng)計之所以出現(xiàn)差異,并不是真有遺漏之蘇軾和陶詩,而是出現(xiàn)在和陶詩篇目的理解上。主要有兩個問題,一個是陶詩章和首的問題,一個是《問淵明》《集歸去來詩十首》《追和陶淵明詩引》是不是和陶詩的問題。如果解決了這兩個問題,則諸本和陶詩出現(xiàn)的數(shù)目差異迎刃而解。顧易生《蘇軾詩集合注前言》說:“蘇軾的和陶詩中有四篇四言詩,其中兩篇篇分四章,另兩篇篇分六章。因此四篇的總章數(shù)就是二十章。當(dāng)有必要改用與全書一致的首字來計算時,所說的‘一百三十六首’之中減去這虛幻的十六首,再減去并非和詩的十一首,所余就仍然是一百零九首,與蘇軾自己的說法完全一致?!保?1]32劉尚榮《宋刊〈東坡和陶詩〉考》也說:“清代學(xué)者在此問題上互相矛盾的說法,把一個本來并不復(fù)雜的問題,搞得十分混亂,今有澄清的必要?!保?]29當(dāng)然,蘇轍《追和陶淵明詩引》中的異文“凡百數(shù)十篇”也是后世編刻《和陶詩》產(chǎn)生篇目混亂的源頭,因?yàn)閬碓醋蕴K轍具有權(quán)威性,也就給后人詮釋帶來了疑惑。今人編訂《和陶詩》,還當(dāng)以蘇軾自己的原話為準(zhǔn),即“吾前后和其詩,凡一百有九篇”,可以定讞無疑。
參考文獻(xiàn):
[1]袁行霈.論和陶詩及其文化意蘊(yùn)[J].中國社會科學(xué),2003,(6).
[2]袁行霈.陶淵明集箋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3.
[3]曾棗莊,馬德富,點(diǎn)校.欒城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4](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5](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6]劉尚榮.蘇軾著作版本論叢[M].成都:巴蜀書社,1988.
[7]中國人民大學(xué)中文系,編.中國蘇軾研究第二、第三輯[M].北京:學(xué)苑出版社,2005,2007.
[8]費(fèi)袞.梁溪漫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9]于敏中,等.天祿琳瑯書目[M].北京:中華書局,1995.
[10]繆荃孫.藝風(fēng)藏書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11]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證[M].北京:中華書局,1980.
[12](清)黃丕烈.蕘圃藏書題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13](宋)馬端臨.文獻(xiàn)通考[M].北京:中華書局,2003.
[14]高儒.百川書志[M].上海:古典文學(xué)出版社,1957.
[15]卞東波.唐宋千家連珠詩格校證[M].南京:鳳凰出版社,2001.
[16]張伯偉.朝鮮時代書目叢刊[M].北京:中華書局,2004.
[17]卞東波.宋代詩話與詩學(xué)文獻(xiàn)研究[M].北京:中華書局,2013.
[18]楊焄.宋人《東坡和陶集注本二種》輯考[M]//中國詩學(xué)第十七輯,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13.
[19]傅增湘.藏園群書題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20]祝尚書.宋集序跋匯編[M].北京:中華書局,2010.
[21](宋)蘇軾.蘇軾詩集合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22](清)王文誥.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M].成都:巴蜀書社,1985.
[23](清)查慎行.補(bǔ)注東坡先生編年詩[M].臺北: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3.
(責(zé)任編輯 白俊騫)(責(zé)任校對 郭玲珍)(英文編輯 何歷蓉)
Study on the Version of Su Shi’s He Tao Shi
WAND Yongbo
( Institute of Literature, Faculty of Social Science of Sichuan, Chengdu, Sichuan 610071, China )
Abstract:The compilation and publication of Su Shi’s He Tao Shi in Song Dynasty is an important literature phenomenon which brought an atmosphere of “He Tao” for later generations.The four volumes of He Tao Shi were compiled by Su Shi himself in his late years and were published several times in Song Dynasty and people at that time were intrigued to annotate Su Shi’s and Tao Yuanming’s poems.In Song Dynasty, Cai Zhengsun, Shi Yuanzhi,Gu Xi, Cai Mengbi and Fu Gong annotated He Tao Shi and spreaded it overseas.In Ming Dynasty, compiled disorderly, the original four volumes of He Tao Shi were scattered and mainly compiled by genre and year, which gradually lose its Song Edition.In Qing Dynasty, there were various kinds of methods to compile it, which mostly appeared with the annotation of Su Shi’s poems.However, it lost its independence and influence since it had been mixed with other volumes.The compilation and publication of Su Shi’s He Tao Shi in different dynastie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trend of thought in literature and art, critical and appreciative standard, and so on, which shows the real acceptance of Su Shi’s poems in different dynasties and is of various significance in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
Key words:Su Shi, He Tao Shi, compilation, publication, spread
中圖分類號:I206.2
文獻(xiàn)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639 (2016) 02-0014-08
收稿日期:2015-12-20
作者簡介:王永波(1972-),湖北天門人,四川大學(xué)文學(xué)博士,四川省社會科學(xué)院文學(xué)研究所副研究員,主要研究唐詩學(xué)、目錄版本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