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彬彬( 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 研究生院,北京 100872 )
?
詩壇驕子,思想巨人
——儒家思想下的陶淵明與杜甫論析
白彬彬
( 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 研究生院,北京 100872 )
摘 要:陶淵明和杜甫作為中國文化史上兩個符號式的人物,雖然在詩歌創(chuàng)作風(fēng)格上差異頗大,但卻其思想來生活,卻共同受到了儒家思想的深深浸潤。無論是進退出處的人生理想,還是真淳深摯的人倫品格,再或者是民胞物與的人道境界,陶、杜皆身體力行,矢志不渝。偉大的思想造就了偉大的詩人,偉大的詩人孕育了偉大的詩篇,可以說,陶淵明與杜甫不單是依靠著他們的詩文作品打動了萬千讀者,更是憑借著他們思想深處積淀的深厚儒學(xué)修養(yǎng)而澤被后世,他們不僅是詩世界的驕子,更是思想國的巨人。
關(guān)鍵詞:陶淵明; 杜甫; 儒家思想; 民胞物與
陶淵明與杜甫作為中國文學(xué)史上兩位杰出的詩人,似乎彼此并無太多太深的關(guān)聯(lián):兩人不僅在時間先后上有著三百多年的間隔,而且陶淵明平淡雋永的田園詩也與以“沉郁頓挫”風(fēng)格著稱的杜詩迥然有異。但是透過這種表面的差異,這兩位同為不朽的詩人卻在更深的層面相遇了,這更深的層面即二人同在儒家思想熏陶下形成的人生理想、人倫品格、人道境界。
關(guān)于陶淵明的思想,前賢時修所論夥矣,但毋容置疑,他是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的。無論是他夫子自道式的“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經(jīng)”(《飲酒》),還是后來人對他的評價,如清末鐘秀所言“陶公乃儒者耳”,都可以看出在他身上浸染儒家思想的明顯痕跡。杜甫更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儒者,如他自稱的“乾坤一腐儒”(《江漢》)、“腐儒衰晚謬通籍”(《題省中壁》)、“儒冠多誤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等,雖然語氣中充滿了牢騷不平,但細細品味,實則都清楚地表明了他對自身儒者身份的認同。本文試將陶淵明、杜甫兩人同置于儒家思想的關(guān)照之下進行考察,以探討他們之間共同的人格魅力和人生旨趣。
儒家思想中蘊藏著深刻的人生智慧,直接塑造了中國人的精神世界,這其中既包含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堅韌性,也不乏君子相機而動的靈活性,二者相互補充,相得益彰。關(guān)于儒家入世的表述,如“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論語·微子》)、“知其不可而為之”(《論語·憲問》)、“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論語·泰伯》)等。關(guān)于出世的一面則如“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論語·公冶長》),在《先進篇》中,孔子也對曾晳“浴乎沂,風(fēng)乎舞雩,詠而歸”的描述發(fā)出了“吾與點也”的贊嘆,流露出這位席不暇暖、到處奔走的儒家始祖對自由境界的向往。那么儒家在進退出處之間是如何轉(zhuǎn)換的呢?在《泰伯篇》中,孔子說:“篤信好學(xué),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笨梢?,儒家是依據(jù)道之有無來決定自己的行止的。當(dāng)?shù)佬杏谔煜轮畷r,人們應(yīng)該努力作為,成就一番功業(yè),而一旦天下無道,人們則應(yīng)該隱藏起自己,避免卷入到污濁的社會現(xiàn)實中去。
陶淵明生活在晉末宋初,那是一個兵連禍結(jié)的動蕩時代,是典型的無道之世,尤其是晉宋“禪位”之際,整個統(tǒng)治階級上層充斥著陰謀和殺戮,令人不忍直視?!赌鲜贰る[逸列傳·陶潛傳》記載了這樣一則故事:
江州刺史檀道濟往候之,偃臥瘠餒有日矣,道濟謂曰:“夫賢者處世,天下無道則隱,有道則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睂υ唬骸皾撘埠胃彝t,志不及也。”道濟饋以粱肉,麾而去之。
作為劉宋政權(quán)的佐命元勛,檀道濟勸勉陶淵明所說的一番話,顯然來源于孔子“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的思想,其凸顯的前提即是當(dāng)今乃有道之世。對此陶淵明顯然是不以為然的,他內(nèi)心深處清楚地知道現(xiàn)實是怎樣的污濁不堪,但是他又不可能對著檀道濟這樣的權(quán)臣直陳時弊、針砭現(xiàn)實,于是只好把隱居不出的原因歸結(jié)在自己身上。將檀所饋粱肉“麾而去之”的果決行為,更直接表明了陶淵明對污濁現(xiàn)實堅決不屈的剛烈。逯欽立《陶淵明事跡詩文系年》系此事在元嘉三年(426)陶淵明62歲時,這表明了陶淵明晚年的人生旨趣。
其實在生活的早期,陶淵明對現(xiàn)實也曾抱有過一番希望。在《雜詩》十二首其五中他回憶少年志趣:“憶我少壯時,無樂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在《擬古》九首其八中他也說:“少時壯且厲,撫劍獨行游?!边@都表現(xiàn)了其早年的積極入世心態(tài)。陶淵明在其一生中曾有過數(shù)次出仕的經(jīng)歷,比如他曾先后出為州祭酒、桓玄軍幕、鎮(zhèn)軍參軍、建威參軍和彭澤縣令。除擔(dān)任州祭酒和彭澤縣令外,其它三次仕宦經(jīng)歷尤為引人注目,陶淵明投身于桓玄、劉裕這些左右時局的人物幕下,顯然是經(jīng)過深思熟慮的,這充分表明了陶淵明并不是一個自甘寂寞的碌碌庸人。袁行霈在《陶淵明與晉宋之際的政治風(fēng)云》中說:“總之,陶淵明雖然是一個本性恬靜的人,但畢竟也像封建時代許多士大夫一樣,懷有建功立業(yè)大濟蒼生的壯志。在晉末政治最動蕩的時期,他自愿地投身于政治斗爭的漩渦之中,做了幾番嘗試,知道已不可為,才毅然歸隱。他在政治斗爭中當(dāng)然不是一個風(fēng)云人物,但在政治風(fēng)云中卻也不甘寂寞?!保?]90回顧陶淵明一生大端,可以清晰地看出他是沿著準(zhǔn)備入世——積極入世——痛苦徘徊——悠然出世這一人生軌跡進行的,其背后所依托的正是儒家進退出處的思想資源。
杜甫與陶淵明類似,其人生軌跡也經(jīng)歷了大致的四個階段。首先是青年時期為入世所做的積極醞釀。在《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中,他深情回憶:“甫昔少年日,早充觀國賓。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賦料揚雄敵,詩看子建親。李邕求識面,王翰愿為鄰。自謂頗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堯舜上,再使風(fēng)俗淳?!睂Υ耍鹫做椬⒃唬骸按藬⑸倌曜载?,申言儒冠之事?!保?]74詩句展現(xiàn)于我們面前的正是一位躊躇滿志的少年英才形象,這表現(xiàn)了青年杜甫準(zhǔn)備入世的迫切心情。然而杜甫在仕途上不僅未能“立登要路津”,反而歷經(jīng)波折。在遭受了兩次科舉失利的打擊后,杜甫經(jīng)歷了一段“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的生活,經(jīng)過一番奔波游走之后也僅僅只得到了河西尉的卑職。杜甫在《官定后戲贈》中說:“不作河西尉,凄涼為折腰?!薄罢垩闭前l(fā)生在陶淵明身上的故事,在此杜甫清楚地表現(xiàn)了對陶淵明的情感認同。由于不愿任職,朝廷就改授杜甫任右衛(wèi)率府兵曹參軍,但這仍只是個負責(zé)管理兵甲器杖的低級官職。安史之亂爆發(fā)后,杜甫又先后擔(dān)任過左拾遺、華州司空參軍這樣的官職,但同樣是艱辛備嘗[3]。在遍嘗仕宦艱辛的過程中,杜甫也對早年的信仰產(chǎn)生了深深的懷疑,在乾元二年(759)所做的《立秋后題》中他說:“日月不相饒,節(jié)序昨夜隔。玄蟬無停號,秋燕已如客。平生獨往愿,惆悵年半百。罷官亦由人,何事拘形役?!薄熬行我邸眮碜蕴諟Y明《歸去來兮辭》“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一句。王嗣奭評價說:“余謂此詩,乃公轉(zhuǎn)念以后一味有高蹈志也。”[2]544事實也確乎如此,在以后的十多年中,雖然曾被朝廷征召為官,但已經(jīng)絕意仕進的杜甫再也沒有在朝廷擔(dān)任一官半職。在生命最后的十余年里,杜甫輾轉(zhuǎn)漂泊于秦州、同谷、成都、夔州、湖南各地,流落終生。在成都期間,杜甫度過了一段相對安閑的生活,浣花溪畔、黃師塔前、丞相祠里都留下了他流連的身影,此期他的許多詩作頗有陶詩閑逸的風(fēng)格。如《春日江村》:“農(nóng)務(wù)村村急,溪流岸岸深。乾坤萬里眼,時序百年心。茅屋還堪賦,桃源自可尋。艱難昧生理,漂泊到如今?!薄疤以础睘樘諟Y明虛構(gòu)的桃花源世界,“自可尋”表明此時杜甫已經(jīng)在不期然間達到了這樣的生活狀態(tài)。再如《漫成二首·其一》:“野日荒荒白,春流泯泯清。渚蒲隨地有,村徑逐門成。只作披衣慣,常從漉酒生。眼邊無俗物,多病也身輕?!薄爸蛔髋聭T,常從漉酒生”兩句,仇兆鰲注曰:“本陶潛。據(jù)陶詩云:‘相思則披衣,言笑無已時。’此兼舉之,蓋欲與淵明同調(diào),不屑與俗客為伍也?!保?]797仇注準(zhǔn)確地揭示了杜甫與陶淵明之間人生旨趣上的同調(diào)。以客居成都為代表的晚年可視為杜甫的悠然出世階段。
儒家的人生理想強調(diào)進退出處有由、用舍行藏在我,所謂“有道則見,無道則隱”是也。作為深受儒家思想沾溉的偉大詩人,陶淵明和杜甫的人生道路比較明顯地經(jīng)歷了準(zhǔn)備入世——積極入世——痛苦徘徊——悠然出世四個階段,在這一點上他們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儒家把夫婦、父子、兄弟、君臣、朋友五種人際關(guān)系歸納為“五倫”,提倡夫婦互相愛敬、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君義臣行、交友以信的品德,以期實現(xiàn)人與人之間和睦相處,整個社會和諧安定的良好局面。在“五倫”中,君臣關(guān)系因為更多受到君主的主導(dǎo),作為臣子往往只有被動接受的命運,所以本文在進行相關(guān)論述時僅略為提及。在其他四組關(guān)系中,夫婦、父子、兄弟都可以歸入親情之中,朋友則可歸于友情之列。與道家、釋家淡化甚至刻意消除人倫相比,儒家著重強調(diào)了人倫的意義并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比如在《微子篇》中,子路說:“不仕無義。長幼之節(jié),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在《論語·學(xué)而篇》中,子夏說:“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孔子自己也說:“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笨傊?,對人倫的強調(diào)和重視構(gòu)成儒家思想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
“陶淵明對儒家文化的吸收,其重心,更確切地說是將之化入生命血液的主要不是儒家的政治學(xué)說,而是倫理道德學(xué)說。他對倫理道德學(xué)說的吸收也不是機械的,而是將之改造成為更具自然色彩的人際依戀和終極關(guān)懷?!保?]93陶淵明在其詩文作品中為我們展現(xiàn)了一位深情綿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顏延之在《陶征士誄》中評價陶淵明說:“孝惟義養(yǎng),道必懷邦。人之秉彝,不隘不恭?!碧諟Y明身上洋溢著儒家人倫品格的光輝。關(guān)于陶淵明的忠君品格,《述酒》一詩有明顯體現(xiàn)。南宋湯漢注此詩曰:“詩辭盡隱語,故觀者弗省,獨韓子蒼以山陽下國一語,疑是義熙后有感而賦。予反復(fù)詳考而后知為零陵哀詩也,因疏其可曉者以發(fā)此老未白之忠憤?!保?]96湯漢拈出“忠憤”二字來概括《述酒》主旨,充分彰顯了陶淵明的忠君品格。在《和劉柴?!分刑諟Y明說:“直以親舊故,未忍言索居”,有論者指出此二句體現(xiàn)了他的人間情懷[6],這人間情懷其實就是人倫品格。陶淵明的親情主要灌注在寫給兒子和弟、妹的作品中,如《與子儼等疏》《悲從弟仲德》《祭程氏妹文》《祭從弟敬遠文》等?!杜c子儼等疏》作于陶公晚年,是一位歷經(jīng)滄桑的父親的誡子書,文字樸實、感人至深。陶公因為“性剛才拙,與物多忤”而辭官歸田,作為一個熱愛自由的個體,他是滿含喜悅的,但是作為一個父親,他的人生抉擇在現(xiàn)實生活中帶給孩子們的卻是沉重的苦難?!皟o俛辭世,使汝等幼而使寒”、“汝輩稚小家貧,每役柴米之勞,何時可免?念之在心,若何可言……”說出這些話時,我們仿佛可以聯(lián)想到陶淵明當(dāng)時低緩的語氣和凝重的神情,這字里行間流露出的是深深的歉疚和悵惘,濃濃的父子親情令人動容?!都莱淌厦梦摹芬晃膭t哀悼與自己一起長大的亡妹。文中兩處環(huán)境描寫尤為感人:“寒來暑往,日月日疏。梁梁委積,庭草荒蕪。寥落空室,哀哀遺孤?!薄镑鲼龈咴?,蕭蕭冬月。白雪掩塵,長風(fēng)悲節(jié)?!痹诖耍环N悲戚、肅殺的氛圍被渲染得淋漓盡致。祭文最后連續(xù)五個問句更是把悲劇的氛圍推向了高潮:“如何一往,終天不返?寂寂高堂,何時復(fù)踐?藐藐孤女,曷依曷恃?煢煢游魂,誰主誰祀?奈何程妹,于此永已?”對生死的疑惑,對歿者的牽掛,對亡妹無盡的哀思都在這五個問句中得到了酣暢淋漓的展露。
親情是由先天血緣決定的,友情則是后天形成的,陶淵明由于其高尚的人格魅力收獲了珍貴的友情。陶淵明的忘年交顏延之在他死后所做的《陶征士誄》中深情地懷念起這位摯友:“念昔念私,舉舉相誨。獨正者危,至方則礙。哲人卷舒,布在前載。取鑒不遠,吾規(guī)子佩。爾實爾然,中言而發(fā)。違眾速尤,迕風(fēng)先蹶。身才非實,榮聲有歇。叡音永矣,誰誰余誰?嗚呼哀嗚!”“延之筆下的淵明,神情‘愀然,中言而發(fā)’;對現(xiàn)實政治動態(tài)是密切關(guān)注,對朋友提出告誡是直言不諱。這樣嚴(yán)肅認真的陶淵明形象,似乎是在其詩文及記中所未見,令人感到有些陌生,似乎與悠然飄逸的陶淵明形象有些不合;但又令人感到熟悉親切,這正是作為士的陶淵明形象的真實一面。”[7]對于孔子所追求的“朋友信之,少者懷之”的人倫境界,陶淵明確實做到了。
關(guān)于杜甫的忠君思想,宋代蘇軾說:“古今詩人眾矣,而杜子美為首,豈非以其流落饑寒,終身不用,而一飯未嘗忘君也歟!”蘇軾的話后來被普遍接受,“一飯未嘗忘君”遂成為杜甫忠君的蓋棺論定。杜甫在詩文中表現(xiàn)親情的地方有很多,且感情真摯,富有動人的藝術(shù)魅力。如《月夜》:“今夜今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香香云香濕,清輝玉清寒,何時何虛何,雙照淚痕干?”懵懂無知的兒女和閨中獨看的妻子形象在素月銀輝和香香清露中仿佛被定格,顯得分外動人。再如《月夜憶舍弟》:“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在皎潔的月夜,戍鼓和雁聲更牽動了詩人的思緒?!抖乓堋罚骸奥勓懵暥嫉?,乃感物傷心。今夜白,又逢白露節(jié)候也。故鄉(xiāng)明,猶是故鄉(xiāng)月色也。公攜家至秦,而云無家者,弟兄離散,東都無家也?!敝茏缎伦ⅰ吩u曰:“傷心折腸之語,令人讀不能終篇?!逼渌纭兜蒙岬芟⒍住贰肚才d》《元日寄韋氏妹》《乾元中寓居同谷縣作歌七首》等,皆抒發(fā)了老杜深摯真淳的親情。
在親情的各類表達中,父子之情在杜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杜集中,有《宗武生日》《憶幼子》《遣興》《得家書》《北征》《彭衙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羌村三首》等多首作品涉及到了父子親情,在這些詩歌里,杜甫作為一位慈愛父親的形象令人印象深刻。如《憶幼子》:“驥子春猶隔,鶯歌暖正繁。別離驚節(jié)換,聰慧與誰論。澗水空山道,柴門老樹村。憶渠愁只睡,炙背俯晴軒。”杜甫有兩個兒子:宗文和宗武,從對兩個兒子的起名上就可以看出杜甫對他們寄寓的厚望?!绑K子”是小兒子宗武的小名?!侗笔贰份d:裴宣明的兩個兒子景鸞、景鴻,都很有才華,河?xùn)|人稱呼景鸞為驥子,稱呼景鴻為龍文。杜甫以驥子為兒子小名,也見其殷殷期盼之意。全詩除“聰慧與誰論”一句直接夸獎外,無一語正面道及對幼子的想念,但耳中所聞、眼中所見、心中所感無一不由思子所引發(fā),百無聊賴的情感背后正是難掩的父子親情。不僅如此,在《北征》《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這類表現(xiàn)重大主題的作品中,杜甫也不失時機地穿插進了對父子親情的描寫。如《北征》中兩段文字:“平生所嬌兒,顏色白勝雪。見耶背面啼,垢膩腳不襪。床前兩小女,補綴才過膝?!薄笆萜廾鎻?fù)光,癡女頭自癡。學(xué)母無不為,曉曉隨手抹。移時施朱移,狼籍畫眉闊。生還對童稚,似欲忘使渴。問事競挽須,誰能即誰喝?!鼻耙欢螖?zhàn)亂景象,通過子女的穿著來表現(xiàn)戰(zhàn)爭給百姓生民造成的災(zāi)難,小中見大,憐惜之情溢于言表。后一段文字表現(xiàn)了小兒女不識愁苦、天真爛漫的情態(tài),顯然是從左思《嬌女詩》中汲取了養(yǎng)分,疼愛之意也是不言而喻的。
在討論人倫品格時,值得我們留意的還有杜甫那為數(shù)眾多的表現(xiàn)友情的光輝詩篇,這些作品猶如珠含蚌中、玉潤藍田,充分彰顯了杜甫獨特的人格魅力。杜甫和李白的友誼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友誼之一,聞一多先生認為,李杜的相遇是中國文學(xué)史上最為激動人心的時刻,并把這次相遇比作“太陽和月亮走碰了頭”(《唐詩雜論·杜甫》)。在集中,杜甫寫給李白或者提到李白的作品有13首之多,且大多是情致深婉、流傳后世的名篇。在《飲中八仙歌》所繪八人中,李白的形象最為傳神,詩人寫道:“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币浴熬浦邢伞倍x李白,可謂慧眼獨具,表現(xiàn)出杜甫和李白的相知之深。再如《夢李白》:“浮云終日行,游子久不至。三夜頻夢君,情親見君意。告歸常局促,苦道來不易。江湖多風(fēng)波,舟楫恐失墜。出門搔白首,若負平生志。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孰云網(wǎng)恢恢,將老身反累。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后事?!币蚓脽o友人消息以至于夢中相見,這足可見出思念之深、情感之真。李白因卷入永王璘案而被投于囹圄,此時世人不僅未能施以援手反而落井下石,唯有杜甫堅信李白的清白并對他的遭遇給予深切的同情,在另一首《不見》中他說“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此詩中,“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二句尤為感人,它是杜甫對才華橫溢的李白不幸遭遇的慨嘆,同時也可以看作是詩人自傷身世的悲鳴,在這個層面上,杜甫與李白可謂“同是天涯淪落人”也。
宋人張戒《歲寒堂詩話》(卷六上)有語:“自建安七子、六朝,有唐及近世諸人,思無邪者,惟杜子美、陶淵明耳,余皆不免落邪思也?!绷簡⒊瑒t認為陶淵明是“纏綿悱惻最多情的人”(《陶淵明之文藝及其品格》),同時又認為杜甫是千古“情圣”,或許梁啟超已經(jīng)意識到天下兩位最至“情”的詩人間的微妙關(guān)系。正是因為有了厚重的人倫品格,陶淵明和杜甫才具有了不朽的人格境界,陶詩和杜詩才具有了永恒的藝術(shù)魅力。在恪守儒家人倫品德方面,陶淵明和杜甫皆不遺余力,身體力行。
北宋大儒張載(1020~1077)說:“民,吾同胞;物,吾與也?!睆堓d所謂“民胞物與”即人道境界,這直接繼承自儒家元典,在《周易》《尚書》《論語》《中庸》《孟子》等儒家早期典籍中對此都有明確的表述。如《周易·乾·彖詞》:“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中庸》:“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為大也。”所謂“各正性命”、“萬物并育而不相害”指的是“每一個體生命自己決定自己生命正當(dāng)?shù)厣姘l(fā)展”,“每一個體生命不僅自由生存發(fā)展,而且不受亦不施奴役迫害扭曲,而且利他、互利、互助以共同地和諧地自由生存發(fā)展”?!睹献印けM心上》中也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孫奭疏曰:“是則先親其親而后仁愛其民,先仁愛其民然后愛育其物耳?!币赃@樣的思想為邏輯起點,那么人與人、人與自然、自然萬物之間都是平等的,都應(yīng)該互相關(guān)愛,這正是人道境界的表現(xiàn)。
陶淵明具有深厚的儒學(xué)修養(yǎng),對于儒家的人道境界,陶淵明也在不經(jīng)意間踐境其中。陶淵明做彭澤縣令期間曾派遣了一個“力”回家?guī)兔?,他在寫給兒子的信中說:“汝旦夕之費,自給為難,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勞,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弊鳛楦赣H,關(guān)懷自己的子女是人之常情,但是陶淵明的偉大之處在于能夠“不獨親其親”,進而做到推己及人。他在顧惜自己子女的時候,還能夠想到所遣之“力”也是別人家的子女,也是父母所養(yǎng),也應(yīng)該得到顧惜——在此,陶淵明眼中所見是一個平等的人,而絕不是什么卑賤的奴仆。陶淵明的人道境界不僅體現(xiàn)在人際之間,而且體現(xiàn)在人與自然的和諧關(guān)系中。陶詩最為人稱道的是他對自然景物的傳神表現(xiàn),這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陶淵明在與大自然的交往中所達到的人道境界。陶淵明和謝靈運的山水田園詩經(jīng)常被人們拿來比較,人們在分析他們之間詩歌的差異時通常從藝術(shù)表現(xiàn)的角度著眼,陶淵明的寫景往往被認為是能夠做到遺貌取神,富有韻外之致,而謝詩中寫景一般是不遺余力的細致刻畫,力求逼真地再現(xiàn)自然。其實,除了藝術(shù)表現(xiàn)手法的不同外,我想這更與他們兩人對待自然的態(tài)度緊密相關(guān)。陶淵明在面對大自然時不是抱著謝靈運式的旁觀者姿態(tài),而是把全幅身心投入其中,因此他筆下的自然就不像謝靈運那樣客觀、疏離,而是呈現(xiàn)出親密與和諧。在陶淵明的世界中,草木魚鳥、山川風(fēng)云都成為他平等交往的朋友,都成為他汲取詩意的素材。比如他在《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二首》中所寫:“鳥弄歡新節(jié),泠風(fēng)送余善?!薄捌疆牻贿h風(fēng),良苗亦懷新?!痹凇杜c子儼等疏》中也說:“少學(xué)琴書,偶愛閑靜,開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見樹木交蔭,時鳥變聲,亦復(fù)歡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北,遇遇風(fēng)暫至,自謂是羲皇上人?!痹诖?,陶淵明仿佛化身為自然之子,鳥的鳴唱、風(fēng)的吹拂和麥苗的翩翩起舞都能使他獲得愉悅的感受,這種胞”,杜集中表現(xiàn)此種人道境界的詩歌俯拾即是。如《又呈吳郎》:“堂前撲棗任西鄰,無食無兒一婦人。不為困窮寧有此?只緣恐懼轉(zhuǎn)須親。即防遠客雖多事,便插疏籬卻甚真。已訴征求貧到骨,正思戎馬淚盈巾?!鼻迦吮R德水評說道:“杜詩溫柔敦厚,其慈祥愷悌之衷,往往溢于言表。如此章,極煦育鄰婦,又出脫鄰婦;欲開導(dǎo)吳郎,又回護吳郎。八句中,百種千層,莫非仁音,所謂仁義之人其音藹如也。”(《讀杜私言》)盧氏此評掘發(fā)出杜甫的仁者之心,誠為不刊之論。杜集中有這樣一組詩,詩的寫作對象為仆人隸役,其中包括《示獠奴阿段》《信行遠修水筒》《課伐木并序》《秋行官張望督促東渚刈稻向畢清晨遣女奴阿稽豎子阿段往問》等。如其中《信行遠修水筒》一首:“汝姓不茹葷,清凈仆夫內(nèi)。秉心識本源,于事少凝滯。云端水筒訴,林表山石碎。觸熱藉子修,通流與廚會。往來四十里,荒險崖谷大。日曛驚未餐,貌赤愧相對。浮瓜供老病,裂餅嘗所愛。于斯答恭謹(jǐn),足以殊殿最。詎要方士符,何假將軍佩。行諸直如筆,用意崎嶇外?!睋?jù)《課伐木并序》可知此處信行為隸人。杜甫豪不吝惜對信行的贊美,以“清凈”形容之,仇注曰:“公以此觀僮仆,何等深心?!薄叭贞煮@未餐,貌赤愧相對”兩句寫詩人見到辛勞了一天的信行時的感激和愧疚心理,語短情深,飽含溫情,申涵光曰:“‘日曛驚未餐,貌赤愧相對’,體恤下情如是,真仁者之用心。陶公云‘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兩賢一轍?!保?]1311“仁者之用心”正是此組杜詩的主旋律?!拔?,吾與也”,杜詩中有很多以動植物命名的作品,這種現(xiàn)象在他人的詩集中并不常見,構(gòu)成了杜集獨特的景觀,如《鸚鵡》《孤雁》《鷗》《猿》《麂》《雞》《黃魚》《白感受所依憑的正是陶淵明民胞物與的人道境界。
一部杜集,不僅是文學(xué)世界中的琳瑯,也是思想寶庫中的珠玉。有學(xué)者評價杜甫“全幅人生是仁的境界”[9]?!叭收撸瑦廴恕?,愛人即潛在地包含愛一切人,珍惜一切生命,此即為人道境界?!懊?,吾同小》。梁權(quán)道把這八首詩系在大歷元年(766),杜甫在夔州時所作,在這組詩里杜甫的仁者之心、人道境界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袒露?!栋仔 吩妼懙溃骸鞍仔∪悍置?,天然二寸魚。細微沾水族,風(fēng)俗當(dāng)園蔬。入肆銀花亂,傾筐雪片虛。生成猶拾卵,盡取義何如?!卑仔∈倾y魚的一種,夔州當(dāng)?shù)仫L(fēng)俗以之為菜灌,肆意取用,對此,富有仁者之心的杜甫心存憐惜?!抖乓堋吩u價說:“此詩起結(jié),藹然有萬物一體之念。物雖細微,同沾水族,乃俗當(dāng)園蔬,用之賤矣。亂肆傾筐,取之多也。但此群分之命,亦屬造物生成,今猶拾卵而盡取之,有傷于義矣?!痹偃缜辏?59)所作《病馬》:“乘爾亦已久,天寒關(guān)塞深。塵中老盡力,歲晚病傷心。毛骨豈殊眾?馴良猶至今。物微意不淺,感動一沉吟。”此詩立意本自《淮南子》中田子方之事,《淮南子·人間訓(xùn)》載:“田子方見老馬于道,喟然有志焉。以問其御曰:‘此何馬也?’其御曰:‘此故公家畜也。老罷而不為用,出而鬻之?!镒臃皆唬骸俣澠淞?,老而棄其身,仁者弗為也。束帛以贖之?!痹诖耍叭收吒椤笨煽醋魇翘镒臃焦适潞投鸥Α恫●R》詩的主旨,“物微意不淺,感動一沉吟”二句充分展現(xiàn)出杜甫思想中一種深沉悲憫的人道境界。
陶淵明和杜甫在思想層面深受儒家的浸潤,他們進退出處,依照著儒家“有道則見,無道則隱”的道路;他們溫柔敦厚,恪守著儒家重視人倫的品格;他們深具仁者心性,不期然而臻于儒家“民胞物與”的人道境界。陶淵明和杜甫,作為中國文化史上兩個符號式的人物,不僅僅依靠他們的詩文作品打動了萬千讀者,更是憑借他們思想深處積淀的深厚儒學(xué)修養(yǎng)而澤被后世??梢哉f,他們不僅是詩界的驕子,更是思想國的巨人!
參考文獻:
[1]袁行霈.陶淵明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9.
[2](清)仇兆鰲.杜詩詳注[M].北京:中華書局,1999.
[3]鄧小軍.杜甫疏救房琯墨制放歸今州考[J].杜甫研究學(xué)刊,2003,(1).
[4]李劍鋒.陶淵明及其詩文淵源研究[M].濟南:山東大學(xué)出版社,2005.
[5]宋湯漢,注.陶靖節(jié)詩[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
[6]馬銀華.直以親舊故,未忍言索居——論陶淵明的人間情懷[J].山東農(nóng)業(yè)管理干部學(xué)院學(xué)報,2004,(4).
[7]鄧小軍.陶淵明政治品節(jié)的見證[J].北京大學(xué)學(xué)報,2005,(5).
[8]鄧小軍.儒家思想與民主思想的邏輯結(jié)合[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
[9]鄧小軍.杜甫:全幅人生是仁的境界[J].四川師大學(xué)報,增刊第四輯,1992.
(責(zé)任編輯 白俊騫)(責(zé)任校對 郭玲珍)(英文編輯 何歷蓉)
The Great Man in Parnassus and Mind——on Tao Yuanming and Du Fu Affected by Confucianism
BAI Binbin
( Graduate School,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0872, China )
Abstract:Tao Yuanming and Du Fu are both marked figures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culture.Although their styles in poetry are quite different, their thoughts stem from their life and are influenced deeply by Confucianism.They lived and practiced unswervingly with great dreams, personalities and compassion.Great mind makes great poet, and great poets makes great poems.Tao Yuanming and Du Fu not only move thousands of readers by their works, they also bring benefit to the posterity by their profound Confucian accomplishment.They are two great men in Parnassus and mind,
Key words:Tao Yuanming, Du Fu, Confucianism, Compassion
中圖分類號:I206.2
文獻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639 (2016) 02-0028-07
收稿日期:2015-12-20
作者簡介:白彬彬(1989-),安徽人,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研究生院文學(xué)系中國古典文學(xué)專業(yè)2013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文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