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長林
( 銅仁學院 梵凈區(qū)域高等教育與職業(yè)教育研究院,貴州 銅仁 554300 )
大學的社會責任
——對德里克·柯蒂斯·博克《走出象牙塔——現(xiàn)代大學的社會責任》的解讀
侯長林
( 銅仁學院 梵凈區(qū)域高等教育與職業(yè)教育研究院,貴州 銅仁 554300 )
德里克·柯蒂斯·博克是美國當代著名高等教育家。他在《走出象牙塔——現(xiàn)代大學的社會責任》一書中,系統(tǒng)闡釋了他的大學的社會責任觀。他認為,現(xiàn)代大學要堅守學術自由、學術自治和學術中立三項基本學術原則,這是象牙塔的基本精神,但是更應該主動走出象牙塔承擔社會責任。博克的大學社會責任思想對我國大學發(fā)展至今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德里克·柯蒂斯·博克;象牙塔;社會責任
德里克·柯蒂斯·博克(Derek·C·Bok,1930~),美國當代著名高等教育家,是哈佛大學有史以來唯一一位兩度執(zhí)掌校政的人物。他是在1961年進入哈佛大學擔任法學院教授的,升任法學院院長是 1968年,在1971年至1991年間擔任哈佛大學第25任校長,后來因校長勞倫斯·薩默斯辭職,他再度出山,于2006年7月1日至2007年7月1日出任哈佛大學代理校長。博克不僅是一位出色的高等教育實踐家,更是一位優(yōu)秀的高等教育理論家。他的著作主要有《走出象牙塔——現(xiàn)代大學的社會責任》《大學與美國的未來》《大學的市場化》《美國高等教育》《我們不被看好的大學》《與哈佛學者的對話》等,其中《走出象牙塔——現(xiàn)代大學的社會責任》一書被學術界認為是關于大學社會服務職能的經典著作。博克的辦學理念和治校實踐,對我國的高等教育有著重要的指導和借鑒意義。
博克出生后美國剛剛經歷 20 世紀 30 年代的經濟危機,開始進行深刻反思。在高等教育界,美國教育家也對美國大學的前途和命運進行了深入的思索與探討,尤其是在學術自由、為社會服務等方面提出了很有價值的思想和理念。歷史發(fā)展到20世紀40、50 年代,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爆發(fā),給美國帶來了無限商機,美國經濟從而走向繁榮。經濟的快速提升,美國政府開始思索如何使美國有更大的發(fā)展。整個國家的發(fā)展離不開教育。戰(zhàn)后,為了安置大量退伍軍人,聯(lián)邦政府制訂并頒布了《軍人權利法案》,大批退伍軍人有機會進入大學校園接受高等教育。高等教育規(guī)模的擴大,也就開啟了美國高等教育的大眾化時代。1945年后,美國聯(lián)邦政府對基礎研究資助的力度加大,鼓勵大學去滿足國家的重大需求,承擔重大社會責任。同時,基金會大量涌現(xiàn),為大學開展各種各樣的社會服務活動提供幫助。蘇聯(lián)人造衛(wèi)星上天是1957 年10月。這對美國的空間技術提出了挑戰(zhàn)。1969 年美國宇宙飛船登月,美蘇爭霸的局勢開始有利于美國。要提高美國科技大國的地位,高等教育責無旁貸。因此,美國聯(lián)邦政府將高等教育發(fā)展看作是關乎國家命運的大事,這就給美國高等教育帶來了歷史性發(fā)展的機遇。但是20世紀70年代末,在兩次能源危機的打擊下美國經濟又開始下滑,直接導致了聯(lián)邦政府對高校的財政資助大幅下降,部分高校的生存面臨危機,從而導致社會公眾對美國的大學產生了信任危機。但是聯(lián)邦政府對高等教育的重視程度并未降低,在1983年國家教育優(yōu)化委員會公布的調查報告《國家處于危機中:教育改革勢在必行》中可以看出,政府已經把教育和國家的生死安危緊緊聯(lián)系在了一起。當時美國的高等教育質量在大幅下降,生源銳減,教師整體質量不高,許多教師職業(yè)懈怠,對未來失去了信心。面對這種狀況,教育家們對這一時期的高等教育現(xiàn)狀進行深刻反思。正是處在這樣一個時代大背景下,博克走上了哈佛大學校長的領導崗位。也正是從這時開始,他有機會從理論與實踐兩個方面對大學的社會責任進行思考與探索,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隨著日本、西德等國家經濟的迅猛發(fā)展,其產品大舉“入侵”美國市場,導致美國經濟日益下滑,各種社會弊病日益凸顯,他對大學社會責任的認識進一步深化。他的包括《走出象牙塔——現(xiàn)代大學的社會責任》在內的幾部重要的教育專著就是在這樣一種大背景下產生的。
博克于1930年3月出生在賓夕法尼亞州的布魯摩爾。1933年他的父母離婚,博克與兩個哥哥和母親生活在一起,博克后來上了一所私立初中,之后去了哈佛軍事學校。但他的父親是賓夕法尼亞一位優(yōu)秀的法學家,對他后來選擇法學有一定的影響。1951年博克從斯坦福大學畢業(yè)獲得政治學學士學位,畢業(yè)之后,進入哈佛法學院學習,1954年到巴黎大學學習。1956~1958年,博克在美國軍隊擔任法律顧問。1958年博克就進入哈佛大學法學院擔任助教,1961年榮升為全日教授。1968年博克升任哈佛大學法學院院長,從此博克開始走上了在哈佛大學的管理崗位。在此期間,美國高校包括哈佛大學爆發(fā)了聲勢浩大的學潮。博克采取的方式是謹慎溫和的,他不僅沒有報警,還送去了咖啡和油炸圈餅,并站到凳子上,感謝同學們的熱誠,還留下來聽取學生的抱怨。他對學生事件的成功處理,使大家看到了他在行政管理方面的卓越才能。1971年 10 月,他接替內森·普西擔任哈佛大學校長。從此開始了他在哈佛長達20年的校長生涯。博克的辦學理念是在前任校長的理念基礎上形成的,其中對博克影響較大的是艾略特和科南特兩位校長的辦學理念。艾略特在哈佛擔任校長40 年。上任伊始,他就宣布要把哈佛大學建成一所獨具美國特色的最偉大的大學。為了實現(xiàn)他的大學理想,他將科學研究引入哈佛大學,并作為哈佛大學的一項新職能,建立研究生院,開展研究生教育,從德國大學引進學術自由的理念,實施了自由選課制度,使哈佛成為一所現(xiàn)代大學。科南特于1933~1953年擔任哈佛大學校長,他試圖把哈佛建成一所精英型大學。他在位期間全力發(fā)展科研與研究生教育,但是并沒有忽視教學。他認為,教育首先要培養(yǎng)的是具有社會責任感的合格公民,是全面發(fā)展的人。為此,他于1943年開始對哈佛大學的本科生課程體系進行改革,實施了普通教育計劃,使哈佛發(fā)展成為一所研究型大學。艾略特和科南特不僅是哈佛大學歷史上擔任校長時間較長的校長,也是最有作為的校長,其辦學理念自然對繼任者博克的大學社會責任觀理念的形成產生影響。
(一)堅守:象牙塔的三項基本學術原則
博克在《走出象牙塔——現(xiàn)代大學的社會責任》一書中提出了“走出象牙塔擔當社會責任”的問題,同時他也認為走出象牙塔不是否定和拋棄象牙塔。象牙塔好的東西該堅守的還是要堅守?!跋笱浪保↖vory Tower)一詞源于圣經《舊約·雅歌》第七章,其中有這樣的唱詞:“你的頸項好比象牙塔!”[1]483即新娘豐潤的頸項如象牙塔一樣美麗。這是“象牙塔”一詞的本意。后來“象牙塔”一詞的內涵不斷變化和拓展。現(xiàn)代大學誕生之初,為了與社會保持著距離,免受社會的干擾,大學享有比較高的學術自由與自治。19世紀法國文藝批評家圣佩韋·查理·奧古斯丁開始用象牙塔來描述當時的大學。奧古斯丁筆下的象牙塔是大學折射出來的美好品質的象征,比如純潔與高貴、獨立與堅韌、自由與智慧、夢幻與天堂、神圣與典雅等。美國高等教育理論家約翰·S·布魯貝克曾描述過象牙塔式的大學:本科生院類似于與世隔絕的修道院式的機構,研究生院以不受政府和市場的影響為榮;英國的高等教育學家羅納德·巴尼特也對象牙塔進行了研究,認為:“象牙塔作為一種描述,它指的是大學從世界中退隱或者從低俗丑惡的現(xiàn)實中抽離出的一種狀態(tài),”[2]64即象牙塔已經發(fā)展成為用來借指有遠離社會和現(xiàn)實傾向的大學機構,有褒有貶,說法不一,難以區(qū)分。隨著社會的進一步發(fā)展,大學與社會的關系越來越緊密。尤其是20世紀初威斯康星大學校長查里斯·范海斯“為州服務”的理念提出后,大學服務社會的職能被強化,比如鞋子上沾滿牛糞被認為是好教授的標志,大學辦在了農民的豬圈和農舍旁邊,工人進入大學就像他們隨時可以進入工會大廳一樣,大學的實驗室隨時為制造商開放??傊?,大學成了任何人可以隨意進出的場所,可以學習任何東西的地方。博克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在他的《走出象牙塔——現(xiàn)代大學的社會責任》一書中,提出了大學不僅應該肩負社會責任,同時還應該堅守大學存在的學術原則。博克認為這三大基本學術原則是:
一是學術自由。學術自由,是古老的傳統(tǒng),可以說,有大學就開始有學術自由的呼聲和要求。博克認為,學術自由是維持大學活力的源泉,堅守學術自由就是堅守象牙塔的基本精神。由于學術自由與言論自由密切相關,要落實學術自由的原則就要營造良好的言論自由的環(huán)境。博克認為,言論自由有助于豐富和激勵人們的生活,有助于培養(yǎng)人的價值觀、思維力和想象力。如果教授發(fā)表言論的自由被剝奪,從事有爭議的課題被禁止,對教授個人來說,也就失去了參與智力交流的機會。沒有參與智力交流的機會,價值觀、思維力和想象力的培養(yǎng)也就是一句空話。博克進一步指出:言論自由還是一個與社會福利同等重要的問題,它事關整個大學的發(fā)展,既是捍衛(wèi)大學目的和大學教師利益必不可少的一個條件,也是實現(xiàn)大學使命的根本。這個根本丟失了,最終受損失的還是社會,“那時,社會既沒有新思想,也缺乏新發(fā)現(xiàn)。”[3]24一個沒有新思想和新發(fā)現(xiàn)的社會,將是怎樣一種境況,是可想而知的。博克反對把學術自由限制在學者本專業(yè)知識領域的范圍之內,認為“任何限制大學學者在本專業(yè)研究領域外發(fā)表言論的自由權利的做法,都是荒謬愚蠢的。”[3]5遺憾的是,隨著大學對社會的依賴程度越來越大,尤其是二戰(zhàn)后大學對財政經費的依賴性增強,比如美國大學辦學經費主要是依靠聯(lián)邦政府的撥款以及各種基金會、公司和校友等的支持和捐贈,這就迫使大學不得不考慮經費來源者的利益和意見,不得不承受社會的價值對學術的侵蝕和影響,不得不屈服于金錢和權利。其結果必然是,“大學傳統(tǒng)的中立地位注定要受到質疑”。[3]10博克甚至認為,隨著研究型大學的不斷發(fā)展壯大,學術獨立的標準遭到了破壞,大學是象牙塔的說法已經成為過去。這就使大學陷入了一種極為尷尬的境地:一方面要維護學術自由,一方面又要履行社會責任;一方面要用教授治校的理念維護學術自由,一方面又不得不服從政府和社會公眾的利益,考慮他們的需求。隨著大學由社會的邊緣走向社會的中心,社會對大學的影響和介入也必然會越來越深。社會的影響和介入越來越深,必然導致對學術自由的限制也將越來越多。探索未知領域的本能沖動,加上巨大的商業(yè)利益驅使,有可能使得一些科學家喪失社會良知,其研究成果有可能打破與自然界的和諧、平衡,甚至危害人類社會發(fā)展。
二是學術自治。博克主張大學學術自治,但是他認為大學的學術自治是應該受到約束的,比如政府為了維護公眾利益,有必要對大學進行適當限制,只不過這種約束和限制不能過大,對學術自由不能造成危害,否則會影響社會發(fā)展的根本利益。這就要求要處理好政府與大學的關系,尤其是政府要把握好限制和約束大學的“度”。在處理政府與大學的關系上,博克提供了四種選擇:一是采取命令的形式,比如出臺有關大學停止損害公眾利益的規(guī)定;二是要求大學重新嚴格審查和研究特殊問題;三是用資金對大學進行鼓勵和引導;四是引入市場,建立競爭機制。博克對此比較謹慎,還提出了誠懇的建議:一是政府應該對不合理干涉行為有防范意識,不能企圖左右大學的學術事務,這會有損大學的教學質量;二是增加新服務,即為了鼓勵大學提供滿意的服務,政府可以向大學提供補貼;三是防止弊端,即政府為了防止大學做出其所不希望見到的事情而采取的措施。不過,博克認為對于一些非常平庸的大學,可以采取不同的辦法,比如嘗試更多政府干預也許會有一定的收獲。
三是學術中立。堅守象牙塔的精神,不能丟失學術中立的傳統(tǒng)。但是二戰(zhàn)后美國由于多元化大學的出現(xiàn),尤其是威斯康星大學“為州服務”的辦學理念提出之后,學術中立原則也受到了挑戰(zhàn)。博克對多元化大學比較認同,認為是美國特色的創(chuàng)造發(fā)明,他曾經對大學通過計算機程序、電視教學、錄像帶等現(xiàn)代技術為正在工作或居家的新型學生提供很多教學機會特別贊賞。博克認為,防止大學追求功能目的,并不是現(xiàn)在的觀點和看法,早在一百年前就有人提出了。他對反對者對大學的學術前景和道德責任等的關注表示贊同,但明確表示這種擔憂有夸大現(xiàn)代大學的缺點之嫌,不符合客觀事實。
(二)走出:象牙塔的社會責任
博克對大學社會責任的認識經歷了一個過程。他生活在美國研究型大學逐漸從社會邊緣走向社會中心的時期。那時美國許多的大學對社會服務職能的認識已經比較清晰,尤其是多元化大學已經有了一定的規(guī)模。比如到1962年時,加州大學雇員的總數(shù)就已超過四萬人,學生總數(shù)有十萬人,有二十萬人接受繼續(xù)教育課程進修班培訓,學校開設了近一萬門課程,校園、實驗站、農業(yè)與都市推廣中心遍布全國各地,其布點已有一百多個,為當?shù)卣蜕鐓^(qū)提供各種各樣的社會服務,當年僅加州大學附屬醫(yī)院就為四千名嬰兒接生,同時,加州大學還是世界上最大的小白鼠供應基地。社會對大學的期望越來越高,這給大學為社會服務提供了更多的機會。正是處在這樣一個歷史時期,博克走上了哈佛大學校長的崗位,使他有機會從理論與實踐兩個方面對大學的社會責任進行研究與探討。
博克認為,既要堅守大學基本的學術原則,守住大學象牙塔的精神價值底線,更要走出校園,承擔社會責任。大學作為一種獨特的社會組織,博克認為其承擔社會責任的理由,主要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一是大學辦學的巨額經費來自納稅人,就應該為納稅人提供服務,這也充分說明了大學應該肩負起回報社會的責任;二是大學由于其特殊的功能和優(yōu)勢對某些類型的有價值的資源進行了壟斷,大學應該利用他們特殊的資源服務于社會;三是大學在人才培養(yǎng)和科學研究方面的專長和能力是其他社會機構所不能替代的,具有很強的競爭力。
博克的大學社會責任觀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
1.從學術性角度看大學對社會的責任。
第一,幫助國家解決受教育機會不平等問題。博克用一個章節(jié)即第四章專門對大學教育機會和種族不平等問題進行討論,認為大學應該讓所有的人享受高等教育,幫助國家解決受教育機會不平等問題。這是他的大學社會責任觀的核心和重點內容。美國在戰(zhàn)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黑人和其他少數(shù)民族均不同程度地遭到幾乎所有的學術機構的歧視。但很少有大學想到要去努力幫助國家解決種族問題。就是歷史發(fā)展到20世紀80年代,也只有60%的黑人家庭收入達到白人的生活水平,貧困的黑人比例較大,失業(yè)的黑人也比較多。不過,比較好的是,自20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在人們越來越強烈的要求下,一些大學和學院開始通過各種方式優(yōu)先招收大量少數(shù)民族學生。由于所錄取的黑人和拉美裔美國人、印第安人等少數(shù)民族學生的考試成績大大低于白人,考試成績比較高的白人沒有被錄取,這種做法不能說是合理的,因為它損害成績好的學生的利益,削弱了學生的競爭意識,因此遭到了一部分人的反對,引起了爭議。支持者則認為,盡管這種向黑人和少數(shù)民族學生優(yōu)惠的招生政策會招致暫時的不公正現(xiàn)象,但從長遠利益看,有利于實現(xiàn)更大的機會均等,為此付出一定的代價,是值得的。在教師聘用方面,美國黑人和拉美裔美國人、印第安人等少數(shù)民族在大學教師人數(shù)中所占的比例也比較低,重點大學少數(shù)民族教師缺乏的現(xiàn)象已經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為此,美國聯(lián)邦政府要求每一所大學都要出臺鼓勵政策,吸收少數(shù)民族人員填補空缺的教師職位。這種政策導向也引起了爭議:反對者認為,重點大學的首要任務是提高教育質量和科研水平,因此,教師的選拔就應該主要考察教師和學者的能力;支持者認為,榜樣的作用很大,對樹立學生的志向、抱負等至關重要,少數(shù)民族教師可以向少數(shù)民族學生提供行為榜樣和輔導員的特殊服務。
第二,鼓勵學生關注社會,思考社會問題。美國社會的諸多弊端和不公正的現(xiàn)象正在日益凸顯。博克轉引的調查資料顯示:社會的道德標準已在下降,社會對政府機構領導人的信任度大幅度下降。面對這樣一種現(xiàn)實境況,大學應該義不容辭地運用其特殊影響去教育和鼓勵學生對社會道德問題進行深入思考,提升其道德推理能力。研究現(xiàn)代大學的道德教育,確實存在不少問題,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三方面:首先,是缺乏訓練有素的教師;其次,是課程設置不合理;再次,是大學傳統(tǒng)的道德教育方法受到學術研究目的和方法的變化沖擊。大學要引導學生對社會道德問題進行思考,就要努力解決好大學自身的道德教育問題。只有把自身的道德教育問題解決好了,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關注社會,思考社會道德問題。一所大學如果放棄了對道德問題的關注和思考,也就違背了大學對社會負責的理念;一所大學如果不組織其師生員工討論社會道德問題,也會讓很多關心社會問題的教師和學生感到學校對社會冷漠,甚至會因此而沮喪。博克還對進行道德教育的一些具體情況進行討論,比如教師向學生表達自己的道德觀的行為是不是思想灌輸?博克的回答是否定的,他認為只有當教師強迫學生接受自己的道德觀,才是思想灌輸。他還認為,學生對道德問題的敏銳的觀察力,對道德原理的理解很重要,會使學生對道德問題看得更透徹,從而更加自覺地遵守共同的社會道德價值觀。
第三,通過學術研究、技術創(chuàng)新推動社會進步與發(fā)展。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其經濟狀況一直不好,疲軟和僵化成了當時經濟發(fā)展的代名詞。那時,人們對生產力發(fā)展的認識不夠,博克甚至認為幾乎是一片空白。不過,專家們對技術創(chuàng)新的作用和意義還是有比較清醒的認識,但是技術創(chuàng)新的速度早已大大下降。面對這種情況,人們對將科學知識轉化為實用性產品的方法、速度和效率問題是越來越重視了。美國的科研水平無疑是世界一流的,能夠通過科學研究、技術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出新產品,從而推動新產業(yè)的出現(xiàn)。不過,要使科學研究的質量不受影響,并持續(xù)保持高質量,必須具備基本的學術條件:政府和社會必須為科學研究領域提供足夠的令人滿意的職業(yè)機會;要有能夠滿足一流科學家從事科學研究的先進的儀器和設備;要有能夠適應高質量研究活動的好的工作環(huán)境;科學家要有充分的自主權,要能夠自行決定研究項目和研究方法,且要有穩(wěn)定的經費來源;要建立科學的維護研究質量的程序和高尚的道德規(guī)范。同時,博克認為,為了鼓勵大學進行技術創(chuàng)新,滿足社會需求,政府應更加重視大學科研經費投入問題,加大支持力度,鼓勵校企合作。博克還認為,要加強校企之間的密切聯(lián)系,首先要重視實用性研究,其次要增進校企交流。他甚至認為大學還可以幫助教師組建公司,加快成果轉讓。
第四,大學的學術研究要承擔社會責任。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來,人們開始認識到,科學研究的結果并非都是有益于人類,造福人類的,比如克隆技術的研究等就是擾亂社會問題的研究活動。有道德感的科學家應該重新審視自己的社會責任,對其所從事的科學研究的利用價值和可能產生的不良后果進行評價。他還認為,社會科學家也要考慮其研究結果的社會責任問題,也要為自己的研究所造成的后果承擔責任。這種社會責任和影響可能比物理或化學研究出現(xiàn)錯誤帶來的危害更大,錯誤存在的時間也許會更長,甚至會影響到政府的政策和社會公眾的態(tài)度,如果被人利用則更可怕。為此,政府要重視對科學研究的管理,應該出臺相關規(guī)定;大學也應采取相應的措施,比如建立道德評估委員會,實行檢查制度,制定審計程序等;確保政府規(guī)定能夠嚴格執(zhí)行。
此外,對外技術援助,無論是對援外的大學,還是接受援助的國家都是有益的,是雙贏的。但是,也會帶來一系列的管理問題和社會道德問題,要區(qū)別對待,謹慎行事,尤其要盡心盡責地遵守相關道德標準。
2.從非學術性角度看大學對社會的責任。
第一,大學應該為其所處區(qū)域服務。按照美國法律規(guī)定,大學雖然擁有教室、實驗室、辦公室和圖書館、體育館等眾多設施,但沒有交納財產稅的義務。對城市、社區(qū)來說,財產稅則是其主要稅收來源。因而城市和社區(qū)居民對大學坐享城市資源而不付出代價的做法有意見和看法,從而也就使城市、社區(qū)和學校之間的關系有些微妙。不過,大學作為免稅的回報,向社區(qū)推出長期向社區(qū)開放博物館、體育館、圖書館,在社區(qū)擔任家教,在市鎮(zhèn)機構實習,醫(yī)學專業(yè)的學生為社區(qū)提供急診服務等各種服務項目。此外,大學教師和學生的吃住行等還會帶動社區(qū)的經濟發(fā)展,由此增加當?shù)氐臓I業(yè)稅和所得稅的收入,一些靠近大學的高科技企業(yè)更會因大學的推動而得到很多益處。這些都涉及大學的社會責任問題,因此很有必要進行討論,理清大學對城市、社區(qū)所要擔負的經濟責任。
第二,大學幫助社會解決現(xiàn)實問題。大學既可以為社區(qū)提供看得見、摸得著的服務,同時還可以幫助社會解決一定的現(xiàn)實問題。比如大學教育可以提升人口質量,使其養(yǎng)成保護社會環(huán)境的良好習慣,還可以使人改變陳舊落后的社會觀念,促進科學生育觀的形成,從而有助于控制人口數(shù)量。專家及學者們已經發(fā)現(xiàn),國家受教育程度越高往往人口出生率越低。大學的這些功能和作用無疑都會有助于社會所面臨的現(xiàn)實問題的解決。
(三)堅守與走出的平衡
大學發(fā)展到今天,在博克看來,不可能不走出象牙塔,承擔社會責任,但是在走出象牙塔的同時,還要保持大學學術的基本原則,堅持學術自由、學術自治、學術中立。這就使大學面臨堅守與走出的兩難選擇。在這種兩難選擇的過程中,關鍵是“度”的把握,大學既不能故步自封,過于崇尚學術和過于與世隔絕,致使大學成為無人問津的知識孤島,也不能在超越象牙塔時走向另一個極端,即過于政治化與社會化,這將會導致大學學術的貶值。因此,博克認為大學在兩者之間保持平衡是最佳選擇。在金耀基眼里,大學是時代的表征,它能夠反映時代精神,是風向的定針,有所守,但也要燭照社會的方向,尤其是“大學不能遺世獨立,但卻應該有它的獨立自主;大學不能置外于人群,但卻不能隨外界政治風向或社會風尚而盲轉、亂轉”。[4]22
(一)重塑大學精神,堅守象牙塔的基本原則
大學本身是一個充滿理想主義的地方。但是在歷史發(fā)展的進程中,有的大學把理想丟失,把大學精神丟失了,剩下的是高樓大廈,是寬闊的運動場和先進的儀器實驗設備,象牙塔的理念模糊了,象牙塔的影子沒有了。像這樣的大學,不存在走出象牙塔的問題,因為根本就沒有象牙塔。所以,博克《走出象牙塔——現(xiàn)代大學的社會責任》一書的啟示,首先不是走出的問題,而是建構象牙塔的問題。如何建構象牙塔?
首先,要重塑大學精神。大學精神的缺失已經成為我國大學的普遍現(xiàn)象。大學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塑造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找?guī)讉€詞定為校訓,或喊幾句口號,就行了的事,它需要系統(tǒng)的設計,長遠的規(guī)劃,尤其需要時間的積累和積淀。一所沒有大學精神的學校,很難想象會有什么象牙塔的價值觀存在。所以,培育大學精神,是許多大學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其次,要堅守學術自由和學術自治的原則。學術自由與學術自治是象牙塔精神的核心與精髓,是象牙塔價值觀的體現(xiàn)和最基本的原則,也是大學立足之本、生命之源。我國大學學術自由的理念本身就比較淡薄,其地位與西方相差甚遠。用布魯貝克的觀點看,我國高等教育存在的哲學基礎主要是政治論,或者說,政治論占據(jù)主導地位,認識論和人本論是依附于政治論的,是政治論在主導大學的發(fā)展,大學和學者的學術權力仍處于弱勢地位,更談不上像西方那樣能夠與政府學術權力制衡。我國大學的學術自由和學術自治在法律保護方面也是嚴重缺失的。不過,近幾年情況有些好轉,尤其是黨和國家對現(xiàn)代大學治理的倡導和大學章程的制定,會在一定程度上推動社會各界對大學學術自由和學術自治的重視。
再次,重視文化建設,提升大學的精神品格。我們知道,文化是立校之本,是大學象牙塔精神成長與發(fā)展的沃土,是大學的靈魂所在,它集中體現(xiàn)了大學的精神品格。至于如何加強文化建設,不同的大學情況不一樣,其建設的路徑和對策也不一樣,但是打造特色文化、重視大學精神品格的塑造和人文環(huán)境的建設等,是其共性的一面,我們不能忽視。
(二)走出校園,肩負社會責任
我們有一個誤解,以為只有應用型大學才有服務社會的責任和使命,其實不然,研究型大學照樣有社會責任。博克的哈佛大學就是研究型大學服務社會的典范。美國的高等教育,自威斯康星大學開始,服務社會已經成為傳統(tǒng)。我國高等教育對社會服務的認識還有誤區(qū),也不僅僅是研究型大學,甚至包括一些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都還沒有把社會服務看成是自己的職責,看成是自己的本分,認為只要把人才培養(yǎng)好了,科學研究工作抓好了,就一好百好了。事實上并不是這樣,國家養(yǎng)活了你,地方養(yǎng)活了你,你憑什么不為國家和地方服務?用了納稅人的錢,就應該為納稅人服務,這是天經地義的事,否則,大學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就值得人們懷疑了。其實,還不僅僅是社會需要大學提供服務的問題,大學在服務社會的同時也能夠收到豐厚的回報,比如項目資金的支持,實習實訓基地的獲得,兼職教師隊伍的補充等。地方本科院校更“應該積極地打開校門,主動融入地方經濟社會發(fā)展大潮,爭取在服務地方中贏得更多的紅利”。[5]所以,走出象牙塔主動承擔社會責任,是所有大學都該做,而且應該努力做好的事。
我國大學應該主動承擔哪些社會責任呢?一般而言,有三大任務:一是為社會培養(yǎng)合格的人才。這里說的社會,是應該因大學的類型和層次不同有所區(qū)分的,比如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應該為世界和國家培養(yǎng)人才,省屬高校為全省的經濟社會培養(yǎng)人才,地方一般大學為其所處區(qū)域培養(yǎng)人才。每一所大學都應該盡可能根據(jù)自己的辦學水平和能力,對接相應的社會和領域,找準為社會服務的人才培養(yǎng)生態(tài)位。二是為社會提供科學研究成果。這也是同樣的道理,不同的大學要選準自己通過科學研究為社會服務的生態(tài)位。當然,科學研究能不能取得比較大的成果,涉及的因素很多,就是一般性的大學也有可能取得比較大的成果。比如一般應用型大學應該以成果轉化和應用推廣的研究為主,但是也要給基礎研究留下一扇窗。三是為社會提供文化藝術服務。每一所大學都是文化的大學,其對所處區(qū)域的文化發(fā)展不管承不承認,都會產生重大影響。甚至當?shù)匚幕母叨染腿Q于其大學文化的高度,當?shù)匚幕钠肺痪腿Q于大學的文化品位。所以,大學對其所處區(qū)域的文化服務也是重要的社會責任。
總之,大學應該主動向社會承擔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和文化服務三大責任,并內化為辦學的理念,長期持續(xù)地堅持下去。這不僅對社會有利,更對大學有利。
[1] 思高.圣經[M].香港:思高圣經學會,1968.
[2] Ronald Barnett. The Idea of Higher Education[M]. Buckingham:Society for Research into Higher Educa -tion&open University Press. 1990.
[3] (美)德里克·柯蒂斯·博克.走出象牙塔——現(xiàn)代大學的社會責任[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4] 金耀基.大學之理念[M].臺北:時報出版社,1997.
[5] 侯長林.地方院校如何贏得更多紅利[N].人民日報,2013-08-15.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University——Interpretation of Derek’s Beyond The Ivory Tower——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the Modern University
HOU Changlin
( Institute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Fanjing Mountain Area,Tongren University,Tongren,Guizhou 554300,China )
Derek·C·Bok is a famous contemporary American higher educator. He systematically illustrated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university in Beyound The Ivory Towe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the Modern University. He believes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adhere to the three basic academic principles--academic freedom,academic autonomy and academic neutrality,which is the basic spirit of the ivory tower. However,the modern university should walk out of the ivory tower to bear more social responsibility. His idea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university still has great realistic signific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ies in China.
Derek·C·Bok,Ivory Tower,social responsibility
G640
A
1673-9639 (2016) 05-0036-07
(責任編輯 王小聰)(責任校對 黎 帥)(英文編輯 田興斌)
2016-05-28
貴州省2013年高等學校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招標項目(黔教高發(fā)[2013]446號)。
侯長林(1963-),男,貴州銅仁人,銅仁學院校長、梵凈區(qū)域高等教育與職業(yè)教育研究院院長,教育學博士,教授,研究方向:文化哲學,高等教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