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衛(wèi)蘭
(臺州學(xué)院 人文學(xué)院,浙江 臨海 317000)
劉仁本在浙東文化史上的貢獻(xiàn)
陳衛(wèi)蘭
(臺州學(xué)院 人文學(xué)院,浙江 臨海 317000)
劉仁本(1311-1368),浙江溫嶺人,元末浙東著名的詩文家,擅詩能文工書。從至正十四年(1354)入方國珍幕,到至正二十七年(1367)十月朱亮祖攻下溫州被俘,共輔佐方國珍13年。劉仁本以方國珍幕僚和朝廷委派官員的雙重身份,處于元末占據(jù)慶元的方國珍政權(quán)核心,主持或參與了當(dāng)時浙東的重大社會活動。在文化方面,劉仁本聯(lián)絡(luò)浙東文人及過往朝廷官員,倡導(dǎo)詩酒雅集,活躍浙東詩壇;記錄方氏政事,補正史書闕誤。在元末史料缺失、散佚的背景下,其散文有較高的檔案史料價值。
劉仁本;浙東;文化史;貢獻(xiàn)
劉仁本(1311-1368),字德玄,號羽庭。祖居仙居,劉仁本父親始遷居到溫嶺市溫嶠鎮(zhèn)大球。劉仁本少年時期曾在臺州府學(xué)學(xué)習(xí),青年時期“出寓錢塘”[1]1216-90。曾參加科舉考試,鄉(xiāng)試中選,并以此任廉訪司吏員。至正六年(1346)前后,“試?yán)粲陂}”[2]第50冊,528。至正十四年(1354),劉仁本入方國珍幕中。至正十八年(1358),隨方國珍領(lǐng)節(jié)鉞鎮(zhèn)四明(鄞縣)。至正二十年(1360)在余姚州秘圖湖上舉辦了在元末影響頗大的續(xù)蘭亭詩會后,政譽文名漸漸提高。至正二十年(1360)到至正二十四年(1364),劉仁本詩文創(chuàng)作及人生達(dá)到頂峰。至正二十七年(1367)十月,劉仁本被俘,后押赴應(yīng)天(今南京),朱元璋歷數(shù)其罪,鞭背,潰爛而死。
入方國珍幕后,劉仁本歷任江浙行省左右司郎中、海道防御漕運官、溫州路總管、行樞密院副使,主持或參與了當(dāng)時浙東的重大社會活動。至正十九年(1359),朝廷重新啟動海運漕糧后,方國珍受命為元朝準(zhǔn)備漕運船只,劉仁本以江浙行省左右司郎中、海道防御漕運官的身份,主持了至正十九年(1359)——至正二十年(1360)、至正二十一年(1361)——至正二十二年(1362)的海道運送漕糧。在文化方面,劉仁本聯(lián)絡(luò)浙東文人及過往朝廷官員,倡導(dǎo)詩酒雅集,活躍浙東詩壇;記錄方氏政事,補正史書闕誤。
劉仁本擅詩能文工書,當(dāng)時有詩集《羽庭稿》(《羽庭詩稿》)、文集《亦玄集》行世,后來散佚。今傳世的六卷本《羽庭集》是清代館臣從《永樂大典》中輯錄出來的,但仍有部分詩文散佚在外,保存在《海道經(jīng)》、《兩浙海塘通志》、地方志等中。
(一)劉仁本的文學(xué)創(chuàng)作
1.劉仁本的詩文創(chuàng)作分前后兩個時期
前期:以至正六年(1346)前后“試?yán)粲陂}”為代表,以詩歌創(chuàng)作為主。公務(wù)兼文學(xué)活動主要在建溪、閩江流域。沿建溪涉及的地方有建寧府及附近建上(建安);沿閩江的路線有閩江上游的茶洋驛、閩江下游的閩清、福州。劉仁本在福建為吏的起止時間不詳。至正六年(1346),劉仁本肯定在福建。“至正丙戌歲,余吏閩海,嘗夢弟德載為前母姨夫人夏氏題門榜。”[1]1216-115作品有《陪建寧太守宴水南樓索贈歌者二首》、《再陪宴用前韻》類的應(yīng)酬之作,也有《登福州山寺詩》、《登福州南臺廟三首》這樣的紀(jì)游詩,還有同情百姓的《蕨萁行》、《閩中女四首》。以吏的身份,用旁觀者的視角寫作。
后期:以入方國珍幕為代表,詩、文創(chuàng)作并重,部分散文的史料價值大于文學(xué)價值。至正二十年(1360)劉仁本舉辦了續(xù)蘭亭詩會后,政譽文名漸高。至正二十年(1360)到至正二十四年(1364),詩文創(chuàng)作達(dá)到頂峰。此時也正是各路豪杰如陳友諒、明玉珍、張士誠、朱元璋等紛紛擴張勢力、稱王稱霸,元朝疲于奔命的時候,方國珍則游移在元朝和朱元璋之間,浙東相對平靜。這段時間,劉仁本以方國珍的幕僚和朝廷命官的雙重身份,真正地參與到社會管理中,詩文創(chuàng)作的視角也由旁觀者轉(zhuǎn)變?yōu)橛H歷者,開始和時政的變化、百姓的體驗同步。主持海道運糧到大都時,為朝廷官員督漕之難、張士誠供糧之勉強而擔(dān)憂、激憤(《徹公通理趣漕回京序》),為漕糧順利運出而歡欣(《春日即事》、《奉檄泛海督漕運》、《送戶部侍郎韓君汝舟督漕還京》);為地方學(xué)官廢弛而憂慮(《送韓致用之福建謁先廟序》),為書院得良師而喜悅(《送馬易之主東湖書院事》)。
2.劉仁本的詩文成績
劉仁本工于詩歌。好友朱右評價頗高。其實劉仁本和元代詩人一樣,把詩歌當(dāng)成是應(yīng)酬、交際的手段,公務(wù)應(yīng)酬、私交唱和的詩作頗多,而高質(zhì)量的少??偟膩碚f,劉仁本七言古詩寫得好,七言律詩數(shù)量最多。七古《四明行寄臨海尹張惟彬》“筆力雄健,視野開闊,是元詩中的佳作”[3]547。七律《昌國道上》《過上虞西溪湖》、《次韻南陽馬易之東湖書院雜詩》等“清雋絕俗,不染塵氛”[1]1216-1。
劉仁本的文章平易流暢,紀(jì)實性強,部分記、序以文存史,有頗高的史料價值。劉仁本崇拜韓愈,在《自序》中提到自己和韓愈的兩次聯(lián)系。一次是至正二十年(1360)正月,夢見韓愈托夢,教授劉仁本作文法則:“文以載道,道有顯晦,文亦為之低昂。道在日用間。文貴平暢,則道自然明白。文猶制衣也,挈其領(lǐng)而褫之,理斯順矣?!保?]1216-1一次是至正二十三年(1363)十月,劉仁本被戎事到上虞,和朱右、昱大明等會面。朱右主持扶乩,韓愈降臨。“韓愈”指出劉仁本《守拙齋記》之誤,并主動要求為《亦玄集》作序。劉仁本作文宗韓,確實做到了“文貴平暢”。
(二)劉仁本倡導(dǎo)下的浙東詩酒雅集
據(jù)《羽庭集》,從至正十九年(1359)到至正二十三年(1363),在劉仁本筆下有紀(jì)年或能考證出寫作時間的詩酒雅集有8次,其中劉仁本或主持參與,或應(yīng)邀為雅集詩作寫序。其中影響最大的是續(xù)蘭亭會。
1.朝廷督漕官員貢師泰的白沙聯(lián)句送別詩會。至正十九年(1359)冬,貢師泰奉旨到閩廣督漕,路過舜江。當(dāng)?shù)匚娜伺e行白沙聯(lián)句詩會,歡迎貢師泰“經(jīng)越絕,浮鄞舶”[1]1216-73。劉仁本未參加,但后來為此次詩會寫了《白沙聯(lián)句序》。
2.仿東晉山陰蘭亭之會的余姚續(xù)蘭亭詩會。至正二十年(1360)三月初吉,利用治師會稽之余姚州的機會,仿東晉山陰蘭亭之會,在“余姚州秘圖湖上作續(xù)蘭亭會,補晉人所缺詩篇”[1]1216-116。參會的甌越人士有42人,劉仁本自己作詩兩首補參軍劉密詩,并為這次詩會作《續(xù)蘭亭詩序》。由“元末江南詩壇的關(guān)鍵人物之一”的劉仁本主持的這次詩會是“元末戰(zhàn)亂中影響頗大的一次詩人聚會, 也是詩人表示仍然存在的‘行為藝術(shù)’”[3]547。這次詩會提高了劉仁本在浙東文壇的聲譽。
3.汪以敬任定??h尹的送別詩會。至正二十二年(1362)五月,汪汝懋(汪以敬)接替吉雅謨?。R元德)任定海縣尹。“君行矣,鄞士率為詩歌以張之,來征敘?!保?]1216-85劉仁本應(yīng)邀作《餞定海縣尹汪以敬詩序》。
4.貢師泰回京任秘書卿的慈溪送別詩會。至正二十二年(1362)七月望日(十五日),貢師泰被召為秘書卿返京途中,路過四明,當(dāng)?shù)厝恕安从莨「郏罉飞?,酌醴為餞”?!皻g然相與劇飲,取前人詩為韻,各出情思,分賦得二十篇,篇十二句,裒為宴別之什?!保?]1216-79劉仁本作《虞江宴別詩序》及詩《代虞江宴別詩陰字韻》、《餞秘書卿貢玩齋于慈溪永樂寺分韻得壑字》。
5.章彥復(fù)督運漕糧功成回行省任檢校官的送別詩會。正二十有二年(1362)春,章彥復(fù)“奉命駕海舶,督糧運”[1]1216-83,先到達(dá)四明督領(lǐng)船隊。劉仁本帶領(lǐng)文武為章彥復(fù)餞行(此次餞行也應(yīng)是詩會形式)。章彥復(fù)率領(lǐng)的船隊經(jīng)吳地裝上漕糧后運往大都,途中遇倭脫險。到達(dá)大都后,朝廷“授以檢校官”,命章彥復(fù)回省任職。章彥復(fù)秋天隨船隊又回到四明,劉仁本“再率能詩者歌以送之”[1]1216-83,作《送江浙行省檢校官章君彥復(fù)序》。
6.擴廓帖木兒回訪使者梁子晉、富察伯貞返回山東復(fù)命的送別詩會。至正二十三年(1363),山東元將擴廓帖木兒派出的回訪方國珍的使者梁子晉、富察伯貞要返回山東復(fù)命,鄞人作詩送行?!跋仁枪珖L遣官浮海東來,報司徒方公之使。及茲言旋,鄞人引領(lǐng)壺漿迎望王師之至者,作為詩歌,因之以獻(xiàn),且來命序?!保?]1216-78二月望日,劉仁本作《平益都詩序》。
7.西樓喜雨詩會。至正二十三年(1363)四月無雨,五月三日始連續(xù)下雨3天。五月初五,劉仁本率領(lǐng)賓客西樓聚會飲酒賦詩志喜,“摘取韋蘇州詩八句分為起語,人各足成篇,篇十二句?!保?]1216-10劉仁本作《西樓喜雨》詩。
8.徐子信的送別詩會。至正二十三年(1363)夏,徐子信路過浙東,其伯之子仁在其鄉(xiāng)四明做浙東憲史,兄弟相會于鄉(xiāng),鄉(xiāng)人聚會賦詩餞行。“昆季聯(lián)蟬,金玉輝映,鄉(xiāng)人榮之。惜其旋也,為歌詩以餞,問序於仁本?!保?]1216-78劉仁本作《送浙西憲府譯史徐子信序》。
劉仁本詩中還記錄了無紀(jì)年的小聚,如七夕宴會(《七夕宴會分韻得人字》)、中秋南樓賞月詩會(《中秋南樓賞月分韻得天字》)、上虞大禹峰夏蓋湖山寺詩會(《上虞大禹峰夏蓋湖山寺分韻得楚字》)、倪氏荷亭宴會(《六月四日宴倪仲權(quán)荷亭》)等。
劉仁本擅長詩文,和元代文人一樣喜歡以詩文作為應(yīng)酬手段,且居于方國珍政權(quán)的核心地位,身邊自然會吸引一批有共同愛好的浙東文人、名士、僧人、地方官員等。這個社交圈子或為應(yīng)酬來往浙東的朝廷官員、或單純?yōu)槲膶W(xué)、或為特定事情、特定日子舉行詩酒雅集,劉仁本作為圈子的核心人物即使不出席,也會應(yīng)邀為詩會作序,以示重視。因當(dāng)時方國珍鎮(zhèn)四明(鄞縣),所以劉仁本主持參與或應(yīng)邀請為詩會寫序的詩酒雅集地主要集中在寧波、紹興地區(qū),具體地點在鄞縣、慈溪、余姚、上虞等地。這些遍布寧波、紹興的大小詩會,活躍了浙東詩壇,粉飾了方國珍政權(quán)的太平,在元末戰(zhàn)亂頻仍的社會里,如同世外桃源,給人短暫的心靈安寧。
劉仁本痛心歷史上有價值的文化現(xiàn)象卻缺少記載,有意識地把正在發(fā)生的事件記錄下來,以備史官采用。感慨“大士觀音坐此道場,自其始興迄今,無片文只字紀(jì)錄,以垂考證”[2]第60冊,332。主持海道運糧時,盡可能地“紀(jì)其廢復(fù)之顛末,以贊中興事機之會,尚或有備於史氏之筆也”[4]59。劉仁本此時身處亂世,只能透過方國珍為元朝效力,所以把以文存史為己任,有意識地記錄下了公務(wù)活動中親歷事件的始末及細(xì)節(jié)。劉仁本的詩作紀(jì)年明確的時間是從至正十九年(1359)到至正二十四年(1364),其中至正二十二(1362)到至正二十三(1363)的記、序類散文非常多,這時劉仁本已升溫州路總管。劉仁本一方面主動作文記錄其主持或參與的公務(wù)活動實況,一方面用詩文應(yīng)酬當(dāng)?shù)匚娜?、往來的朝廷官員,努力融洽方國珍政權(quán)和當(dāng)?shù)乜N紳、朝廷官員的關(guān)系,從史官的視角,用記、序文體記錄下了當(dāng)時發(fā)生的如方國珍與察罕通使、海運漕糧、興學(xué)修橋、人事變動(書院山長、縣尹州牧、寺廟住持)、詩酒雅集、文人結(jié)集等各方面活動?!端膸焯嵋氛J(rèn)為“其序、記諸篇述方國珍與察罕通使及歲漕大都諸事,多記傳所不載,亦可補史闕”[1]1216-1。其中,方國珍與察罕通使、海運漕糧事因當(dāng)時沒留下系統(tǒng)的官方記錄,劉仁本的私人紀(jì)實性記、序就顯得彌足珍貴。
(一)補史書之闕
1.方國珍與察罕通使
方國珍與察罕通使事,《元史·察罕帖木兒(擴廓帖木兒)傳》無記,劉仁本作《送河南省員外郎梁子晉使還序》、《送中書兵部員外郎富察君使還序》、《平益都詩序》3篇序,記錄了這個過程的始末和內(nèi)情。
至正二十二年(1362)夏五月,方國珍聽聞“忠襄舉兵益都,聲援相接,遣使乘桴浮海,致書幣于營,道軍旅之情,請期約之令,以遂夾輔之謀”[1]1216-72。使者到達(dá)時,剛好察罕帖木兒被殺,其養(yǎng)子擴廓帖木兒襲職總?cè)?。“太尉視諸館谷,於禮特優(yōu)”[1]1216-72。擴廓帖木兒特別優(yōu)待方國珍的使者,并打算派兩個使者從海道回訪方國珍。考慮到益都未攻下,山東未平定,及方國珍的特殊身份,擴廓帖木兒決定派幕職河南省員外郎梁子晉代表自己,派行兵部員外郎富察伯貞代表朝廷,“致朝廷措置之宜與責(zé)任之重”、“達(dá)朝廷責(zé)任先王及俾我襲職總?cè)种狻保?]1216-73。這兩名使者于同年十一月到達(dá)四明,不久平益都的捷報傳至四明。方國珍決定和擴廓帖木兒訂盟,“司徒復(fù)以江南事機、閫庭謀略托諸子晉,以復(fù)于太尉,而俟其報命之重來也”[1]1216-72。這兩位使者估計是被留在四明過春節(jié)了。當(dāng)兩位使者將要離開四明返回時,鄞縣人以詩餞行,“鄞人引領(lǐng)壺漿迎望王師之至者,作為詩歌,因之以獻(xiàn),且來命序?!保?]1216-78劉仁本應(yīng)邀,在至正二十三年(1363)二月望日為此次餞行詩會詩集作《平益都詩序》。
2.海運漕糧到大都
劉仁本有7篇記、序記錄了至正十九年(1359)——至正二十年(1360)、至正二十一年(1361)——至正二十二年(1362)朝廷督漕、江浙為海運備粟備舟的情況。劉仁本主持方國珍方面的備舟工作,和督漕使者交往頗多,私人關(guān)系也不錯,所記錄下的海運內(nèi)情或是親歷或是源自督漕使者,其真實性、史料價值不亞于正常情況下的官方記錄。
《元史·食貨志一·海運》記載始于至元二十年(1283),止于天歷二年(1329),內(nèi)容詳盡;《元史·食貨志五·海運》記載始于正元年(1341),止于至正二十三年(1363),內(nèi)容簡略,篇幅只有前者的四分之一。劉仁本海運系列文章中的《江浙行省興復(fù)海道漕運記》、《送中書兵部尚書伯元臣回京敘》如實記錄了元末恢復(fù)海運后的第一次海運詳情(即至正十九年——至正二十年)。其中朝廷官員督漕、江浙行省漕運分工、運糧路線等紀(jì)實性內(nèi)容,被《元史·食貨志五》采用,實現(xiàn)了劉仁本“有備於史氏之筆”的愿望。
劉仁本筆下的第二次海運(即至正二十一年——至正二十二年)充滿變數(shù)。“(至正二十一年)九月,又遣兵部尚書徹徹不花、侍郎韓祺往徵海運一百萬石。二十二年五月,運糧赴京,視上年之?dāng)?shù),僅加二萬而已?!保?]2483而真相是這13萬石漕糧還是戶部尚書徹通理力折不撓爭取來的。“二十一年秋九月,有旨,賦粟百萬石於平江,以戶部尚書徹公將命?!薄凹戎粒搭C命及賜。而太尉方且以士馬供億,辭不能如數(shù)。公正色抗言,議論不阿,力折不撓,取必於足,憤激莫渝。太尉嚴(yán)憚,無答語,乃懇切於丞相,以便宜從事,得與尚書謝罪。惟是丞相俯於調(diào)伏,周旋曲折,祈辭瀝命,請姑進(jìn)止如前年之?dāng)?shù),且伺后期輸償所負(fù),遂以粟三十萬石奇登於海舶?!雹賲ⅰ端蛻舨渴汤身n君汝舟督漕還京序》等,此處“三十萬石”應(yīng)13萬石之誤。[1]1216-88
張士誠“士馬供億”的借口、徹通理代表朝廷的強硬態(tài)度、丞相的周旋曲折、張士誠的敷衍許諾,統(tǒng)統(tǒng)如實地記錄下來,這是官方檔案不會記錄的細(xì)節(jié)。要說明的是,基于劉仁本的身份、立場,對方國珍的態(tài)度不加記錄,反而隱隱透出其積極備舟的行為來,這大概也是想表彰自己主持備舟的成績吧。
(二)正史書之誤
元末海運漕糧史料匱乏,《元史》編修時采納了劉仁本系列海運文章的部分內(nèi)容,故在二者文字有異時,可參考劉仁本文章中的一手資料取舍。
1.督漕官員的名字
戶部尚書的名字。“至十九年,朝廷遣兵部尚書伯顏帖木兒、戶部尚書齊履亨征海運于江浙?!保?]2483“詔遣兵部尚書伯顏帖木兒、戶部尚書曹履亨,以御酒、龍衣賜張士誠,征海運糧?!保?]949“十九年九月,上特選六曹長吏之賢者若兵部尚書伯顏帖木兒使東浙趨進(jìn)舟以轉(zhuǎn)粟,又戶部尚書曹履亨使平江趨治粟以登舟?!保?]60“至正十九年秋九月,上選侍從臣兵部尚書伯顏帖木兒、戶部尚書曹履亨赍尚尊襲衣內(nèi)乘,賜江浙行中書省丞相臣達(dá)世帖穆爾、鎮(zhèn)平江太尉臣張士誠、分省慶元平章政事臣方國珍等有差,重漕事也?!保?]54
《元史·食貨志》作“齊履亨”,《順帝紀(jì)》至正十九年九月條作“曹履亨”;劉仁本《江浙行省興復(fù)海道漕運記》、《送中書兵部尚書伯元臣回京敘》皆作“戶部尚書曹履亨”?!督阈惺∨d復(fù)海道漕運記》在文末又介紹曰:“戶部字德基,曹南人,文貞公伯啟之子也?!保?]59即戶部尚書曹履亨是元文學(xué)家曹伯啟的兒子?!对贰分褒R履亨”是“曹履亨”之訛誤。
戶部侍郎的名字?!埃üP者注:至正二十一年)九月,又遣兵部尚書徹徹不花、侍郎韓祺往征海運一百萬石?!保?]2483“(筆者注:至正二十一年九月)是月,命兵部尚書徹徹不花、侍郎韓祺征海運糧于張士誠?!保?]957“至正二十有一年秋九月,廷命戶部侍郎韓楫趣官舶於鄞,以轉(zhuǎn)漕。又更別命官董粟百萬石於吳中,期以明年春抵京師。”[1]1216-19
《元史》的兩處皆作“韓祺”,劉仁本《送戶部侍郎韓君汝舟督漕還京序》作“韓楫”。根據(jù)劉仁本行文習(xí)慣,題目稱字,文內(nèi)稱名,則韓楫,字汝舟;再根據(jù)古人名、字間的意義關(guān)聯(lián)特點,“韓楫”更合理。
2.運送漕糧的數(shù)量
“是年秋(筆者注:至正二十年),又遣戶部尚書王宗禮等至江浙。二十一年五月,運糧赴京,如上年之?dāng)?shù)?!保?]248“3越明年(筆者注:至正二十年),尚書王公又至,得粟一十三萬石奇,視前則益矣?!保?]1216-88
戶部尚書王宗禮即劉仁本文中的尚書王公,至正二十年(1360)秋天來,至正二十一年(1361)夏天五月海運至京師,和每年海運督漕的時間表一致。但海運漕糧的數(shù)目,《元史·食貨志》記載的是“如上年之?dāng)?shù)”,即同至正二十年(1360)的11萬石。劉仁本則明確地說“得粟一十三萬石奇”,和上年相比數(shù)量“益”即增加了,劉仁本是海運漕糧的親歷者,筆下的原始記錄應(yīng)是可靠的。根據(jù)《元史·食貨志》記載,1260-1263年江浙共提供漕糧48萬石,結(jié)合劉仁本的記錄,應(yīng)50萬石。
從至正十四年(1354)入方國珍幕,到至正二十七年(1367)十月朱亮祖攻下溫州被俘,劉仁本共輔佐方國珍13年。既是方國珍的主要幕僚,又是朝廷官員,歷任江浙行省左右司郎中、海道防御漕運官、溫州路總管、行樞密副使,公務(wù)活動繁忙。劉仁本處于元末占據(jù)慶元的方國珍政權(quán)核心,與過往四明中轉(zhuǎn)的朝廷官員關(guān)系良好,主持或參與了當(dāng)時浙東的重大社會活動,又有以文存史的意識,所以用記、序記錄的親歷事件的紀(jì)實散文,雖不屬官方文書,但是在公務(wù)活動中形成的,內(nèi)容具有唯一性,在元末史料缺失、散佚的背景下,有較高的檔案史料價值。
[1]元劉仁本.羽庭集[M]//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李修生.全元文[Z].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
[3]楊鐮.元詩史[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3.
[4]佚名.海道經(jīng)[M].清借月山房匯鈔本.
[5]明宋濂.元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6.
Liu Renben’s Contribution to Cultural History of Eastern Zhejiang
Chen Weilan
(School of Humanities,Taizhou University,Linhai,Zhejiang 317000)
Liu Renben(1311-1368),born in Wenling of Zhejiang Province,a famous poet in the late Yuan Dynasty,was truly specialized in poetry,article and calligraphy.He began the chief of Fang Guozhen’s staff from Zhizheng 14th year(1354),and ended in October,Zhizheng 27th year(1367)when Zhu Liangzu conquered Wenzhou.He had assisted Fang Guozhen for 13 years.With both titles of Chief of Fang Guozhen’s Staff and Officials appointed by Court,Liu Renben occupied the core of Fang Guozhen’s political power in Qingyuan.He hosted and participated in major social activities of Eastern Zhejiang.On the aspect of culture,Liu Renben was active in the poetic circle that he contact?ed the literati of Eastern Zhejiang and the former court officials,and advocated poem and liquor gather?ing.He also recorded the Fang’s political affairs and corrected the mistakes in historical books.His es?say has an extremely high valu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lacking historical sources in the late Yuan Dynasty.
Liu Renben;Eastern of Zhejiang;cultural history;contribution
10.13853/j.cnki.issn.1672-3708.2016.05.004
2016-06-06
陳衛(wèi)蘭(1964- ),女,黑龍江同江人,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