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 瑩(山東大學(xué) 文學(xué)與新聞傳播學(xué)院,山東 濟南 250100)
?
《說文解字注》中的“引申假借”探析
蔣 瑩
(山東大學(xué) 文學(xué)與新聞傳播學(xué)院,山東 濟南 250100)
摘 要: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曾指出引申義是“于本義引申之”,假借是“用此字之聲而不用此字之義者”。《說文解字注》中除了系統(tǒng)地標注了“引申”和“假借”兩種類型外,還有一種特殊的類型,即“引申(伸)假(叚)借”。通過系統(tǒng)的分析,發(fā)現(xiàn)段玉裁認為的“引申假借”中有些是詞義引申,有些是假借,還有些不是引申也不是假借。段玉裁的這種不科學(xué)的表述是由他所處時代的歷史局限性和漢語、漢字的復(fù)雜性造成的。
關(guān)鍵詞:說文解字注;引申;假借
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是我國傳統(tǒng)語言學(xué)中的一部優(yōu)秀著作,全書本著形、音、義“三者互相求”的精神。段玉裁全面考求了漢字形、音、義的發(fā)展及其內(nèi)部聯(lián)系,在《說文解字》的研究史上具有極高的成就?!墩f文解字注》中除了系統(tǒng)地標注了“引申”和“假借”外,還提出了“引申(伸)假(叚)借”這種類型。據(jù)統(tǒng)計,明確標注為“引申假借”的共有44處,其中寫為“引申叚借”的有14處,寫為“引伸叚借”的有6處,寫為“引伸假借”的有24處。下面將分析《說文解字注》中“引申(伸)假(叚)借”的性質(zhì)。
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已經(jīng)指出了引申與假借的不同。段玉裁指出,引申義是“于本義引伸之”[1,p397],是“就字本義引伸之”[1,p355]。這說明,他已經(jīng)認識到“引申義”必然是以本義為出發(fā)點,強調(diào)本義與引申義之間的聯(lián)系。
至于假借,則是“用此字之聲而不用此字之義者,乃可定為假借”[1,p757]。此外,他在“斤”部“所”字下注云:“所,伐木聲也。乃此字本義,用來為處所者,假借為處字也。若‘王所’,‘行在所’之類也。用于分別之詞者,又從處所之義引伸之,若‘予所否者’,‘所不與舅氏同心者’之類是也。皆于本義無涉,是真假借?!庇写丝芍俳枋桥c本義沒有聯(lián)系的。
段玉裁所謂的“引申(伸)假(叚)借”中有的是引申,有的是假借,有的既不是引申也不是假借,本部分將對其性質(zhì)進行詳細地分析。
1. 引申
陸宗達、王寧認為:“引申是一種有規(guī)律的詞義運動。詞義是從一點(本義)出發(fā),沿著它的特點所決定的方向,按照各民族的習(xí)慣,不斷產(chǎn)生新義或派生新詞,從而構(gòu)成有系統(tǒng)的義列,這就是詞義引申的基本表現(xiàn)。”[2]蔣紹愚先生認為:“引申是基于聯(lián)想作用而產(chǎn)生的一種詞義發(fā)展。甲義引申為乙義,兩個意義之間必然有某種聯(lián)系,或者說意義有相關(guān)的部分。從義素分析的角度來說,就是甲乙兩義的義素必然有共同的部分。一個詞的某一義位的若干義素,在發(fā)展過程中保留了一部分,又改變了一部分(或增,或減,或變化),就引申出一個新的義位,或構(gòu)成一個新詞?!盵3]他們的說法雖有不同,但基本觀點是一致的,即:引申是從本義發(fā)展出新義的詞義運動。引申義保留了本義的一部分義素,是從本義發(fā)展而來的與本義相關(guān)的詞義。
《說文解字注》中很多“引申(伸)假(叚)借”屬于詞義引申的類型,有些是屬于詞義擴大的引申。
“臭”字下云:“禽走臭而知其跡者,犬也。走臭尤言逐氣。犬能行路蹤跡前犬之所至,于其氣知之也,故其字從犬自。自者,鼻也。引申叚借為凡氣息芳臭之稱。”
“臭”字從犬從自,“自”是“鼻子”的意思,而狗的嗅覺很靈敏,所以它的本義是“聞”。而段氏根據(jù)許說的意義將其發(fā)展為“凡氣息芳臭之稱”即一切氣味,應(yīng)屬于詞義擴大的引申。
除了“臭”以外,還有“翔”“交”“粗”“類”也是發(fā)生了詞義擴大引申而被段玉裁稱為“引申假借”的。它們都是由具體一種事物的性質(zhì)引申為多類事物的性質(zhì)或由個別、特定的事物引申為同類的一般事物。
“翔”下云:“回飛也?!夺岠B》:‘鳶鳥丑,其飛也翔?!疲骸汲岚肯琛8咦ⅰ痘茨献印吩唬骸砩舷略话?,直刺不動曰翔’?!肚Y》:‘室中不翔’。鄭曰:‘行而張拱曰翔’。此引伸假借也。按翱翔,統(tǒng)言不別,析言則殊。高注析言之也?!痹诖颂?,段氏引《曲禮》及鄭玄注來作為“翔”引申義的可靠性的證明,而其引申依據(jù)是行為的相似性。
“交”下云:“交脛也。交脛謂之交,引申之為凡交之稱。故爻下曰:‘交也?!矁烧呦嗪显唤?,皆此義之引申叚借耳?!贝俗⑾日f了“引申”,后說“引申叚借”,并舉了《說文解字》中六個帶有“交”字的字為例,以作為其引申義之證。
“粗”下云:“疏也?!洞笱拧罚骸耸杷够??!{云:‘疏,麤也。謂糲米也。’麤即粗,正與許書互相證。疏者,通也,引伸之猶大也,故粗米曰疏。……按:引伸叚借之,凡物不精者皆謂之粗?!痹S慎將“粗”的本義解釋為“疏也”,段氏在此基礎(chǔ)上引用了《大雅》和鄭箋來說明“粗米曰疏”,并以此引申出“凡物不精”。
“類”下云:“種類相似,唯犬為甚。說從犬之意也。類本謂犬相似,引伸叚借為凡相似之稱?!倍巫⒈緸椤叭嗨啤钡囊饬x引申擴大為“凡相似之稱”。
“匡”下云:“飯器,……匡不專于盛飯,故《詩·采卷》‘耳以頃匡,求桑以懿匡’??镏陞铻榭镎!缎⊙拧罚骸跤诔稣?,以匡王國?!瘋髟唬骸铮??!w正其不正為匡。凡小不平曰匡剌,革其匡剌亦曰匡也。詩有頃匡,謂匡之半淺半深部不平者,故謂之頃。所謂匡剌也,匡剌見《考工記》注。”匡本是古代盛飯用具,這個義項后來由“筐”字承擔。古代的筐是方形的方正的,因此有了“方正”這個引申義。把不正的扶正,于是就有了“端正、匡正”等引申義。
“?!毕略疲骸澳厩粢病G?,系也。木囚者,以木羈之也?!H耍R官之長。按此引伸假借義也?!痹诖恕靶!睆摹澳厩簟边@種古代的刑具的本義引申為周代管馬的官“校人”,而此處看似兩個義項之間沒有聯(lián)系,應(yīng)該屬于假借。但在徐鍇的《說文解字系傳》中“校”下曰“連接木以闌禽獸也……”[4]可見“?!庇伞澳厩簟边@種古代刑具引申為“柵欄”,后來由于馬圈要用柵欄,因此又將養(yǎng)馬官稱為“校人”,即在柵欄式馬圈工作的人。而段氏在此解釋“?!弊謺r跳過了其作為“柵欄”的引申義,從而使“校人”的引申義變得令人費解。然而,“?!弊值囊臧l(fā)展盡管層次較多,但仍屬于詞義引申。
“朱”下云:“赤心木,松柏屬。朱木名,引伸假借為純赤之字。系部曰:絑,純赤也。是其本字?!薄爸臁北緸椤俺嘈哪尽?,后來引申為“純赤”之稱,是屬于詞義擴大的引申,作者又指出,“絑”為“純赤”之義的本字。由此可見“絑”是為引申義重新造出的新字,但生命力卻不及“朱”,所以仍由“朱”字來承擔“純赤”這個引申義。而此處的“朱”與“絑”當為同源關(guān)系。
除了詞義擴大的引申之外,有些詞義轉(zhuǎn)移的引申也被段玉裁稱為“引申假借”。
“家”下云:“凥也。……竊謂此篆本義乃豕之凥,引申叚借以為人之凥。字義轉(zhuǎn)移多如此?!痹诖颂帲髡邩嗣髁恕凹摇痹~義是從豬住的地方(本義)發(fā)展為人居住的地方。雖然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曾表示過“在物者不得叚以名人”,但宋永培先生說:“在假借時,只有人的稱謂才可代替物的稱謂,而決不能相反。可是,后來發(fā)生的大規(guī)模的詞義引申卻在處理人名與物名的關(guān)系上發(fā)生了飛躍。這就是:詞義引申跨越了‘嚴人、物之辨’的鴻溝,打破了‘在物者不得叚以名人’的禁區(qū),物、人轉(zhuǎn)移引申使得‘在人者可移以名物’,‘在物者亦可移以名人’,物名、人名得以相互轉(zhuǎn)移了?!盵5]因此,由豬住的地方引申發(fā)展為人住的地方,是可信的。這屬于詞義引申中的詞義轉(zhuǎn)移。就此作者又舉了“牢”的例子,它的詞義是由關(guān)牛的地方發(fā)展到關(guān)人的牢房,同樣也是詞義轉(zhuǎn)移。
還有一種類型,段氏雖在說“引申”,但又涉及到引申義造分化字的問題。
“齊”下云:“……臍、人臍也。凡居中曰臍?!夺屟浴?、馬注《呂刑》皆云:‘齊,中也?!夺尩亍罚骸兄菰积R州。’《列子》:‘中國曰齊國。’《莊》《列》:‘與齊俱入,與汩偕出。’司馬云:齊,回水如磨齊也。皆臍字引伸假借之義。”“齊”本為人體居中部位的臍引申為凡居之稱,如“齊州”“齊水”“齊國”等,屬于是詞義擴大的引申。然而,作者認為“居中之義”的“齊”為“臍”的引申假借。詞義引申不改變詞本來的音、形,而只是改變詞義,即義項由少到多,中心義素不變,限定義素減少。而“臍”“齊”為同源關(guān)系。
“軼”下云:“車相出也。車之后者,突出于前也?!冻o》:‘軼迅風(fēng)于清源?!队碡暋罚骸疀W水入于河?!瘺u為熒,《漢志》作軼。鄭注《司刑》曰:‘過失若舉刃欲斫伐而軼中人者?!员玖x之引申叚借也?!薄拜W”從后車超前車的本義引申為一般的超越(“軼迅風(fēng)”),又為越軌(“軼中人”)。段氏認為另一字形又作“泆”,實際是“溢”的異體,即水滿超出的意思?!拜W”“溢”(泆)為同源關(guān)系。
2. 假借
假借是文字學(xué)上的概念,“假借字”與“本字”是一對相對的概念?!坝脕肀硎舅谋玖x或引申義的字,對假借來表示這一意義的字而言就是本字?!盵6]
“果”下云:“木實也。上文言果多矣。故總釋之,引申假借為誠實勇敢之稱?!薄肮睆淖中蝸砜?,本義表示“果實”。后來“果”這個字記錄“誠實勇敢”這個詞義?!肮麑崱钡谋玖x與“誠實勇敢”的意義之間沒有必然的聯(lián)系,因此可視為誠實勇敢的“果”假借果實的“果”字。
“而”下云:“須也,象形。……引伸假借之為語詞?;蛟诎l(fā)端,或在句中,或在句末,或可釋為然,或可釋為如,或可釋為汝,……”“而”本義表示須發(fā),與不表示實義的語詞沒有聯(lián)系。語詞“而”假借本來當做須發(fā)講的“而”字。
從上述分析來看,“果”“而”這類都是無本字的假借,就是說,這個詞從出現(xiàn)就用假借字來表示。而這類情況,也被段玉裁歸為“引伸假借”。
3. 本義
“止”下云:“下基也。與丌同部同義。像艸木出有阯?!室浴埂癁椤恪?,此引伸假借之法。”段氏認為“止”的本義為“下基也”,在本義基礎(chǔ)上進而“引伸假借”為“足”。從甲骨文字形來看,“止”的甲骨文象簡化之人足形,“止”的本義為“足”。由此可見,由于此時甲骨文沒有被發(fā)掘和研究,段氏墨守于許慎關(guān)于小篆字形本義的解釋,因此詞義解釋不準確。
“豤”下云:“豕齒也。……《考工記》:‘髻豤薜暴不入市。’注云:‘豤,頓傷也’。此引伸假借字。”“豤”的本義為豬啃,是可信的。但段氏認為《考工記》中的“髻豤薜暴不入市”,“豤”是“頓傷”,是“引伸假借字”。《考工記》中的意思為,器物外形有損傷的不能上市,“豤”用的仍是本義,即像被豬啃了似的硬傷,是很形象生動的描寫,因此不是段氏所認為的“引伸假借”。
“軜”下云:“驂馬內(nèi) 系軾歬者?!洞蟠鞫Y》:‘六官以為轡,司會均入以為軜’,此引申叚借之義也?!薄败槨钡谋玖x是“駟馬車上兩旁之馬的內(nèi)側(cè)系于軾上的韁繩”。段氏認為“六官以為轡,司會均入以為軜”中的“軜”為“引申叚借之義”。從《大戴禮》原文中可以看出,這句話是說六官和司會這兩者的關(guān)系就像內(nèi)外的韁繩,只有兩者配合好才能維系國家這架“車”的運轉(zhuǎn)。可見,這里的“軜”是本義在具體使用過程中的比喻用法,是臨時的語境義。
4. 其他
這類段玉裁所認為的“引申假借”,既不是引申也不是假借,而是涉及到了方言詞和疊音擬態(tài)詞等問題。
(1)言詞
“铦”下云:“臿屬?!a者,舂去麥皮也。……《漢書》音義曰:‘铦,利也?!职础斗窖浴吩唬骸潱∫??!艘陞柚x也?!贝颂幖炔粚儆谝?,也不屬于假借。方言詞匯大多自成系統(tǒng),常借用漢字來記音。
(2)疊音擬態(tài)詞
“洸”下云:“水涌光也?!督x》曰:‘澄澹汪洸?!衷弧饔硴P焆’。謂涌而有光也?!囤L(fēng)》曰:‘有洸有潰?!唬骸疀矝?,武也。潰潰,怒也?!洞笱拧罚骸浞驔矝病!唬骸疀矝?,武貌?!艘旒俳柚x?!贝颂幍摹耙旒俳琛笔遣豢尚诺摹J紫?,“水涌光也”是“洸”一個字的意義,而“武貌”是“洸洸”這個詞的意義,段氏將后者當作前者的“引伸假借之義”,兩者的性質(zhì)截然不同。其次“洸洸”是疊音擬態(tài)詞,只是直接以語音模仿聲音或描摹形態(tài),其所用的漢字只用于記音,字形并不固定。
其他像“勿”與“勿勿”、“旭”與“旭旭”等,也都不是“引申假借”關(guān)系。
綜合上述內(nèi)容可以看出,段玉裁提出的“引申假借”并不是一個科學(xué)的概念,他之所以將“引申”和“假借”并提,是與其所處的時代及理論背景密不可分的。
1. 當時學(xué)者理論背景的局限性
當時近代語義學(xué)理論尚未傳入,現(xiàn)代語義學(xué)亦沒有形成,因此段氏只能在其已占有的零散的不系統(tǒng)的材料的基礎(chǔ)上進行總結(jié)。“引申”和“假借”的概念,雖然當時已經(jīng)出現(xiàn),但仍然不夠明晰。段玉裁之師戴震曾云:“大致一字既定其本義,則外此音義引申咸六書之假借。”[7]由此可見,戴震對于“引申”和“假借”的概念并沒有清晰的認識,他的觀點對段玉裁有很大的影響。
盡管段玉裁認為引申義是“于本義引申之”,是“就字本義引申之”“于本義無取,則為假借”,但他在處理引申和假借問題時并沒有完全遵從此觀點。他在《說文解字注》中曾表示“用此字之聲而不用此字之義者,乃可定為假借”[1,p757]。這種觀點把引申也包括在假借的范圍內(nèi)。他在《經(jīng)韻樓集》卷一中又提到:“凡字有本義,有引申假借之余義焉。守其本義,而棄其余義者,其失也固,習(xí)其余義,而忘其本義者,其失也蔽?!盵8]在此“余義”將假借和引申包括在內(nèi),將引申和假借雜糅在一起。而在《說文解字注》中有既言引申又言假借,引申義即為假借義的例子,如:
“輔”下云:“引伸之義為凡相助之稱,今則借義行而本義廢?!?/p>
“黕”下云:“借為黑貌,引伸之義也?!?/p>
“禮”下云:“引伸之凡所依皆曰履,此假借之法。”
在此處,段氏除了用“引申”之外,又用了“借義”“借為”“假借”,可見其“假借”超出了“真假借”的范圍。
2. 漢字及漢語詞義的復(fù)雜性
清代,甲骨文尚未出土,人們大都認同許慎就小篆字形進行的本義的分析解釋。而隨著甲骨文的出土發(fā)現(xiàn),人們更清楚地了解字的本形本義,從而對許慎的說解進行糾正。而當時段氏不可能了解到甲骨文,更不可能以甲骨文來考究字的本義,他只能在《說文解字》的基礎(chǔ)上進行研究。正因為如此,他很難全面地認識詞義變化真正的內(nèi)部和外部原因,即語言是適應(yīng)社會的發(fā)展而發(fā)生的變化。漢字是表意的,是音、義、形相統(tǒng)一的,同時漢字也是有限的。所以,在漢字中,一個字形往往可以表示一兩個意思,如果換成同音的另一個字形來表示,就是假借,那就不能按原來的字形來解釋了。同時,漢語詞匯中的方言記音詞、擬聲擬態(tài)詞、感嘆詞都有自己的特殊性,且通常與字形無關(guān)。而同源詞及修辭中的比喻用法也增加了對詞義判斷的困難程度。
3. 段氏墨守于許慎關(guān)于字本義的解釋
段氏墨守許慎的觀點,完全肯定《說文解字》中關(guān)于字本義的解釋。由于當時許慎的材料有限,所以有一部分字的本義解釋錯了。而段氏又在許慎錯誤的本義解釋的基礎(chǔ)上繼續(xù)引申或假借,即使運用正確的引申、假借理論也難以得到正確的結(jié)論。如“不”本義為“花萼”,許慎認為“不”本義為“鳥飛上翔不下來”,段氏遵從于許說,將“鳥飛上翔不下來”當作本義,后來的出現(xiàn)的詞義與本義之間是引申還是假借就不容易界定。再如,段氏認為“止”的本義是“下基也,像艸木出有阯”,再此基礎(chǔ)上發(fā)展而來的新義“足”是“引伸假借之法”。事實上,“止”的甲骨文就象簡化的人足的形狀,人足就是它的本義,而不是“引伸假借”義。
段玉裁站在古文字學(xué)家的立場上來看字形和字義的關(guān)系,因此仍有可取之處。根據(jù)《說文解字》,他指出漢字字形和字義的的關(guān)系;根據(jù)古籍和掌握的資料,他指出本義和“引申假借”義的區(qū)別。王力先生在評價《說文解字注》時曾說:“(段玉裁)注意到詞義的變遷。段氏之所以比別的小學(xué)家可貴,其原因之一就是他有歷史發(fā)展觀點,并且重視后起的詞義,不憚煩的加以敘述?!盵9]雖然他的“引申假借”是有不科學(xué)之處,但我們不能在這一點上苛求古人。
[參考文獻]
[1]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2] 陸宗達,王寧.訓(xùn)詁與訓(xùn)詁學(xué)[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4:109.
[3] 蔣紹愚.古漢語詞匯綱要[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89: 71.
[4] 徐鍇.說文解字系傳[M].北京:中華書局,1998:119.
[5] 宋永培.古漢語詞義系統(tǒng)研究[M].呼和浩特:內(nèi)蒙古教育出版社,2000:459.
[6] 裘錫圭.文字學(xué)概要[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5:180.
[7] 戴震.戴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55.
[8] 段玉裁,撰.鐘敬華,校點.經(jīng)韻樓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10.
[9] 王力.中國語言學(xué)史[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115.
(責(zé)任編輯、校對:郭萬青)
Studies on Borrowed Characters and Extended Meaning in Shuowen Jie Zhu
JIANG Ying
(School of Literature & Journalism,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250100, China)
Abstract:Duan Yu-cai defines in Shuowen Jiezi Zhu that the extended meaning is the extension of the original meaning, and the borrowing is the phenomenon of character usage which uses the sound of a character but neglects its meaning. In Shuowen Jiezi Zhu, besides the annotation of extension and borrowing, there is a special so-called extended borrowing. According to the systematic analysis, it is found that among the extended borrowing instances which are pointed out by Duan Yu-cai, some are meaning extension, some are borrowing, and some are neither meaning extension nor borrowing. This kind of unscientific statement which was made by Duan Yu-cai was due to the historical limitation of his era and the complexity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and Chinese characters.
Key Words:Shuowen Jiezi Zhu; extension; borrowing
作者簡介:蔣瑩(1986-),女,山東聊城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漢語史。
收稿日期:2015-06-10
DOI:10.3969/j.issn.1009-9115.2016.01.007
中圖分類號:H1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15(2016)01-002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