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耀
(中國社科院民族所,北京100081)
清雍正《沿海全圖》釋讀
王耀
(中國社科院民族所,北京100081)
新會博物館藏《沿海全圖》屬于清代《海國聞見錄》系列海圖之一。該圖此前并未公開,本文在介紹該圖保存狀況、繪制內(nèi)容基礎(chǔ)上,結(jié)合區(qū)劃建置等信息,推斷該圖主要表現(xiàn)的是雍正二年至雍正八年(1724-1730)間的海防、島嶼、沙洲等沿海狀況,認為該圖是該系列海圖中較為接近底本的一幅海圖,具有較高的版本價值和學(xué)術(shù)價值。
雍正 《沿海全圖》《海國聞見錄》 古地圖 海圖
海圖是中國古地圖的重要門類,包括海防圖、海塘圖、航海圖等。明嘉靖年間,倭患熾烈,因之有識之士繪制了《萬里海防圖》等系列海圖,圖繪倭寇肆虐的沿海地域并暗含防倭策略與海防思想等。清雍正年間,陳倫炯編繪《海國聞見錄》,繪有六幅海圖,圖繪沿海州縣、水道等,并標注海盜藏身之島嶼、港灣,具有利航海、緝海盜等功用??毯螽a(chǎn)生了一批以之為底本的摹繪本海圖,歷經(jīng)演變,雖圖名各異、分藏各處,但究其本源,同出一宗,隱然為清代海圖之一系。廣東新會博物館藏《沿海全圖》即為其一。
目前,《海國聞見錄》系列海圖分藏于美國國會圖書館、中國文化遺產(chǎn)研究院、中國科學(xué)院圖書館、南京博物館、遼寧省圖書館等海內(nèi)外藏圖機構(gòu)。各幅藏圖雖同出一宗,但已演繹出各自文本特色,或有圖幅改繪,或有文字增衍,或有行政區(qū)劃增刪,已成獨立個體并具研究價值。新會博物館藏《沿海全圖》即為具有特色的該系列海圖之一,在此首次披露并釋讀該海圖,將有助于豐富對該系列海圖的認知,并為研究清代海圖、海防等提供直觀的圖像史料。
新會博物館藏圖共由五幅海圖組成,依序分別為《四海總圖》《沿海全圖》《臺灣圖》《臺灣后山圖》《澎湖圖》。根據(jù)該系列海圖共由六幅圖組成的慣例推斷,《沿海全圖》應(yīng)佚失了一幅?!逗勔婁洝吩局邪ā端暮?倛D》《沿海全圖》《臺灣圖》《臺灣后山圖》《澎湖圖》《瓊州圖》[1]陳倫炯.海國聞見錄.乾隆五十八年刻本.中國南海諸群島文獻匯編之三,臺灣學(xué)生書局,1984.(P78-79);南京博物院藏《沿海全圖》包括《四??倛D》《沿海全圖》《瓊州府》《澎湖圖》《臺灣圖》《臺灣后山圖》[2]奚可楨,盧衛(wèi)新.南京博物院藏清雍正時期《沿海全圖》考略.紫禁城,2011,(11).(P66-67);美國國會圖書館藏《海疆洋界形勢圖》由《環(huán)海全圖》《海疆洋界形勢全圖》《瓊州圖》《澎湖圖》《臺灣圖》《臺灣后山圖》[1]美國國會圖書館藏.海疆洋界形勢圖.參見網(wǎng)址:http://digitalatlas.asdc.sinica.edu.tw/map.jspid=A103000137#.2016-11-19.組成;中國文化遺產(chǎn)研究院藏《沿海疆域圖》則由《天下總圖》《沿海全圖》《臺灣圖》《臺灣后圖》《澎湖圖》《瓊州圖》組成。綜合來看,新會博物館藏圖應(yīng)該佚失了一幅瓊州圖(今海南島)。此外,新會博物館藏圖中的第二幅海圖《沿海全圖》中亦有拼接,缺少了自“詔安縣”至“南澳”一段。
新會博物館藏《沿海全圖》,卷軸裝,紙本彩繪,采用中國傳統(tǒng)形象畫法繪制,標注沿海州縣、島嶼、沙洲及河流、山巒等,個別地域標注塔、橋、炮臺等地物。整體上色澤淡雅,繪制詳實,在卷末還附有大段文字注記。
圖1 新會博物館藏《沿海全圖》之《四??倛D》圖影
第一幅《四??倛D》(如圖1所示),實際上為東半球圖,線條簡潔,圖色對比鮮明,大陸為淡黃色、海洋為淡藍色。在亞洲大陸東部的清朝統(tǒng)治區(qū)域內(nèi)標注“中華一統(tǒng)”字樣,周邊標注出“高麗”“日本”“呂宋”“天竺國”“緬甸”“交趾”等地名,在歐洲大陸標注“英機黎”“葡萄牙”“是班牙”“荷蘭”等。在北極題記“每年六個月為日,六個月為夜”,南極題記“每年六個月為日,六個月為夜。北晝而南夜,南晝而北夜”,指出了極晝極夜的自然現(xiàn)象。該圖位于卷首,開門見山,當起示意作用,將沿海大勢置于東半球背景下,一目了然。再由大及小,分繪沿海長卷及島嶼圖等。
第二幅《沿海全圖》,為整幅地圖中分量最重、占幅最大的一幅,可以說是地圖的主體部分。圖幅繪制范圍起自遼東半島(如圖2所示),沿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廣東等省份,直達交趾(今越南北部),主要繪制沿海的島嶼、州縣、山巒、河道、沙洲等自然地物。
圖2 新會博物館藏圖之遼東半島、山東半島
之后依序為《臺灣圖》(今臺灣西海岸)(如圖3所示)、《臺灣后山圖》(今臺灣東海岸)及《澎湖圖》。詳繪其中州縣、港口、島嶼、山巒、河流等,直觀地反映了清中期臺灣、澎湖的開發(fā)狀況。
圖3 新會博物館藏圖之《臺灣圖》
該圖卷末附有大段題記:“天下沿海形勢,從京師、天津東向遼海、鐵山、黃城、皮島,外對朝鮮,左延?xùn)|北山海關(guān)、寧遠。蓋平復(fù)州、金州、旅順口、鴨綠江而抵高麗,右袤東南山東之利津、清河、蒲臺、壽光、海倉口、登州而至廟島、成山衛(wèi)……”。經(jīng)比對,該段文字抄錄自《海國聞見錄》卷首的《天下沿海形勢錄》(如圖4所示)。
圖4 《海國聞見錄》之《天下沿海形勢錄》圖影[1]海國聞見錄.乾隆五十八年刻本.中國南海諸群島文獻匯編之三,臺灣學(xué)生書局,1984.(P81)
古地圖的年代有圖幅表現(xiàn)年代和繪制年代之分,一般而言,如果沒有確鑿證據(jù)或明顯題記等信息,不敢斷定地圖的繪制年代。而圖幅表現(xiàn)年代則相對而言,更好推斷一些。新會博物館藏圖則可根據(jù)區(qū)劃信息等作出推斷。
首先乾隆年間的區(qū)劃調(diào)整并未體現(xiàn)在圖幅中。比如乾隆五十二年(1787),改“諸羅縣”為“嘉義縣”[1]清高宗實錄(卷一二九二).乾隆五十二年十一月丙寅.;乾隆三十八年(1773),“海寧縣”升“海寧州”[2]清高宗實錄(卷五四○).乾隆三十八年八月辛丑.;乾隆二年(1737),裁撤“山海衛(wèi)”,置“臨榆縣”。這三處區(qū)劃調(diào)整均未體現(xiàn)。
而山東半島圖像(如圖2所示)中,有“成山衛(wèi)”和“嵩衛(wèi)”[3]“嵩衛(wèi)”當為“大嵩衛(wèi)”,脫漏“大”字。。雍正十二年(1734),裁衛(wèi)置縣,“成山衛(wèi)”改為“榮成縣”、大嵩衛(wèi)改為“海陽縣”[4]清史稿(卷六十一).志三十六“地理八”:榮成“明洪武置成山衛(wèi)及尋山所。順治十二年,所省入。雍正十二年改置”;海陽“明洪武三十一年置大嵩衛(wèi)及海洋所。順治十二年省入。雍正十二年改置”。。這一變化并未體現(xiàn)在圖上,據(jù)此也可推斷該圖表現(xiàn)年代當在雍正十二年之前。同時,圖中標注了“寶山縣”“金山縣”,均為雍正二年(1724)設(shè)置。因此,該圖表現(xiàn)年代大致在雍正二年至雍正十二年間??紤]到該圖摹繪自雍正八年(1730)成書的《海國聞見錄》的事實,以及圖幅中并未出現(xiàn)增繪和改繪的痕跡,所以進一步推論新會博物館藏圖應(yīng)直接摹繪自原本,表現(xiàn)年代進一步縮短至雍正二年至雍正八年(1724—1730)。
總之,該圖繪制簡潔、涵蓋地域?qū)拸V、內(nèi)容詳實。與天津博物館藏《沿海全圖》、南京博物院藏《沿海全圖》及美國國會圖書館藏《海疆洋界形勢圖》、遼寧省圖書館藏《中國沿海圖》等相比,雖同出一系,但是各具特色。該圖繪制內(nèi)容、表現(xiàn)年代更近于底本,并未如其他刊本增繪地名、添加注記等,是一幅較直觀反映雍正年間海防狀況的珍貴海圖,也是了解《海國聞見錄》系列海圖演變分化過程的重要一環(huán)。
(責編:張佳琪)
王耀(1982—),男,山東日照人,中國社科院民族所新疆研究室助理研究員,歷史學(xué)博士,研究方向為新疆史地、中國傳統(tǒng)輿圖研究。
本文為中國文化遺產(chǎn)研究院委托課題“《海疆形勢全圖》整理與相關(guān)調(diào)查研究”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