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傳統(tǒng)道德精神闡釋與當代大學生思想教育

2016-02-18 22:04陳用芳
關鍵詞:異化

陳用芳

(福建商學院 思政部,福建 福州 350012)

傳統(tǒng)道德精神闡釋與當代大學生思想教育

陳用芳

(福建商學院 思政部,福建 福州 350012)

摘要:“道德”有豐富的內涵,是中華文化的精華,但長期以來它的內涵被簡化了。在市場經濟下,由于工具理性主義橫行,道德教育也發(fā)生了“異化”。因此,在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中,必須超越工具理性,堅持道德的理想主義維度;批判“大眾文化”,在闡釋傳統(tǒng)中形成新的時代精神;注重內心體驗,堅持形上與形下的統(tǒng)一。

關鍵詞:道與德; 異化; 工具理性批判; 形上與形下

0引言

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包含了深刻的道德資源。如何根據(jù)時代的發(fā)展,正確地開發(fā)這種資源,是需要認真探討的問題。并非歷史上存在過的一切東西都是傳統(tǒng),所謂傳統(tǒng),就是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中雖然歷經蹉跎,但在大浪淘沙中仍然不斷地被賦予新的時代生命力,并構成一個民族精神家園的精神力量。研究當代中國社會道德問題和對大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必須從“源”與“流”、形上與形下的關系上廓清中華文化發(fā)展的脈絡,進而正確認識傳統(tǒng)道德的現(xiàn)代意義。

1對傳統(tǒng)“道德”術語內涵的辨析

先秦是中華文化的初創(chuàng)期,面對“天下無道”、“世風日下”的局面,各派思想家“欲以其學易天下”,紛紛提出自己的救世主張,道與德的問題就成為其中一個重要的命題。

“道”與“德”曾是兩個不同的術語,“道”的最初含義是指道路,即《易經·履卦》所說:“履道坦坦?!倍暗隆痹溉说膭幼骰蛐袨?如《尚書》中說:“無若殷王受之迷亂酗于酒德哉?!焙髞斫涍^不斷地引申,“道”往往指一種不依人的意志而轉移的規(guī)律,“德”則指人們對“道”的領悟,即“自得于內謂之德”。

老子《道德經》中所論述的”道”是指世界的本源和萬物的根本,“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岱,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道德經》第二十五章)。他又認為”德”是由道而生的萬物本性?!暗郎?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道德經》第五十一章)。在這里,“道”是“德”的根本,“德”是“道”的具體化。這就是說,作為形而上的道是無形無象的,它落實到生活層面便是德。道與德的關系是體與用的關系。

如果說道家是以“出世”的方式批判現(xiàn)實,追尋大道,側重于形上;那么儒家則是以”入世”的方式批判現(xiàn)實,論述道德的意義,因此更側重形下的人倫關系??鬃诱J為人與人“性相近,習相遠”,因而造成了許多矛盾和紛爭。他主張“老安少懷”、“仁者愛人”,追求“四海之內皆兄弟”。孟子則根據(jù)“性善論”,把孔子的“仁”解釋為“不忍人之心”,形成了以仁愛為本的儒家道德學說。儒家倡導“仁、義、禮、智、信”,其中“仁”是根本,是最高的道德,而其他都是在這個基礎上形成的一種和諧的社會秩序和人倫關系。它主張“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也是從個人的修養(yǎng)出發(fā)來論述道德理想。但儒家道德觀又是與“自強不息”、“窮變通久”、“其命維新”等變革思想聯(lián)系在一起的,所以,如果離開了早期儒家的批判精神和變革思想,就會造成對傳統(tǒng)的誤讀。

以韓非為代表的法家則從形上與形下的統(tǒng)一中對道德問題進行了探討。與老子一樣,他認為道是德的形上本體,是世界的本源,是客觀規(guī)律和一種精神境界;而德受道的支配,是人的內在品質,即“德者,內也。得者,外也(《韓非子·解老》)?!备呱械钠焚|是內在品性和外在行為的統(tǒng)一。與孟子不同的是,他是性惡論者,認為人都有貪欲,從而造成人天生無德,而道德就是提倡人的自律。也就是說,道是形上的和根本性的,而德是一種內心信仰和功能。作為法家,他既強調社會外在規(guī)范對人的強制,又強調人的自覺。

總之,“道”是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特有術語。它首先是指萬物的本原,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德經》第四十二章);其次是指客觀規(guī)律,即世上萬事萬物都有自已的規(guī)律,這種規(guī)律又可以分為“天道”、“地道”和“人道”,順之者昌,逆之者亡;再次是指認識和把握了規(guī)律后形成的一種境界,即所謂“治國有道”,“經商有道”或“為學有道”。不論是宇宙還是人間都受道的支配,社會的最高境界就是“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暗隆痹诠艥h語中其意常與“得”相聯(lián)系,一是指人們在追求“道”中形成的力量或信念,所謂“上德”,就是與道同體,大公無私,不為名利,自覺約束自己;二是表達人們在追求和悟道過程中的收獲和內化到心靈后所形成的精神品格。所以,這時所講的道德與今天所講的與倫理聯(lián)系在一起的道德,是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的。

在先秦時期,道德的內涵是豐富的。綜合各家之說,它既有形上的追求和意境,又體現(xiàn)著對人心靈的型塑和對人的行為的規(guī)范。這是人類覺酲中對世界秩序和人自身的探索,它的內涵并不完全體現(xiàn)在某一學派中,而是在各派學說的思想中表達出來的有關世界秩序、人類命運和個人修養(yǎng)的大命題。

當大一統(tǒng)的封建秩序建立以后,儒家思想上升到了獨尊地位,百家爭鳴的狀況不復存在。儒家思想與統(tǒng)治秩序結合在一起,形成了以“三綱五?!睘楹诵牡牡赖乱?guī)范,后來又出現(xiàn)了“存天理,滅人欲”的道德信條。這就不僅使道德教育走向了政治化,而且也形成了一些“偽君子”。老子當年在批判儒家道德觀時說過:“大道廢,有仁義;慧智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道德經》第十八章)?!币苍谝欢ǔ潭壬铣蔀楝F(xiàn)實,這說明,道德一旦失去了形上的維度,也就必然走向工具化。然而,傳統(tǒng)又是一個隨著社會發(fā)展,在自我揚棄中不斷更新的過程。到了社會變革時期,人們往往以恢復古代的方式批判現(xiàn)實,所以明清之際的早期啟蒙思想家,就大膽揭露封建道德的虛偽,以美化“古之君”的方式反對“今之君”,提出了“天理即在人欲中”的新命題,并保持了一種對人間大道的追求精神。

2對當前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批判與反思

傳統(tǒng)是通過歷史大潮的激蕩而不斷更新的過程,也是人們根據(jù)新的時代要求通過對原創(chuàng)命題的闡釋,使之形成新的生命力的過程。中華文化原創(chuàng)期的道德訴求是在對現(xiàn)實的批判和超越中體現(xiàn)出來的。要繼承和弘揚這種傳統(tǒng)道德,就必須堅持和發(fā)揚這種精神。

當前,中國社會出現(xiàn)了空前復雜的狀況。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導致了功利主義普遍流行,理想主義似乎已經失落,傳統(tǒng)受到了空前的沖擊,金錢成為衡量一切的標準,以感官刺激為突出特色的“大眾文化”形成了強勢。大學正處在這樣的一種社會環(huán)境中,也出現(xiàn)了許多前所未有的新問題。在這其中,也造成了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肓的“異化”。

首先,工具理性主義的橫行使思想道德教育失去了形上的追求。市場經濟對于解放人們的思想和發(fā)揮人們的創(chuàng)造性具有不可否認的作用,但它是與物質利益追求相聯(lián)系的,推崇的是工具理性主義。工具理性排斥人的情感因素,不承認責任感、使命感、理想信念的作用,因而它雖然可以提高效率,但其本身并沒有人文關懷的取向和道德訴求,甚至可以降低人的思想品質。在它的邏輯下也并不必然能夠造就出高尚的人格。正如馬克思所說的:“它使人和人之間除了赤裸裸的利害關系,除了冷酷無情的‘現(xiàn)金交易’,就再也沒有任何聯(lián)系了?!盵1]275多年來,我們并沒有真正批判地對待市場經濟。這就造成了工具理性主義的蔓延。在大學里,專業(yè)課教育越來越強調實用,像在“流水線”上生產產品一樣進行教學,考核也按照標準化的方式進行。這不僅不能有效開發(fā)出學生的主動創(chuàng)造精神,而且不能引導學生的獨立思考和形上思維,反而使他們更容易認同和接受工具理性主義的思維方式。

這種教學方式往往使學生在專業(yè)學習中對基本理論不感興趣,從而在學與術、道與技的關系上更重視后者,進而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對人文社會科學不感興趣,情感冷漠,從而失去了對人生價值的追求和理想主義情懷。對民族命運和國家前途的關心、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以及形上思維是提高人的思想道德境界不可缺少的條件,也是形成人的健全思維的前提和基礎。清代學者章學誠說過:“夫才須學也,學貴識也,才而不學,是為小慧;小慧無識,是為不才。”[2]4但是,在工具理性主義的思維方式下,思想道德教育不僅收不到應有的效果,而且往往是形式大于內容、說教多于啟迪;而且專業(yè)課教學也不能培養(yǎng)學生獨到的見解,很難形成他們的悟性和創(chuàng)造力。在這種背景下,我們的思政教育僅僅是強調倫理規(guī)范而非道德理想,道德教育就失去了形上的維度。

其次,認同現(xiàn)實的思維方式使思想道德教育失去了批判的超越性。育人是大學的根本使命,思想道德教育在其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不論是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情操、形成他們崇高思想境界、啟迪他們的智慧,還是培育他們的理想主義精神和完美人格,都不是市場經濟下工具理性主義的思維方式可以勝任的,而是必須求助于人文的維度。人文教育可以使人走出狹隘的實用主義眼界,開闊人們的視野,從歷史、現(xiàn)實和將來的統(tǒng)一中定位人生,在對理想的追求中探索從現(xiàn)在走向未來的道路,在“道”與“德”的統(tǒng)一中鑄造健全的人格。

但是,應當看到,市場經濟以及工具理性主義的流行,又使人們在各種現(xiàn)實關系的博弈中尋求利益的最大化,這往往使人們認同現(xiàn)實,不能擺脫市場原則的困擾,以致把財富視為成功的標志,使人失去生活的豐富性和思想的自由性。所以,在市場經濟的邏輯下討論道德建設是一個無解的命題?,F(xiàn)實永遠是相對合理的,市場經濟只能造就“經濟人”。正如盧新寧所說:“當利益成為唯一的價值,很多人把信仰、理想、道德都當成交易的籌碼”[3]2-3大學不能培養(yǎng)功利主義者,而是要造就健全的人格。因而就不是認同現(xiàn)實,而是要引導學生樹立理想主義情懷,在對現(xiàn)實的批判中超越現(xiàn)實,并在這其中明辨是非善惡,追求高尚,自覺地提升自身的道德水準。

再次,思想道德教育中的教條主義無助于形成學生的道德悟性。人的成長需要文化的陶冶、知識對智力的開發(fā)、社會生活的歷煉、理想主義的情懷和生命潛能的發(fā)揮。大學的育人功能不是說教的,而是通過濃厚文化氛圍的熏陶、多種知識的啟迪、自由創(chuàng)造的環(huán)境,從而培育學生的理想主義、批判超越意識、崇尚真善美的情操和勇于面對現(xiàn)實的實踐精神。因而,思想道德教育不僅是專業(yè)教師的任務,而是全體教職員工的共同任務。作為從事思政教育的專業(yè)教師,主要是通過自己的教學使學生能夠從歷史與現(xiàn)實、批判與建樹、智力開發(fā)與思想境界提高、理想與實踐的關系上確立自己的人生道路。

然而,在現(xiàn)實的思政教育實踐中,往往是按照教材照本宣科式地進行。源遠流長的歷史、活生生的現(xiàn)實、未來的理想都被歸納成為若干教條,講課就是解釋這些教條,考試就是背誦這些教條。德國啟蒙思想家康德說過:“道德境界必須以準則而非規(guī)訓為基礎,后者是為了防止越軌行為,前者則是對思維方式加以塑造。”[4]35這就不僅使思想道德教育失去了生動性、豐富性、批判性和思想性,擺脫不了形下的困惑,也不能形成形上的參悟。這對于剛剛走上人生道路的青年學生,尤其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處于傍惶和困惑中的大學生并不能起到卓有成效的思想教化作用。思想道德教育的實踐形式,如志愿者、助殘日等活動雖然對學生成長有重要作用,但往往又不能上升到形上的高度,提高他們的人生境界。

3道德教育必須堅持理想追求和行為規(guī)范的統(tǒng)一

從漢語詞源上講,道德有豐富的內涵;從功能上講,它可以貫通自然、社會和人的心靈,塑造高尚的人和純粹的人。但在現(xiàn)實生活中,由于工具理性主義和功利主義的霸權,道德往往被認為是一種社會規(guī)范,甚至是規(guī)訓。這就使之失去了內在的豐富性,異化成了一種教條主義的形式而與市場經濟下通行的工具理性搏弈,從而常常被功利主義征服和嘲弄。如果從高等教育育人的高度認識這一問題,就要正本清源,從理論與實踐的統(tǒng)一上把握道德教育的內容。

第一,在工具理性中堅持思想道德教育的理想主義維度。在市場經濟下,自然科學的數(shù)字化邏輯思維越來越明顯地支配著社會生活,但它并不能解決人的精神生活問題。道德以及與之相聯(lián)系的理想、信念、審美、信仰等精神生活問題,既不是用證偽的方法可以解決的,也不是用數(shù)字化的模式可以計箅的。它是人們生活的另外一個維度,這個維度屬于精神生活。它的特點是以理想主義為核心,以理想主義的明燈照亮現(xiàn)實,在對現(xiàn)實的批判中超越現(xiàn)實,尋求從現(xiàn)實走向理想的道路,并在其中形成高尚的人格和自強不息的追求精神。正如劉仁貴所說:“要克服德性論與規(guī)范論的缺陷,僅僅對二者做調和處理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根本的方法和道路在于將道德作二維理解,而不是二元理解,即將‘德性’和‘規(guī)范’均理解為道德本身蘊涵的維度,而且這兩個維度不是分離互競的關系,而是互生互成的辯證關系”[5]2933因此,思想道德教育必須與理想主義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并通過各種文史、哲學、藝術欣賞等方面的教育和實踐,提高學生的精神境界。否則,不僅不能形成學生對共產主義的信仰,而且思想道德教育也往往流于形式化。

第二,在批判“大眾文化”中、在闡釋傳統(tǒng)中,培育新的時代精神。德國學者雅斯貝爾斯認為,在人類文明初創(chuàng)期,東方和西方的一些文明古國的思想家都提出過關系人類命運的一些“軸心期命題”。這些命題往往被后人不斷回顧并使之保持了生命力。伽達默爾則認為,許多歷史性命題是通過社會發(fā)展不同時期的人們對它的闡釋來保持生命力的。先秦學者對“道”與“德”的關系的探討,是我們今天認識道德問題的民族文化資源,也是根據(jù)當今社會的特點探索二者關系,使之形成新的時代生命力的途徑。然而,在市場經濟下,不僅人們的精神生活不斷走向貧乏,而且以膚淺化、娛樂化、功利化和精神消費感官化為特色的“大眾文化”又應運而生,并借助新媒體形成了一種方興未艾之勢。大眾文化引導人們認同現(xiàn)實,追求時尚,放棄對現(xiàn)實的批判,使人膚淺,甚至嘲笑高尚、戲說傳統(tǒng),對大學生精神生活和思想道德教育形成了巨大沖擊。因此,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必須與對“大眾文化”的批判結合起來,并給合現(xiàn)實闡釋傳統(tǒng),構筑起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

第三,在對現(xiàn)實的超越中堅持形上與形下的統(tǒng)一。思想道德教育不僅要有形下的規(guī)范,更要有形上的訴求。道德理想往往從現(xiàn)實中升華出來,又可以激活現(xiàn)實,通過對受教育者心靈的震撼和啟迪,使他們在明辨是非中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萬俊人說:雖然社會生活發(fā)生了很大變化,但“信仰生活本身作為一種維持社會生活的共享價值理想,仍保持著它自身的內在連續(xù)性和外在有效性?!盵6]2229在實際生活中,關于自然、社會和人生真諦的“大道”往往是不可言說的,是在對現(xiàn)實的超越中體會出來的。超越作為一種圖景性思維向境界性轉化的活動,可以使受教育者實現(xiàn)從“漸悟”向“頓悟”的轉變,進而在形上與形下的貫通中發(fā)生道德的實質性變化。張灝說:超越有三重意義,“一種是‘終極感’。也即超越被認為是經驗世界萬事萬物的終極源頭;其次是無限感。經驗世界的萬事萬物都是具體有限的,而超越則是無限的;再其次是神圣感。當人們想到超越的時候,總是帶有崇高敬畏的感覺。”[7]143這種內在化的道德追求必須要通過社會實踐、通過對社會上各種道德行為的評判、對不同社會思潮的比較、分析和判斷,進而使學生達到一種“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的境界,將外在的、強制性的、知識性的倫理規(guī)范與內在的對人生大道的追求聯(lián)系起來。

第四,在課堂教育中實現(xiàn)從“認同——接受”模式向“豐實”教育的轉變。思政教育主要還是在課堂上進行的,但傳統(tǒng)的教育是一種單向的灌輸式的“認同——接受”模式。這種模式強調學科性,忽視與其他知識的聯(lián)系;重視教條化的知識,而忽視學生對社會的理解;考試考核標準化,而忽視學生的個性。葉瀾提出過教學要“豐實”的問題,即課程“不完全是預設的,而是在課堂中有教師和學生真實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維的、能力的投入,有互動的過程”。[8]13-16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在智慧的迸發(fā)、情感的交流、視野的開闊中擺脫工具理性和實用主義所造成的困惑,進而在對人間大道的追求中形成自己健康向上的人格。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王梓坤.科學發(fā)現(xiàn)縱橫談[M].北京:中華書局,2013.

[3]盧新寧.在懷疑的時代依然需要信仰[J].國家人文歷史,2014(4).

[4][德]康德.純粹理性批判[M].鄧曉芒,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5]劉仁貴.德性與規(guī)范:道德二維及其統(tǒng)一[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

[6]萬俊人.信仰危機的現(xiàn)代性根源及其文化解釋[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1).

[7]許紀霖,朱政惠.史華慈與中國[M].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公司,2008.

[8]葉瀾.扎實 充實 豐實 平實 真實[J].基礎教育,2004(7).

(責任編輯張亙稼)

The Interpretation of Traditional Moral Spirit and the Ideological Education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CHENYongfang

(IdeologicalandPoliticalDepartment,FujianBusinessCollege,Fuzhou,Fujian,350012,China)

Abstract:"Morality",with rich connotations,is the essence of Chinese culture,but it has been simplified for a long time.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arket economy,the moral education has been "alienated" due to the rampant tool rationalism.Therefore,in the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it is necessary to transcend the instrumental rationality,adhere to the ideal dimension of morality,criticize "mass culture",formalize a new spirit of the times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tradition,pay attention to the inner experience,and stick to the unity of the abstract and the concrete.

Key words:Dao and de;alienation;criticism of instrumental rationality;abstract and concrete

收稿日期:2015-08-15

作者簡介:陳用芳,女,福建南平人,福建商學院思政部教授,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B22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5645(2016)01-0064-05

猜你喜歡
異化
馬克思的異化觀及現(xiàn)代西方學者對它的拓展
拒絕異化的人性之光
農村聘禮的異化與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視角
商品交換中的所有權正義及其異化
網絡交往異化現(xiàn)象的哲學反思
從異化看馬克思對人類解放的設想
語音輸入法,會異化新聞文本嗎?
當前大眾文化審丑異化的批判性解讀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研究:馬克思論“交往異化”
由“意義治療”到“存有的治療”——林安梧關于異化問題之嶄新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