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代英
摘要:在對四川旅游學院某系本科大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對部分教師和學生進行了訪談,分析了非英語專業(yè)本科大學生英語能力現狀、學習現狀及英語能力影響因素的基礎上,本文提出了提升非英語專業(yè)大學生英語能力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大學非英語專業(yè);英語能力及英語學習現狀;英語能力提升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2.0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07-0069-04
教育部于2007年7月頒發(fā)了《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以下簡稱《課程要求》)[1],作為各高等學校組織非英語專業(yè)本科生英語教學的主要依據?!墩n程要求》提出了教學目標:“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后學習、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交際,同時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yǎng),以適應我國社會發(fā)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薄墩n程要求》進一步將英語應用能力具體化為聽、說、讀、寫、譯的能力。英語應用能力是英語教學的語言文學目標,是實現跨文化交際的基礎。本調查通過問卷調查及訪談分析了非英語專業(yè)大學生的英語能力現狀,并提出了英語能力提升的策略。
一、調查設計
(一)調查目的
了解非英語專業(yè)本科大學生英語應用能力現狀及影響原因,提出提升非英語專業(yè)大學生英語能力的有效策略。
(二)調查對象
被試為四川旅游學院非英語專業(yè)本科210名大學生,以及8名擔任非英語專業(yè)大學英語教學的教師。
(三)調查工具與方法
采用問卷調查法、訪談法和文獻法。
問卷調查主要針對學生。問卷根據《課程要求》對大學英語能力的描述、談慧娟的《學生英語語言能力現狀調查表》[2],結合我校教學的實際情況設計而成,問卷包括英語的聽、說、讀、寫、譯5個維度,了解被試在這5個維度方面的學習現狀及學習能力現狀。
訪談法針對教師和部分學生。根據問卷調查的結果對6名教師及目的抽樣的30名學生進行了訪談,了解影響學生英語學習及英語能力的因素。
文獻法是在調查和訪談結果基礎上,閱讀相關文獻,以結合實際提出提升英語能力的有效策略。
二、調查結果及分析
(一)調查結果
在英語聽的能力方面,僅33%的學生表示能聽懂四級難度的短篇文章,有57%表示只能聽懂一些日?;緝热荩€有3%表示基本聽不懂。但就學習情況進行了解時,僅有5.7%表示課外會經常進行聽力練習,課外偶爾進行聽力練習的占絕大多數(68.6%),還有25.7%表示課外基本不會進行聽力練習。
在英語說的能力方面,能用英語與人簡單交流的僅占21.4%,50%表示能表達,但不夠流暢,不能與人交流,甚至還有8.6%表示基本屬于“啞巴英語”水平。但表示課外經常進行口語練習活動的僅占1.4%,有60%表示課外基本不進行口語練習。
在閱讀能力方面,“借助詞典,能讀懂英文小說,或英文期刊、網站的信息”的僅占32.9%,有20%表示有詞典也不能理解有一定難度的文章,還有8.6%表示閱讀上有很大困難,基本讀不懂英語文章。但卻沒有人表示課外會經常進行英文的閱讀,課外偶爾閱讀英文期刊、網站、簡寫小說等的僅占25.7%,有47.1%表示只進行與過級考試有關的閱讀,還有27.2%的學生表示課外基本無閱讀。
在寫作能力方面,表示寫出的文章有一定語法錯誤的只有40%,有50%表示寫出的英語文章錯誤很多,表示基本不會寫的有7.1%。在對課外寫作練習進行調查時,無人表示課外會經常進行英語寫作練習,有71.4%表示“課外較少進行寫作練習”,課外從不寫作的有28.6%。
在翻譯能力方面,對于“借助詞典能進行句子、短語英漢互譯”表示“比較熟練”的僅有31.4%,表示“基本能”的有44.3%,有22.9%表示“不熟悉中英文的語言表達習慣,不能進行中英文互譯”。而對于課外的翻譯練習,60%的學生表示較少做翻譯練習,且僅做與過級考試有關的翻譯練習,有40%的學生表示課外基本不做翻譯練習。
學生認為英語聽、說、讀、寫、譯幾項能力最難的依次是:聽力32.5%、口語表達31.3%、翻譯13.8%、寫作12%、閱讀理解7.5%;最想提升的分別是:口語表達44.2%、聽力25.6%、翻譯能力10.5%、寫作能力10.5%、閱讀能力9.3%;學生認為現在影響其英語能力提高的最大因素依次是英語基礎32.8%、興趣30%、沒有好的方法21.4%、目標不明確8.6%、老師4.3%、其他2.9%。
從學生的英語能力及學習現狀調查來看,情況不容樂觀,英語能力總體偏低,但同時學生在課外付出的努力總體較少,并未因為英語能力偏低而增加。
(二)調查結果分析
根據學生的英語能力現狀及學習現狀調查結果,我們對擔任非英語專業(yè)大學英語教學的8名教師及目的抽樣的30名學生進行了訪談,試圖更好地解釋調查結果,分析出影響大學生英語能力提升的主要因素。
1.傳統的英語教學方式導致英語能力,尤其是聽說能力偏低。大多學生反映一直以來采用的都是做題為重點的英語學習方式,原因在于初、高中英語學習的目的都是為了提升分數,因此學習英語的重點就是能做題,這種方式導致學生英語應用能力尤其是聽說能力嚴重不足,很多學生表示學習的是“啞巴英語”,很難開口。這解釋了為何學生迫切地想要提升聽、說能力,也解釋了為何21.4%的學生認為沒有好的學習方法影響了英語能力的提升,還部分解釋了為何學生課后沒有進行聽、說、讀、寫、譯練習尤其是聽、說練習的習慣,因為一切都是為了考試得分,所以原本就沒有養(yǎng)成這樣的習慣。
2.“非英語專業(yè)”導致能力、興趣差異大,英語總體重視度不夠。一是一個自然班里學生英語能力及興趣差異極大。由于英語不是專業(yè),所以英語成績并非大學錄取時考查的重點,從而導致同一個自然班的學生英語能力差異極大,而總體而言,英語能力偏低。也是同樣的原因,學生對英語的興趣也存在極大差異,有些學生非常喜愛,而有些則對英語毫無興趣,總體而言,對英語的興趣偏低。學生的基礎和對英語的興趣是影響其英語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二是對英語總體重視度不夠。尤其對非英語專業(yè)的理科大學生而言,普遍錯誤地認為學習大學英語的目的就是通過CET4或CET6,對英語課程重視度不夠,尤其是越往后,學生陸續(xù)通過CET4或CET6后,對英語課程的重視程度進一步減弱,導致英語能力的提升更加困難。另外,理科類學生的專業(yè)課程學習需要花大量時間,不少學生在訪談時表示為了完成專業(yè)課程的學習,晚上熬夜到12點是常事。由于認識偏差,學生不愿意在英語上花更多功夫,且由于專業(yè)學科任務重,學生也無力重視英語的學習,因此總體而言,對英語重視程度嚴重不足。
3.大學英語教師的理念和課堂教學方式影響巨大。通過訪談師生了解到,進入大學一段時間后,學生的英語能力和對英語的興趣會發(fā)生變化:有的英語能力會有顯著提高,有的可能會有退步;對英語原本沒有興趣或興趣不大的學生對英語的興趣會大增,而原本自以為有興趣的學生后來逐漸喪失了興趣。訪談結果顯示,教師的理念和課堂教學方式是英語能力、興趣發(fā)生變化的關鍵因素。能平等對待學生、尊重學生、中西方知識豐富、能結合課程給予學生英語專業(yè)知識及人生引導的老師更能激發(fā)學生對英語這門課程的興趣;能將英語語言點、篇章教學與文化結合進行講解的課堂教學更能激發(fā)學生課堂參與的熱情,并能增強對語言的理解和應用。
4.課外努力程度是英語能力提升的最重要保障。進一步分析調查結果,課外經常進行聽、說、讀、寫、譯練習的學生相應的其英語能力也更高,而課外完全不進行英語練習的其英語能力往往處在最低的水平。訪談結果也證實了這一現象。從師生的訪談中分析得知,課外努力是英語能力得以提升的最重要的保障。英語課堂教學時間十分有限,學生練習的時間也有限,想僅靠上課的時間就能提升英語能力是不現實的,課外是英語能力提升的最廣闊的天地。根據深度訪談進一步了解到,課外努力程度受多種因素影響,主要是以下幾種:
(1)真正的興趣。真正的興趣會激發(fā)學生課外花功夫進行英語練習,而興趣與學生的英語基礎、以前對英語的興趣、現在教師的理念、課堂教學方式均都有密切關系。英語基礎好的、一直就對英語有興趣的學生,其興趣往往能持續(xù);有先進理念、課堂教學有吸引力的教師,往往能促使學生興趣的變化。針對部分以前對英語有興趣后來反而喪失了興趣的學生的深入調查更說明了真正興趣的重要性。這部分學生反映之前在高考壓力下被迫拼命學習英語,考出了較好的成績就誤認為自己喜歡英語,到大學里這種壓力消失時才發(fā)現其實并非真的喜歡英語,反而因為以前被迫學習使現在對英語沒有了好感,即使老師努力也無法挽回頹勢。
(2)好的英語自學方法。訪談中師生都反映這極大地影響著課外的英語學習。接受訪談的教師力薦學生多瀏覽英文報刊和網站,多聽英語廣播,認為多聽、多說、廣泛閱讀是提升英語能力的好方式。但是因為一直以來的傳統教學方式,大多數學生課外都習慣按照原有的方式學習英語:背單詞短語、做題、偶爾聽力。另外,學生知識面狹窄造成閱讀理解障礙,學生反映英語廣播、報刊、網站中涉及的文化、歷史等的內容看不懂,所以不愿意看。
(3)學生做事的恒心、學習生活的調節(jié)能力以及教師的課外引導。根據訪談,發(fā)現:①英語能力的提升實際還與學生自身恒心、意志力等品質有關系。有了興趣、好的學習方法還不夠,有的學生在興趣的帶動下課后采用老師推薦的方法學習,但只是三分鐘熱情,很多學生在訪談中談到堅持是很大的問題,而通過訪問一些堅持較好的學生發(fā)現,這些學生學習其他課程以及在生活中也表現出毅力和恒心。②學生英語能力的提升還與自身對課外學習、生活的調節(jié)能力有關。調查結果顯示了學生課外時間緊的客觀事實,但通過訪談了解到,面對同樣的壓力,有的學生仍能擠出時間進行英語的學習,能堅持課外進行英語練習的學生面臨的壓力往往比一直聲稱“沒有時間”的學生更大,因為這些學生往往也會在其他學科上會花更多功夫。③如果教師能夠對學生的課外活動進行適當地引導,比如利用課堂時間對課外活動進行一些檢查、督促和鼓勵等,能有效地促進學生課外英語練習活動的開展。教師課外的引導對學生英語能力提升不可缺少。
三、提升非英語專業(yè)大學生英語能力的策略
根據調查分析,英語能力的提升絕非簡單進行英語聽、說、讀、寫、譯的練習,還涉及到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能力等因素,只有全方位考慮這些因素才能有效地提升學生的英語能力。
結合調查及訪談分析結果,我們閱讀了大量相關文獻,并結合教學經驗,試圖找出提升非英語專業(yè)大學生英語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采用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結合的跨文化教學模式
改變傳統的英語教學模式,采用英語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相結合的跨文化教學模式能更有效地提升英語應用能力。一方面,單純的英語語言教學或者單純的技能訓練容易使學生厭倦。另一方面,語言不能脫離文化而存在,僅有語言技能,不理解語言所承載的文化,語言在實際運用中也會障礙重重。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結合,“刺激了學習者外語學習的積極性,增強了他們的學習動機,有利于促進外語語言教學……符合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的需要……既滿足了語言學習的需要,又促進了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高,從而充分發(fā)揮了外語教學的潛力”。[3]可見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結合,既能吸引學生的興趣、豐富學生的知識,還能促進學生對語言的理解,使語言在不同環(huán)境中有效運用。我國學者張紅玲在《跨文化外語教學》一書中初步構建了我國跨文化外語教學的模式,對跨文化外語教學、跨文化教學的原則和方法、教材的編寫、測試與評價進行了詳細的論述。[3]陳桂琴也在其博士論文中詳細論述了大學英語跨文化教學教材編寫特色與內容蘊含以及大學英語跨文化教學策略運用。[4]
(二)課內外結合是學生有效提升英語應用能力的必經之道
課內可以創(chuàng)設一個英語語境,提供針對性的練習,給予直接指導,對學生而言是非常寶貴的機會,同時有吸引力的課堂也是學生課外愿意進行練習的源動力。但是僅有課堂的實踐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充分利用課外的時間加強練習,并做到課內外有機結合才能實現有效提升學生英語能力的目標。課內外有機結合的策略包括以下幾方面。
1.引導學生學會自學。課外的學習主要由學生自己完成。因此引導學生學會自學非常重要。掌握好的自學方法是第一步。通過文獻閱讀及教學實踐,“原典英語自學法”[5]是簡單易操作、效果顯著的提升學生英語能力的有效方法?!霸溆⒄Z自學法”吸收了普通語言學理論、心理學與語言習得理論、學習理論等理論的合理成分,旨在“激活、培養(yǎng)和發(fā)展個體與生俱來的語言自學潛能,以此為基礎實現英語成為學習者個體有效交流工具的目標;優(yōu)先重點發(fā)展聆聽技能,在此基礎上,融入‘說、讀、寫的訓練和發(fā)展,達到嫻熟掌握四項交流能力;強調自學和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強調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如網絡、移動多媒體等技能支持英語自學活動;強調把語言學習和文化學習、比較、鑒賞緊密結合,將語言文化學習融入個人終身發(fā)展;強調語言學習方法體系的開放性和兼容性,強調語言學習教材和素材建設的真實性、開放性和經典性。同時,該方法與傳統的英語教學不違背”,[5]在現實實踐中[5]以及在我校其他一些專業(yè)教學實踐運用中均取得了較好成效。“原典英語自學法”可簡單地概括為321x法,即“閉目專注聆聽不少于3遍,之后認真閱讀聽力文本不少于2遍,再欣賞聆聽不少于1遍,在此基礎上,進行各種‘聽、說、讀、寫、譯的擴展提高訓練”。[5]
教師的跟進指導同樣重要。有了好的方法,學生并不一定會實施或者堅持實施,就如調查反映出來的,能否很好地進行課外學習還與學生的恒心、毅力、生活學習的調節(jié)能力等密切相關,這就需要教師給予學生合理的引導、鼓勵和幫助,需要教師隨時關心學生課外的練習進展情況,在學生遇到困難時給予及時的幫助和鼓勵,引導學生學會合理調節(jié)學習工作時間,這些工作是幫助學生學會課外自學的有力保障。
2.課外多種方式配合提升學生英語能力。除了引導學生自學,學校還可以創(chuàng)設更多的平臺及其他方式配合促進學生能力提升。一是創(chuàng)設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英語第二課堂,如英語角、英語演講活動、英語文化墻、英語知識相關講座、觀看英語影視作品等,為學生提供深入學習或展示自己的平臺,激發(fā)學生課外學習的積極性。二是為學生推薦書籍以及優(yōu)秀的英文報刊、網站等,英文報刊、網站如:China Daily,21st Century,VOA,BBC等,為不同學生提供自學的多種選擇。
3.使課內課外產生聯系。課堂內外如果能夠有機結合,則能更有效地激發(fā)學生課外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讓課內教學更加有效,從而促進學生英語能力的提升。使課內外產生聯系的方法如下:一是開展課堂展示活動,為學生提供展示的平臺,展示課外學習的成果。二是課內適時對學生課外的自學活動進行檢測、督促、鼓勵和指導,以督促并幫助學生課外有效自學。三是課內適時結合單元主題及時事進行討論,討論前讓學生閱讀各英語網站上的相關文章及評論。四是深入學生的日常生活,用課堂所學幫助學生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如同學間的矛盾等,讓學生真正體會英語的作用,讓師生關系更加融洽,從而激發(fā)學生課外英語自學的主動性。
(三)加強教師的跨文化培訓以促進教師的發(fā)展
課堂內“跨文化外語教學的有效進行,要求外語教師既要具備深厚的語言功底、較強的交際能力,具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又要能夠了解學生的認知心理、情感特征和教學規(guī)律”。[4]課外對學生進行切合學生個體實際的引導和指導,需要教師真正具有“民主、平等、尊重、理解”、“以學生為本”等思想。課內外的有機結合需要教師靈活地進行教學組織??傊處熓怯绊憣W生英語能力提高的關鍵一環(huán)。教師的理念、教師對學生及教學規(guī)律的了解和把握影響著教師教育教學的一言一行,對學生是否對英語繼續(xù)有興趣或產生興趣,或者是否主觀上愿意學習英語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教師的專業(yè)知識、技能及其交際能力也影響著學生能力的提升:豐富的中西方文化知識、過硬的專業(yè)技能、有效的交際技能、靈活得當的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對學生提升英語能力有強大的示范作用。“跨文化培訓”可以較好地解決這些問題。
“跨文化培訓”可分為教師個人的文化能力培訓和教師文化教學培訓兩部分。前者包含文化知識、文化意識和文化行為3個方面;后者包含文化意識和文化教學意識、文化知識和文化能力3各方面。[3]通過對教師的跨文化培訓要實現幾個目標:首先,是幫助教師增強跨文化敏感性及跨文化意識,并真正樹立“民主、平等、尊重、理解、理解”、“以學生為本”的理念。其次,是拓展教師的中西方文化知識、提升教師專業(yè)技能、幫助教師運用跨文化的理念不斷調整自身的日常交際行為。[3]近年來,反思教學和課堂教學研究這兩種方法越來越多地被用于教師培訓和教師的自我發(fā)展中。[3]
四、結語
具備良好的英語運用能力是大學生日后在學習、工作、社會交往中用英語有效進行交際的基礎,也是大學英語教學的目標之一。本文在問卷調查、訪談及文獻閱讀基礎之上對大學非英語專業(yè)學生英語能力的制約因素進行了分析,并提出英語能力提升的策略建議。本研究是僅在普通大學學生中進行的調查,被試人數有限,且有普通高等院校的局限性,如何提升學生英語運用能力還有待更多的研究者從更廣的范圍、更多高等院校類型等角度進行研究討論,以更好地促進各高等院校、各專業(yè)大學生英語能力的有效提升。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Z].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2]談慧娟.當代大學生跨文化意識調查[J].貴州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08,(11).
[3]張紅玲.跨文化外語教學[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214-215,254-338,349,349-354,354-358.
[4]陳桂琴.大學英語跨文化教學中的問題與對策[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4:167-189,175.
[5]徐火輝,徐海天.英語學習的革命——論中國人學英語[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
2010:134-144,134-136,186-202,145-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