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家考三題(散文)

2016-02-22 00:08火會亮
六盤山 2016年1期
關(guān)鍵詞:古城村子爺爺

關(guān)于姓氏

我們?yōu)槭裁葱栈穑?/p>

火姓是怎么來的?

我們的祖先究竟在哪里?

有一段時間,我常常被這樣一些問題所困擾,以至心心系念,有一種莫名其妙的不確定感。

小的時候,因為村子里的人大都姓火,所以自己并沒有感到有什么特別。這種感覺一直持續(xù)到高中畢業(yè),走出自己生活了多年的村子。

上大學(xué)時,代我寫作課的寧夏大學(xué)教授張海濱先生,一次在我的作文后面寫了這樣一段評語:“語言流暢,表達清楚明白,只是下次要注意,課堂上的作文不同于文學(xué)創(chuàng)作,盡量不要用筆名。”那篇作文被張老師作為范文在課堂上進行了朗讀、點評。那篇作文當(dāng)然很快被人們遺忘了。人們記住的,似乎只是作文后面的那句特別評語:“注意,以后不要用筆名?!?/p>

大二時,教我古代文學(xué)的是杜桂林教授。杜先生一直在北京某中學(xué)教書,調(diào)入寧大后,其教學(xué)方式仍沿襲著中學(xué)時期的習(xí)慣,每教完一篇課文或一個知識點,他總要對學(xué)生進行課堂提問。這往往是我們最不情愿也最忌憚的。他提問時,常常會把眼鏡摘下來,挪開一點,然后手指順著花名冊往下滑,滑到誰,就叫誰。他點名的學(xué)生往往是名字有些特點的,如“馬應(yīng)馳”“馬笑”等。一次他的指頭就滑到了我的名字,似乎是停頓了一下?!盎饡?,廢話。”他這么一嘀咕,我們班里的同學(xué)就哄一聲笑了。他認為我的名字太直白,不夠含蓄。這個笑話被我的大學(xué)同學(xué)一直“傳頌”至今。

慢慢地我感覺到,自己的這個姓氏確實有些特別,但究竟怎樣特別、特別在哪兒,自己還是不甚了了。

但自己因此招徠的格外關(guān)注卻是明顯的、確切的。

比如辦什么證件,或在外住宿,需要登記姓名,我說我叫某某某,登記的人便抬起頭,問:“是哪個huo?賀龍的賀,還是霍元甲的霍?”我說:“火柴的火,火光沖天的火?!钡怯浀娜吮阃W∈?,目光有些異樣地看我一看,同時指頭在空中劃上幾劃:“是這個火嗎?”我點點頭。登記的人便笑了,邊笑邊寫我的名字:“真是怪,世上還有姓這個的?!蓖瑫r也不忘追問一句:“什么民族?是回族嗎?”我說是漢族。登記的人將信將疑,邊看我的身份證邊自言自語:“還真是漢族?!彼坪跷业男彰嬖谥撤N疑點似的。

大學(xué)畢業(yè)后,我先在一所鄉(xiāng)下中學(xué)教書,后調(diào)入報社當(dāng)編輯。因為名字常常被掛在報紙的一角,注意的人便漸漸多起來。

后來一位本地學(xué)者告訴我說,據(jù)他考證,姓我們這個姓的,祖上應(yīng)該是蒙古人。

“你們的祖上應(yīng)該是一位將軍,他隨成吉思汗率領(lǐng)的蒙古大軍一路南下,攻城掠地,立下赫赫戰(zhàn)功,后來功成名就,回到內(nèi)蒙古草原,得到一塊封地。封地叫火,你們的姓氏自然也就是火了?!?/p>

這位將軍的名字叫火力虎達。

那么我們?yōu)槭裁戳髀涞搅爽F(xiàn)在的寧夏西吉縣呢?

他講起了我們那個村子的來歷——

他說,很早以前,我們的村子并沒有人住,是一片放馬的草場,到了宋代,為抵御北方少數(shù)民族的不斷襲擾,朝廷下令在這里運土筑寨,以作兵營。城筑好后,最早的名字叫羊牧隆,后來改叫隆德寨,都是希望這里發(fā)達昌盛的意思。后來這里真就打了一仗,是西夏人和宋朝人打的,那場戰(zhàn)事史書有載,叫好水川之戰(zhàn)。這場戰(zhàn)爭非常慘烈,西夏人贏了,宋朝人連兵帶將死了一萬余人,尸橫遍野,哭聲震天。李元昊占了土城后,曾和他的丞相張元到城中巡游,路過土城腳下的土地廟時,詩興大發(fā),為賀大捷,曾于廟前照壁題反諷詩一首:夏竦何曾聳,韓琦未足奇,滿川龍虎輩,猶自說兵機。夏竦和韓琦是當(dāng)時駐防固原的兩員大將,與他們共事的正是威名赫赫的一代名宿范仲淹。到了南宋,金人又攻占了寨子,并以此為據(jù)點,與宋兵對峙。據(jù)傳,《岳飛傳》中“牧羊城盜圖”的故事就發(fā)生在這里。到了元朝,成吉思汗率軍攻伐西夏,在占領(lǐng)了寧夏的大部分地區(qū)后,不久就攻克了當(dāng)時金人把守的隆德寨,并以此為據(jù)點,繼續(xù)向南進攻平?jīng)觥C晒湃苏茩?quán)后,隆德寨周邊已住滿了人,當(dāng)時北方業(yè)已統(tǒng)一,忽必烈認為,“隆德”已無險可守,無敵可防,而六盤山附近正當(dāng)其緊,遂頒詔遷城——這就是現(xiàn)在隆德縣城的前身。

“我想,你們的先人原來就是在古城當(dāng)兵吃糧的,時間一長,娶妻生子,落地生根。遷城以后,大約他們也不愿再四處奔波,于是就定居在這里,成了第二故鄉(xiāng)。老城雖遷,但邊貿(mào)集市猶在,久而久之,這里就改叫火家集了?!?/p>

“這就是你們先人的來歷?!?/p>

聽學(xué)者說完,我的腦海中立即浮現(xiàn)出古城中那些至今猶用的名字:大衙門、二衙門、大教場、小教場、殺人圈、馬圈、馬豁口……這些名字狼煙滾滾,殺氣騰騰,似乎在無聲地描摹著我家先人早年間的生活圖景。

我們的祖先很早以前生活在大草原上?

我們當(dāng)真就是蒙古人的后裔嗎?

我想起了我們村子里一些人的獨特相貌:細眼、高顴骨、鑼槌鼻子、骨架粗大的身材……盡管彼此融合了許多代,但細究起來,蒙古人的影子還在他們身上依稀可辨。

沒有家譜,沒有史志,也沒有祖上流傳下來的金轡銀蹬。

我曾經(jīng)問過村子里最年老的老人。

老人充滿迷茫地說:“咱們的先人嘛,聽說都是從大槐樹那邊過來的?!?/p>

和張王李趙家的說法幾近相同。

我的叔父也一直在做著這樣的考證。他早年曾寫過一篇文章,題目叫《風(fēng)雨隆德寨》,寫的是他對古城歷史的梳理與追溯。后來還寫過一篇文章,叫《阿拉善聯(lián)宗》,寫他與內(nèi)蒙古左旗一家火姓人家的奇特交誼,只可惜那家人的祖上不是內(nèi)蒙古,而是山東。那家人照樣對他們的來歷充滿迷惑。他們幾乎逢“火”必問。他們不但通過某報社聯(lián)系到了我叔父,還用通信的方式聯(lián)系到了好幾個“火”姓名人。如他們曾去信問過時任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文化廳廳長的火華,此人是一位頗有成就的詩人、詞作家、書法家,河北大學(xué)畢業(yè),祖籍北京懷柔,后來回信道:“我不姓火,本名鄭桂富,火華只是我的筆名?!边€問過當(dāng)紅歌星火風(fēng),知情的人告訴他,那也是個藝名,人家姓霍,名叫霍風(fēng)??磥?,在這個世界上,一個姓火的與另一個姓火的相認,還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后來碰到在固原電影院工作的火耀學(xué)兄,他說,他家在彭陽新集大火,住在他們那個村子的人,十有八九都姓火,而且他們的名字和我們村里人的名字,幾乎出奇地一樣。

這大約就是我至今知道的火姓人家最多的另一個地方了。

查互聯(lián)網(wǎng)“百度”,在“火姓”辭條下有這樣的解釋:

火姓之說有七種起源,第一說源于燧人氏,出自遠古時期發(fā)明火的三皇之首燧人氏,屬于以先祖名號為氏;第二說源于口傳歷史,出自遠古時期人類樸素自然的辯證思維,屬于以五行中的火字為氏;第三說源于苗族,出自東漢末期羅匐(即南蠻)人的首領(lǐng)火濟,亦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第四說源于姬姓;第五說源于回族;第六說源于蒙古族;第七說源于錫伯族。

這七種說法每條下面都有詳盡的解釋。

我又查找到第六說中的“源于蒙古族”。這種說法稱火姓出自蒙古族郭爾羅斯部族,屬于以部族名稱為氏。

這種說法又分兩種情況:

第一種,原為蒙古族郭爾羅斯氏,亦稱郭洛羅斯氏,族中人多為執(zhí)法官或執(zhí)政官,世居察哈爾及科爾沁。后有滿族引以為姓氏,世居沾河。后改漢字單姓為火氏、郭氏。

第二種,在今上海市浦東閔行區(qū)、南匯區(qū),有火氏一族的聚居村。據(jù)火氏后人稱,他們原不屬漢族,屬蒙古族,姓也不是火,是蒙古氏,他們的祖上即為開國元勛蒙古·直脫兒。蒙古·直脫兒因其父蒙古·阿察兒征戰(zhàn)有功,被封為博爾赤(掌管御膳的官),故以赤為姓氏。赤脫兒在元曾歷四朝,立有大功,后被封為昭毅大將軍、鎮(zhèn)國上將軍淮東宣慰使,后又在南方任過嘉議大夫行御史臺中丞、資善大夫福建行省左丞、江淮行省左丞等職,最后卒于江浙行省平章政事任上。由于其后來在江浙行省做官,因而其后裔中不少人定居江南。元朝末年,義軍紛起,蒙古后裔受到較大沖擊,赤氏一族因此被逼上流亡之路,其中一個支系流亡到了現(xiàn)在的上海南匯。據(jù)稱,當(dāng)時他們一路隱姓埋名,朝行暮宿,躲過了一次又一次的盤詰。一天,義軍又來查問,不過他們這次不問大人,而問少不更事的小孩。他們問一個正幫母親在灶下燒火的小孩:“你姓啥?”孩子當(dāng)時有些發(fā)懵,不知如何回答,此時突然灶中火起,小孩便邊添柴邊大聲地說:“火、火、火”。因此順利躲過盤查。后來他們便改蒙古赤氏為火姓,定居于百曲村,即今上海南匯區(qū)金匯鎮(zhèn)百曲港一帶?;鹗隙ň雍螅瑵u漸融合于漢族,至清乾嘉年間已成為該地區(qū)重要姓氏之一。該支火氏中最早成名的是火觀若和火始然父子,他們同為上海南匯區(qū)秀才,學(xué)識淵博,且善詩賦,對馮金伯輯成《海曲詩抄》頗多貢獻。自火始然后,其弟火錦紋、火金濤、火光大,及火光大之子火文煥等亦為南匯知名人士,喜作文,好詩賦,其中火文煥在清咸豐年間曾繼馮金伯之后編《海曲詩抄續(xù)集》,名氣頗大。

那么,我們流落到寧夏的這一支火姓,究竟屬于哪一種情況呢?

關(guān)于家族

聽老一輩人說,我們這個家族曾經(jīng)有過一個家譜,但不是書,不是寫在紙上,而是用毛筆在一面綢緞上寫了,像錦旗一樣高高地掛在某一家的神案上,供后人祭奠、瞻仰。家譜就等于我們這個家族的神牌。過年過節(jié),或是誰家有紅白喜事,便要將這面錦旗請到家里,供全村子的人去燒香,去祭奠。家譜雖然簡單,但也一目了然,誰誰家是哪一支、哪一派,錦緞上標注得一清二楚。當(dāng)然,一旦名字出現(xiàn)在這面旗上,就說明這個人已經(jīng)故去,已不在人世了。一般來說,往這一面錦旗上寫字的,肯定是家族里最有文化也最具威望的老者了。比如誰誰家的人故去,首先要報告給這一位老者,得到大家的肯定與確認,再由老者將名字書寫于后,這位故去的人才算真正登堂入室,成為這個大家族中的正式一員。

老一輩人說,這個家譜存在了數(shù)百年之久,上面的名字寫得密密麻麻。后來“破四舊”,家譜被當(dāng)作“封建迷信”一把火燒掉,于是我們這個家族從此猶如斷線的風(fēng)箏,再也找不到自己的根了。

但我們村里的人卻很聰明,他們發(fā)明了一種獨特的劃分族系的方法,就是用居住位置來代替族系分支,如住在廟臺子下面的,就叫“廟底下”;住在古城原先飯館一帶的,就叫“館子呢(里)”;住在城墻下面高臺上的,就叫“臺臺子上”;依次還有“火家堡子”“灣兒呢(里)”……等等。我家先人原先可能在村子的北邊住著,所以他們便稱我們這一門人為“北頭子”。

北頭子老大——這是村里人對我爺爺生前的稱謂。

我太爺是一位老實本份的農(nóng)民,勤儉持家,平順度日,他一生最為人稱道的豪舉就是一連生了四個虎頭虎腦的兒子。我爺爺是老大,其次還有二爺爺、三爺爺、四爺爺。四個爺爺長大成人后,赤條條四條漢子,村里誰家也得高看一眼,于是我太爺便成為村里少有的受人尊抬的人。他老人家治家大約也是有一些辦法的,因為在他不幸謝世后,他的四個兒子并沒有因此打得頭破血流,而是仍奉先祖遺訓(xùn),率領(lǐng)著各自的譜系分支,在一個香案上焚香升表,祭奠先人,至今也沒有分開。如此算來,我們這個家族的人,從我太爺開始,到我爺爺這一輩、父親這一輩、我們這一輩、我們的下一輩、我們的下下一輩,總數(shù)已超過了一百余口。

我小的時候,我的四個爺爺都還健在,他們一律戴瓜皮小帽,留修剪得很講究的三綹長須,對門襟褂子,大襠褲。

我爺爺生于清朝末年,他的腦后至死都留著向后梳的剪發(fā),這大約是某個民間幫派的某種特殊標記吧。

記得最熱鬧的時候是大年初一,我的四個爺爺都在各自的家里坐了,然后由我的伯父叔父們帶領(lǐng)著,一家挨一家地去拜年。一大股子人忽隆隆走在路上,地上的雪也被踩踏得揚起了粉塵。我的四個爺爺坐在自家的炕上,看著一大群兒孫忽啦啦趴倒在地,整齊劃一地磕頭、作揖,臉上不禁微微笑了。之后便從炕櫥里取出香煙、核桃、棗兒,邊給大家散邊說:“上炕上炕,先暖和暖和嘛?!?/p>

但誰也不會真去上炕。

得了核桃棗兒,大家又袖著手,急急忙忙趕往下一家。

我的四個爺爺均生于亂世,他們的最好年華都在手足無措中度過,解放前兵荒馬亂,解放后又忍饑挨餓,該到真正享福過日子的時候,他們卻一個個都去了。

我爺爺去世于1980年,當(dāng)年春天,我們村里的聯(lián)產(chǎn)承包制開始實行。此后,我的二爺爺、四爺爺相繼離世。我三爺爺活得時間最長,去世于2001年,享年93歲。

我的爺爺們?nèi)ナ篮?,我的伯父們看上去明顯地老了。

我父親弟兄、家門兄弟共十一人,他們按照年齡的大小都進行了長幼排序,我父親排行老五。叔父火仲舫排行老八,他是我二爺爺?shù)拇巫?。不管是伯父還是叔父,我們一律稱大大,再在前面冠以他們各自的排位序號。如大伯父,我們叫他爹爹,二伯父叫二大大,三伯父叫三大大,四伯父叫四大大……依此類推。

我的最小的十一大大只比我大一歲。

在我的印象中,我們這個家族真正過得有些樣子的時候,還是在包產(chǎn)到戶之后。那時家家都解決了溫飽問題,日子在不知不覺中慢慢紅火起來。不知怎么的,家族里就興起了吃年飯。吃年飯是輪著來的,一年一次,一次一家。吃年飯的這一天,往往就是殺年豬的時候或大年初一。這一天,準備年飯的人家是最忙碌的,他們往往會在幾天前就做一些準備工作,如買煙、買酒、買配菜用的粉條和大料,豬殺倒以后,大人們在門前拔毛洗下水,孩子們則已經(jīng)開始奉命去各家各戶請叔叔伯伯。人到齊后,年飯很快就端上來了,是豬肉片子炒粉條。肉片子足有一■厚,白花花地苫在粉條上,看一眼都讓人饞涎欲滴。吃完肉,自然要喝酒,這時候主人便要像吃席那樣一盅一盅給大家倒。酒是很便宜的本地?zé)疲浦阎挥心粗干w大小,倒過兩三輪,已經(jīng)有人捂著酒盅嚷叫“醉了醉了”,便不再喝。那時候,一瓶酒就可以把一炕人喝得很高興,下了炕個個臉紅脖子粗。

年飯吃了十年左右,后來不知怎么又不吃了。

1985年,我們家族在村里出了一次大名。那一年,包括我在內(nèi),我的兩個叔叔和一個堂兄,我們四人一起上了大學(xué)。雖不是什么名牌,但由于是同一年的同一時間入學(xué),于是在村里很是掀起了一些波瀾,被人們戲稱為“一門四進士”。

由于這種好風(fēng)氣的帶動,后來上大學(xué)的人就更多了,到我這一輩,和我們的下一輩,讀大學(xué)的人少說也有十多個。

我這一輩親堂弟兄共二十一人。由于年齡的差別和人數(shù)過多,其親密程度已大不如前,說到下一輩,有些甚至連名字也叫不出來。只是在誰家有了喪事出門牌告示(即訃告,是陰陽寫在一張大紙上以曉喻親朋好友的,它往往張貼在一塊卸了的門板上,內(nèi)容為亡人的生平及子嗣情況)時,大家才一一對號,這時大家不免有些傷感,邊對號邊自言自語:“噢,這是誰誰家的老二么,這娃都長了這么大了么……”

之后長長嘆息一聲。

關(guān)于我們的村子

我們的村子很大,有近千口人。它的位置在西吉縣興隆與將臺之間,沿著西靜(即西吉至甘肅靜寧)公路往南走,到王民路口,扭過頭朝西看,西邊有一座山包,山包及坡上住滿人家,遠遠看去,那山上有房子,有院落,有斷崖,有窯洞,有一座被大樹罩住的古廟停在山腰,形似一個冠蓋。下得山來,一條小河繞村而過,河與山包之間,有一片平展展的川臺地靜臥其間,田園味道十足。

有一位外地的朋友說,你們的村子,從遠處看,有點像敦煌的莫高窟。

莫高窟是座山,我們的村子也是座山;莫高窟有零零星星幾棵樹,我們村子的樹比莫高窟多,但也沒有多到把整個兒山頭遮住;最主要的是,莫高窟有大大小小數(shù)不清的佛窟,而我們村子也有,不過我們村子的“佛窟”里沒佛,那只是一些早年間人們用過的窯洞,久無人住,就變成現(xiàn)在的這個樣子了。

為什么會有那么多窯洞呢?

村里的老人說:“早年間,這山上筑城,筑城的人多得沒地方住,就在半山上挖窯,城筑好了,窯也就留在這兒了?!?/p>

老人說的“早年間”,大概可以上溯到北宋后期,而他口中的所謂城,指的自然就是我們村子上面的古城了。古城四四方方,城垣猶在。古城最初的功能是駐軍御敵,后來就和其它的城池沒有什么兩樣了。當(dāng)初修筑它時,肯定耗費過現(xiàn)在無法想象的人力、財力,因為這個地方既不在平坦的原上,也不在河谷川道,它的位置恰恰處在西吉境內(nèi)的兩條河——葫蘆河與濫泥河交匯的那個形似筆尖的小山脊上。兩條河的河水就像天然的護城河一樣繞城而過。筑城之前,這里和周邊所有的地方一樣,沒有道路,沒有平地,只有一道像獸背一樣高高隆起的山包。多年之前,我曾經(jīng)爬上過與它相連的另一座比它更高的山上打量過它,覺得它的位置確實非同一般,就軍事作用而言,它恰好處在兩河及數(shù)條溝道交匯的中央,居高臨下,進可以攻,退可以守。

根據(jù)一些零星的史料和現(xiàn)存的地名判斷,它當(dāng)年的景況非同一般。它有南城、北城之分,甕城在北城的西北角上,被一道略低一些的城墻圈住,有大衙門、二衙門,衙門的樣子究竟怎樣,現(xiàn)在已無人能說得清了,但根據(jù)后來人們平田整地時挖出來的金碗、銀碗、金杯、銀筷子判斷,這里應(yīng)該殿堂森森,屋舍儼然,是將軍和官員們居住辦公的地方。出了甕城,便是外城。外城有駐軍,有居民,有橫七豎八的巷道和筆直的街市。外城的東北角,現(xiàn)在我們叫它店子院,當(dāng)年應(yīng)該是旅人和客商落腳的地方。古城的北門和南門,當(dāng)年肯定有吊橋、門洞,有厚重的布滿泡釘?shù)某情T,現(xiàn)在卻什么都沒有,只有兩個豁口張著,任過往的行人和牛羊往來進出。

從現(xiàn)在人們的叫法看,古城外面的兩處地方最有特色。北邊的地方叫“馬圈”,它的位置緊貼古城北墻,四四方方一個大院子,周圍的院墻和城墻一般高,其東邊的一道叫“馬豁口”的深壕,據(jù)說是當(dāng)年戰(zhàn)馬去河邊飲水時踩踏出來的小道,年深月久,現(xiàn)在都成一條大路了。南邊城外,一個地方叫“教場”,一個地方叫“殺人圈”。叫“教場”的是當(dāng)年古人的軍營和練兵場,有數(shù)十畝地大,被一道矮墻圈住,還能看出個大概輪廓,而叫“殺人圈”的古人行刑和關(guān)押俘虜?shù)牡胤?,現(xiàn)在則坍塌殆盡,一點兒痕跡都沒有了。

筑這座城的時間是公元1017年,即北宋天禧元年。

筑這座城的人是一個名叫曹瑋的將軍。

這座城筑好后,歷經(jīng)千載,從此它就再沒有消停過。首先是好水川之戰(zhàn),守將王戰(zhàn)死,西夏人接管了它。時間不長,金國人又將它占了,并且在此設(shè)縣駐軍,成為一級行政機構(gòu),這就是現(xiàn)在隆德縣的前身。又過了若干年,蒙古大軍一路南下,攻城掠地,不久就占了古城,據(jù)說一代天驕成吉思汗還曾在這里逗留過。后來當(dāng)然是搬遷了,搬遷時間當(dāng)在元世祖忽必烈掌權(quán)之后。之后它仍然存在著,繁華著,并且歷經(jīng)元、明、清、民國初年四代更替。這期間,古城里仍有官衙、商鋪、客棧,以及橫七豎八連接各家各戶的街巷。貿(mào)易興隆,客商往來不斷。只可惜后來土匪出沒,不時襲擾,又加之官家無暇管理,集市慢慢凋蔽,直到民國八年,也即1920年的海原大地震將它徹底夷為平地。

如此算來,這古城的駐防歷史大概有一、二百年之久,而前后存在的時間當(dāng)在八、九百年左右,可謂千年古城了。

在西海固,許多原本繁華和具有歷史感的地方,都被那場罕見的大地震給毀了,其中包括我們的村子。

我們村子的古城原先有三個不同的名字:邪沒籠川、羊牧隆、隆德寨。

為什么這么叫呢?

許多人和我一樣,望文生義,認為這些名稱肯定與放牧或畜牧有關(guān),有一篇文章還煞有介事地揣測,這里很可能是古人特設(shè)的管理畜牧的一個什么機構(gòu)——因為所謂“羊牧”,看起來實在像是“牧羊”嘛。

后來我查相關(guān)資料,才明白大家鬧了個大笑話——“邪沒籠川”系蕃語,它其實是“斜沒籠川”的誤讀,意思是“一條斜向而流的河流”,這條河,就是現(xiàn)在的葫蘆河。葫蘆河在過去曾被叫做瓦亭河,也叫隴水。據(jù)專家考證,“羊牧隆”其實就是“邪沒籠”的訛傳,它們其實是由“羊牧”(邪沒)和“隆”(籠)兩個蕃語組成的一個詞組,“羊牧”的意思是黑色,“隆”的意思是河谷,“羊牧隆”,意即黑水河谷。這和甘肅莊浪的來歷一模一樣。“莊浪”二字也是蕃語,“莊”是野牛,“浪”是山谷,莊浪者,野牛谷之謂也。

至于隆德寨,那確實應(yīng)該是后來的統(tǒng)治者取字面意思,既而希望此地“德隆昌盛”之意罷了。

為什么是蕃語呢?

難道這個地方曾經(jīng)被吐蕃王朝統(tǒng)治過?

熟悉中國歷史的人都知道,吐蕃王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在青藏高原建國的王朝,因與唐朝相生相伴,所以它的歷史總是充斥著大量唐朝的故事,尤以眾多的公主和親為最。在前后達二百多年的時間內(nèi),它幾易其主,內(nèi)部紛爭不斷,不過最后大家都認為,它最輝煌、也最鼎盛的時期還是那個娶了文成公主的松贊干布統(tǒng)治時期。一般來說,它的勢力范圍應(yīng)該在青藏高原一帶才對,那么,它什么時候竟跑到中國的大西北來撒野了呢?

我趕忙翻閱吐蕃王朝歷史,在它的夾縫中,我終于找到了它與我們這個小小村莊的某種淵源或聯(lián)系——

755年,唐朝發(fā)生“安史之亂” ,唐玄宗從長安逃到四川,由于唐朝抽調(diào)大量對付吐蕃的軍隊去平亂,使得西部防務(wù)空虛,吐蕃趁機占領(lǐng)了隴右、河西等大片地區(qū)。在赤松德贊在位時,吐蕃王朝的轄地大大擴張,它與大唐的疆域,東面以隴山為界,北到寧夏賀蘭山,南面以南詔為屬國。790年后,吐蕃占據(jù)北庭、安西,數(shù)十年后又失去了。據(jù)藏文史籍記載,吐蕃還一度推進到喜馬拉雅山以南的恒河北岸。

吐蕃王朝統(tǒng)治我們那一帶、也即史書上所說的“隴右”的時間,當(dāng)在“安史之亂”之后,前后不過數(shù)十年。而在這數(shù)十年中,一個外來的王朝給另一個地方留下的傷疤存在了一千多年之久而猶有印痕,這不能不說是一個人間奇跡。

小的時候,我常到古城里和伙伴們玩。那時候,古城里非?;臎觯叩[遍地,磚頭縫里種著莊稼,所以我們村里的人又把它叫“瓦子窩窩”。在這里,我們放牛、放羊、看護莊稼,興趣來了,還會在洋芋地里壘“鍋鍋灶”燒洋芋吃。偶爾地,我們還會在磚頭瓦塊間撿到一兩枚銹跡斑駁的銅錢。

那時候,古城里沒住一戶人家。

爺爺曾給我描述過他小時候的情形:“房都震塌了,壓死的人不計其數(shù),后來這城就廢了。起先還有人零零星星住著,慢慢地就都搬了出來。那么大的一座城,沒有一個人住,你想那是個啥情形?我當(dāng)娃娃時,晚上根本不敢從這古城里過,就是在大白天,人的頭皮子也發(fā)麻呢。有些人說,到半夜里,你如果趴到城邊邊上聽,能聽見城里頭有腳步聲,騰騰騰騰地,就像許多人在忙著趕夜路……”

我趕忙用手捂住了耳朵。

我爺爺生于清朝末年,經(jīng)歷過無數(shù)次的天災(zāi)與匪患,在他的印象中,古城就像一本活著的史書,無聲地記錄著我們村子許多年的磨難與曲曲折折。

我記事時,古城已經(jīng)很平靜了,它每年都種滿各種各樣的莊稼,到秋天時,糜子地里的麻雀起起伏伏,一落一大片,于是滿城都響著人們轟趕麻雀的聲音。

后來,有一些人家陸陸續(xù)續(xù)搬進了古城。

再后來,我們村子唯一的一座小學(xué)也搬到了這里,暮鼓晨鐘,古城又漸漸熱鬧起來。

站在古城最東邊的城墻上,我們村子的一切盡收眼底:房屋、院落、樹木、道路,它們像一圈兒青藤從城墻上面披覆下來,呈一個半圓形狀將古城緊抱懷中,古樸,安祥。

我們的村子叫火家集,但現(xiàn)在一點兒也看不出它的商業(yè)氣息了。

猜你喜歡
古城村子爺爺
古城西南兩座橋
興城古城:明朝最后的關(guān)外孤城
平遙古城旅游紀念品設(shè)計
平遙古城旅游紀念品設(shè)計
劉老漢的煩惱
冬爺爺
站著吃
望娘灘
爺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