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謙
新的一年很快過了快六分之一了,中年后都會覺得,許多事情在一年中好像才開始剛剛要發(fā)展,千頭萬緒理不到一半,一年就結(jié)束了,年年如此。每每會自我小小地檢討這一年又做了些什么比較值得的事,生命不就是累積那些刻痕而成,生命的顏色因為那些變化而有了變化,從自己的角色變化而有了不一樣的思想維度,這些經(jīng)歷都是值得的。
想起去年特別值得一提的事是金馬獎的參與。去年參加了臺北電影節(jié)有了很深刻的再認識華語電影的機會;與金馬獎算是舊識了,在我入行第二年懵懵懂懂之中意外得到獎。金馬獎是從小一直仰望的一個電影盛會,匆匆十幾年過去與金馬獎再相聚,這回我擔任評審。整個10月份連續(xù)16天封閉地觀看參賽復(fù)選影片,共近70部各種類型各地的華語影片創(chuàng)作,十分過癮!過程中最讓我覺得豐收的是:與參與評審的伙伴們的交流,這群來自跟影片產(chǎn)業(yè)相關(guān)的專業(yè)人士、評論者,這是很難得的經(jīng)驗。能夠與這些專業(yè)的人一起有目標地針對一部部的影片,從結(jié)構(gòu)到創(chuàng)意各環(huán)節(jié)進行討論,勝過讀十年書啊!雖然壓力頗大,除了評審過程閱讀量很大、密度高,再加上為了讓自己的評斷更公正,所以有很多的收集工作和影片外的整理閱讀。
這也是我把自己看電影的習慣,從一個消費者調(diào)整到一個觀察者的機會,我刻意去看在我喜好與品位以外的電影作品,也有了更多的積極心去觀察一些不熟悉的國家的電影作品,這樣的擴張同時也刺激了我的好奇心,忽然覺得自己的生活還是那么的新鮮,因為世界是如此之大,半百的年紀只看懂了世界一點點。
這回金馬獎給我最大的回饋,是在11月頒獎禮前的金馬國際影展,我可以自由選擇30部電影免費觀賞。這對愛看電影的我來說,真是一個太豐碩而誘人的禮物了。記得年輕時最會為金馬國際影展排長隊,搶看一些冷門的大師作品,以及當時還有電影審查制度下的臺灣、未能通過而上映之作品。于是,合計10月看入選影片70部作品、11月看國際影展的來自全世界各地的近30部電影,包括了南半球、中東等平日不容易看到的地方電影新作品。2015年看電影的量真的是我半生來閱讀量的巔峰了!
看國際影展作品,我又回到了純觀眾的角色,敞開了探索、好奇、愉悅的心。臺灣一直是看電影的好地方,除了有影展還有常態(tài)的獨立選片的影院,這可說是在其他的華人區(qū)域比較不容易看得到的。這是在臺灣愛好者最幸福的地方!這次參與金馬影展的作品很豐富,讓我在短短的10天看了來自智利、阿根廷、巴西、以色列、伊朗、土耳其、菲律賓等地的影片,有些可能連在獨立院線都不容易看到。唯一可惜的是,楊德昌導演的《海灘的一天》修復(fù)版只映一場而錯過了,多希望在電影院里再看一次,想再重溫30年前剛畢業(yè)的我看過的心情。
電影是看世界的方法,尤其在步入中年之后,有了真實的人生經(jīng)歷;正是客觀地去了解世界的最好時候。例如這兩年看的《冬眠》《45周年》《刺客聶隱娘》等人文電影,無不是因為年紀的增長造成自己的觀點改變,才有了共鳴與感想,也在其中找到屬于熟年可體會的文藝交流。也因為到了中年,更樂意去欣賞年輕人的創(chuàng)意,去年金馬獎的入選作品之中《路邊野餐》《德蘭》,以新的世代眼光看自己生活的世界,讓我樂在其中。
電影從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年紀和世界角落,以不同的角度提供不同個人的觀點。我想,中年后人更能以寬闊、包容與更好的審美,透過各種閱讀去對照世界。電影絕對是一個最佳的切入口,可以縱向地從攝影、音樂、文學等藝術(shù)角度去觀賞;也可以在短短的時間里去感受一件事、感受一段故事,或接受一個不熟悉領(lǐng)域的知識,這是我為什么越來越愛看電影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