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16日15時09分,在第八屆珠海航展上,一架新修復(fù)的“功勛古董軍機”——初教5像一只靈巧的燕子輕盈地飛入人們的視線。仰望著這古董似的“靈燕”,觀賞者心潮激蕩。
1951年4月23日,國家航空局決定在“八一”軍旗升起的地方建立一個飛機制造廠。5月13日,第一批建設(shè)者到達南昌,呈現(xiàn)在他們面前的是國民黨時期與意大利在1934年合建的“國民黨第二飛機制造廠和航空研究院”的舊址,殘垣斷壁,雜草叢生,滿目瘡痍。一條1500米的碎石跑道殘骸般躺在雜草叢中,一座孤獨頹廢的廠房對視著7座老舊的機棚,30多臺機床銹跡斑斑。沒有水,沒有電,沒有路,建設(shè)者面對著難以言狀的困難。
苦難孕育新生,艱苦創(chuàng)造奇跡,一個新生民族的前進腳步是無可阻擋的。第一代洪都人以對新中國的一片赤誠,開始了艱苦創(chuàng)業(yè)。他們頭頂藍天,腳踩爛泥,吃飯在草棚,睡覺擺地鋪,不分白天黑夜,揮動著雙手,奮力拼搏,一邊建廠,一邊生產(chǎn)。建廠僅僅148天,就開始修理從朝鮮戰(zhàn)場上轉(zhuǎn)下來的飛機,這在世界航空史上也是一個驚人的創(chuàng)舉。至當年底,他們已修理38架雅克-18型飛機。
飛!飛!飛!一架架修復(fù)的飛機載著抗美援朝、保家衛(wèi)國的重任從這里起飛。當時,作為建廠委員會主任的江西省主席邵式平最了解洪都人的心愿,他把洪都人的話從心里掏了出來:“武裝奪取政權(quán)的第一槍是在南昌打響的,新中國自己制造的第一架飛機也要出在南昌?!庇谑?,工廠黨委向黨中央立下軍令狀,要求提前試制新中國第一架飛機。
1954年4月1日,國家航空工業(yè)局一紙電令,批準工廠提前成批生產(chǎn)雅克-18飛機,正式拉開了工廠由修理飛機轉(zhuǎn)向整機試造的序幕。一周后,洪都人打響了“為制造祖國第一架品質(zhì)優(yōu)良的飛機而奮斗”的攻堅戰(zhàn)。
制造新中國第一架飛機的光榮,激勵著洪都人為之拼搏、奮戰(zhàn)。沒有工廠與家的概念,吃在工廠、住在工廠,孩子病了,無暇照看,父母親病了,顧不上探望……
為了盡快圓放飛之夢——制造出新中國自已的飛機,多少人積勞成疾,多少人顧不上婚戀大事,多少人放棄了與家人團聚的機會,甚至被家人誤為“失蹤”!
從零件投入試制到整機交付試飛,僅僅57天……
1954年7月3日下午5時15分,新中國建立后第一架自己制造的飛機——雅克-18(初教5)順利飛上藍天。讓所有中國人都記住這個偉大的日子,一個屈辱的時代結(jié)束了!
1954年8月1日,毛澤東主席親筆簽署給洪都人的嘉勉信:“祝賀你們試制第一架雅克-18型飛機成功的勝利,這在建立我國的飛機制造業(yè)和增強國防力量上都是一個良好的開端。”
1954年10月18日,毛澤東主席在國防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再次指出:“1954年,我們國家自己出產(chǎn)了一架飛機,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這是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p>
藍天無垠,中國的天空從此精彩紛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