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冉
李可染也許沒有想到,離世20多年后,自己的作品已同那些西畫一樣,賣出了“大價錢”。在中國嘉德夜場,李可染的革命圣地畫《韶山》經(jīng)過30多次叫價,以1.24億元人民幣的天價落槌。年秋拍中,他的《長征》曾以1.0752億元成交,創(chuàng)當時中國近現(xiàn)代書畫紀錄。
李可染以傳統(tǒng)中國畫啟蒙,兼學水彩,后又改學油畫,轉投過多位名師,曾是林風眠的學生,與徐悲鴻關系密切,拜師齊白石,師法黃賓虹。在李可染的心中,沒有門戶之見。
徐悲鴻牽線拜師齊白石
1907年3月26日,李可染出生在江蘇徐州一個平民家庭,兄妹八人中排行老三。
1943年,李可染已是重慶國立藝專的講師。美術界認為,李可染的人物畫更勝于他的山水。老舍說:“中國畫中人物的臉是永遠不動的,像一塊有眉有眼的木板,可染兄卻極聰明地把西洋漫畫中人物的表情法搬運到中國畫里來,于是他的人物就活了?!薄八獎?chuàng)造出一個醉漢,就創(chuàng)造出一個醉漢——與杜甫一樣,可以永垂不朽?!崩羁扇静簧蒲哉劊鍪聬劬o張,內(nèi)心卻極富幽默感,那時的李可染和當時文藝界的青年一樣,喜歡追求騎士風度,穿著馬褲,手臂上掛個手杖,常遭到妻子善意的取笑。
徐悲鴻曾在一次展覽中見過李可染的一幅水彩畫,畫的是金剛坡下的景色,當即托人帶信給李可染,擬用他自己畫的一幅貓,交換李的作品。徐悲鴻的盛情邀請,讓李可染心動。北平是文化古都,不僅有故宮這座藝術殿堂,又有前輩大師齊白石、黃賓虹。李可染思考再三決定放棄母校杭州藝專的邀請,北上任北平國立藝專副教授。
在徐悲鴻的引薦下,1947年春天,李可染帶著自己的20多幅畫來到齊白石家中。齊白石原本是半躺在椅子上看,不久便坐直問:“你就是李可染?你的畫才是真正的大寫意?!眱扇艘灰娙绻?,李可染遂拜齊白石為師。晚年收李可染為弟子,齊白石視之為人生一大快事,曾畫《五蟹圖》送給可染,上題:“昔司馬相如文章橫行天下,今可染弟書畫可以橫行也。”
變革國畫 山水寫生
李可染一生尊重傳統(tǒng),鄙夷盲目崇拜西方。上世紀50年代,國畫危機論盛行,已是中央美術學院教授的李可染堅決持反對意見,他認為中國畫是“蒙塵的珍珠”:“中國畫不強調光,并非不科學,而是注重表現(xiàn)長期觀察的結果,拿畫松樹來說,如果沒有特殊的時間要求(如朝霞,暮靄)早上八點還是中午12點都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松樹的精神、實質?!?/p>
李可染刻下兩方印章:可貴者膽、所要者魂。他決心要為變革山水畫尋找生路,改變以往畫家只觀察、速寫而不對景落墨的傳統(tǒng)寫生法,他像西洋畫家那樣當場作畫,又不局限于焦點透視和對眼前景物的模擬。
要寫生當然要走遍名山大川。1954年,李可染和畫家張仃、羅銘結伴外出寫生,一走就是三個多月,足跡遍布黃山、紹興等江南一帶。黎明即起,白天畫畫,中午也不休息,餓了就啃干糧,晚上聚在一起研究改進。
李可染的水墨寫生與舊中國畫差別很多,回京匯報時,爭議很大。老舍說:“他的山水……很想跳出老圈子去,不論在用筆上,意境上,著色上,構圖上,他都想創(chuàng)造,不是摹仿?!钡且灿腥苏f“這叫什么中國畫!”
自嘲是“旁門左道”
在李可染看來,寫生是一個富礦,但要成為創(chuàng)作,還要冶煉礦石,“采一煉十”。他“幾乎沒有一筆不是極大膽的,可是也沒有一筆不是指揮若定的,已經(jīng)完全是他自己的了”。對李可染畫作的爭議,即使是在60年代他藝術成熟期,也從未停止。李可染在《午困圖》上自題:余學國畫既未從四王入手,更未宗法文沈,興來胡亂涂抹,無怪某公稱為左道旁門也。
1949年以后,李可染和同時代的許多中國畫家一樣面臨舊傳統(tǒng)與新生活,現(xiàn)實生活與藝術境界等矛盾。1958年3月,毛澤東在成都會議上,首先針對詩歌提出革命現(xiàn)實主義和革命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創(chuàng)作方法,他說:“中國詩的出路,第一條民歌,第二條古典。在這個基礎上產(chǎn)生出新詩來,形式是民族的,內(nèi)容應當是現(xiàn)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的統(tǒng)一?!?/p>
兩結合文藝創(chuàng)作方法為五、六十年代的文藝創(chuàng)作指出了一個方向,在中國美術界,毛澤東詩意畫和革命圣地畫創(chuàng)作進入一個高潮。繼傅抱石首開毛主席詩詞創(chuàng)作之先河,中國的山水畫家如錢松喦、陸儼少、關山月、潘天壽等,幾乎人人都畫毛澤東詩意山水畫,李可染成為這支隊伍的主力,他還刻了一方印章:“為祖國山河立傳”。
1963年,李可染以毛澤東《沁園春·長沙》詞意創(chuàng)作了《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是其毛澤東詩意山水畫的成熟之作。畫家采用積色法,大量使用朱砂、朱膘,使畫面局部產(chǎn)生如油畫般的筆觸和強烈的視覺效果,成為一個時代的“紅色經(jīng)典”。
“我的畫是從生活中來的”
“文革”期間,李可染一直堅持畫速寫、素描,不能出門去外地,便到香山、潭拓寺、十三陵、頤和園等地畫。連家門也不能出時,他就對著朋友幫他找來的年歷、畫報上的風景照片畫。
1973年,在接受香港媒體采訪時,李可染說,齊白石是傳統(tǒng)文化的承上啟下者,我們中年一代的畫家如不向齊白石學習,就犯了歷史錯誤。當時“文革”尚未結束,因為這番話,李可染很快又以“妄圖否定文化大革命,甚至公開進行反攻倒算”的罪名,在中央美術學院和美術界遭到批判。
在1974年2月4日的“黑畫展覽”上,李可染為民族飯店畫的《漓江山水》小稿,被展出示眾。李可染慣用黑色表達的風格,被批判為“江山如此多黑”。當時在美院中國畫系執(zhí)教的劉勃舒后來說:“李先生對批黑畫不服氣,說‘我的畫都是從生活中來的,拿出他的速寫本給我們看。大家看了非常吃驚?!?/p>
“文革”時,山水花鳥畫被批判為軟刀子,畫要“搬掉”石頭,只能畫滿山筆直生長的樹木。李可染對于自己70年代中的許多作品是不滿意的,認為畫面刻板、意境經(jīng)營不足、個性沒有充分的體現(xiàn)。粉碎“四人幫”后,李可染在一次座談會上說:“山水畫的石頭,他們是搬不動的,因為人類居住的地球就是一個大石頭,他們要搬石頭,只能砸自己的腳?!?/p>
80年代,李可染的聲譽已經(jīng)很高,總有外界應酬煩擾,讓他不能安心作畫,有時候煩了,他甚至讓家人回復說他去當和尚了。歷經(jīng)“文革”的十年動亂,他只想抓緊時間安于創(chuàng)作,做一個“白發(fā)學童”。1989年12月5日,李可染逝世,沒有留下任何遺囑,他有一方“東方既白”的四字印章,這是借用蘇東坡《前赤壁賦》里的“不知東方之既白”,寓意是中國畫躋身世界藝術之林的曙光一定會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