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開春
與枯萎破敗的殘荷相比,我更加喜歡夏日的新荷,光鮮潔凈,綠意盎然,看上去就很賞心悅目,勃發(fā)著無窮的生機。
那年我去宏村,正是深秋季節(jié),順著黃山的皺褶一路前行,層林盡染,草黃楓紅,間雜粉墻黛瓦,古徽州果然氣派非凡。到了村前,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泓碧水,一條小道筆直穿過湖心,上面有座彎月般的石砌小橋名叫畫橋。據(jù)說,當(dāng)年李安在此拍攝《臥虎藏龍》,男主人公李慕白就是從這座小橋上牽著他的白馬走過的。
我讀初中的時候,學(xué)生宿舍的后面就有一大片荷塘,每年蓮藕起出之后,任由滿塘的荷葉自生自滅。然而我終究只是個俗人,比不得林妹妹那樣冰雪聰明,所以聽雨打殘荷的次數(shù)雖然不少,卻從未聽出過什么詩意。
但是,我的目光卻被湖中那一大片枯萎的殘荷吸引,腦海中瞬間浮現(xiàn)的竟是《紅樓夢》里林黛玉反對賈寶玉拔除破荷葉的理由:“我最不喜歡李義山的詩,只喜他這一句‘留得殘荷聽雨聲?!被秀遍g,我似乎看到了林妹妹那雙對著殘荷發(fā)癡的憂郁的眼睛。在那一刻,我居然有了長留宏村的想法,要是能有機緣在湖邊的書院住下,在有雨的夜晚,或是撐著一把油紙傘,順著石砌的湖堤漫行,或是隔著石雕的窗欞,臥聽雨打殘荷,該是多么愜意的享受啊。
與枯萎破敗的殘荷相比,我更加喜歡夏日的新荷,光鮮潔凈,綠意盎然,看上去就很賞心悅目,勃發(fā)著無窮的生機。中午或是傍晚,會有一些或紅或綠的蜻蜓、豆娘前來參觀,它們或許是被這荷塘滿目的綠迷住了,繞著圈不停地飛,遲遲不肯離去,飛累了,就在新冒出的小荷尖上歇歇腳;身上穿著黑黃條紋套衫的小青蛙,也從水里冒出頭來,雙腿一蹬,用它那著名的蛙跳,一下子便躍上了荷葉的表面,隨之濺起的一串水滴,滴溜溜地匯聚到荷葉的中心,凝成一顆又圓又亮的大水珠,映著太陽的光輝,像是一顆耀眼的明珠,它們許是把這一張荷葉當(dāng)成了運動場,鼓著大腮幫咕咕呱呱不停地叫,呼朋引類;還有一些黑脊背的魚,在荷葉撐起的大陽傘下悠閑自在地游來游去,間或舉起大尾巴,在平靜的水面上使勁一擊,發(fā)出“潑剌剌”的一聲響,濺起一朵大水花,旋即一頭扎進水底,再也不見了。
這樣的季節(jié),最快樂的自然還是孩子,從第一朵荷花在水面上升起,綻開它美麗的笑臉時起,就會不斷有孩子順著塘埂悄悄滑下水去,學(xué)著在水面上那群嬉戲的鴨子的樣子,把鼻子一捏,頭往下一低,便潛進了水底,上來的時候,手里總會多出一截細(xì)嫩甜香的花香藕,臨了上岸,還不會忘記摘一片荷葉頂在頭頂。有時候也玩打水仗游戲,學(xué)著電影里白洋淀民兵打鬼子的模樣,頂著一片荷葉,手里端根樹枝,一只眼閉著,煞有介事地一瞄,手指一勾,嘴里同時還要發(fā)出“叭”的一 聲。
少年的記憶,除了玩耍,大多數(shù)還是和味蕾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關(guān)于荷葉,也是如此。說到吃,必須提一下荷葉粥,這是我母親夏天常做的,把新鮮的荷葉洗凈,切成細(xì)絲,放點冰糖,和粳米一同煮,做出來的粥青白相間,顏色好看,味道也好,清香撲鼻,有清熱解暑之功效。荷葉還可以包裹食物。我祖父有個習(xí)慣,趕集的時候帶上一張荷葉,或干或鮮,隨季節(jié)改變而有所不同,回來的時候,總會變戲法般從懷里掏出一只荷葉包來,里面包著的有時是幾片鹵豬頭肉,有時是兩根油條。他用筷子夾起肉丟進我的嘴里,果然是跟往常吃到的不同,肉香中夾雜著荷葉的清香。長大后讀明清小說,見到許多關(guān)于市井場景的描寫,我才知道,原來這用荷葉包熟食的舉動并不是我祖父的首創(chuà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