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海宏
(隴南師范高等專科學(xué)校 文史學(xué)院, 甘肅 成縣 742500)
●文學(xué)研究
論唐代的詠東吳詩
唐海宏
(隴南師范高等??茖W(xué)校 文史學(xué)院, 甘肅 成縣 742500)
在唐代眾多詠嘆東吳歷史人物的詩作中,詩人對東吳集團人物的崇拜與向往較之蜀漢集團人物要少得多。但在唐代詩人的眼中,周瑜卻被賦予了英武豪邁文武雙全的勇力,而且還具有俊逸儒雅的外形;而雄霸一方偉業(yè)的孫權(quán),輕財重義、力主抗操的魯肅,戰(zhàn)功赫赫的甘寧,大智大勇的陸遜也成為了士人們爭相歌頌的人物。而這些詠東吳詩對后世的詩歌、小說、戲曲都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
唐代; 東吳詩; 論述
詠三國詩是唐代百花爭艷的詩苑中的奇葩,雖然在蔚為大觀的唐詩國度里,它并不占有顯赫的位置,但是它的價值和影響卻是不容忽視與否定的。據(jù)劉尊明初步統(tǒng)計,在《全唐詩》中,詠三國的詩篇計一百二十余首[1]60;朱一玄、劉毓忱的《三國演義資料匯編》一書共收錄唐代詠三國詩一百三十六首[2]42-93。通過查檢更多文獻資料后,筆者匯集唐代詠三國詩大約有二百余首。其中,論及東吳人物的詠東吳詩僅有四十七首,而與周瑜有關(guān)的詩作有十九首,占了詠東吳詩的近二分之一。這里就以四十七首唐代詠東吳詩為對象,將其作一簡單論述。
唐代詠東吳詩以詠周瑜為中心,旁及孫權(quán)、魯肅、甘寧、陸遜等人物。這些東吳人物能夠成為唐代詩人關(guān)注的對象,與詩人個人經(jīng)歷、心理個性等因素有關(guān),也與時代文化制約下的詩人群體的共性文化心理現(xiàn)象有關(guān)。為了更清晰地了解唐代詠東吳詩,現(xiàn)將其篇目列表如下①本表根據(jù)朱一玄、劉毓忱的《三國演義資料匯編》(南開大學(xué)出版社, 2003年),孫繪茹的《唐詩中三國題材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xué)碩士論文,2012年) ,王潤農(nóng)的《唐代詩歌中的三國圖像》(私立東吳大學(xué)碩士論文,2013年),張承宗的《唐詩詠史說孫吳》(閱江學(xué)刊, 2014年)等數(shù)據(jù)進行繪制。:
作者生卒年數(shù)量詩名(人)備注王績589-644一首詠妓(周瑜)張九齡678-740一首讀《三國志》(周瑜)孫逖695-761一首長洲苑(孫權(quán))高適700-765一首酬河南節(jié)度使賀蘭大夫見贈之作(陸遜)李白701-762一首赤壁歌送別(周瑜)王維701-761一首同崔傅答賢弟(周瑜、陸遜)劉長卿726-786一首觀校獵上淮西相公(周瑜)楊巨源755-?一首上劉侍中(周瑜)殷堯藩780-855一首襄口阻風(fēng)(周瑜)李賀791-817一首春懷引(周瑜)歐陽袞不詳一首聽郢客歌陽春白雪(周瑜)湛賁不詳一首伏覽呂侍郎丘員外舊題十三代祖歷山草堂詩因書記事(周瑜)杜牧803-852一首赤壁(周瑜)貫休823-912二首山居詩(孫權(quán)),酬張相公見寄(周瑜)羅隱833-909四首題潤州妙善前石羊(孫權(quán)),吳門晚泊寄句曲道友(孫策),自湘川東下立春泊夏口阻風(fēng)登孫權(quán)城(孫權(quán)),春日憶湖南舊游寄盧校書(甘寧)韋莊836-910一首潤州顯濟閣曉望(孫權(quán))李端不詳二首聽箏(周瑜),宿薦福寺東池有懷故園因寄元校書(周瑜)胡曾839-?二首題周瑜將軍廟(周瑜),赤壁(周瑜)陸龜蒙?-881一首算山(周瑜)唐彥謙?-893二首漢代(周瑜),紅葉(甘寧)徐夤858-?一首吳(孫權(quán))孫元晏不詳十七首黃金車(孫權(quán)),赤壁(周瑜、魯肅),魯肅指囷(魯肅),甘寧斫營(甘寧),徐盛(徐盛),魯肅(魯肅),武昌,顧雍(顧雍),呂蒙(呂蒙),介象(介象),濡須塢(孫權(quán)、呂蒙),周泰(周泰),張纮(張纮),太史慈(太史慈),孫堅后(孫權(quán)母),陸統(tǒng)(陸統(tǒng)),青蓋(孫權(quán))許渾不詳一首游維山新興寺宿石屏村謝叟家(魯肅)周曇不詳一首魯肅(魯肅)
從上表可以看出,唐代詩人對東吳政治集團始終是給予高度關(guān)注的,而這些詠東吳詩也呈現(xiàn)出了鮮明的特征。
首先,從詠頌的對象來看,作品的內(nèi)容涵蓋了東吳政治集團中的主要英雄人物。如雄霸一方的吳主孫權(quán)、名震赤壁的大都督周瑜、折沖樽俎的謀士魯肅、戰(zhàn)功赫赫的勇將甘寧與陸遜,而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則是赤壁一戰(zhàn)成名的周瑜。在四十七首唐人詠東吳詩作中,涉及到周瑜的詩作就有十九首,可見,在唐人的眼里,周瑜是一直受到詩人的青睞的。
其次,從作者與作品的數(shù)量關(guān)系來看,作者共有二十四人,大多數(shù)詩人只有一兩篇,也有多達(dá)十幾首的。若對照另一個唐人心目中的蜀漢政權(quán),則東吳的人物顯然并非唐代詩人關(guān)注的主要對象,如孫權(quán)的相關(guān)詩作遠(yuǎn)遠(yuǎn)少于劉備,就是論及周瑜的相關(guān)詩作數(shù)量也遠(yuǎn)低于諸葛亮,可以說東吳人物的形象完全被蜀漢人物的光輝形象給掩蓋住了。但孫元晏卻是個列外,他創(chuàng)作有十七首詠東吳詩,可見孫元晏對東吳政治集團的認(rèn)同,孫元晏在晚唐的創(chuàng)作,實際上也更反襯出整個唐代詩歌中詠東吳人物的缺乏。但在這些詩作中,卻呈現(xiàn)出了與飽受抨擊的曹魏政權(quán)迥然不同的現(xiàn)象——即唐代詩人對東吳集團人物呈現(xiàn)出了集體正面觀感。
第三,從作品的質(zhì)量來看,有不少詩篇是千古傳誦的佳作,如杜牧的《赤壁》。
唐代詩人在詠史詩中對東吳人物的關(guān)注與詩人個人經(jīng)歷以及所處的時代特征有著緊密的關(guān)系,這使得詠東吳詩在不同的詩人作品中表現(xiàn)出了許多既有共性的時代文化底蘊,體現(xiàn)出了豐富而機具張力的文化特質(zhì)。
(一)對儒將周瑜的稱頌
在四十七首唐人詠東吳詩作中,涉及到周瑜的詩作就有十九首,在唐代眾多詩人心目中,周瑜不僅被賦予了英武豪邁文武雙全的勇力,而且還具有俊逸儒雅外形。這與唐代士人們秉持的“學(xué)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處世理念有關(guān),與唐代后期的憂患意識有關(guān),其中也蘊含著他們渴望建功立業(yè)與渴望遇合于明主的精神追求,折射出唐代士人特有的文化心理特質(zhì)。
歷史上,赤壁之戰(zhàn)抗擊魏曹的主要力量是東吳政治集團,蜀漢集團僅僅起了輔助的作用,在這一點上,唐代詩人的見解是比較接近史實的。在唐代詩歌中提及周瑜的作品里,都以赤壁之戰(zhàn)來展示周瑜的軍事才能,在詠及赤壁之戰(zhàn)及周瑜的詩作中,以李白《赤壁歌送別》最有代表性,其詩云:
二龍爭戰(zhàn)決雌雄,赤壁樓船掃地空。
烈火張?zhí)煺赵坪#荑び诖似撇芄?/p>
君去滄江望澄碧,鯨鯢唐突留余跡。
一一書來報故人,我欲因之壯心魄。[3]1729
全詩八句,前半詠史,后半送別,形式上組成兩個相對獨立的段落。“二龍爭戰(zhàn)決雌雄,赤壁樓船掃地空”將整個戰(zhàn)爭雄壯的氣勢描寫了出來,曹操動用大量水師,深入東吳國土,一心要同周瑜“決”一死戰(zhàn),爭個“雌雄”,好一副不可一世的架勢。接著詩人以“烈火張?zhí)煺赵坪?,周瑜于此破曹公”兩句,說明這場戰(zhàn)爭的結(jié)果,是東吳政治集團在周瑜的帶領(lǐng)下打敗了曹操。在這里,周瑜驍勇善戰(zhàn)的形象深深的震撼了每一位讀者,最終東吳政治集團贏得了這場戰(zhàn)爭的勝利。
魏、蜀、吳之所以形成后來三足鼎立的局面,實際上就是由赤壁之戰(zhàn)所確立的。但是唐代詠赤壁之戰(zhàn)及周瑜的詩作數(shù)量卻并不多,不過在這些為數(shù)很少的作品里,卻都成功塑造了周瑜俊逸儒雅的形象。如殷堯藩的《襄口阻風(fēng)》就寫道:
雪浪排空接海門,孤舟三日阻龍津。
曹瞞曾墮周郎計,王導(dǎo)難遮庾亮塵。
鷗散白云沈遠(yuǎn)浦,花飛紅雨送殘春。
篙師整纜候明發(fā),仍謁荒祠問鬼神。[4]5611
這首詩并非為專詠周瑜而作,但詩人用三國赤壁之戰(zhàn)、曹操中周瑜之計來贊嘆周瑜的智謀。
在吟詠周瑜軍事才能的詩作里,胡曾的《赤壁》最為豪邁雄壯,其詩云:
烈火西焚魏帝旗,
周郎開國虎爭時。
交兵不假揮長劍,
已挫英雄百萬師。[5]7482
此詩與杜牧的《赤壁》不一樣。杜牧是從眼前景聯(lián)想到當(dāng)時的戰(zhàn)況,并進行了十分生動的議論。而此詩除了前二句稍有議論外,幾乎都在描寫當(dāng)時交戰(zhàn)的場面。雖然沒有一種深刻的議論和見解,聲調(diào)卻非常響亮,極具雄渾威武的氣概。
胡曾的《題周瑜將軍廟》也很有特色。此詩前四句概括周瑜一生的主要功績,言簡意賅,勾畫出一位政治戰(zhàn)略家和杰出軍事家的形象;后四句寫廟的環(huán)境,對沒有碑文記載周瑜的功勛表示惋惜。其“交鋒魏帝旌旗退,委任君王社稷安”[5]7471就是對周瑜在赤壁之戰(zhàn)中的功勛的詠嘆。晚唐孫元晏寫的《赤壁》亦寫了周瑜在戰(zhàn)爭中的重要性:“會獵書來舉國驚,只應(yīng)周魯不教迎。曹公一戰(zhàn)奔波后,赤壁功傳萬古名?!盵6]8792指的是赤壁之戰(zhàn)中,周瑜、魯肅引導(dǎo)孫權(quán)積極應(yīng)戰(zhàn),最終打敗曹魏。王維《同崔傅答賢弟》、劉長卿《觀校獵上淮西相公》、陸龜蒙《算山》也是更多地體現(xiàn)了周瑜軍事才能的詩作。
除了詠周瑜的軍事才能之外,唐人對周瑜的音樂造詣亦有關(guān)注?!度龂尽吩涊d:“瑜少精意于音樂,雖三爵之后,其有闕誤,瑜必知之,知之必故,故時人謠曰:‘曲有誤,周郎顧’。”[7]936而最早吟詠周瑜通曉音律的詩人是王績,其《詠妓》詩云:“不應(yīng)令曲誤,持此試周郎?!盵8]489有關(guān)周瑜與音樂的題詠還有:
鳴箏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顧,時時誤拂弦。(李端《聽箏》)[9]3274
慚將多誤曲,今日獻周郎。(李端《宿薦福寺東池有懷故園因寄元校書》)[9]3271
一管妙清商,纖紅玉指長。雪藤新?lián)Q束,霞錦旋抽囊。并揭聲猶遠(yuǎn),深含曲未央。坐中知密顧,微笑是周郎。(張祜《觱篥》)[4]5258
識曲遇周郎,知音荷宗伯。(湛賁《伏覽呂侍郎丘員外舊題十三代祖歷山草堂詩因書記事》)[10]5324
度曲知難和,凝情想任真。周郎如賞羨,莫使滯芳晨。(歐陽袞《聽郢客歌陽春白雪》[4]5896
周郎懷抱好知音,常愛山僧物外心。(貫休《酬張相公見寄》)[11]9486
在這些作品中,呈現(xiàn)出的是周瑜風(fēng)流儒雅的一面。而貫休的《酬張相公見寄》更是借“知音”的風(fēng)流雅事,為狎妓行為辯護,可見“周郎顧曲”在唐人的筆下已不僅僅指對音樂的鑒賞,有引申到男女間的思慕或知音間的心心相印,這為周瑜豪邁的形象有添上了風(fēng)流儒雅的一筆。
除軍事才能與音樂造詣之外,周瑜與小喬的愛情也是唐代士人們調(diào)侃的話題之一。其中最著名的堪稱杜牧的七絕《赤壁》,詩云:
折戟沉沙鐵未銷,
自將磨洗認(rèn)前朝。
東風(fēng)不與周郎便,
銅雀春深鎖二喬。[4]6026
杜牧認(rèn)為,周瑜之所以能取得勝利,起決定性作用的還是江面上的東風(fēng)。詩中用了假設(shè)與反襯的手法,從反面突出了東風(fēng)的“功勞”。杜牧不從正面來描摹東風(fēng)如何幫助周瑜取得火攻的勝利,而是從反面落筆,寫出了假想中曹操勝利、周瑜失敗的局面,顯得頗有情致。另外,羅虬《紅兒詩》:“周郎若見紅兒貌,料得無心念小喬?!碧茝┲t《漢代》詩:“聯(lián)詩征弱絮,思友詠甘蕉。王氏憐諸謝,周郎定小喬?!盵5]7758都是調(diào)侃周瑜與小喬的詩作。
(二)對吳主孫權(quán)雄霸一方偉業(yè)的詠懷
在唐代詠懷三國人物的風(fēng)潮中,東吳政權(quán)的核心人物孫權(quán)明顯受到了忽略,在兩百多首述及三國人物、事跡的唐人詩作中,涉及到孫權(quán)的僅《長洲苑》、《山居詩》、《題潤州妙善前石羊》、《自湘川東下立春泊夏口阻風(fēng)登孫權(quán)城》、《潤州顯濟閣曉望》、《吳》、《黃金車》、《濡須塢》、《青蓋》等九首,可謂極少。但從相關(guān)度較高的幾首詩作來看,在唐人筆下,孫權(quán)基本上被視為了一代霸主而予以歌頌。如羅隱《題潤州妙善前石羊》:
紫髯桑蓋此沈吟,很石猶存事可尋。
漢鼎未安聊把手,楚醪雖滿肯同心。
英雄已往時難問,苔蘚何知日漸深。
還有市躑沽酒客,雀喧鳩聚話蹄涔。[5]7650
此詩前傳云:“吳主孫權(quán)與蜀主劉備嘗此置會云”,點出了當(dāng)年劉備和孫權(quán)曾在很石上商議抗曹計謀的傳說。首聯(lián)第一句說孫權(quán)和劉備這兩個著名的英雄曾在這個地方議定了孫劉聯(lián)盟,很石還仍在這里存在,往事都可以尋覓。頸聯(lián)、頜聯(lián)說的都是對孫劉聯(lián)盟的感嘆。尾聯(lián)則說的是斯人已去,歷史都已逝去,現(xiàn)在的升斗小民就會說些家常里短,沒有了英雄的遠(yuǎn)見卓識??畤@英雄久逝,無人話及。述及孫權(quán),基本上是一種追憶英雄的語調(diào)。
自古以來,田獵就是上層社會喜愛的一項娛樂活動。史載孫策、孫權(quán)兄弟都喜歡射獵。孫逖的《長洲苑》就是對孫權(quán)射獵的描述,詩曰:
吳王初鼎峙,羽獵騁雄才。
輦道閶門出,軍容茂苑來。
山從列嶂轉(zhuǎn),江自繞林回。
劍騎緣汀入,旌門隔嶼開。
合離紛若電,馳逐溢成雷。
勝地虞人守,歸舟漢女陪。
可憐夷漫處,猶在洞庭隈。
山靜吟猿父,城空應(yīng)雉媒。
戎行委喬木,馬跡盡黃埃。
攬?zhí)閱栠z老,繁華安在哉。[12]1197-1198
此詩描繪了孫權(quán)在吳地校獵的盛況。
徐夤的詠史詩《吳》從總體上對東吳政治集團作了詠懷,詩云:
一主參差六十年,父兄猶慶授孫權(quán)。
不迎曹操真長策,終謝張昭見碩賢。
建業(yè)龍盤雖可貴,武昌魚味亦何偏。
秦嬴謾作東游計,紫氣黃旗豈偶然。[6]8249
詩人認(rèn)為孫權(quán)對曹操采取對抗是明智的選擇,正因如此才成就了鼎足一方的江東霸業(yè)。
韋莊《潤州顯濟閣曉望》:“清曉水如鏡,隔江人似鷗。遠(yuǎn)煙藏海島,初日照揚州。地壯孫權(quán)氣,云凝庾信愁。一篷何處客,吟憑釣魚舟?!盵5]8091描寫了詩人站在顯濟閣遠(yuǎn)眺的所見所思。想到了氣壯山河的三國吳主孫權(quán),也想到南朝詩人庾信滯留此地時的懷鄉(xiāng)之情。此外《山居詩》、《自湘川東下立春泊夏口阻風(fēng)登孫權(quán)城》、《黃金車》、《濡須塢》、《青蓋》等也以詠頌東吳政治集團為主,從而抒發(fā)歷史的滄桑之感。
(三)對謀士魯肅、勇將甘寧與陸遜的歌詠
對折沖樽俎的謀士魯肅、戰(zhàn)功赫赫的勇將甘寧與陸遜的歌詠也是唐代詩人關(guān)注東吳政治集團人物的體現(xiàn)。其中對魯肅的關(guān)注最多:
輕財重義見英奇,圣主賢臣是所依。公瑾窘饑求子敬,一言才起數(shù)船歸。(周曇《魯肅》)[6]8437
破產(chǎn)移家事亦難,佐吳從此霸江山。爭教不立功勛得,指出千囷如等閑。(孫元晏《魯肅指囷》)[6]8792
斫案興言斷眾疑,鼎分從此定雄雌。若無子敬心相似,爭得烏林破魏師.(孫元晏《魯肅》)[6]8793
前兩首詩詠魯肅輕財重義從周瑜歸吳主孫權(quán)事,事見《三國志·吳書·周瑜魯肅傳》。周瑜為居巢長,率數(shù)百人見肅,并求資糧。肅家有兩囷米,各三千斛,肅乃指一囷與周瑜,瑜益知其奇也,遂相親結(jié)。后魯肅攜老弱將輕俠少年百余人,南到居巢就瑜。周瑜東渡,魯肅與之同行,到江南,共為孫權(quán)所敬重,成為東吳棟梁之材。后一首詩詠魯肅力主抗操事,事見《三國志·吳志·魯肅傳》。三國時,孫權(quán)聞曹操欲舉兵伐吳,與諸將議。眾皆勸權(quán)迎之,而魯肅獨不言。權(quán)起更衣,肅追于宇下,權(quán)知其意,執(zhí)肅手曰:“卿欲何言?”肅對曰:“向察眾人之議,專欲誤將軍,不足與圖大事。今肅可迎曹耳,如將軍,不可也……愿早定大計,莫用眾人之議也?!睓?quán)嘆息曰:“此諸人持議,甚失孤望;今卿廓開大計,正與孤同,此天以卿賜我也。”。
唐人歌詠甘寧的詩有三。其一孫元晏《甘寧斫營》云:“夜深偷入魏軍營,滿寨驚忙火似星。百口寶刀千匹絹,也應(yīng)消得與甘寧?!盵6]8792甘寧是三國時吳國的將領(lǐng)。初在劉表部下,但不被重用,后歸附孫權(quán)。曾從周瑜破曹操,攻曹仁,又從呂蒙拒關(guān)羽,多次建立戰(zhàn)功,當(dāng)時被稱為江表虎臣。歷任西陵太守、折沖將軍等官。此詩前兩句講濡須之戰(zhàn)中,甘寧斫營的故事,后兩句評價甘寧獲得大勝后,孫權(quán)對他的獎賞。其二是羅隱《春日憶湖南舊游寄盧校書》詩:“旅榜前年過洞庭,曾提刀筆事甘寧?!盵5]7597其三是唐彥謙《紅葉》詩:“謝朓留霞綺,甘寧棄錦張。”[5]7754都是借甘寧等人的故事,抒發(fā)歷史的滄桑之感。
唐人詠陸遜詩,有高適《酬河南節(jié)度使賀蘭大夫見贈之作》。詩中稱:“魯連真義士,陸遜豈書生。”[3]2236將二人事跡并舉,稱頌陸遜的將才,頗有深意。此外,劉禹錫《自江陵沿流道中》一詩的原注云:“陸遜、甘寧皆有祠宇?!笨梢娫谔拼?,盛行著崇拜戰(zhàn)神的民間信仰。甘寧與陸遜“皆有祠宇”,享受著民間的供奉與祭祀。
在唐代以詩歌詠嘆三國人物的大潮中,大部分的詩作都集中在蜀漢、曹魏兩大集團的人物,東吳的人物明顯的受到了忽略。詩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了蜀漢與曹魏集團的人物身上,這與蜀漢與曹魏集團的人物在道德上具有更強烈的正、反象征性,是相對容易成為詩人詠嘆或批評的對象有關(guān)。而這種傾向?qū)笫烙嘘P(guān)三國的詩歌、話本、傳奇乃至《三國演義》都產(chǎn)生了極其深遠(yuǎn)的影響。
[1]劉尊明. 歷史與詩人心靈的碰撞——唐詩詠三國論析[J]. 文學(xué)遺產(chǎn),1992,(5):60—69.
[2]朱一玄, 劉毓忱. 三國演義資料匯編[M]. 天津:南開大學(xué)出版社, 2003.
[3]中華書局編輯部點校. 全唐詩(第3冊卷147—卷215)[M]. 北京:中華書局,2013.
[4]中華書局編輯部點校.全唐詩(第8冊卷480—卷548)[M]. 北京:中華書局,2013.
[5]中華書局編輯部點校. 全唐詩(第10冊卷631—卷702)[M]. 北京:中華書局,2013.
[6]中華書局編輯部點校. 全唐詩(第11冊卷703—卷795)[M]. 北京:中華書局,2013.
[7]陳壽, 三國志[M]. 裴松之, 注. 北京:中華書局,2005.
[8]中華書局編輯部點校. 全唐詩(第1冊卷1—卷54)[M]. 北京:中華書局,2013.
[9]中華書局編輯部點校. 全唐詩(第5冊卷272—卷345)[M]. 北京:中華書局,2013.
[10]中華書局編輯部點校. 全唐詩(第7冊卷424—卷479)[M]. 北京:中華書局,2013.
[11]中華書局編輯部點校. 全唐詩(第12冊卷796—卷867)[M]. 北京:中華書局,2013.
[12]中華書局編輯部點校. 全唐詩(第2冊卷55—卷)146[M]. 北京:中華書局,2013.
Study on the Poetry about the the kingdom of Dong Wu in Tang Dynasty
TANG Hai-hong
(The Literature and History of Department, Longnan Teachers College, Cheng xian 742500, China)
In the poems of Tang Dynasty many aria Soochow historical figures, the poet of Dongwu group figures worship and longing than Shu group characters to much less. In the eyes of the poets in the Tang Dynasty, Zhou Yu not only been given the valiant heroic civil and military strength, but also has a handsome and elegant appearance, and dominated the party cause of Sun Quan, make light of wealth and love to be righteous, advocated anti Cao Lu Su, illustrious military exploits, Gansu and Ningxia, the wisdom of Lu Xun has also become a scholar people scramble to sing the praises of the characters. These works have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poetry, novels and dramas of the later generations.
Tang Dynasty; the Poetry about the the kingdom of Dong Wu; Study
2015-09-09
本文為隴南師范高等專科學(xué)校2014年校級科研項目:“唐人詩歌中的三國情懷”的階段性研究成果(2014LSSK02009)。
唐海宏(1974— ),男,甘肅徽縣人,講師,碩士,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文學(xué)、中國近現(xiàn)代文學(xué)研究。
I207.22
A
2095-7408(2016)02-004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