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潤身
1955年2月8日,查良鏞首次以“金庸”之筆名在報紙上開始連載小說《書劍恩仇錄》,至今其多部作品已經(jīng)流行60年。金庸小說的獨特魅力,源自精彩的人生故事、人世寓言與人文憂思。沒有獨到的感悟力、優(yōu)秀的表現(xiàn)力、豐富的想象力,便沒有金庸小說的奇觀與精彩;但更當與他迥異常人的品德、人格息息相關。
20世紀80年代,金庸托人轉(zhuǎn)告聶衛(wèi)平棋圣,想拜聶為師。聶衛(wèi)平本來以為金庸不過是想跟他學學圍棋,萬沒想到兩人在從化見面,金庸非要給聶衛(wèi)平行三叩九拜的拜師大禮,舉行隆重的拜師儀式。面對比自己大20多歲的金庸,棋圣哪敢擔當,斷然拒絕磕頭,從此師徒二人成了好朋友。
1999年《中國青年報》發(fā)表了王朔《我看金庸》的文章,談到“四大天王、成龍電影、瓊瑤小說、金庸小說,可稱為四大俗”。金庸看到后說:“不意居然與之并列,不稱之為四大寇、四大毒,王朔先生已經(jīng)是筆下留情了。”不但從容淡定地面對,還想找機會通過朋友介紹,與王朔相識——何等謙卑瀟灑的人生?可欽可敬。
人世間,肅然起敬之后常常是敬仰、敬畏,那自然也就敬而遠之了,但是金庸給人的感覺卻是敬而近之、敬而親之、敬而暖之,沒有這樣的品質(zhì),也就不可能有金庸如此精彩的小說。
不得不讓人懷想,當今多少專家學者、八方名人,開口便是“我這么優(yōu)秀”的大言不慚——人生境界如此,他們到底能夠“成就”出什么,那還用說嗎?
(北方節(jié)選自2015年4月1日《北京晨報》)
●畫龍點睛:讀過許多寫金庸的文章,都沒有這篇中的“金庸拜師”和“淡定對王朔”,讓人第一眼就留下了極深的印象。之所以,自然是作者“小中見大”精巧的寫作手法和其中觸動你心靈的細節(jié)的魅力。這則素材讓人也自然而然地想到2015年高考浙江卷作文題“文章和人品”。而以后面對譬如“品德”“境界”這類文題,這則素材既是極佳的運用,又教會你寫作的方法,豈不是超值多多?(華放)
◎素材運用:人品與文品;謙卑境界;瀟灑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