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傳義
(陜西日報社,陜西 西安 710054)
數字化環(huán)境下新聞圖片處理探析
康傳義
(陜西日報社,陜西 西安710054)
隨著數碼技術的飛速發(fā)展,新聞圖片處理變得越來越便利,但也帶來了一個問題:在諸多圖片處理軟件的輔助下,出于各種目的的新聞圖片處理,致使“有圖有真相”受到嚴重的挑戰(zhàn),影響著媒體的公信力。
真相;新聞圖片;造假手段
在新聞發(fā)生地,攝影者置身于新聞現場,拿起手中的相機,摁下快門的那一瞬,就忠實地記錄了新聞現場。受眾看圖片時,不僅會因為圖片而感受到現場發(fā)生的新聞事件,最重要的是他們會因為攝影者在現場而更加信任新聞。正是那些英勇的攝影記者親自前往戰(zhàn)爭現場,才為后人真實記錄了如此多的可貴戰(zhàn)地影像。[1]
新聞圖片的本質特征是真實性,它生動地記錄了新聞現場的各種新聞要素,比文字信息更具有說服力。在大眾的印象中,“眼見為實”似乎理所當然,所以我們會經常聽到“有圖有真相”的說法。然而,近年來,各種虛假新聞圖片層出不窮,“周老虎”“張鴿子”“劉羚羊”紛紛粉墨登場?!坝袌D有真相”的說法受到了嚴重的挑戰(zhàn)。新聞工作者或媒體罔顧新聞事實,按照自己的想法“導演”新聞,不顧事實,隨意添加說明,甚至修改圖片,不管是出于什么目的,都是應該堅決禁止的。具體來說,新聞圖片的“造假”,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照相機不會說謊,照片卻可以說謊。隨著數字化時代的出現和發(fā)展,新聞早已離不開圖片的輔助,同時,數碼技術也方便了我們編輯處理圖片。在新聞圖片的拍攝和后期編輯處理中,圖片的裁剪、美化是不可缺少的環(huán)節(jié)。PS技術本是無可厚非,它用在藝術攝影上可以美化圖片,但用在新聞圖片上就是對新聞事實的一種褻瀆。移花接木的伎倆在新聞攝影中是要絕對杜絕的。[2]
例如,四川省會理縣官員考察當地新修的公路,由于當天拍攝人員不是很專業(yè),導致第一張圖片光線不好,加之當天幾位領導不是同一時間視察的,而網站需要一張三位領導在一起視察工作的圖片,于是工作人員就想出PS的辦法,將三位領導“P”在一張照片上。照片被網友扒出來后,迅速在網絡上流傳,官員“懸浮視察”一時成為網友的笑談。
再比如,2006年CCTV年度十大新聞圖片《青藏鐵路為野生動物開辟生命通道》受到大家關注??墒怯屑毿牡娜税l(fā)現畫面中明顯能夠看到一條線,結果證明,這張圖片是火車與藏羚羊兩幅圖合成的。隨后作者承認并且公開致歉,央視收回了獎杯和獎狀。
新聞圖片的造假,不僅表現在隨意裁剪照片上,更多的時候還表現在圖文不符、擺拍造假和以偏概全等多個方面。這提醒我們,無論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尊重新聞事實都必須是新聞圖片編輯處理的第一準則。
一幅新聞圖片單純來看是真實的,可是要完整地向受眾傳遞信息時,往往要結合文字說明來詮釋圖片。如果以偏概全,捕風捉影地對新聞圖片亂加說明,就成了虛假新聞。
2002年7月6日,《中國青年報》頭版顯著位置發(fā)表的一則關于抗洪救災的新聞攝影報道,用的是1998年的抗洪救災照片,并且備注了文字說明:“廣東茂名地區(qū)近日連降暴雨,約20萬人受災,其中數千人受洪水圍困。南海艦隊數百名海軍陸戰(zhàn)隊官兵雨夜馳援,急行軍150公里趕至現場,從7月3日早晨開始搶險救災、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笨梢韵胂髲V東茂名的抗洪官兵看到這幅新聞照片時會作何感想。
再比如,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發(fā)生巨大海嘯,這場突如其來的災難給多國帶來巨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12月 30日,加拿大比較有影響力的《卡爾加里先驅報》在頭版刊發(fā)了一張讓人觸目驚心的“獨家海嘯圖片”,這張照片似乎將海嘯的肆虐突出得淋漓盡致。此圖一出,世界各大媒體紛紛轉載。與此同時,有人提出質疑,懷疑其是后期制作的,并最終查出這張照片是中國錢塘江觀潮的畫面,是路透社記者在2002年9月18日在中國錢塘江附近拍攝的。
在拍攝照片時,為了追求更好的拍攝效果,我們都喜歡擺個漂亮的姿勢,這本無可厚非。可如果新聞圖片攝影者為了追求自己想要的效果,運用擺拍的方法,甚至“導演”相關新聞,那就成了“主題先行”,必須堅決禁止。
2012年11月17日,浙江《今日早報》在頭版發(fā)了一條圖片新聞,圖中女兵們分別拿著《人民日報》《浙江日報》《臺州日報》等報紙在相互討論。并配發(fā)文字說明:“11月16日,溫嶺市石塘鎮(zhèn)雷公山民兵哨所的女哨兵們,正在學習黨的十八大會議精神?!笨墒窃趫蠹埧l(fā)之后就惹來熱議,有常識的人都應該知道,圖中手拿《人民日報》的女兵手中的報紙第一版的背面應該是第八版,可是《人民日報》的第八版是副刊,副刊哪來的十八大精神呢?
在人們的質疑下,浙江日報報業(yè)集團圖片新聞中心發(fā)表道歉聲明,承認這是擺拍。雖然新聞很有可能是真的,可是假圖片直接影響了新聞傳播效果,受眾不愿意相信這還是一條真實的新聞。
攝影者拍出真實的圖片,當配上文字的時候,覺得圖片的某一部分不是自己想要表達的,于是便采用預設立場的方式,無視客觀實際,選擇性忽略圖片中自己不想突出的信息,從而誤導觀眾。
西藏“3.14”事件發(fā)生后,西方媒體進行了大量報道。2008年3月17號,美國有線電視臺和法新社在各自網站上分別使用了一張描述一輛車駛向兩名平民的圖片。雖然CNN網站對圖片的說明是“藏人向軍車投擲石頭”,可是右圖中其實并看不到這樣的場景。實際上,當時有大約十名暴徒在向軍車投擲石頭,只是兩家電視臺在報道時都剪裁了圖片,給人感覺像是軍車要傷害平民一樣。雖然圖片并沒有經過技術上的處理,但是剪裁之后的圖片已經無法還原真實的新聞。
這種做法屬于黑白顛倒,其實這些媒體是想對外界傳達中國政府不夠友好的印象,顛倒新聞真實,以期達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
數字化環(huán)境下,虛假新聞圖片屢屢出現,影響著受眾對媒體的信任,挑戰(zhàn)著新聞的底線。根治新聞圖片造假,需要從新聞工作者的職業(yè)素養(yǎng)、行業(yè)自律和相關法律法規(guī)的完善制定等方面多管齊下,共同發(fā)力。
[1] 陳曼瓊Frank Hog . Photo_Journalism[M] . Nwe York:Random House,1990:56.
[2] 夏文蓉.當下新聞圖片造假的社會誘因分析[J] .新聞記者,2008(07):88-91.
G214.1
A
1674-8883(2016)17-0226-01
康傳義(1981—),男,江蘇沛縣人,碩士,陜西日報社記者,研究方向:新聞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