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花茶
2015年11月,一部發(fā)人深省的公益微電影《清明》在央視和網絡同步播出。51歲的周頌英淚光盈盈,仿佛看見了天堂的父母正在為她點贊……
2006年4月24日深夜,蘇州大學醫(yī)學院的一間單人病房里,87歲的離休干部周昭德離開了人世。周頌英強忍著淚水,擁抱著父親單薄的身體,一次次悲傷地問:“爸,我真的應該為您做那件事嗎?”
1960年出生的周頌英是蘇州人,家中獨生女兒,父母都是民主黨派的人士。離休后,老夫妻倆住進了老宅。已結婚生女的周頌英也和父母住在了一起。
2002年12月的一天晚上,父親周昭德和母親許熙卿將周頌英叫進臥室,神情莊重:“英子,我們商量好了,等我們走了,你就把我們的遺體捐掉?!敝茼炗樀靡欢哙拢骸鞍帧?,我哪里做得不好嗎?”父親笑道:“傻孩子,中國人講究厚養(yǎng)薄葬。厚養(yǎng)父母,你已經做得非常好了,你是我們唯一的女兒,希望你也能把薄葬做好?!?/p>
“你們倆整天就瞎琢磨,把你們都給捐了,我連個祭拜地方都沒有?!敝茼炗⒂H昵地摟著父母:“好了,父母大人,思想不要太前衛(wèi)哦,會讓我們有代溝的?!?/p>
周頌英覺得,父母老了就像孩子,常會冒出些稀奇古怪的念頭??筛改竻s很認真,不斷催促她盡快落實。周頌英只好上網查閱,這一看不打緊,她更加無法接受,那些捐遺成功的捐遺者,都將被編號、被肢解,有用的器官被捐贈,這不就是“千刀萬剮”嗎?周頌英告訴父母:“爸、媽,這樣殘忍的事,我辦不到,你們也別想了?!?/p>
兩位老人態(tài)度堅定,他們是從激情燃燒的歲月里走來,奉獻是他們這代人的信仰,死后自己的身體還能幫助別人,生命以另外一種方式延續(xù),兩位老人覺得自己很有價值。父母面對生死的坦蕩情懷,對信仰的篤定讓周頌英動容,那一刻,她無法拒絕!
2003年年初,周昭德和許熙卿在捐遺志愿書上簽上了各自的名字。兩個月后,周頌英也簽字成為捐遺者。面對父母的驚訝,周頌英平靜地說:“千孝不如一順,我阻止不了你們,只好跟隨著你們,也算是一種孝道吧!”然而,當這一天真的來臨的時候,這份別樣的孝道,也是別樣的折磨和疼痛……
不料,這次捐遺將周頌英卷入了風暴之中。趕來奔喪的親戚要求周頌英將父親的遺體從醫(yī)院要回來,大家聲稱,沒錢買墓地,他們湊。得知捐獻已成定局,親戚圍著周頌英不停責問甚至辱罵。周家如此大的動靜,早已在小區(qū)傳開,而且傳得更加離譜,說她賣掉了父親的遺體。那段日子,周頌英總是悄悄抹淚,許熙卿深知,女兒被灼痛了心,于是說道:“英子,我們搬家吧。”
2006年6月17日,周頌英帶著母親和女兒搬離了住了20年的老屋,住進了竹輝路的小區(qū)。2006年10月23日上午,周頌英在菜場買菜時偶遇一個熟人,對方詢問道:“你父親的遺體怎么樣了?”周頌英尷尬不已,轉身離開,這時只聽熟人悄聲說道:“聽說他父親的遺體還在實驗室里用藥水泡著呢?做子女的太沒良心了?!敝茼炗⒌沧驳嘏芑丶抑?,嚎啕大哭:“媽,我們不捐了,好嗎?我再也背不起這不孝的罵名了!”許熙卿落淚了:“英子,你不讓我捐,我怎么和你父親團聚,怎么去天堂陪他?”
菜場偶遇,捐遺的事在竹輝路小區(qū)悄然傳開,周頌英成了小區(qū)的“另類”,被人指指點點,百般煎熬。
2006年12月9日,周頌英再一次選擇了逃離和躲避,再次搬家,住進了蘇州吳中區(qū)的一個小區(qū)里。
經歷了太多痛苦,母女倆漸漸坦然,在母親許熙卿心中,把遺體捐獻出去,是圓夢的幸福;在周頌英的心中,替父母親了卻捐遺心愿,就是最大的孝順。2008年5月22日,許熙卿離世,周頌英為母親完成了遺體捐獻。
完成了父母遺愿,周頌英的生活并沒有回歸平靜。在吳中區(qū)生活了6年,鄰居們慢慢知道了她是個“捐遺者”。有鄰居覺得跟她相鄰不吉利;有人路過她家門前時,竟要跺跺腳,去晦氣。周頌英再一次搬家。2014年12月,她搬到了蘇州園區(qū)東港二村社區(qū)。選擇這個社區(qū),對遺體捐獻認可度是蘇州市最高的。這次搬遷,不是逃離和躲避,而是尋找一份尊重和認可。
2010年4月,蘇州紅十字會捐獻紀念園建立,將所有成捐者名字刻在了紀念墻上,“生命永恒,光明長存”是周頌英父母和其他捐獻者共同的墓志銘。2011年的清明,在紀念園祭拜完父母,周頌英對女兒說道:“遺體捐獻有6小時時限,但捐獻器官是掐著秒的,一旦媽媽有捐獻器官的機會,你千萬不要不忍心,好嗎?”
女兒哭著點點頭。受兩代人影響,23歲的女兒也加入了捐遺行列,成為“捐遺家庭”第三代捐遺者。
如今,憑著一份愛心和信念,周頌英感染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愿意將自己過世后的身體用于醫(yī)療救助和醫(yī)學研究,讓生命闡釋另一種存在。
[編后] 在奉行“入土為安”傳統(tǒng)的中國,遺體捐獻涉及個人價值觀、家庭倫理、社會道德輿論,捐獻者及家人僅憑勇氣與奉獻精神并不足以應對。這時候,相關政府部門與社會機構,可以為他們做的還有很多。首當其沖的就是要改變整個社會的思想觀念。
遺體捐贈在常人看來,是一件“離經叛道”的事,但捐贈者的善舉和無私行為,卻是在延長和提升生命的價值,在挽救數(shù)個生命。我們在向他們表達敬意的同時,更需要將這種無私大愛傳承下去。
編輯/賈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