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耀明
《左傳》成語釋義指瑕
□黃耀明
對“史不絕書、食指大動、死且不朽”等3條成語的語源義進行了深入細致的探究,通過對《左傳》的用詞習慣和詞義所指的窮盡性分析,糾正了《漢語成語大全》《漢語大詞典》等5部辭典對其語源的釋義錯誤。并強調(diào)編纂成語辭典必須充分吸收前人的注釋、譯文、辭典等成果,根據(jù)語境及歷史文化知識確定語源義。
《左傳》成語釋義史不絕書食指大動死且不朽
筆者曾全面深入地考察了源于《左傳》的成語,從29部辭書中搜集并挖掘出605條成語,并在拙作《〈左傳〉成語探究》中詳細說明了《左傳》成語的數(shù)量、形成方式、語法結(jié)構(gòu)及語義演變方式。在編纂《〈左傳〉成語辭典》過程中,筆者構(gòu)建了約11萬字的語料庫,并“稱成語的原始形式所具有的語義為語源義”[1](相當于詞的本義),據(jù)此將《左傳》語源義與辭書釋義進行對比,發(fā)現(xiàn)目前對于一些《左傳》成語語源義的理解尚待提高,王文暉說:“成語的釋義存在五大弊端:望文生訓、誤解古注、隨文釋義、主觀臆解、以今釋古?!保?](P214)而《左傳》成語釋義也有類似問題,現(xiàn)對5部辭書中“史不絕書、食指大動、死且不朽”等3條成語的釋義商榷如下。
【史不絕書】
語出《左傳·襄公二十九年》:“魯之于晉也,職貢不乏,玩好時至,公卿大夫相繼于朝,史不絕書,府無虛月。”[3](P744)《漢語成語大全》和《漢語成語辭?!肪屨Z源義為“書,書寫。史書上不斷有記載?!保?](P1362),[5](P1257)《中國成語大辭典》釋語源義為“書:書寫,記載。史冊上有不斷的記載?!保?](P1141)《漢語大詞典》釋語源義為“史冊上不斷有這類記載?!保?](P1463)
這都與原意有出入,為“以今釋古”致誤。這句話是叔候說魯國朝見并進貢晉國的事。前面一句說魯國公卿大夫不斷朝見,后面一句說晉國的府庫沒有一個月不接受魯國貢品。中間應(yīng)當說的是負責記錄的史官沒有停止過記錄朝見納貢的事。因為這些事都是朝聘時發(fā)生,所以“公卿大夫”“史”和“府”又是敘述當時每一次朝聘過程所涉及的敘述事項,幾乎是同時的。如果認為是“史書上不斷有記載”,則感覺敘述時間轉(zhuǎn)變突兀,與此語境不融洽?!笆贰痹凇蹲髠鳌啡珪泄渤霈F(xiàn)了110次。我們經(jīng)過逐一考察,發(fā)現(xiàn)它只有兩層意思:姓氏、古代負責記錄大事的文職官員。均與人有關(guān),沒有一個是“史冊”之義。并且“史”多與“書”同時出現(xiàn),例如《左傳·宣公二年》:“乙丑,趙穿(攻)〔殺〕靈公于桃園。宣子未出山而復(fù)。大史書曰:‘趙盾弒其君。’以示于朝?!鬃釉唬骸?,古之良史也,書法不隱?!保?](P361)因此這里的“史”是“史官”義,絕非“史書”義。
據(jù)此當釋為:史:史官;書:記錄。史官沒有停止過記錄。這恰與楊伯峻、李夢生的觀點不謀而合:《白話左傳》譯為“史官沒有中斷過記載”[8](P290);《左傳譯注》譯為“史官沒有停止過記載”[7](P873)。
【食指大動】
語出《左傳·宣公四年》:“楚人獻黿于鄭靈公,公子宋與子家將見,子公之食指動,以示子家,曰:‘他日我如此,必嘗異味?!保?](P368)朱瑞玟《成語探源辭典》釋為:“用食指指著美味的食品。后形容貪饞的樣子?!保?0](P126)
此說欠妥,當屬“主觀臆解”而誤。前句中的“將見”是將要進見之意,楚人是在進見前獻的黿,所以子公與子家應(yīng)該沒有見到。后句中的“他日”在《左傳》中共出現(xiàn)18例,僅有兩義:以前(6例)、過些天(12例)。并非單指“過些天”,如《左傳·襄公二十五年》:“他日吾見蔑之面而已,今吾見其心矣!”[3](P688)此處意為“以前”。如果認為是二人見到了黿且“他日”義為“過些天”,那么子公說的話就只能譯為:過些天,(如果)我也像他那樣有人獻黿,我就一定會嘗到美味。這句話雖然通順,但實屬多余。也就沒有必要用“必”來強調(diào)。由此可以推斷,“他日”是“以前”之義,子家并沒有看到“獻黿”,不可能用手指它。這里的“動”不是“指著”之意,而是自己無意識地動起來。胡安順《春秋左傳集解釋要》明確釋“動”為“不自覺地抖動起來”[11](P170)。子家是說:以往我的食指自己一動,我就一定會吃到美味。這樣于文義更順適。所以說這里的“食指動”是將要吃東西的預(yù)兆。其他例句有宋·朱松《答保安江師送米》詩:“朝來食指動,忽接送米書。”[12](P20704)
所以應(yīng)釋為:也作“食指動”。食指:手的第二指,因吃東西多用此指而得名。食指忽然自己大幅度地動了起來。指有美味可吃的預(yù)兆。又陳戍國注“食指動”為:“食指動則必嘗異味,此種現(xiàn)象算不算特異功能,愿質(zhì)諸高明,似不必驚詫。”[3](P369)楊伯峻等的《白話左傳》譯為“食指忽然自己動了起來?!保?](P141)該成語后來也表示想吃好東西了。如民國·陶菊隱《近代軼聞》:“一日,舊部三五人來謁,徐笑曰:‘今日食指動矣?!俗宰鳀|道主,宴客于式式軒,與隨弁周云橋耳語移時,始偕客出?!保?3](P202)
【死且不朽】
語出《左傳·僖公三十三年》:“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纍臣釁鼓,使歸就戮于秦;寡君之以為戮,死且不朽。若從君惠而免之,三年將拜君賜!’”[3](P276)《漢語成語大全》釋為:“身雖死,其名不朽,使人永志不忘?!保?](P1417)
這與“死而不朽”含義相混淆,是典型的“望文生訓”。該詞在《左傳》中共出現(xiàn)了五例。其它四例為:
《左傳·成公三年》:“以君之靈,纍臣得歸骨于晉,寡君之以為戮,死且不朽。若從君之惠而免之,以賜君之外臣首,首其請于寡君而以戮于宗,亦死且不朽?!保?](P448)
《左傳·成公十六年》:“子反再拜稽首曰:‘君賜臣死,死且不朽。臣之卒實奔,臣之罪也!’”[3](P509)
《左傳·昭公三十一年》:“若弗殺弗亡,君之惠也,死且不朽;若得從君而歸,則固臣之愿也,敢有異心?”[3](P1117)
可見該詞均出現(xiàn)在感懷大恩之語中,前面多承前省略了“君之惠”這一主語。如果用“身雖死,其名不朽,使人永志不忘?!贝肟疾欤瑒t語義捍格而不通。
因此當釋語源義為:即使我身死腐朽,您的大恩也絕不會腐朽。指至死不忘大恩大德。這恰合于孔穎達在《左傳·成公三年》的解釋:“懷荷君恩,身雖死而朽腐,此恩不朽腐也。死尚不朽,以示其至死不忘也?!保?4](P819)其他例句如《國語·楚語上》:“若得歸骨于楚,死且不朽?!保?5](P534)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體會到,前人對相當于詞本義的成語語源義研究尚不充分深入,很多成語辭典將語源義與后起義混為一談,尚未以漢語史的眼光考察語義源流即草草釋義,從而出現(xiàn)了上述錯誤。而編撰《左傳》成語詞典,必須充分參考各種已出版的成語辭書釋義,并切實吸收前人尤其是《左傳》研究大家的辭典、注釋、譯文等成果,尤其是孔穎達《春秋左傳正義》、楊伯峻《春秋左傳注》、沈玉成《左傳譯文》、胡安順《十三經(jīng)詞典·春秋左傳卷》等著作。還要根據(jù)語境以及歷史文化知識擇善而從,遇到有分歧之處,則需要窮盡性地分析《左傳》全書的用詞習慣和詞義所指,這樣才能避免犯上述錯誤。
(本文的寫作得到了《左傳》研究專家和音韻學專家、陜西師范大學胡安順教授,文字學和文獻學專家、陜西師范大學黨懷興教授的指導,特此致謝。)
[1]黃耀明.《左傳》成語探究[J].船山學刊,2011,(1).
[2]王文暉.《三國志》成語研究[Z].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
[3]陳戍國.春秋左傳校注[M].長沙:岳麓書社,2006.
[4]梅萌.漢語成語大全[Z].北京:商務(wù)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2007.
[5]朱祖延,漢語成語辭海[Z].武漢:武漢出版社,1999.
[6]王濤,阮智富,常曉帆等.中國成語大辭典[Z].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
[7]羅竹風.漢語大詞典(縮印本)[Z].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
[8]楊伯峻,徐提.白話左傳[M].長沙:岳麓書社,1993.
[9]李夢生.左傳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10]朱瑞玟.成語探源辭典[Z].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
[11]胡安順.春秋左傳集解釋要[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4.
[12]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全宋詩(第33冊)[Z].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13]陶菊隱.近代軼聞[M]//民國筆記小說大觀:第1輯.[Z].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5.
[14]孔穎達.春秋左傳正義[M]//李學勤.十三經(jīng)注疏.整理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15]佚名.國語[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黃耀明陜西西安 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71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