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旺群
(西藏山南市實驗學校)
淺談初中音樂教學方法的改進
申旺群
(西藏山南市實驗學校)
初中音樂課引不起學生的興趣,音樂課的設置可有可無,實現不了學校設置音樂課程的目的。這就需要音樂教師不斷改進音樂教學的方式,創(chuàng)新音樂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從而達到音樂課設置的目標。
初中音樂;教學方法;教師主導;興趣;音樂美
音樂是人們抒發(fā)內心情感、表現內心最深層次的情感、寄托個人情感的藝術,不論是演奏、聆聽,還是歌唱,都蘊含著關聯人們千絲萬縷情感的因素。音樂是對人類感情的直接表現和升華。人們可以從音樂審美和學習的過程中,通過情感的共鳴,產生對人生、對理想的認識,從而傳遞道德的力量。但是從現在的初中音樂教學來看,音樂課并沒有達到其預期的目的。某些學校重視音樂教學,但學生毫無興趣,這就需要改進音樂教學方法。下面我從自己的教學經歷,就個人觀點來闡述一下如何改進初中音樂教學方法。
建構主義認為教師是學生構建知識的引導者、幫助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師生關系不僅僅是輸出者和接受者,更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關系。在此關系的基礎上,教師的作用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動機,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創(chuàng)設有利于學生學習的情境。因此,在音樂教學中,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只有充滿激情,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積極引導學生步入音樂情境中,才能更好地教好音樂課。要想達到以上的目的,老師就需要認真?zhèn)湔n,在備課過程中深深地為音樂所感動,在課堂上才能通過抑揚頓挫的語言,生動活潑的肢體動作,豐富多彩的面部表情,恰到好處地引導學生進入預先創(chuàng)設的音樂情境中。在教學過程中,老師也可以和學生積極討論對某一首歌的理解,每個人都會有自己對音樂的理解,使學生暢所欲言,才能更好地把握學生的心理、人生觀、價值觀。同時,積極肯定學生的不同見解,才能促使學生更好地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以此達到音樂教學的目的。由于老師的正確引導,適時地點撥,學生才會對音樂的理解愈加深刻。
心理學表明,興趣是學生主動學習、熱愛學習的唯一動力。正如一個學生不喜歡音樂,他的老師就算是某個著名的音樂家,老師即便講授得再好,對這個學生而言,音樂課只是學校設置的一門課程,也許會成為學生的負擔。因此,老師需要積極培養(yǎng)學生對音樂的興趣。
1.用音樂自身的美引發(fā)學生對音樂的興趣
人人都對美的事物有一種專注的追求。音樂自身的美,是培養(yǎng)學生對音樂興趣的最大動力。例如,阿炳的《二泉映月》,這首樂曲自始至終流露出的都是一位飽嘗人間無限辛酸和痛苦的盲藝人的思緒和情感,作品展示了獨特的民間藝術演奏技巧與風格,以及無與倫比的深邃意境,顯示了中國二胡藝術的獨特魅力,它拓寬了二胡藝術的表現力。教師可以通過《二泉映月》的悲壯美來引起學生的共鳴,引導學生對人生進行思考,并以此類中國古典樂曲來引起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在此基礎上,學生可能會對二胡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學習二胡,并用二胡來抒發(fā)自己內心的情感。也可能引發(fā)學生對中國古典音樂的新認識,從而推進中國古典音樂的發(fā)揚與發(fā)展。世上不缺少美,只是缺少一雙發(fā)現美的眼睛。音樂充滿著美,我們需要一雙善于聆聽的耳朵,來發(fā)現音樂的美。這就需要用音樂自身的美來引起學生對音樂的興趣,進而發(fā)現與眾不同的音樂美。
2.善于將流行音樂引入課堂,以此引起學生對音樂的興趣
學生對新事物都有濃厚的興趣,流行音樂緊追時代步伐,符合現在學生的音樂欣賞。一首《小蘋果》紅遍大江南北,沒有年齡限制,人人都會哼唱。音樂課本上有的音樂有些已經過時了,不符合現代人的音樂欣賞標準。因此,老師不必緊追課本,按照課本曲目來教授,否則會使學生對音樂學習提不起興趣,甚至產生厭煩心理。這就需要老師將流行音樂、學生喜歡的音樂引進課堂,不拘泥于課本,為音樂教學注入新的資源,從而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課堂上播放正在熱播的音樂節(jié)目上的樂曲,會使學生興奮,學生會隨著音樂哼唱,也可以拉近學生與老師之間的距離,老師與學生之間有共鳴,才能更好地教授與學習。
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是引導者,老師不可能將自己的音樂追求強加給學生,只能靠學生的自主能力,才能更好地教授一堂音樂課,才能達到教授音樂的目的。方法有很多,只有適合的才是最好的,不拘泥于固有的方法,才能演繹一堂完美的音樂課。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教學方法的改進需要每一個老師不斷進行教學總結,才能創(chuàng)造更好的方法,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學目的。
[1]劉軍.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學習興趣[J].新課程學習(學術教育),2009(10).
[2]曹文千.淺談如何在初中音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J].黃河之聲,2016(3).
·編輯 張珍珍